登陆注册
5296300000066

第66章 韦应物(1)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安史之乱后因玄宗入蜀而流落失职。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任多项官职。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工于描摹景物,并善于描写隐逸生活,偶有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作其品今传有《韦江州集》、《韦苏州诗集》、《韦苏州集》等,《全唐诗》录其诗10卷。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赏析】

韦应物曾在梁州流连过一段时间,他在淮上见到了于梁州交往过的一位老朋友,有感而发,遂成此作。

前两句“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是诗人回忆往年自己曾经客居江汉时时经常与朋友相聚。大家痛饮大醉,然后相互搀扶而归。在诗人看来,那种友情值得回味。前两句的描写,诗人仿佛沉浸在咀嚼往时友情生活的甜蜜和怀恋,紧扣“喜会故人”的题旨。

但是,诗人遇到故人是在“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回首那一离别已经过十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诗人有感而发,慨叹人生如浮云。这次的老友相逢是乍喜还叹。

第五句“欢笑情如旧”回扣“喜会”主题。虽然叹息人生漂泊,时光易逝,但重逢毕竟是好事,收拾好心情再举杯一醉而归。可接句中,诗人没去接叙那欢笑之情,只因“萧疏鬓已斑”。可见相逢欢笑是表层的,互见对方的鬓发已白,笑也是苦笑,喜也是强喜,相逢的酒再也难如十年前那般痛饮,人生如白驹过隙,十年过后人已衰老,苦笑着对视那垂垂老相,自然高兴不起来。

末尾两句“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是对友人问话的回答。友人问:“为什么不回梁州?”诗人说,是因为淮上这个地方秋山美妙,故此留恋不归。事实上,诗人不归去并不是真正耽玩秋景,而是要以“秋”字深一步宣泄自己渐渐老矣的心情。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很高:首先,笔意疏密得当。两人阔别已久,想写入笔端的东西很多,但无法巨细皆述。诗人只抓住了以往的“醉酒”写友情,“十年一瞬”写别情,“容鬓萧疏”写老情,锐点突出,言简意赅。

其次,内容起伏跌宕。如“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写回忆的欢喜,转到颔联,悲叹人生短暂,但在第五句又欢声笑语叙旧情,回到了欢喜的氛围,紧接着第六句“萧疏鬓已斑”忽又跌入悲情中去。最后,诗人淡淡地用“淮上有秋山”来平复受伤的心。一喜一悲,方悲再喜,一正一反,交替登场,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第三,本诗暗中含进前人诗意,增添了深远意蕴。汉李陵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诗句,苏武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诗句。诗人借之以“浮云”说明漂泊不定,以“流水”表示韶华易逝,着实引人联想。

四是情景交融。“为家”、“醉还”是情,“浮云”、“流水”是景,“欢笑”、“鬓斑”是情,淮上秋山是景。融情于景,写景寓情,极大地增强了诗的韵味。

【大师导读】

此篇多用虚字,辞达有味。

——谢榛《四溟诗话》

诗以言性情。唐贤最重友谊,于赠别寄怀,及喜晤故人之作,屡见篇章。……此诗言当日同客楚江,少年气盛,放歌纵酒,不醉无归,是何等豪气。乃浮云踪迹,各走东西,抡指光阴,瞬逾十载。叹羁泊之无常,讶年光之迅逝,句法于蕴藉中见悲凉之意。

——俞陛云

此诗章法,是从相会之时,回忆到十年前的客中聚首,是一种回溯的写法。所以开首即说江汉相逢,以引起淮上重聚。……颈联因即承以今日相见之乐,又各叹其老大;一种亲切的友谊,其所谓情见乎词了。结末则因故人的归去,而叹自己犹逗留淮上,愁对秋山,欲归无计之感。这种绵密的结构,曲折的抒写,不必假手于词藻,使人读了,回肠荡气,是唐诗中极妙之作。

——喻守真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②

凄凄去亲爱③,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④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⑤安得住!

