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5300000040

第40章 学习研究“十六字诀”

茅以升

治学就是做学问。何谓有学问?用简单明了的话说,就是懂得的知识多,能运用这些知识。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四归》有句诗:“学力根深方蒂固”。

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只有学而知之的“天才”。要使自己懂得多,首先就要学得多。我经常和年轻同志们说要“博闻强记”,就是这个意思。学习要学得深,但不要钻“牛角尖”,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要想学得深,在某一方面做出成就,首先就要学得广,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正像建塔一样,一个高高的顶点,要有许多材料做基础。世界上许许多多专家,没有一个是钻“牛角尖”钻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是搞社会科学的专家,但他们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很有造诣。据一些研究马、恩的同志说,马克思、恩格斯能在社会科学方面做出如此辉煌重大的突破和创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靠学数学锻炼了自己严谨的科学的思维能力。马克思、恩格斯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因此,要想当专家,首先应该是“博”士,要想成为某一门知识的专家的同志,千万别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这门学科的范围内。学文科的要学理,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现在,有些同志对专业研究颇有见地,但因为文学水平差,论文写不好,研究成果表达不清,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更谈不上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有些知识,看起来与自己的专业无关,但学了,见多识广,能启迪你的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

当然,所谓“博闻”,不是说什么都去搞。“博闻”,不仅是对各科知识而言的,一个学科里面的各方面,也有一个“博闻”的问题。对搞专业研究的同志来说,要掌握比例,不要丢开专业。不要“喧宾夺主”。早年,我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读书时,兴趣是广泛的,但特别是对力学、桥梁建筑感兴趣。看到贫弱的祖国许多铁路和桥梁修建权被帝国主义把持,如济南泺口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郑州黄河大桥是比利时人修的,沈阳浑河大桥是日本人修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修的,广州珠江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凡是像样一点的桥梁的修建权都落入“洋人”之手,实在令人痛心。对祖国的热爱,激起了我发愤读书的意志,决心要在桥梁事业上为中国人民争口气。那时我二十来岁,正当学习的黄金时代,就从踏踏实实地学习做起,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没有教科书,就去找有关的书和资料,有时带着一个问题,找来五本十本。

不仅读得多,而且反复地读,拼命地记。这样,一个个的问题弄懂了,自己的知识面也一点点地拓宽了;学过的知识记住了,以后学习就方便了,不必在查工具书上花过多的时间。在唐山读书五年,各科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后来到美国去留学,白天在匹茨堡的一家著名桥梁工厂里,实习桥梁的制造和安装,晚上广泛地查阅各方面的资料,把各家知识吸收为自己的东西,从而获得加里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我在回顾和总结自己各项研究成果时,不能不把成绩的起点上溯到那时的“博闻强记”,因为这种方法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博闻强记”只能说是一种学习方法,是接受知识,为自己的研究和创造打基础。搞研究工作,要出成果有创见,还要“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有人打比方说,文章是固体,语言是液体,思想是气体。我提倡多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一一思想。这不是怕写文章讲话要被人抓住把柄,更没有同“知无不言”、“凡事无所不可言”背道而驰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多想比多写多说更重要。对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设想。学术上的许多突破和创见,无不是从大胆的怀疑或设想开始的。有疑问,有设想,才能去证实,才能有突破。1921年留学回国以后,我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中国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研究院任教和从事专业研究。

我经常给自己出难题,也经常要学生出难题。过去讲课有个老习惯,在上课的前十几分钟,教师提问题要学生回答。我在任教的时候,也有问学生的,但更多的是倒过来,让学生提问题由教师回答,或这个同学提的问题让那个同学回答。学生提的问题教师答不出,就给这位同学以满分;你提不出问题,那么就请你回答后面同学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提的问题的水平、深度打分数,也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打分数。这样做,看起来作答的同学更难些,在分数上吃亏,但可以鼓励和促进他们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为教师问学生是主观的,学生懂的,回答你,收效不大;学生问教师是客观的,可以根据所提问题的深浅判别他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可以由此而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些问题课堂上不能解答,就成了学生的课外作业,有的还成为我的研究课题。记得有一次讲力学,学生提出了“力”是什么的问题。这在书上是有定论的,但书本上说的很概念化,不清楚;做老师的也说不清。于是,它就成了一个研究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做出了比较形象明确的解释。现在,有的青年同志怕提问题,认为这会暴露自己的弱点。

