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3000000005

第5章 宣先王教化,弘人道文明(2)

孔子曾把其教育内容分为德行、政事、言语和文学四科,而德行居首,德行的中心就是仁。所以,仁学既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核心。把德行排在政事的前面,表明孔子已有内圣重于外王、德行重于政事的思想。德行在政事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对礼的遵从和践履,所以仁德的修养成了践礼和政事的基础。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德的培养是贯穿于诗书礼乐四教之中的灵魂和根本。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学而知之。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对于学生,他也以好学来要求。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同时,他还主张学习的态度要求实、要学思结合。

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言其余,则寡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知、求实、慎思、明辨,是孔子对为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极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谓“悱”,是思考问题而没有想通的状态;所谓“愤”,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状态。只有到这个时候,孔子才加以启发,让学生的思想得以通达顺畅。所谓启发与灌输的区别,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和人格的尊重问题。帮助受教育者畅发其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人格独立的教育只能是启发式教育。而灌输式教育则必然带有教育者的主观性和强制性,实际上是一种强加的不平等教育,是一种专制。

有一次,子贡思考出一个做人的道理,便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既有肯定,又有提升。经这么一启发,子贡马上引《诗》来表明:“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孔子见学生能举一反三,便马上表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在此,首先是子贡经过深入思考之后主动提出问题,其次是孔子给予引导,尤显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意。

孔子教学方法的另一特色是因材施教,绝不用一个固定的模子铸人。

正因为这样,孔门弟子人才辈出,各色各样,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桃李满天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同的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便不同,皆有针对性。勇敢进取的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而行为退缩的冉有问同样的话,孔子便说:“闻斯行诸!”他的指导思想是:“冉有退,故进之;子路兼人,故退之。”务必使弟子都能补偏救蔽,向健全的方向发展。

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学。仁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仁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君子之性,庶民之归,其核心是爱人。孔子生活在奴隶解放的春秋末年,他把“仁”作为核心范畴,建立其儒学体系,是对人自身的觉醒和伟大发现。

仁字从二从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一男一女,二人相爱而结合,则产生了社会的细胞——家庭。由家庭而有父母和子女,进而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推而广之则有君臣上下等政治关系,这就是社会。孔子正是从这一点看到了“仁”对于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地位。更进一步,孔子看到,天虽然不像人一样有言语,却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仿佛有感情一样。天地合气,阴阳感应以相与,而万物化生,仿佛也是一种仁爱。与老子以“天地不仁”相反,孔子把天道之健生也看作是一种仁德的体现,从而确定了“与命与仁”的理想。

孔子常把爱好仁德与爱好美色联系起来,希望人们能像爱好美色一样爱好仁德,这种联系不是偶然的。人之爱色,是秉受白天的自然本性,是天地阴阳之气的感应力量,往往沛然莫之能御,是人类最纯真的一种感情冲动,绝不容半点虚伪。天地之道,因阴阳相摩而生生不已仁德流行;男女之间,亦因异性相感而产生爱情,以至于子孙繁衍。孔子把这看作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情,希望人们能从这一点上推广开去,泛爱所有的人,以期天下归仁。当然,孔子所说的仁爱,绝不是一种短暂的冲动,而是一种持久、深沉的内在修养,是君子知天命之后的一种自觉修为。人伦之爱起源于男女夫妇,进而扩展到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主观的自觉和努力。颜回能够三月其心不违仁,是遵从孔子教化,长期修持的结果。

孔子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他看来,仁虽为一种内心修养,却必须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于人事上磨练和体现。他认为,为仁的根本是孝悌,只有先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尊敬自己的兄长,才能谈其他的礼节。父母与兄长有生育抚养之恩,由于他们的仁爱才有了我,所以对他们报以仁爱是自然的事情,也是为仁的第一步。把家庭中的仁爱推开去,泛爱一切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思路。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去践履,孔子说:“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要求君子要成人之美,处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子夏的话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强调礼乐教化,但以为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把仁看作是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爱人的基础上,仁德还包括许多内容。他说:“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必有勇”、“仁者不忧”,“仁者寿”。强调一种安泰、达观、不忧不惧,又勇往直前、率性而行的精神修养。

