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5000000007

第7章 包公在端州(1)

在中国,包拯这个名字可谓妇孺皆知。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然而,民间关于包公的故事大都来自河南开封,却很少有人知道包公与端州(今广东肇庆)也有一段历史渊源。

导读:

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在端州,扬名于开封。包公主政端州三年,为政清廉,造福一方,百姓有口皆碑。现存于肇庆的包公祠、包公井、包公府衙旧址等文化遗址无不提醒人们:在岭南这块土地上包拯留下了许许多多为官清正廉明的佳话。

北宋名臣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清官。关于他青少年时代的事迹,史书上记载很少。据包拯自己说,他“生于草茅,早从宦学”,意思是他出生在普通人家,很小就随父出外游学,准备走应试做官这条路。包拯自幼读书刻苦,儒家兴邦治国的思想和历史上贤臣名将的事迹对他影响很大,从小就立志“竭忠死义”,为国家尽力。

常言道“忠孝不可两全”。这句话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29岁的包拯考取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可是由于父母均已年迈,包拯放弃了这次机会。不久朝廷又安排他去离家乡很近的安徽和县当知县。然而,即使离家很近,包拯的父母也不愿随他一同去。于是包拯便辞官回家侍奉双亲,直至父母相继去世,他才到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等候朝廷调遣。

景 三年(1036年),包拯到天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离他考中进士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在天长县,包拯政绩颇佳,不久就被升任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这是42岁的包拯第一次担任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职。那一年是公元1040年。

包拯深知端州瘴疠横行,交通闭塞,是人人避之犹恐不及的南蛮之地,历代朝廷都是将贬谪或负罪的官员“远地州军”,发配岭南。在这自然条件恶劣、名誉受辱的境况下,包公却不计个人荣辱,慨然受命,轻车简从,千里迢迢地从富庶的中原来到这“南蛮”之地。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的状况比他想象的要严峻得多。

智断盗砚案

包拯到任的当天就感觉到了端州紧张的气氛。一路上,田地无人耕种,百姓无精打采;背后怨声载道,当面却怒不敢言。他几次下轿想要听听百姓究竟在议论些什么,可是,没等他走近,人群就散开了。

来到府衙,包公心事重重,当夜便挑灯查阅卷宗。其中有一个盗砚案疑点重重,引起了他的注意。通过询问他得知,这桩案件的罪犯是一个老砚工,因为私藏贡砚被判刑。

私藏贡砚是有意对抗朝廷的行为,触犯的是王法,该当死罪。为什么上任知州就只判了他10年?罪犯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砚工,据查他私藏的贡砚是他自己雕刻的,既然罪犯是一位精于雕工的老砚工,那么他就没有私藏贡砚的必要。案件漏洞百出,包拯心里明白其中必有隐情。

翌日,包公下黄岗,赴砚坑,亲自来到砚工中间,进行调查研究,求取旁证。

原来,问题都源于端砚。这端砚可不能小视,它是端州的一种名贵特产,与湖笔、徽墨、宣纸齐名。端砚是砚中的极品,用端砚磨出来的墨汁“隆冬不冰”,写在纸上“虫蚁不蛀”,倍受历代文人的青睐,从唐代起就享有盛誉,成为朝廷的贡品。皇帝将它视为奖赏功臣的佳品。唐太宗就曾赏赐给开国功臣魏征一块上好端砚,魏征异常珍爱,只在给皇帝写奏疏的时候才使用;武则天也曾赐砚给贤臣狄仁杰。但这名品端砚不但没给端州百姓带来财富,反倒成了贪官污吏买官卖官的敲门砖。贪官们为占有贡砚,利用手中大权,以各种名堂,扩大贡砚生产规模,使贡砚的数量比朝廷规定的数目增加几十倍乃至上百倍。这对穷苦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好的砚石极难开采。黑暗潮湿的长坑道直深入到西江底,砚工们要在齐腰深的水中浸泡好几天才有可能找到一块上好砚石,而且时刻都要冒着坑道坍塌而葬身砚坑的风险。采到砚石后,砚工们还要花费许多精力去精雕细刻才能制成砚台,而且稍有疏漏便有可能被治罪。这个过程可谓是呕心沥血,如履薄冰。一方方的端砚,实际上是用砚工们的血与汗换来的。由于贡砚赋役越来越重,端州老百姓已经承受不起这敲骨吸髓般的重负了,走的走,躲的躲。在端州的街头巷尾流传着一首民谣:“端溪石头多,百姓苦最多,自从贡端砚,百姓砸了锅。”看到百姓们逃离,衙门的官儿们坐不住了,他们暗中谋划着卑鄙的阴谋。