有的同志则想一步登天,不愿在研究一个个的小问题上花工夫。这些都是做学问搞科研的拦路虎,荀子的《劝学》篇有句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苟子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要到千里之遥,就要踏踏实实地从一步一步走起;要渊要博,就不能嫌涓涓细流。搞研究工作,只有从一个个的小问题人手,进行种种设想,提出种种方案,在各种方案的对比衡量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从微到著,从小到大,有所突破,有所创见。

以上所说的这些,可以说是很一般的道理,大多数同志是明谙的,也能够这样做。那么,为什么许多同志不能达到目的呢?应该说,确实是因为先天智力不行的,那只是极少数,而极大部分同志是因为对自己所执的事业不够专注。

治学有没有自觉性,能不能持之以恒,这是成败的关键。有许多人,他(或她)的先天条件并不十分优越,可是因为他对事业专注,几十年如一日,有的甚至扑上了全部身心,因此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例。爱因斯坦小时候曾被当作迟钝的孩子,记忆力也很差,一个校长曾这样下评语:“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他决不会有什么成就。”可爱因斯坦没有因自己的先天不足而畏葸不前,他具有坚持不懈的恒心,不为物质生活、交际应酬所分心。正是由于他对事业的专注,创立了相对论,在别的领域成就也很大。与此相反,也有许多人先天条件十分优越,可是因为他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结果却终身碌碌无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一个好渔民。怕苦怕累怕脏的人,不可能成为好的农民和工人。做学问的人也一样,想靠憋一阵子气、咬一下子牙而出成果,是不可能的。做学问要有决心,更要有恒心。

下个决心并不难,做到有恒心就不容易了,这要靠自己督促自己。学习研究都要有计划。有了计划就要严格地执行、不要自己骗自己。我二十来岁的时候下决心搞桥梁研究,六十多年来,在理论上作了不少探讨和阐述,也参加了许多大小工程的建设。每当取得一项研究成果或看到由自己参加的一项工程胜利完成时,都感到莫大的快慰,党和人民也给了我很大的荣誉。但我总感到不足,从未产生过可以歇一歇或者改换研究课题的念头。可以说,每时每刻,我的案头都有几本备读的书,都有几个问题在自己的考虑研究之列。这样不问断的学习和研究,虽然从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看收效不一定很大;但连贯起来看,就可贵了。因此,在回顾和总结自己学习经验的时候,我要与青年同志们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持之以恒。”

“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这是我经常和青年同志说的几句话,也是自己几十年来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权且称为“十六字诀”吧!

同类推荐
  • 不过是向死而生

    不过是向死而生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关于生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叔本华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有真正了解了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真实,你才能准确地、深刻地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生活,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探索。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随笔之一,也是在国内最负盛名的作品,其读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在文字之间体现了叔本华的人生观。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 大家小书·译馆:西西弗神话

    大家小书·译馆: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谬”。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不是作为结果,而是作为起点来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人的存在进行探索。这正如西西弗的命运,他受到诸神的惩罚,要不断将滚下山的巨石一次次推上山顶,西西弗明知自己是徒劳,但依然推巨石上山。他的行动本身就是对荒谬的反抗,他清醒的意识就是对自己幸福的感知。
  •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本书重在对《道德经》文本的译注与解析,同时对老子生平事迹、著作进行评价。全书内容各章独立,又具内在的逻辑联系。先从宏观视角阐述老子生平行迹和对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总体看法。继而分章对译,注释和解析,将老子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注释与解析中,注文严谨,分析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将老子淳厚、和蔼、睿智、大气的形象展示给世人。本书为《道德经》普及读本,内容上对老子生平行迹勾勒清晰,注文严谨独到,解析自然流畅。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哈尔罗杰历险记:勇探火山口

