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09300000017

第17章 压缩或开放:全球化中的文化乡愁

在罗伯森看来,对作为行动与过程的全球化事实似乎已经无可争议,尽管人们(尤其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们)所刻画或描绘的“全球化地图”各有不同。罗伯森眼底的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compression),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即是说,全球化既是一种已然发生并仍在进行之中的“过程和行动”(作为事实性描述),又是一种关于世界一体化(“一个世界主义”,英文“onewortdism”)的不断增强着的观念意识(作为价值性估价)。

现在的关键是,人们对全球化的关注越来越聚焦于全球化的文化维度或全球文化的争论,虽然具有“多维度的”(multidimensional)全球化依旧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主题之一。这样,全球文化的问题就不仅被罗伯森确认为全球化主题的中心或焦点,而且也被他确定为《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一书的主题。

压缩性全球整体是可能的吗?

罗伯森不同于罗尔斯,他采取的正是罗尔斯所忌讳的一种完备性理论姿态,在方法上更亲近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而非现今全球化讨论中占主流地位的“工商研究”。这种理论姿态和方法上的选择基于罗伯森的下述学术判断,即:文化的维度已经成为全球化问题的多维度探究中最为重要的一维。在近几十年的全球化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有两种:其一是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其二为国际关系理论。罗伯森认为,这两种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影响是值得注意的。

然而,它们似乎都没有给予全球化中的文化问题以足够的重视。这一判断无疑标明了罗氏全球文化研究的思想价值,原则上也是我所认同的。当代全球化研究的确出现了罗伯森所说的“向文化转折”的趋势,这一转折趋势与其说是由于研究者们“对文化关注的扩大”,不如说是全球化研究已经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以至于不得不扩大或改变原来占支配地位的“工商(经济)研究”的单一思路。

然而,文化问题恰恰是全球化课题的“硬核”,任何触及这一“硬核”的全球化研究都不得不面对最为尖锐复杂的理论挑战:一种以普遍化为根本目标的全球化运动如何面对并解决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地域差异性矛盾?文化的多元差异是事实性的。现代人类是否可能且用何种方式来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更进一步说,全球化的寻求是否必须以克服这种文化的多元差异作为其前提和代价?罗伯森自然明了这些问题的艰巨性。他知道,不用说在不同的“世界”之间,就是在被人们通常以为最具“文化同质性的”欧洲共同体内部,关于文化的概念也是各具其独特性的。不过,他依然乐观地持守着一种全球化的价值立场。其理据是,通过他谓之的“普遍性的特殊化”与“特殊性的普遍化”的双向推动,某种全球化的认知理念和文化价值理念将是可以特殊化的,他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全球地方化”(出calize);与之相对应,只要各民族或本土群体放弃某种形式的文化本质主义,开放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或者不再固执于对某种过度的族群性和地方知识权利的吁求,其特殊的或地域性的文化认同同样可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普遍性意义。按照罗伯森的推理逻辑,这一过程或可称之为“地方全球化”(locglobalize?)。因此,罗伯森把全球化看成了一把双刃利剑,一面刺向为本土而本土化的文化原教旨主义,另一面则刺向了西方中心论的文化普遍主义。不管他的这柄两面剑是否有某种类似于阴阳剑的剑法功能(一面真刺,另一面假刺?),其双向推理过程似乎并无大谬。

但似乎不谬并不一定为真。我的疑窦正生自罗伯森的推理逻辑。

姑且承认“普遍性的特殊化”,这种可以特殊化或地方化的“普遍性”从何而来?由谁确认?怎样确认?当然,人们还可能对他的后一个推理过程提出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使得特殊性的文化普遍化?因为罗伯森不断地提示人们:“认同就是权力。”文化认同即是一种权力认同,它与国际或民族间的“承认的斗争”是相互贯通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罗伯森所使用的是“权力”而非“权利”。权力隐含着政治力量的争斗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抉择;而权利所表达的则是正当性的利益要求和道德价值的选择。难怪沃勒斯坦曾经把文化看做是“意识形态的战场”。明乎于此,人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罗伯森把全球化看成是一个“压缩”的过程。压缩是否意味着政治上的集中和文化上的统一?但愿不是。可谁敢担保呢?罗伯森也担心,具有权力性质的文化认同或文化本真性诉求很可能是“对权力可怕的要求”,表明他对这其中的厉害干系也十分清楚,不知道他为什么还能坚持自己的推理逻辑。