孔子把礼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所以他要求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以为仁。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那就是:恭敬、宽厚、诚信、机敏、慈惠。他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在五者之中,孔子更强调信的重要性。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同时,孔子还强调守死善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者,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要求保持和而不同、坚守正义的君子之操。他要求弟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总之,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学思想是很丰富的,仁爱思想成为历代儒者的基本精神,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

诸贤仰圣

《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于此可见,春秋私学之盛,莫甚于孔门者。

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六艺几乎囊括了古代所有的文化知识。孔门能有七十二人身通六艺,实在很不简单。《儒林传》说,自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于各诸侯国,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故子路居卫国,子张居陈国,澹台子羽居楚国,子夏隐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国。另如田子方、段木干、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门,为王者师。孔门弟子如此英才汇聚,诚可观也。

孔门弟子中有曾氏父子二人,父亲曾晰名点,曾发表其志向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闻言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曾点所志,为师儒尔。曾点的儿子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载《孝经》为曾参所作。

据说曾参至孝通神,后世奉为“孝圣”。孔子曾说:“参也鲁”,谓曾子天资鲁钝,不够聪明。惟其鲁钝,所以不尚浮华,践履笃实。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寿。”曾子正好具备这些特点。曾参的长寿,或许与仁德修养较好有关。有一次,孔子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没有追问,而只说:“是!”门人们不解地问:“何谓也?”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看来他对孔子的思想领会很深,所以能一点即通。

曾子有很多名言流传下来,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可见他尤重笃行。他还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可见他不仅善学,而且坚强弘毅,修养极佳。曾子重病时对弟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这大概是他的遗教和心传吧。

《新语》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于麋粥之间,行之衽席之上。《汉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谓《孝经》为孔门孝义真传。《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华民族有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与曾子的教化分不开。

史载汉代曾有《曾子》十八篇,今亡佚。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并官氏女,一年后生子名鲤,字伯鱼。

孔鲤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来教育他。孔鲤恪守庭训,鲁哀公以币召之而不仕,不幸先孔子而死。据传孔鲤的前妻无德,“妻不可化,乃出之。后妻贤,生子及。”孔及又称原宪,字子思。子思出生不久,伯鱼去逝,其母守节抚孤。子思的遭际类似孔子。子思享年六十二岁,曾困于宋,作《中庸》。《中庸》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颇为宏富,后儒谓得圣学神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后来成为亚圣。子思承上启下,后儒奉为述圣。

有人认为《礼记》中的《表记》、《坊记》也为子思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今亡佚。

子思早年亲承孔子教诲。有一次,孔子正独自喟叹,子思问:“您是否担心子孙不加强修养,将来对不住祖宗?或者是羡慕尧、舜之道,而又恨达不到呢?”孔子说:“小孩子怎能知道我的心志呢?”子思回答:“我曾听了您的教导,正在不懈努力呢。”由此可见,孔鲤后妻或有孟母之贤,其善教若此。孔子晚年得此贤孙,当不胜欣慰。

子思少时,孔子便去逝了。从此,子思乃事学于曾子。《圣门十六子书》云:“子思从曾子受业,诚明道德,有心传焉。乃述父师之意,穷性命之原,极天人之奥,作《中庸》一书,以昭来世。”宋元以降,《中庸》成为四书之一,后儒奉为儒宗圣典。朱熹说,孔门中惟颜氏和曾氏得其宗传,曾子再传而得子思,子思担心时间久了会失却孔子真传,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互相演绎而作此书;“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他还认为,此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得之,则终身受用不尽。

子思说:“道伸,吾愿也。今天下诸侯其孰能载?与其屈己以富贵,不如抗志以贫贱。”其志节若此。鲁缪公多次求见子思,欲以为相国,皆遭拒绝。据孟子说,缪公屡派使者问侯子思,每送厚礼于他,子思很不高兴,反而把使者赶走。他以为这说明缪公不是喜欢他的才能,而是把他当犬马喂养。《论语》载:“子思问耻,孔子日:国有道,谷;国无道,谷,耻也。”孔子认为国家无道而出仕是可耻的事,所以子思终身不仕。史载子思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荀合当世,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后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孔子生前,曾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为弟子分类,德行为四科之首,而颜回又为德行弟子之首。司马迁为孔门弟子作传,首列颜回。颜回字子渊,鲁人,少孔子三十岁,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最得孔子之意,后儒推之为七十二贤之首,尊称“复圣”。

