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6100000021

第21章 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2) ——群星璀璨的重玄学派

刘宋时颜廷之《庭诰》对道佛二教进行比较时指出:“为道者,盖流出于仙法,故以炼形为上;崇佛者,本在于神教,故以治心为先。炼形之家,不就深旷,反飞灵,糇丹石,粒芝精……治心之术,不辞亲偶,闭身性,师净觉,信缘命……”(《弘明集》卷13)。这说明直到南北朝初期,道教给人的印象还是以“炼形为上”。受佛性论的影响,道教在南北朝中后期逐渐往心性方面发展。《无上秘要》、《道教义枢》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魏晋玄学祖述《周易》、《老子》、《庄子》,融合三者来阐释发端于《老子》中“玄”的范畴,把道家哲学从汉代沉滞凝重、枯燥乏味的本源论哲学中解放出来,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玄学的前期比较注重《老子》,把它与《周易》结合起来阐发社会政治问题,后期则比较注重《庄子》,以庄子为本谈玄说妙,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方面。

玄学对道教哲学理论的建设是有影响的。葛洪的《抱扑子》中把玄与道紧密结合起来,就是受玄学影响的表现。道教重玄学的产生,同样是受玄学的影响。重玄学派起源于曹魏时道士孙登“以重玄为宗”解《老子》,但孙登与稽康过从甚密,以此为契机,其思想免不了会受玄学的影响。此后有一些道教学者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道教哲学中的重玄学派,其特点是以《庄》解《老》,援佛(教)入《老》。但真正把这推向高潮的,还是唐代重玄学家。其中,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是唐代重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们的推动下,重玄成为唐代道教理论的主流思潮。这从《道教义枢》就可以看出来。《道教义枢》十卷是唐高宗和武周时代的道士孟安排以《玄门大义》为底本编集成的。它涉及道德、法身、位业、道意、三一、混元、自然、道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唐代道教教义的重要类书。该书有关道教哲学方面的内容,重玄学派的思想被引用的,占了很大的比重。

重玄三贤

唐代初期重玄学派的代表作是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35卷,李荣的《道德真经注》4卷,黎兴、方长的《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10卷。《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移植佛教的思想很多却消化得不太好,这里不作介绍。

成玄英,字子实,初唐著名道士,是陆修静三传弟子潘师正的弟子。

著有《道德经注》、《庄子注》、《老子疏》、《庄子疏》等。成玄英是唐代论道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吸取了魏晋玄学、佛教和此前道教的理论,为道教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的道是“无对待”的“至无”、“冥寂”,它本身“不生不灭”却又能产生万物,“至精(道)感激”而生“真一”,“真一”生元气,元气生“天地万物之形”。就道的现象而言,道是非无;就道的本体而言,道又是非有,所以道是深远幽微、非有非无的“玄”。这样的“玄”自然是不可言说的,“至道绝言,言即乖理”,所以既要排谴“滞于有”和“滞于无”的偏见,还要排谴滞于“非有非无”,即“玄”。也就是要“谴之又谴”,以追求“玄之又玄”的道,即“重玄之道”。这里使用的是佛教中观学派的正、反、离、合的四句否定论证模式,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简单地说,以病和药的关系为例,药是用来治病的,病好了,药也就没用了,所以要把药也谴去。这就是重玄之理。

那么,重玄之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动与静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成玄英比较关心的问题。他提出:“妙本虽动不动”(《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一),“动而常寂”(《南华真经注疏》卷二十九),“动不乖寂(《南华真经注疏》卷九),“动静不殊,故能虚会”(《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一)。这就是说,道本体就其本性来说是静,但它是动的根源。它虽然静,但却能生化万物,这就是动。但这种动不会改变它静的本性。动是相对于形而下的万物而言的,实际上,在道那里,本无所谓动与静,或者说,动与静就道本身来说是没有差别的。