事实上,罗伯森自己也承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被称之为“现代性乡愁”或文化怀旧的民族心理情结。他指出,“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而不是像人们(比如说,那些启蒙思想家)所期待的那样减弱了这种文化乡愁。他还援引Turner等学者的理论,分析文化乡愁情结与全球化之间潜存的“尖锐化形式”。他注意到,文化的乡愁具有一种“家的意识形态”(ideolcgy of home)性质,它会使我们关注社会学或其他学科在考察全球化时所存在的“极大弱点”。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文化乡愁实际上总是容易让各文化(传统)中的人产生某种“无根”或“无家可归”的感觉,造成寄居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之间的“疏离”感和“忧郁”感。按Turner等人的理解,“乡愁范式”有四个主要预设:“历史衰落的观点,某种失去整体的感觉,丧失表现性、白发性的感觉,失去个人自主性的感觉。”这种关于文化乡愁的解释范式恰好揭示了“全球化中的个人”所具有的普遍心理感受。不过,罗伯森对全球文化的探讨似乎更关注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诸关系”、“国际关系”、“全球人类”的宏大因素,因为他将“societahsm”(与“socialism”相别)看做是实现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谈起现代性的文化乡愁,中国读者当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洋枪大炮炸碎了中国人的天朝文化心态。被迫进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后,我们才发现,不仅自己的文化只是世界文化家族中的普通一员,而且由于超长期的自我封闭和超强度的自我一体化加固,我们自己的文化确乎已经远不如某些他者文化那般富有活力和魅力了。由是,中西之间呈现的土与洋、旧与新、落后与先进……之别,不仅具有事实差异的描述性意义,而且也同时有了文化比较的价值评价性判断意味。

在此情形下,疏远传统文明和文化似乎成为了近代以降许多中国人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卷入潮流常使人身不由己,而在潮流中沉浸既久又让人偶生漂}自失据、无家可归的伤感。这或可谓之现代性文化乡愁的表征之一种。令人伤感之外复又伤心的是,我们是带着许多无奈、牵挂、甚至怨恨而被迫离家的!时至今日,当我们发现(抑或受人提醒)自己的离家出走有可能踏上一条不归之路,再也没有机会亲近我们的家园时,我们会在禁不住担忧起全球化后的未来命运的同时,或许也会禁不住驻足回首,遥望身后那渐渐远去、变得越来越模糊的家园风景,有几许牵挂、几许忧愁、几许失落,一齐涌上心头。也许,有人会“脚步越来越轻,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而另一些人则很可能“脚步越来越沉,心情如同卷进急流中的舢板一样无法把握”。同样的行进,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同样的真切。

在罗伯森的书中,“国际旅游”(作为一种时髦的现代生活方式)被当做“地方全球化”和“全球地方化”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解释实例。是的,旅游的行进图是国际的、世界的、全球的。越洋过海,朝发夕至,不再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式的神话。而旅游的目的地却是且必定是独特的、区域的、地方性的。名山大川、残垣断壁、荒墓古塔、神庙兽刻、奇俗异礼……无论是多么地名扬四海魅附八方,总是坐落于某个地方。

不过,这还不是“国际旅行”之全球化解释的全部。罗伯森似乎还应该对下述现象做出解释:旅游不仅有国际与地方两个基本要素,而且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某个地方的旅游风景点还有自然的与人为的两种。现代人对自然风景的趋之若骛,其实也是一种“现代性乡愁”表现。现代人对自己生命的出生地和自然母亲太缺少记忆,以至直到自己切身体会到缺少饮水薪木、不堪“臭氧空洞”、水土流失、沙暴洪水之苦的非常时刻,才想起“回归自然”。德国哲人叔本华说,人的需求源自缺乏,而缺乏则是一种无法满足的痛苦。依此推理,如今,现代人对大地母亲的重新歌吟或许不应该被怀疑是一种类似放录音带式的假唱罢?!现代人该是检讨自身失职而不是仅仅忙于欣赏自然的时候了。