    哈尔罗杰历险记:勇探火山口

    以哈尔和罗杰两兄弟为贯穿整套丛书的主人公,每本书讲述一次探险活动。普赖斯塑造了哈尔、罗杰这两位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他希望青少年都能成为哈尔、罗杰那样的人:学识渊博,体魄健壮,正直、勇敢,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 新世纪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

    新世纪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

    当代文学研究离不开两个维度,一是前瞻,观察其分合、演变与走向,一是潜入文学生产的现场,研读作家作品,以对文学本质做深刻认知与体察。因此,“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就是喻子涵著的《新世纪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的两个特点。具体而言,该书以中国新文学进入新世纪为考察起点,以区域性、边缘性文学状态为研究范围,以散文诗、现代新诗、散文为研究主体,从文学形态、作家群落、创作话语切入,试图发掘区域性、边缘性文学的原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第一部分以“形态、观点、个案”为题,探讨散文诗的本体形态、品质与要素、现代性传统以及创作的基本理念,并以十个散文诗作家为个案,解析其创作的特色与品质,从而呈现散文诗的生命力及其创作路径;第二部分以“流派、群落、话语”为题,梳理新世纪以来现代诗的发展走向、功用回归及群落特征,并以大量笔墨对具有原生特质的贵州诗歌多样化发展及边缘话语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评价;第三部分以“地域、群体、叙事”为题,重点解读生长于地域民族文学土壤的叙事文本,尤其是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深度关注乌江流域作家群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分析其话语建构手段和多元形态特征,探寻地域文化与文学生成的内在关系,对促进区域性、边缘性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快穿病娇女主求别渣

    快穿病娇女主求别渣

    “我拒绝为他负责,这是他的选择与我无关。”被暗恋者强行坑进低级世界,还有比她更失败的女神吗?
  • 中国古代贤人传

    中国古代贤人传

    这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荟萃的书,取名《中国古代贤人传》。书中所选择这些垂范卓越的人物,他们的影响、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永远引为骄傲的。例如书中所选的周公、管仲等人,就是我们常想到的“贤人”。书的取名,响亮明快,发人联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给历史上的某个方面有名气、领风骚、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做传的书,很有文化意蕴。相信这部书一定很受欢迎。
  • 凡人日记之生存手札

    凡人日记之生存手札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这也是一群人的故事,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活着?生存或死亡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 绝望等待

    绝望等待

    一场深秋罕见的台风过后,一宗离奇的命案露出云端。层层迷雾背后竟是一次又一次让人绝望的爱情,蓝花楹的花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原来那是这一季花谢时最绝望的等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康熙四十七年:鼎盛王朝的蚁穴之溃

    康熙四十七年:鼎盛王朝的蚁穴之溃

    2008年7月29日,沉寂了300余年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核心区域——九州景区,终于向世人展露出了它的神秘面目。曾经目睹这座园林之率雍容华贵的欧洲人,誉其为“万园之园”,称园中富丽堂皇的景象难以用语言描绘,匪夷所思。然而,148年前英法联军的肆意破坏,使得这座神话般的园林成为一片废墟。由此上溯160年——300年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那时的圆明园还在图纸上,康熙和大臣们正激烈地讨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终于在第二年达成共识,圆明园破土动工,历经六代帝王、150余年,才在北京城西北郊建成了这座占地350公顷、拥有160多处景点的皇家林苑。
  • 疑似病友

    疑似病友

    在隔离点我和落落曾经有过一次谈话。只是,隔的时间太久远了,都快要忘却了,让人觉得那好像不是真的!宛如某个午夜看过的一场电影。那年,我们——我、老王、欧阳、乔治和落落五个人乘坐同一趟大巴去往某地(之前,虽同为一个县的人而互不相识),因某个人被列为“非典”的疑似病人,整趟车上的乘客全被送进一个隔离点里。到底是谁被列为非典疑似病人呢,至今不清不楚,因为最终也未有哪个被查出携带病情,老王没有,欧阳没有,乔治、落落和我都没有,车上其他人也没有。大巴车从另一个某地开来的,彼地为病情多发区。我们几个皆是半途上车的,冤得很哩,车上其他人也冤,但没办法,彼时特殊情况,谁也没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