对于道与形而下的万物的关系,成玄英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凝常之道,寂尔无为,从体起用,应物动作”(《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十)。道有体也有用。道受物之感,应其感而动作,这就是它的用。通过用,重玄之道落实到形而下的生死问题上,成玄英指出,“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一)。道是无,众生是有。有既能自无而生,当然就能“同于无”。通过修炼,人的精神如果能够达到虚静而“身神为一”,“身心俱谴,物我双忘”,进一步“与道为一”,就能如同道一样,永恒存在,“不复生死”(《老子》十章疏)。成玄英认为,达到虚静的根本是通过“屏息嚣尘,心神凝寂”而达到“复于真性,反于惠命”(《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引)。在操作上,首先要“忘情”。“忘情”不是灭情,也不一定要“断情忍色,栖托山林,或却扫闭门不见所欲”(《老子》二十七章疏),关键是要领悟“夫万象森罗悉皆虚幻”不实,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在心中念念不忘,记挂不休,殚精竭力地去追求攫取,如此“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庄子·齐物论疏》),做到了这一点,哪怕“恣目之所见,极耳之所闻”(《老子》五十二章疏)

也无妨。这类似于郭象所说的“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从现实的人生著眼解决生死问题,成玄英强调“复于真性”,要复归本自天然而无矫伪的“真性”、“本性”,“率性合道”。为此,要心神凝寂,使得“心冥至道”。在修道的过程中需要有这样的观念作指导,那么,对修道的结果的理解,显然也是与这种观念有内在的一致性的。所以,成玄英所说的“得道”也与此前道教所说的长生不死有所区别,他在《齐物论疏》中认为,所谓“得”,是内不资于我,外不资于无,无思无为,绝学绝待,“适尔而得,盖无所由”。至于生死,他认为:“从无出有,名之日生,自有还无,名之日死”(《南华真经注疏》卷8)。这里强调的是超越生死,不生不死,与庄子的齐一生死的观念比较接近。可见,重玄学不怎么看重传统道教把得道等同于成仙不死的终极目标。

对于伦理之术,成玄英禀承《老子》的思想,但又适当容纳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对于谦让,他说:“俗人儒教,亦尚歉柔。我之法门,本崇静退。然俗儒谦柔,犹怀封执;我之静退,贵在虚忘,所以异也。(《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十二引)这显然是从本体论和心性论的高度来包笼儒家的伦理规范。

成玄英的思想多被似乎是他的弟子的李荣所继承。李荣诗才很高,性格恢谐,擅长辩论,有《老子注》传世。同成玄英一样,李荣也倡导直接从最高层的本体之道来观照纷纷芸芸变化万迁的现象。他认为,至道“不蛟不昧”,是“虚极之理”。这个理不能用基于日常经验的时空观来认知,必须用顿悟的方法,“希夷之理既寂,三一之致亦空,以超群有,故日归无。无无所有,何所归复?须知无物,无物亦无此,则玄之又玄,谴之又谴也。”(《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引)对于动静的问题,他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说,至道“玄寂,真际不动”(严灵峰《老子注》卷下,《无求备斋老子集成》),道是寂(静),但不是普通的寂,而是“玄寂”,是本真的不动。它能够“应物斯动”,但是,它动了之后仍然能回归本来的静寂,“动不常动,息动以归寂;寂不常寂,从寂而起动”(严灵峰《老子注》卷上)。总之,动不离本,寂不枯滞,无论是动还是寂都发挥着它作为本体的作用。同成玄英一样,李荣把这种本体论贯彻于心性论中,进一步落实到修身中。他说:“修身者,心契于道”(《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引)。

王玄览(626~679年),名晖,法名玄览。他从小就修炼道术,十五岁时就获得了特异功能。壮年仍然慕道不已,行住做卧都不忘道。他对道教、佛教的经典都加以钻研,对相面、风水等等方术颇有研究,但老年之后就不再热衷于相面、风水这些灾详之术。他在社会上的声誉颇高,曾经应武则天之召,可惜还没有到京都就在半路病逝。他的著作有《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诵道德诸行门》、《老经口诀》等。他的弟子王太霄将其语录汇编成《玄珠录》两卷。王玄览借佛教“空”的范畴来理解道体,他说:“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道体的实质是空,但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它能够转化为用而响应物之感,顺化万物。道体的空就象镜子照物,所照之物各各不同,但镜子本身不变不动,不执著于某一物,空空如也。他还用“寂”的概念来解说道体的性质。“道体”的本性是“寂”,即“真体常寂”。他对寂的理解显然是有心性论作为背景,他说:“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这里所说的道的“息心”是指道动而生化万物之后仍然能复归其本来的寂静。不过,寂与动又是一体的,所以说:“只于动处寂,只于寂处动。只将动,动于寂;只将寂,寂于动。动寂虽异,正性止一。”(《玄珠录》卷上)不过,王玄览往往把“寂”与“动”相对,这就有混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危险,在理论上显得不够周详。