同类推荐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 跟王阳明学心学

    跟王阳明学心学

    本书共分为十九章,每一小节文章开头均以王阳明的一句或一段经典言论做引,在正文具体展开论述其思想的精炼和智慧所在。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从宽心、诚心、进取心、道德心、孝敬心、素净心、喜乐心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智慧。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热门推荐
  • 重生复仇之孤女不好惹

    重生复仇之孤女不好惹

    慕晴泠是世家贵女,是天之骄子,却被亲舅母背叛陷害,身败名裂,落魄惨死重生一次,慕晴泠发誓要守护属于自己的一切,让仇人付出代价!
  • 抢出一个神

    抢出一个神

    沈福得了个系统,却他喵是辅助的。“技能施展距离一丈。”“可以同时对十个人施加技能。”记得别人家过来都是有光环的,凭啥到我就成辅助了?好吧,就算是辅助,我也让他站到中间。
  • 文化西航,动力蓝天

    文化西航,动力蓝天

    书中介绍的中航工业西航的文化实践,是整个中航工业集团文化建设实践的一个缩影。中航工业西航用它的实践,特别是用近3年多来他们在基本投入并没有大的增长条件下,企业销售收入却翻了一番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文化建设的力量,生动地诠释了实践创新的魅力,生动地展现了中航工业集团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特别是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文化耕心”工程,创造性地建立西航文化建设推进模式,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所有这些都会为中航工业开展集团文化建设带来一股强劲的春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燕少的萌娇妻

    燕少的萌娇妻

    酒吧那一杯酒过后,李萌竟和陌生男子在车内共度一夜。本想着与那位陌生男子一别便就从此不再相见。 可没料却在他旗下公司工作。 陌生男子成了自己的大老板不说,竟然还怀上了大老板的孩子。本想着把工作辞掉偷偷回老家生下孩子,却在一的集体加班中晕倒,孩子的事竟也被告知天下…
  • 弃而不舍持之以恒

    弃而不舍持之以恒

    “父皇,我不想离开”时辰可怜兮兮的戳了戳,父皇的后背。狼王抚摸着时辰的头发,亲切柔和的回答:“辰辰,你要学会长大。”时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时辰遇见以恒,才发现……“你是?”以恒凝望着时辰,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时辰对上以恒的目光,这才想起,原来是你……原书名:跳跃恩怨之门
  • 妃要废后:王爷夫君我们走

    妃要废后:王爷夫君我们走

    “你们脑袋有问题吧?我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大的孩子?哦我知道了你是不是想碰瓷?我告诉你啊我没钱。还有,穿成这样是在假扮古代王爷吗?”周甜甜越说越嫌弃。厉青宇无辜:“本王就是王爷啊,玄空宇王,你,周甜甜,是本王的王妃。”说着他揽过小乖,“这是我们的女儿,你这个女人,回一次家乡,竟然将我们父女忘得一干二净!”“就是就是!”小乖抢白,一副控诉你这个不称职的母亲的模样。周甜甜懵了又懵,要不要演的这样敬业啊?“王妃忘记了一些事情,没关系,本王会慢慢让你想起来的。”回到玄空后,某天周甜甜怒视着厉青宇:“我什么时候成你的王妃了?”她明明是皇后!不对,她要休了皇帝,自己废后!那就不再是皇后了,那可以是王妃。哎?
  • 名贤集

    名贤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大明做崇祯

    穿越大明做崇祯

    重生崇祯帝,大力改革,建立不一样的大明朝。
  • 我被成语绑票后

    我被成语绑票后

    天下成语出我嘴一入江湖岁月催微量灵气,缓慢复苏三十年。这个故事,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复,先复带动后复,最终实现共同复苏开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