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6100000009

第9章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8)

玄学,肇始于汉末“品题人物”的清议,经过魏晋之际“辨名析理##的清谈,北方士族名士“祖述老庄立论”,以道解儒,以“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世说新语》)为重点,提出有无、体用、本末、一多、言意、动静以及自然和名教等范畴,对天人关系问题赋予了新的涵义,展开了关于本体和现象、运动和静止、认识和对象、天道和人事等方面的新的论证,开一代哲学新风,铸造成一套新的思辨哲学体系。

从思想渊源而言,魏晋玄学在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用以取代两汉以来的谶讳神学。他们称《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三玄”,综合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料,用以锻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内容上,玄学把汉代“天人感应”的神学宇宙论改变为“有无本末之辨”的玄学本体论。玄学家们摆脱了以往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滞重描述,力图通过抽象的思辨来论证现实世界的后面有一个产生和支配现象世界的本体。这个本体,被玄学家们称为“无”、“道”或“天道自然”,是以自身为原因,内在于现实事物中而成为现实事物的统一的根基。

玄学思潮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玄学始于曹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的“贵无论”开创的所谓“正始玄风”为标志。竹林时期,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思想,是玄学的第二阶段。元康时期,郭象在他的《庄子注》中论证了名教和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综合了“贵无”和“崇有”的主张,舍异求同,论证了“名教##即是“自然”、“物之自造”即是“天然无为”、一切“尊卑上下之序”本来就合乎“天理自然”,从而解决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把玄学理论推向了顶峰。这是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此后的玄学,一方面与佛教合流,逐步变成了佛教哲学的附庸,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玄学三大主题之一的养生论向神秘化的方向发展,与神仙道教合流。

王弼“贵无##扇玄风

魏晋之际,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迅速扩大,一批土族名士如傅嘏、钟会、荀粲、裴徽、夏侯玄、何晏等人,致力于“精练名理”,大扇玄风。在这股“正始玄风”中,王弼后来居上,成为玄学理论的奠基人。何晏、王弼于正始中期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为玄学奠定了理论基石。王弼(226~249年),字辅嗣,山东金乡人,是汉末著名士族王粲的侄孙。何劭著《王弼传》说:“(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他被何晏(公元190~249年)发现,并推荐给曹爽,作了尚书郎。王弼是天才的少年哲学家。他志向远大,玄思精妙,但对如何世故、圆滑地待人接物,却显得笨拙,人际关系不佳,以至于官运不亨。司马氏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何晏被杀,王弼也受株连而丢官,抑郁成疾,同年秋病死。他以二十四岁短促的一生,留下了《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指略例》和《论语释疑》等著作,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崇本举末的本体论

王弼把《老子》哲学中“有生于无”的论题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何晏、王弼沿着庄周的路线,把“道”直接说成是“无”,并以“无”作为现象世界背后的本体,把它当作一切事物产生和生成的根据。王弼在《老子》第一章的注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经过王弼的改造,老庄的“道”尚存的实体意味荡然无存了,“道##变成了“无”的一种名称。那么,作为本体的“无”有些什么性质和作用呢?在王弼看来,“无”作为“品物之宗主”(《老子微指略例》),不具有任何具体性质,它听不到、看不到、摸不到,也嗅不到。如果是具体事物,就必然具备某种具体属性,受到一定范围和性质的限制,因此就不能成为众多事物的根据;只有那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形无象、无声无形的“无”才能发展出任何规定性而成为万事万物的本根。但王弼并未否定“有”,他说:“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系辞注》引王弼《大衍义》)

那么,有和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王弼认为是“体”和“用”的关系,“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三十八章)

“无”是天地万物之“体”,“有”是此体之用,体必然表现为用,用必然归结为体,万物之用达于极致,便与体合而为一。这个“无”,就其体来说,它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根基,即现象世界背后的无形本体;就其用而言,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无形权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成务”、“成德”、“无爵而贵”。无和有的关系,同时又是本和末的关系。