王玄览把成玄英、李荣“双谴双非”的重玄之道推进了一步,认为道既离妄,又离真。“既得真妄寂,则入于环中;在中不见边,以是中亦谴(《玄珠录》卷下)。也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极端都是偏,不能执著,要守“中和之道”。但“以中为用”仍然有被执著的可能,应该把“中”也谴掉才是真正的“滞于不滞”。对于道与物的关系,他用感应的概念来理解,认为“道能应物”是因为“大道”有“应感”的特性。所以,就人与道的关系,他一方面说,“其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修”,道能最广泛地感应每一个人,这使每一个人都有修而得道的可能,“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道与众生是二而一的关系。另一方面,道与众生是一而二的关系,“道若应众生,道即离所习”(《玄珠录》卷上),所以众生必须修道。众生修道也是能够成功的,因为每一个人身中都有道性,“道之真实性,非起亦非忘”,道性不因为人心触及才存在,人心不触及就不存在,因为“道性众生性”,“能与至玄同”(《玄珠录》卷上)。人性来源于道性,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人能够变人性为道性。《玄珠录》卷上说:“问:经云,道与众生相结连,若为同异?答:道与众生,亦同亦异,亦常亦不常。何者?道与众生相因生,所以同;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所以异。”这里是以佛教的相待因缘论来解说道与人的关系。

道与众生当然有生与灭、常与不常的差异,所以众生应该修道。道与众生有相同的一方面,所以众生有修而得道的可能。道与众生相同的这一方面,就是道性,王玄览称为“识体”,他从体用的角度说:“识体是常是清静,识用是变是众生”,他把“识体”落实到心中,称识体为“大一”,即“心之正性”,它是无性之性,无心之心,“能应一切法,能生一切知,能应一切用,而本性无增减”。所以,修道也要落实到心中。王玄览认为,只要能灭绝执虚为实的“知见”,就能达到以无心为心的境界,其诀窍是“莫令心不住,莫令住无心,于中无抑制,仁之取自在,是则为正行”。通过这样的调心功夫达到“无心定”,实际上就是“坐忘炼神,舍形人真”,如此可以使道体显露而“得道”、“解形至道”(《玄珠录》卷下)。王玄览的这一套论述,就哲理而言不可谓不高妙,但这最多只能实现精神境界的超越,无法解决延长寿命进而长生不死这一道教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

佛道兼摄、形神炼化的司马承祯

潘师正(584~682年),贝州宗城(一说赵州赞皇,均属河北)人,是王远知的弟子,为唐代著名高道,受高宗尊宠甚厚。他的思想见于《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潘师正融会各家,述而不作,其思想独到之处不很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两点。其一是把戒目分为“有得戒”和“无得戒”:“所言戒者,法有二种,一者有得戒,二者无得戒。有得戒者,即《太玄真经》所谓三戒、五戒、九戒、十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无得戒者,即谓上机之人,灵识惠解,业行精微,离诸有心,不婴尘染,体入空界,迹蹈真源。不求常乐而众善自臻,不厌人间而诸恶自息,本自无持,今即不犯,无犯,是名无得。既其无得,亦复无失无得,故谓之真。上机之人,其戒如此。”(《道藏》三家本,第24册,第786页)有得戒即有文字可寻持的戒目,无得戒即没有文字,纯靠道性的领悟。潘师正认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但道性有程度上的分别。道性高的上机之人,守无得戒,只用点悟的方法即可瞬间得道。一般信徒则必须守有得戒,只能按照道门阶次,循序渐进地给予开导梳通。潘师正的思想对他的弟子司马承祯、吴筠均有一定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孝道