【注释】

①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

②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书籍的校对勘定。

③亲爱:指好友。

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⑤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赏析】

韦应物曾经客游广陵(今扬州),元大(真名不详)是他在广陵的朋友。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韦应物因被任命洛阳丞不得不离开广陵,他在长江北岸的扬子津坐船离去时,写诗赠给元大。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意为诗人凄然地离开亲爱的朋友,船只飘摇着驶入烟雾迷蒙中。诗中以“亲爱”称谓元大,可见两人并非一般朋友。诗人客游广陵,与之交往多为文人雅士,与掌管校书籍的元大交往尤为密切,堪称挚友,一旦分别,不舍之情郁结心中。但是应官而去终须别,行船离开江岸,在元大的目送下渐渐湮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不见使诗人怅然若失,心中涌动惜别的诗句。

第三、四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写得更加凄然。归去的船在桨的推进下慢慢向洛阳驶去,广陵江边隐隐雾锁的树丛中传来那阵阵晓钟残音。本来是带着凄情奔进了烟雾里不见了人影,忽然又听到远处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传来,声声敲痛行人的心魂,诗人更觉离情惨淡。

在惨然的心境中诗人发出了深长的感慨:“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他回望着一江烟树,又见远去的江水,禁不住感叹:今日这一别,怕就如这一去不返江水后会无期了。

之后作者再发叹息:“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人世间事就像江波上的小船,被流水带走还是被漩涡留住怎能由自己做主?末两句既是叹息与友相聚难以自主,又蕴含对自身漂泊不定生活的无可奈何。

全诗妙句在于“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这两句对仗工稳,“归棹”对“残钟”,“洛阳人”对“广陵树”,语义鲜明,读来上口,易于记忆。

其次, “广陵树”与古曲名《广陵散》相近,易于让人联想起广陵散曲来。“广陵散”本是名曲,后因晋朝名士嵇康以善弹此曲更为著名。嵇康因为开罪晋帝司马昭被令处死,在刑台上,他面对无数送行的人弹了这首广陵曲,弹毕从容就戮。诗人用“广陵树”而不是“江边树”,在客观上提升了诗歌层次。

其三,诗首联由“凄凄去亲爱”而“泛泛入烟雾”,已经将人带入如许凄凉之境,“归棹”一联再将“残钟”与“江锁烟树”相揉相映,更增离别的凄情,此两句的感情色彩是受到前两句的铺陈点染而来,从而产生异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师导读】

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

——沈德潜《唐诗别裁》

首二句写“初发”,次二句写“扬子”,五六句写“寄元大”,未二句从泛舟悟出一片大道理来作。这首诗写的是眼前妥,说的是口头话,悟的是人人意中所有的情理。其中“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能够将愔景打成一片,可以悟到诗中修辞的方法……非但贴切早发的怡景,也含着无限惜别的神情。

——喻守真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世事是喻体,沿洄不得住的波上舟是喻依,惜别难留是意旨。

——朱自清

文字浅显,绝无费人思索的词句,思想过程,层次分明,极为自然。译成散文,也是一篇散文诗。

——施蛰存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赏析】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衰弱。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韦应物由比部员外郎外任滁州刺史。其间,他对朝政的紊乱、国势的衰败、黎民的疾苦了解更为深刻。就在他滁州任职这一年的冬天,唐朝又发生了叛乱。朱泚以乱军占据了长安,以“秦”为国号称帝,德宗仓皇出逃,朝野一片散溃。翌年春天,韦应物作了这首七律给在朝中任侍御史的好友李儋(字元锡)。诗中叙述了对好友的思念,描述了国事民生的凋敝,抒发了诗人面对民生日凋而能为力的焦虑。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去年春天,两人在长安离别。今年春天花儿又已开放。在春天里给友人写诗,常理应是对冬去春来万物重返生机给予赞美,与友人共享春日的快乐。但“花开已一年”,明显不是在夸赞春与花的美好,而是隐隐怨怼春去春又来,花开又花落,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第三、四句承接这种情绪:“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茫茫”是指国家前景的茫茫。当时朱泚盘踞长安,勤王兵马能否将其击败收复长安尚未可知,国家前景堪忧。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极度忧虑天下是否又将大乱,感觉到无法预料自己的将来,更无法预料国家的前景,因而“春愁黯黯独成眠”。