“无”是“本”,“有”是“末”,而“母者,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注》第五十二章)所以要崇本举末,舍母存子,要识本、达本、归本,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在反拨偏执于“有”这个意义上,他甚至强调要“崇本息末”。他认为,抓住了本,就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这个“本”,又被称为“自然”。“自然”不是指自然界,何晏解释说:“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夫唯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列子注》引何晏《无名论》)王弼也说:“自然,其兆端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老子注》第十七章)自然是指天地万物赖以生成运行的本体“道”;“圣人”所立的“名教”,乃是这个本体所表现的功用。王弼主张“贵无”、崇尚“自然”,认为“无##能化生“万有”,“自然”可以统御“名教”;“无”或“自然”也就是“道”,只要掌握了“自然”之“道”,就可以做到“功成事遂”。

有和无的关系,又是多和一、众和寡的关系。王弼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老子注》第四十二章)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周易略例·明彖》)

王弼看到了千差万别的万有具有统一性的事实,主张执一统众,贵一宗寡。

王弼的“贵无”论,突破了秦汉以来的宇宙生成论框架,首次从事物自身内部寻找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据,把伦理政治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来讨论,把老庄道家的本体论萌芽发展到比较成熟的形态,是在扬道抑儒的前提下,实现儒道合流。不过,王弼“贵无”论的玄学,虽然基于“明无必因于有”,“全有必反于无”,“崇本举末”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的原则,肯定了“名教本于自然”,但较多地强调“崇本”、“无为”,存在着把无和有、体和用、自然和名教分为两橛的内在矛盾,因而,引起“贵无”或“崇有”、“任自然”或“重名教”的论争。这些论争中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思想,使得玄学进入第二阶段。

二、“静为躁君”的动静观

有无关系体现在动静观上,就是以静为本,以动为末。王弼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注》第十六章)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

这是说,“有”是“无”派生的,“动”是“静”派生的。正如讲话是暂时打破了沉默一样,“动”也不过是“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罢了,它们终究要归于静。但动并非毫无作用,通过考察事物的运动变化,就能弄清这种运动变化的“所以然之理”(《周易·乾卦注》)。由动归于静就是要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把握不动、不变的本体。这种动静观落实到形而下的实际领域,就要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在政治上,便体现为“静为躁君,安为动主”,统治者要善于以静制动,“无为而治”。臣下则要不为外物所累,谦逊退让,因时而动,“动而常生”。

三、“得意忘象”的方法论

“言意之辩”起于老庄。《老子》常说道是“无物”、“无名”、“无象”,玄冥恍惚,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玄鉴”、“静观##来体认它。这里已经接触到了言意关系,但没有明确说出来。庄子把这明确了,他说:“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可见庄子基本上是个言不尽意论者。玄学继承了老庄的思想。王弼之前,荀粲有“言不尽意”说。

受老庄思想影响,王弼结合对《周易》的研究,分析了《周易》中的卦意、卦象和卦辞的关系,分析了言意关系的四个层次。

第一,言可明象,象可达意。王弼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明象》)

这是说,意由象而来,言由象而来,是弄清象的工具。言可以明象,象可以表达意。

第二,“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同上)言是用来说明爻象、卦象的,借助于卦辞、爻辞弄清楚象之后,就不要再拘泥于爻辞、卦辞了。

象是用来表达意义的,借助于象把握了意义,象也就没有必要了。就好比捕兔子和鱼的工具,捕到了兔子和鱼,工具就没有用了。言、象都只是工具,不能抓住工具而忘记了目的。

同类推荐
  • 儒的气场

    儒的气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自修自勉、成功成事之道。大功业、大境界。本书从“修身”开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为中心,形成了一套自我修养的理论,帮助人们修炼好德行、具备仁爱之心,从而在“内外兼修”中成就完美的气场氛围、凝聚强大的气场能量,获得幸福、快乐、健康、爱情以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和技巧。
  •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主要内容包括:浪漫派——道家、理想派——柏拉图、虚无派——叔本华、快乐派——杨朱、功利派——墨家、亚力士多德、新儒家、黑格尔等十三章,每一章都详细的介绍了有关哲学和与人生的区别与联系。
  •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共四章,分别为“《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批判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的贫困》第一章导读”、“批判蒲鲁东的哲学:《哲学的贫困》第二章导读”、“《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哲学的贫困>导读》以《哲学的贫困》写作背景和内容结构为切入点,引领读者对《哲学的贫困》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本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宋代经学诠释与思想演进(京师史学书系)

    宋代经学诠释与思想演进(京师史学书系)