经过深入调查,包拯明白了,这位老砚工其实是被冤枉的。上任知州是想杀一儆百。“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贪官污吏如何横征暴敛都不为过,百姓稍有反抗就是错。包拯替百姓鸣不平,他发誓要平反这一冤案,还百姓清白。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自己的良心,也是为了树立官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

包拯升堂重审老砚工盗砚案,蒙受天大冤枉的老砚工被无罪释放。包拯还下令,从即日起,每年贡奉的端砚只按皇宫上贡定额制作。重见天日的老砚工欣喜若狂,涕泪纵横,放声大呼:“青天啊——”“包青天”因此威名远播。

打井送瘟神

包拯平息了端砚事件不久,端州就开始闹瘟疫,整个端州变成了一个疫区。看着百姓的生命受到威胁,包拯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治疗瘟疫的方子。一位老进士精通中医,尤其擅长治疗疫病,于是,包拯亲自拜访老进士,与他一道研究利用中草药治疗瘟疫的方子。对症的药方有了,患病的百姓也逐渐都康复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中草药无法根治瘟疫,百姓的疫病总是复发,病了好,好了又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他恍然大悟。

一日,包拯穿着便衣在疫区视察,听到一位年轻人对另一位年轻人抱怨说:“如今,西江河水臭得不能喝,十斤河水一斤沙。西江又那么远,挑一担水要歇几歇。一担水有半担都是脏东西,这日子不知该怎么过。”包拯意识到百姓们的饮用水一定有问题。于是,他来到西江边上。还没等他靠近,就有刺鼻的臭气阵阵袭来。放眼望去,本应该是波光粼粼、凉风习习的江边,如今却是烈日高照,闷热无比。堤岸旁的野花耷拉着脑袋,西江江面上一片黄汤,漂浮着家禽的尸体和枯枝败叶。饮用这样的水,怎么能不感染瘟疫?要想根治疫情,就要彻底治理水源。包拯不禁想到了富庶的天长县,那里就有他带领百姓打的井,要是能让端州的百姓也像天长县的百姓一样,喝上干净的井水该多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的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包拯也要在端州打井。他带领百姓们挖了七口井,城内五口,城外两口,看上去状似北斗七星。

在包拯之前,没有人想到过在端州还能挖出井来。其实端州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百姓们没挖多深,就有甘洌的井水喷涌而出了。众人欢呼雀跃,争尝过后,都称赞这井水甘美无比,宛若琼浆玉液。

端州的百姓从此喝上了干净的井水,传染源断了,瘟疫自然也就根除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包公,就把这七口井称做“包公井”。

排沥建粮仓

喝水难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包拯的眉头还是紧锁着。西江江面上的黄汤和腐尸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个结。作为地方长官,他深知这西江治理问题不解决,百姓的生活就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善。水利建设关系到方方面面,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都与它息息相关。包拯想到了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和那些颗粒无收挨饿的农民。令包拯想不通的是,端州的土地还算肥沃,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颗粒无收?难道农业减产与西江水患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是的话,那么症结究竟在哪里?为了弄清楚问题的所在,包拯来到农民家里,来到田间地头视察。

通过视察包拯发现,端州百姓的生产工具太落后了,他们还在使用木犁。他们的生产方式也很落后,面对天灾几乎无能为力。农民种的是“望天田”,年年撒上种子,就听天由命,旱涝不保,产量很低。再加上近年来雨水太多,田地都被泡在黄汤里,农民无计可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苗烂掉。

同类推荐
  • 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

    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核心是“人生方程式”和“判断基准”,本书将两者结合,讲述两者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内容包括几大部分,“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的神合”,主要讲述阳明先生和稻盛先生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感悟出“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以心为本”,讲述阳明先生与稻盛先生共有的品质——正义、谦虚、攻心、乐观、忍耐;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敬天爱人”,并用企业案例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关于人们对“阳明心学”“稻盛哲学”的几点疑问,在书中做出解答。本书对一些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 光魂

    光魂

    本书是《中国国防科技科学家文学传记》丛书之一,是中国当代传记文学。 本书介绍了一个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和中国的“863计划”联系在一起的名字——中国光学之父、中国精密机械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现代计量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一个集二十多个“中国第一”于一身的人。他就是中国著名光学家王大珩的生平事迹。
  • 以笔为枪永不休战的鲁迅

    以笔为枪永不休战的鲁迅

    本书介绍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生平,内容包括:抗俗的抉择、跨越的积累、独异的尝试、激烈的呐喊、人生的导航、心灵的求索等。
  • 十三世达赖喇嘛