国家正处如此祸乱,诗人作为一州长官却无力为挽救国危民害尽力,反而连消息都不通。他一筹莫展,百般无奈。春花再美,春宵再好也无心去享用,只能是“春愁黯黯”,“独眠”苦思了。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第五、六句进一步叙说自己的身处境遇和思想状态。韦应物此时已近晚年,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已感心力交瘁。此时担当起一州长官的重任,他确感力不从心。因此他有了归隐的想法。“思田里”是诗人的真情写照,但他又惦记着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的百姓,感到自己没有治理好滁州,愧对百姓的寄望与朝廷。所以,他内心十分矛盾。

末尾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意为:听说你将来这里问候我,于是我每日登上西楼瞻望,经历了数回月的圆缺。他是在殷切盼望那位做侍御史的老友李儋到来,好向他讨教朝廷平乱的情况及解决自己心中的矛盾。

《寄李儋元锡》句句写实,一改诗人空灵含蓄的风格。当下时局的混乱,他已无心雕句,径直抒发胸臆,表达切急的情感。正因如此本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方面并无特长,但又不失为唐代诗苑的名篇,究其原因是诗中诚恳地披露了一名廉洁正直的官员面对国乱民苦的忧虑和苦闷。

【大师导读】

“身多疾病”二语,格调非匹,而语意亦佳。

——王世贞《艺苑卮言》

首二句,凡怀人者,皆有此意,作者淡淡写出,而怀友感时,深情无限。……收句登楼望月,仍言怀友之意,首尾相应,亦淡淡写之,韦诗之本色也。

——俞陛云

本诗颔联上句就是即景生愔,以花开花落,引起世事的茫茫无据。下句是情景兼融,以“春愁”应上文的“花开”。颈联完仝是抒情的句子,并表示自己的怀抱,又消极又积极。……结联是望其来,示相思之苦,适合投赠诗的风格。

——喻守真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②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③,归来煮白石④。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②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③荆薪:柴草。

④煮白石:传说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因借为道家修炼的典实。

【赏析】

题目明示此诗“寄全椒山中道士”。唐朝时,全椒地属滁州,诗人做滁州刺史,全椒正是其治下。山中道士为谁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中可知道士是诗人的知交好友。韦应物长期身在宦场却能写出隐逸者才擅长的田园诗,足见他内心渴望隐逸。从本诗“泠然而清”、“一片神行”的格外韵致来看,诗人对闲云野鹤生活的向往,亦可窥其道家神髓。

诗的首联道:“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秋肃来临,州衙的房舍已感清冷难耐,忽然联想起山房更该寒冷,山中修道的老友该是有多艰苦。诗人由官衙的冷想到僧房的冷,可见他很重友情愿意体谅别人。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写诗人揣测他的朋友大概正在涧底砍伐荆棘榛莽做柴火,好背回去后烧煮那白石聊以充饥。晋代葛洪《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诗人是说这位道友就如《神仙传》里的白石老先生一样煮白石为粮。本联字表是绘色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苦生活,实则是称誉这位友人道心之坚,道为之切,已达到了道家的很高境界,个中或多或少流露出羡慕的意味。

同类推荐
  • 智囊(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智囊(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佳构。《智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智囊》是冯梦龙搜集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有关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
  •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原属《礼记》篇目,及宋,二程力推儒学,尤举《大学》、《中庸》等篇,至朱熹,始将《大学》、《中庸》从《礼记》剥离,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并为之专门做注解。自此,《大学》、《中庸》独立于《礼记》之外。尤其悬为功令之后,成为儒家修己晋身、传道授业的基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道德经

    道德经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热门推荐
  • 无上劫尊

    无上劫尊

    一梦是念,一梦是劫,一梦永生!一个本是一念所化的少年,又如何踏上永生之途?
  • 半路抢亲:夫骑白马来

    半路抢亲:夫骑白马来

    出嫁当日,新郎跟员外千金私奔!原以为会灰头土脸地给送回去,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只见某人骑坐高头大马,眉梢一挑。“连人带轿,抬回去!跟我拜堂!”待时光应答,春意正浓,恰君自骑马来。
  • 穿越之肥女要种田