与之相比,现代人对建造和打量人造景点的乐此不疲,则是一种多少有些矫饰的“现代性乡愁”表现。因为城市喧闹和烦躁,人们喜欢上了乡村;因为总看着高楼大厦会产生眩晕,有人便喜欢上了山村小木屋什么的;因为批量生产和人工加工的食品吃得腻味,人们便喜欢上了乡下的自然食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有些现代人也不一定如此。但毕竟是有了市场需求,有市场需求便有市场供应。于是,上山下乡式的旅游路线便成为热点,人造景点开始如雨后春笋……结果,人造景点愈来愈多,真正的自然风景则愈来愈少。更有甚者,国际旅游中竟然也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现代文明之杰出代表的洋人和城市人等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发展中国家或老少边穷地区的地方性风情当成了他们放松的好去处(放松的需要源于现代性的紧张),当成了满足他们好奇心或新鲜感的旅游目标所在,但现代人的这种好奇心或新鲜感,恰恰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的或过去的、地方性的或独特的东西已经极其陌生的缘故。另一方面,第三世界的人和乡下人等又总想往发达国家或文明城市里跑。移民浪潮与全球化浪潮并不是一码事,至少第一世界不这么看。而陈焕生进城的故事也不一定合乎全球化叙事的经典规范。

看来,实际的情况并不如罗伯森教授所预期的那般简单。“国际旅游”除了有其全球“化”的“平整作用”(“特殊性的普遍化”?)之外,恐怕还具有其无法根除的地方“化”的“异质性”。很明显,如果那些地方性的旅游景点真的被全球“化了”,它们还会有什么独特新奇的地方吗?人们还会不远万里地造访它们吗?扩而言之,全球化有可能消除现代性的乡愁吗?

因为读完罗著产生了这些问题,所以我宁可选择用“开放”而非“压缩”这样的语词来描述和估价全球化的文化问题。我的基本想法是,“压缩”会挤伤丰富多样的地方性文化,而开放则给它们以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只要“一个世界主义”还没有完全实现,也就说,只要还存在着第一、第二、第三世界(但愿不会出现第四世界),全球文化就只可能是一个多点多线多面的文化网络,而不可能是一个一元化的统一整体。所以我衷心地希望,所谓“全球文化”将是多元互竞、和而不同的“对话文化”,而不是或最好不必是一种或某种模式化、制式化的单一文化。

([美]罗兰·罗伯森著:《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原刊于《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8月15日)

同类推荐
  •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老子章句浅释》,台湾刘瑞符先生著。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作即为《老子》,故历代注释、解读、研究《老子》之作,不绝如缕。尽管如此,本书亦有其独到之处。它把《老子》的内容概括为两大项:一为讲自然之道者,一为讲人为何法此自然之道。作者据此体例,加以撰述,对于读者认识自然之道及其可以其为法之义,当能有所助益。作者研读《老子》多年,取精用弘,功力颇深,是一部较好的学术著作。
  • 人生五大问题

    人生五大问题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罗阿的一部代表作,书中探讨了人的一生中不得不面对的五大问题,如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本书曾风靡全世界,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莫罗阿以其深刻的观察,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鞭辟入里。全书条分缕析,通晓明白,且傅雷先生的译文优美流畅,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
  •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看不开是苦,想开了是福。有欢喜心才合乎佛法,才合乎做人的意义。一个人在世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那有什么意思?“欢喜”是佛法,欢喜是财富,有欢喜才能安住身心。如果做到欢喜?不管见到任何人都很欢喜,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欢喜,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欢喜,不管读什么书都很欢喜……能有越多欢喜,表示心中越有佛法,越有成就。保持欢喜的方法是:凡事皆生欢喜心。在本书中,星云大师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家庭、工作、艺术、人际、生死等各个层面,分享了自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 得与失

    得与失

    《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想要告诉广大读者的是,把握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就能悟透人生成败的必然因果。书中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得与失对人生的不同影响。深刻而简明地介绍了如何正确面对得与失的考验,如何聪明地应对得与失的结果,让读者在新情明理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把握命运的机遇,从而创造完美的人生。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热门推荐
  •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收录了叶延滨最重要短诗作品,主要包括《干妈》、《环行公路的圆和古城的直线》、《囚徒与白鸽》、《寺中扫帚声》、《蜜月箴言》、《时间到了》、《最后的年轮》、《现代生态学》、《月族》、《石碑与青藤》、《一个人在城外》等百余首,供文学爱好者欣赏。
  • 我成了世界管理员

    我成了世界管理员

    一觉醒来,李渺莫名其妙接盘了一个新世界,成为一名光荣的世界管理员。本以为这就是全部,没想到这世界竟连通着传说中的修仙大陆......探索这方面,冒险是不可能冒险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冒险的。修炼天赋又差,胆子又小,只有装装主神,骗骗蓝星人,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总结:广积粮,不称王,新世界大发展万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农娇有福