    十三世达赖喇嘛

    降边嘉措与吴伟合著的本书,以著名的1904年江孜保卫战为重点,艺术地再现了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该书全景式地描述了藏族人民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热情讴歌了西藏人民反帝爱国的崇高品德和牺牲精神,塑造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拉丁代本、哲林代本、洛丹、克珠旺秋、格来、曲妮桑姆、仁赛等英雄群像,既有被尊为“雪域一神”的政教领袖,更有作为民族脊梁的普通的农牧民群众和僧俗百姓。
  • 施仲衡自传

    施仲衡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施仲衡自传:六十年工作回顾》作者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地铁的开拓者之一,是历史的见证人,阅读此书,如同阅读中国地铁的发展简史,对从事和关注中国地铁发展的人员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热门推荐
  • 异神重生

    异神重生

    时空交杂,世界错乱。毁灭无法避免,真相雪藏何方?预言有多真实,现实又有多虚幻?“好了,历史终将成为过去,而未来还在我的脚下。现在开始,我就是这个世界的阡默了……”
  •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系列作品分为4册,包括文治武攻、斗智斗勇、随机应变、雄才大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别具慧眼、出奇制胜的故事、精明能干等智谋故事,内容宠大、史料丰富、情节入胜、叙述传神,引领着读者沿着中华祖先留下的历史足迹畅游浏览,使人在阅读欣赏中,感悟前人的智慧与神奇,引发今天的思考与遐想,从而充分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奇妙与伟大。本系列作品的编写目的是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第四册主要包括以智争宠,皇子谋权的谋略故事,如;武力夺位,皇子抢权的谋略故事;定国安邦,皇子用权的谋略故事;志趣各异,皇子修身治学的谋略故事。
  • 女尊天下:皇女的绝色夫君们
  • 慈悲与玫瑰

    慈悲与玫瑰

    把空间留给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它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面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暴政”,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在有关苦难与荒诞的态度上,本书对个体的境遇充满了温柔的同情。欢乐与痛苦都是人命运花园中的一草一木,有着相同的重量。在这里,西西弗斯式徒劳是幸福的。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推动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天空中的玫瑰。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众生的牺牲,也包括对自我的成全。
  • The Battle of Life 人生的战斗(III)(英文版)

    The Battle of Life 人生的战斗(III)(英文版)

    The Battle of Life: A Love Story is a novella by Charles Dickens, first published in 1846. It is the fourth of his five "Christmas Books"/ It's the 4th of his five "Christmas Books", coming after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 and followed by The Haunted Man and the Ghost's Bargain. Battl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ive Christmas Books that has no supernatural or explicitly religious elements. (One scene takes place at Christmas time, but it is not the final scene.) The story bears some resemblance to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 in two respects: it has a non-urban setting, and it is resolved with a romantic twist. It is even less of a social novel than is Cricket. As is typical with Dickens, the ending is a happy one. The setting is an English village that stands on the site of an historic battle. Some characters refer to the battle as a metaphor for the struggles of life, hence the title.
  • 四季餐桌

    四季餐桌

    民以食为天,如何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转换中,将食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享受健康的人生,是现代社会中的都市人都倍加关注的问题。京城著名中医蒲志兰所著的《四季餐桌》,以平实、易懂的文字,结合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每个不同季节需要注意的饮食原则,进一步详说了大家日常生活常见的当令食材的特性、营养成分、功效,将各种容易操作的精选食疗方介绍给读者,更有贴心的百种食材索引方便查询,使你能够一看就懂,懂了就能做,做了就有效,是一本切实可行的健康饮食手册,帮助大家从饮食入手,一年四季都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
  • 长河内外

    长河内外

    “江南俊夏”,六岁时被他师父携来地球龙九山村,学习汉语文化和风情,十八岁时便离开。但纯朴的山里人并不知道他们师徒来自遥远星空。且看他是如何与他的两位漂亮的师妹“贝尔伊澜”和“丝竹清和”一起在众域群中潇洒风流、大展宏图的……--------鹧鸪天*开篇词--------春去秋来仓满粮,平阳雁过树呈黄。夜凉遥望星光远,昼顾馨思儿女长。天瀚瀚,景茫茫。长河内外牧牛羊。生来见惯风情展,总把他乡做故乡。
  • 孔氏志怪

    孔氏志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七岁那年的我们

    十七岁那年的我们

    青春是什么?就是回忆在岁月的痕迹里,沉淀出好看的样子,再与你相遇,便是我们拾起那些年共同的小美好。
  • 雪至之时

    雪至之时

    知道吗,大雪纷飞之景,亦是人间最美之景,化雪之时,亦是人间最暖之时。可当二月天的最后一场雪逝去,女孩也从男孩的世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