    穿越之肥女要种田

    许怀宁做梦都想穿越到千金公主身上体验把含着金汤匙的生活,可做梦都没想到竟穿越到农村乡巴佬身上,竟还许配人家了。便宜丈夫一心读书呆头呆脑,许怀宁要想暴富还得靠自己。在重重阻碍后意识到要想过得好,靠山少不了。没有现成的?不怕,夫君仕途养成计划开启!在她过五关斩六将,夫君青云直上后,忽然发现这夫君不仅不呆,还有些腹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优秀员工要读的365个故事

    优秀员工要读的365个故事

    张瑞敏曾经说过:“我常想《圣经》为什么在西方各国深入人心?靠的就是讲故事。”小故事中蕴藏着大道理。现在被广泛接受的管理理念,有很多都来源于故事,例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让人感悟到执行的分量,海尔砸冰箱的故事让员工将质量意识谨记心头……故事在企业发展、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是企业和员工成长过程中不可错过的良师益友!
  • 为你盛开的爱

    为你盛开的爱

    她爱他五年。他每次与她纠缠时,都是在他病发控制不住的时候,还都会蒙上她的脸。有人告诉她,她的充其量不过是他的一颗药!她质问他。“每次都是病发才来找我,而且将我的脸蒙住。”他冷笑。“想要我看着你的脸吗?那就成全你!”终于,她成了他一辈子都戒不掉的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诸天之嗜血狼王

    诸天之嗜血狼王

    这是一篇从人重生成狼的故事,半无敌文偏娱乐文,后期会穿越到其他世界,小白上路。
  • 剑魄春秋志01

    剑魄春秋志01

    一代高手刘毅峰,因为修炼高等功法《火云斩》,被人追杀到死。在陨落之后,刘毅峰竟然重获新生,变成了吴兴龙。同一个人,要做不同的事,走不同的路。火云斩究竟有何玄机?修炼火云斩为什么会让刘毅峰死于非命?重获新生的刘毅峰要如何利用吴兴龙的身份追究前世的仇怨?一切的一切,都将在吴兴龙出生的小县城里揭开帷幕!且看一代剑神吴兴龙,如何借助前世的内涵,在充满杀机的剑魄大陆上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 那一年我们的悲伤

    那一年我们的悲伤

    这部小说描写了“我”与姝婷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中详尽真切地展示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将“我”个人恋爱的辛苦放在社会背景中,对当下消费娱乐主义至上、拜金拜物主义风靡一时,以及小市民的守旧和自私观念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评,热情地宣扬了感情自由和个性解放,尤其是通过主人公“我”努力挣脱社会给予的窒息和压抑,表现出摒弃恶俗和抨击陋习的叛逆精神,因而具有积极进步的跨时代意义。
  • 梦回红楼!

    梦回红楼!

    素手执红楼,悠然入梦来。碧玉绾青丝,暗香盈衣袖。眉心常微蹙,身若弱柳扶。天生国色姿,佳人颜如玉。琴艺倾天下,才华动京华。回眸一笑时,倾国亦倾城。红尘滚滚飞,情缘自难测。蓦然回首处,与君两相悦。是非风雨起,得失唯心知。问江山美人,孰重复孰轻?她是世家闺秀,诗才斐然,人雅如兰,颜倾天下。淡看富贵荣华,心不在红尘,人偏履世俗。只因为,红尘中有他。他是当朝皇子,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前程无量。览尽世间佳丽,心静如止水,不曾起波澜。直到遇见才貌绝世的她,终于动心动情。两情相悦,携手成约。只盼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相守。却不料,宫闱纷争起,瞬间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宫闱深深,波澜迭起,枝节横生。于繁华纷争处看爱情,方才能看透情深清浅。风雨起时,为了爱情,她是隐忍成全,还是唯有逃离?当爱情与权利相冲撞之时,于他而言,江山美人,孰轻孰重?平生极爱红楼,独爱红楼,痴爱红楼,奈何红楼未完,为之常叹。红楼女子,最爱黛玉,容颜倾城,气质如兰,文采斐然,不染凡尘。个人借红楼小写黛玉,想给她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架空历史,穿越时空,无关名著,圆己之梦。若是喜欢,还请多多捧场支持,收藏推荐,给雨竹一份信心。若是不喜,请不要鄙视与苛求,多多包涵。推荐区:借此机会,推荐雨竹自己的第一篇文:《雁翔红楼》请亲们关照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