    农娇有福

    【清泉的新书《农家娇女》已经上传,请亲们多多支持!】陈燕燕情场失意,败的彻底。再次睁开眼睛,她变成了古代痴女陈阿福。望着那如天神一样高高在上的英雄,陈阿福抹了把嘴角流下的憨口水。这一世不要好高骛远,这一世不要不切实际……只是,这一世她人傻颜值高,人穷运气好,福气多的用都用不完。
  • 战神吴起(二)

    战神吴起(二)

    正当盛年的魏文侯在一连串的打击下,突然患了重病,生命垂危,不得不想到身后之事。他竭尽一生之力,并未完成其成为“周文王”的心愿。他不愿身后的儿子重蹈覆辙,要拼出最后的心智,为儿子选好几位辅佐大臣,使儿子能继承父志,完成他未能完成的心愿。十一魏武侯依照祖宗遗训,在先君的葬礼进行完毕并接受了列国祝贺之后,率领大臣出巡,亲自观察民情,抚慰边郡,以安国人。翟璜、吴起、公叔痤、王错等大臣俱随同出行。相国田子方则留在都城中,暂行监国之权。
  • 这个主角有点呆

    这个主角有点呆

    当一岁的舒尤遇到灵魂体的余希后,整个人都被这个几千岁的老忽悠带偏了~不仅被养成了书呆子,与人隔绝,还把自己老爹搞丢了,最后落到流落街头的地步~然而这还不止,寻爹的路上并不太平,一堆人见她不懂人情世故,都热情传授自己的各种心得,直接导致她大脑差点死机~舒尤表示外面的世界太可怕,她要回家再也不出来~可是谁能告诉她,身后紧追不舍的男人,为何一直嚷嚷要和她共度余生~
  • 对不起,一不小心杀了你

    对不起,一不小心杀了你

    U大文秘系大四系花林诗怡,在钜风集团实习的第三个月,意外地遭遇新晋CEO赵臣,他是高她两届的企管系师兄,U大曾经的风云人物,被誉为:外表英俊潇洒,内心孤傲冷峻,对女生们来说,神秘而充满诱惑。当然,除了林诗怡,不是她不花痴,只是她不喜欢被表象迷惑,不想像那些因为她的外表而喜欢她的人一样,因为一张脸而喜欢一个人。一次网游的帮战,不知情地灭了BOSS,以为是替他报了当年被盗号的仇,却不想,从此,比被灭一百次,一千次更纠结百倍的事,一件一件地降临在了她的头上。盗号是谣言?BOSS好像要追她?又好像从游戏追到了生活?他说喜欢她?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事?诱惑与反诱惑,看天然萌系花如何对战腹黑大神!
  • 娶个山贼当夫人

    娶个山贼当夫人

    膝下无子的妇人偶然有天在山脚下捡到一个弃婴,当下便决定要将她好好培养成人,将来能嫁个好人家,自己也享享清福,可谁知人是长大了,却不是作为大家闺秀,而是立志成为一名山贼。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可是对她凌小小来说,这层纱有点厚啊。“夫君,来喝鸡汤,刚出锅的。”某女端着一碗黑乎乎的,上面貌似还飘着几根鸡毛,男人虚弱地咳嗽了下,别开了眼。“夫人,那臭丫头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让少爷喂饭,还故意碰少爷的手......”话音刚落,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插在了桌子上面,刀刃上那深寒的光芒让众人立马闭上了嘴。“小的们,跟我去看看这狐媚子到底想做啥。”
  • 天道系统逍遥诀

    天道系统逍遥诀

    有一天,浩天的爷爷老道士撒手而去,伤心过后的浩天,本以为可以离开自己那破败不堪的道观还俗,娶妻生子,体验红尘种种。可谁知,竟然被天道选中成为人间代言,为了老道士生前的遗愿,浩天随身被捆绑了天道系统。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看他如何一步步成长,如何面对功法、功德、金钱、诱惑,如何应对重重未知的考验,最终一步步领悟天道法则,教化世人,携手红颜。
  • 白狼立世

    白狼立世

    “不管我是何模样,不论世界变成怎样,我只要还是我,能守护自己的一切就足够了。”一只白狼在异世界闯荡并生活的故事。此故事建立在巨兵长城传的基础上,毒点较多不好请见谅。目前已经写完功夫熊猫篇,巨兵长城传后续视情况而定,东京放课后剧情写了一部分,现正在写动物狂想曲(beastars)的部分,但不光是动物狂想曲的世界,还混杂着多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