    孝道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热门推荐
  • 喋血缅北

    喋血缅北

    归国青年东方焜前往缅北野人山寻找大明宝藏的惊险故事。解放前夕,民国统治者为挽回败局,密令国防部保密局寻找大明宝藏中的“命运之箭”。曾在黄海鬼岛找到第一支神箭的东方焜被保密局请到昆明,负责寻找这处宝藏。保密局、英国特工、地下党、守卫宝藏的大明后人,一时间各种势力云集于中缅边境,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者不可避免地展开了。缅甸北部的野人山被世人称之为“绿色魔窟”,因为进入山中的人十之八九会被这片一望无际,凶险而诡秘的莽莽丛林所吞噬。野人山之所以被国人熟知,是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两起令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事件……
  • 送君去

    送君去

    一个少年,一觉醒来,就要面对那无情的沙场。为了活下去,少年平生第一次杀了人 为了能有尊严的活下去,少年舍弃了尊严,一步一步,朝那吃人的权力走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女配修仙:小师妹的逆袭

    女配修仙:小师妹的逆袭

    一朝跌进女主修仙文里,成为一枚炮灰小师妹,她可没想与气运冲天的女主相抗衡。一次意外莫名得到一个系统,其名为成仙系统,她嘿嘿两声暗自得意。女主炼她的空间,她炼她的系统,两人各不相干。但这女主是怎么回事?一次两次用眼刀子挖她,更是背地里对她使绊子。不要以为是女主她就弄不死她了?!……
  • 冒险者传说:刺杀与守望

    冒险者传说:刺杀与守望

    请永远记住,你们是大森林的守望者,守护森林,守护生命,守护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守望者。
  • 五行斋记

    五行斋记

    一个叫克服困难的少年想学他的瞎眼睛太太姥姥当一个享誉几代人的情歌小王子,可他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拥有这样不切实际的理想,于是,他逃学,迷幻中受土地公公指点跟着一些亡灵上了彩虹桥,去寻找他的先祖。演绎出了许多动人故事
  • 老公,我们离婚吧

    老公,我们离婚吧

    张小易觉得,自己最幸福的事情,是嫁给了自己喜欢的男人易修远;当然,这是张小易一年前的想法,天真的想法;一年后,如果有人再问张小易最幸福的事情,张小易的嘴角露出一抹苦涩的笑,然后,摇头;一年后,她还有最幸福的事情吗?不,只有最伤心,最难过,最绝望,最不幸的事情。那是什么呢?当然是------嫁给易修远。于是,在伤心绝望后,张小易终于将一张离婚协议书,送了出去......
  • 秘境探险录

    秘境探险录

    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开启了一场奇异的冒险之旅
  • 安小鱼,谁在哭泣着爱你

    安小鱼,谁在哭泣着爱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秋风又起,红叶满坡,你的又一个生日来临了。去年此时,忙碌与琐碎,没能为你的生日写上深深的祝福,一直深感遗憾。曾经说过,会写上几句浅浅的文字,为了这份相遇的美丽,真挚的情谊。就这样,一个约定一直搁置在心中,久远地沉默着。冬来的时候,我期待着明媚的春,春去的时候,我等待着缤纷的夏,枫叶红的时候,我知道,我知道我期待的季节来临,你的生日临近了。
  • 二嫁

    二嫁

    俗话说,抱孩子三年懒做活,叶静一就是一个最好,最鲜明的例子,从怀孕开始,她闲在家里已经整整四年了,不但人变的懒了,而且胖了,臃肿了,标准的黄脸婆一个…而他,工作上一点点的好起来,从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到招商科科长,短短几年的时间,可以说是质的飞跃,而他也越来越忙,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两人间的沟通自己也就是越来越少,直到他…顾瑞卿不知道他们的婚姻为什么会发展成这个结局,在他辛辛苦苦挣钱养家,在他努力辛苦了几个月准备要给她已经惊喜的时候,她却给了他一个惊秫…离婚!这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从认识她开始,他就只想要让她过的好,过的越来越好,一直将她当成手心里的宝,可,她给他的居然是…【本文慢热,50章以后,会加快进度!!】推荐自己的温馨高干文:誘嫁【连载中……】闪嫁【已完结。】诱帝女将【女扮男装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