    本书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出发,运用古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多种方法,对宋代经学范式的发生、特质及主要学派的经学传承、诠释特征、思想内涵及理论体系等问题做了深入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宋代经学范式的形成、发展与思想演进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世经学、理学及其思想的特征与内涵。
热门推荐
  • 陆律师的秘制爱情

    陆律师的秘制爱情

    大律师陆廷恩是外人眼里难以企及的男神。他清冷淡漠如千里冰雪,从来都是尖锐正义,生人勿近。唯独对江星辰,才会泄露出他深藏不露的温柔、幽默和深情。“江星辰,你死了吗?”“死了。”“那就请诈个尸!”“江星辰,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否想起过去,不管你是否爱过别人,余生不要再离开我。年年岁岁,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江星辰,我想要越界了……”而江星辰在医院醒来,忘记了很多事,包括这个让她刻骨铭心的男人,以为是失忆,然而梦境深处掠过的记忆碎片,展开的却是另一段人生……即使记忆不明,身份不明,唯一坚定而执拗的却是对他的爱。在最好的年纪,和最好的他,肆意年华,秘制爱情。
  • 第七进化

    第七进化

    天外来物打破旧世界的战火,世界各地陷入无尽的恐慌,但是想象之中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当认为一切都归于平静之时,新世界的大门却在迅速打开,颠覆人们认知的一切!
  • 法医王妃,王爷次药不次饭

    法医王妃,王爷次药不次饭

    一个是丑艳天下的相府嫡女,一个是美颜天下的皇家王子,洞房花烛夜,他嫌弃却又好奇着她,她看脸但又不迷他,初次交锋,败下阵来的却是他。“顾晴然,今后你替我挡去那些女人,我许你王妃之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宠婚蜜爱:顾少,请指教!

    宠婚蜜爱:顾少,请指教!

    “废物,连个女人都找不到!”听闻DK传媒总裁满世界通缉一个女人,下重金,通悬赏。突然,女人从天而降,干净的脸蛋笑意盈盈:“顾先生,听说您在找我?”矜淡冷贵的顾先生手里拿着两本红本本,将女人锁在怀里,低低的陈诉:“我们是合法夫妻,我不同意分居,分房不行,分床更不行!”女人卷了卷自己散落在耳旁的头发,笑容三分蛊惑三分冷淡:“可是,我们的结婚证已经变成离婚证了呀。”男人脸色一沉,立刻抓住女人的手将她推进车里:“走,民政局复婚!”
  • 都市风云之借富生子

    都市风云之借富生子

    为了他的商业帝国,他不惜代价将她囚禁五年,只为替他生下一个男婴,仲夏之夜,他强行与她上床,之后将她扫地出门。本想一直忍气吞声苟活于世,却总有人容不下她。失了孩子,家乡被毁,她彻底崩溃。"钟离夙尧,你害我孩子,毁我一生,他日我若卷土重来,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当初你抛弃她是因这张脸,现在你爱上她也是因为这张脸,你,不配得到她的爱。"
  • 伊心囚人

    伊心囚人

    暗黑的监狱长背景神秘,身份特殊,面对一个和自己前女友一模一样的女大学生,设计入狱,踢走男友,霸占身心。杀手联盟组织,冷清禁欲的研究医生,高强防御能手狼白,温雅情报员的百晓生。主导这一切暗杀组织中的头目隆滕冽,一旦被认定,终生是他的猎物。纯爱甜文,无压力。交流群:827645086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迹临凡

    神迹临凡

    神迹临凡,热血重燃。世界大变,诸神崛起,是归于尘埃,还是站在众神之巅?屹立者,神之首!武力为尊的时代,世界需要侠义!正义的秩序,方能永恒!
  • 大圣道

    大圣道

    昔日的修炼天才孙圣一朝沦为废柴,受尽欺辱。被逐出家族后,养了许久的青牛竟口吐人言。青牛体内藏着绝世宝物神荒骨,移植神荒骨,可重塑丹田,脱胎换骨!前世记忆纷纷闪现,孙圣这才知道,自己的前世竟是神域高手!九尺方天戟,狂风卷波涛。一怒冲冠天尽啸,踏上云端,与天齐高。纵使血染长衫,纵使诸神挡道,笑逐颜对骂声操!我行我之道,哪管何为大道?圣路一途千磨难,战戟在握,谁人与我漫步九天云霄。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