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6300000049

第49章 杨朱的为我哲学(4)

全性或全生的观念并非是杨朱首次提出,《管子·立政》云:“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立政·九败解》云:“人君唯无好全生,则群臣皆全其生,而生又养。生养何也?日:滋味也,声色也,然后为养生。然则从欲妄行,男女无别,反于禽兽。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故日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管子对全生持反对的立场,他所谓“全生”与后来道家意义上的“全生”或“全性”亦截然不同。我们所以引述于此,不过说明全生或全性的观念渊源有自,非杨朱的独创和发明。

老子作为道家的奠基者,其全性保真观念在他的学说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参见前述“道家的人生哲学”和“道家的养生哲学”。)。杨朱的全性保真思想或许正是承继老子而来。根据本章第一节老子和杨朱师徒关系的论述,我们知道,杨朱曾求教于老子,受到老子的批评与教悔。

针对杨朱“向疾疆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老子批评其“是胥役技係,劳形怵心者也”,“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杨朱虚心接受批评,“膝行而前”,“请问其过”,得到老子的指点:“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并要求杨朱“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已,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经老子的点化,杨朱一改先前骄矜刚毅的态度,而主去盈守虚,所谓“行贤而去自贤之行”、“行贤而去自贤之心”是也。“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实乃全性保真的首要前提。

《淮南子》指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由此可知,“全性保真”系杨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惜因史料的缺失,我们对此不能作更详细的论述,只能借助与此相关的片断资料,略加申发。

近人有谓《吕氏春秋》中的《本生》、《重已》、《贵生》、《情欲》、《尽数》、《先己》六篇为“准杨朱书”者,并将此六篇中的“全生”、“养生”、“贵生”、“尊生”、“便生”、“全性”、“养性’、“达性”、“顺性”、“节性”等观念直接作为杨朱的全性保真思想来看待。我们认为,《吕氏春秋》乃吕不韦与其门客的作品。这是没有疑问的。《吕氏春秋》中“贵生”“重已”等意识的形成或与杨朱及老庄的“全性保:真”思想的影响有关,但二者毕竟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吕氏著作归为杨氏著作。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就其字面意义来说,就是保全人的天然本性,保持人的自然真质,不为外物所迷惑和牵累;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就是要求做到精神内守,使人的身心永保生命的活力,从而达到养生尽年的目的。“不以物累形”的“物”主要不是指大千世界存在的自然事物,而指人为的名和利之类的东西。“不以物累形”,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排除名利因素对人性发展的干扰和诱惑,也即超越名利。

后来《庄子·让王》篇所说“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也正是此意。

在杨朱这里,“全性保真”与“为我”不是分裂的,而是一以贯之的。换句话说,二者存在一种一体两面、分则为二、合则为一的关系。

照杨朱的意思,人人都各有其“我”,各有其“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即在于各全其“我”,各保其“真”。杨朱说:“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存我”,不只意味着全我、贵我,同时也意味着贵真、保真。

同样,“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不只是为我主义的体现,同时也是基于“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考虑而提出的,“天下大利”如若与“存我”、“保真”发生柢牾、冲突,那么,即便降临头上,也当摒而弃之。在杨朱看来,“我”和“真”主要不是就物质层面而言,而是就精神层面而言的,所以说“力之所贱,仪物为贱”。这句话译成今天的文字,即在说,人力之所以低贱,就在于侵犯他物而低贱,“侵物”也指侵犯他人。侵物犯人非但有违于人人各全其“我”的精神,而且也有违于个己之“全性保真”的要求;非但不能利物、役物,反将为物所累,役于物。杨朱进一步指出:“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养之主。虽全生,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有其物,有其身,是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之物。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之物,其唯圣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此之谓至至者也。”身原非我所有,它不过是“我”之依托;物亦非我所有,它不过有其养身的效用。因此,既要“全生”,又不可执著于其身;既不能完全“去物”,又不可执著于其物。这就是物、我、身的应然关系。如果执著于其物,执着于其身,就等于把本不属于自己的天下之身、天下之物强行居为己有。反之,能够正确处理好物、我、身之关系,“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则几近于达致“圣人”、“至人”、“至至者”的极高精神境界。

杨朱还将“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观念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继承并提倡其师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说苑·政理》载:“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然。梁王日:‘先生有一妻一妾不能治,三亩之园不能芸,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以?’杨朱曰:‘匝有之。君不见夫羊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使尧率一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始也。臣闻之,夫吞舟之鱼,不游渊;鸿鹄高飞,不就污池;何则,其志极远。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谓也。”’杨朱与梁王的这一段对话亦见于《列子·杨朱篇》,只是在《杨朱篇》里,“乱之始也”成了“不能前矣”,“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成了“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其词略有小异,其义并无二致。杨朱在这里所答梁王的问话,初步显露了其明王大道的政治原理,所谓“有一妻一妾不能治,三亩之园不能芸”,言其不为家事农事所累所羁也;所谓“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喻治国要在顺乎自然、任性而动也;所谓“吞舟之鱼,不游渊;鸿鹄高飞,不就污池”,喻其为大不为小、大成而不小就也;而“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言其无为而治也。梁王器小,岂识杨朱“其志极远”哉!

名家因素。名实关系是先秦哲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逻辑上说,“实”指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事物,“名”指事物的共相;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一个“实”,而每一个“实”的称谓即是那个“实”的“名”;不同的“名”标志着不同的“实”,而同类的“实”却可以有共同的或同样的“名”。在先秦,不仅名家(主要指惠施、公孙龙)、墨家(尤其是后期墨家)具有丰富的名学思想,即便儒家、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名实关系特别是名的作用问题。孔子从社会的稳定和伦常秩序的维护出发,高度肯定“名”的作用,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认为为政必先“正名”,而“正名”的目的又在于“正实”,即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等级制度。荀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正名”思想,并有专篇《正名》提出了系统的“正名”学说。道家老子则从“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出发,竭力否定通常所谓“名”的作用,主张“无名”。他认为“无名”较之“有名”更根本,道惟其“无名”,方致“其名不去”,故他要求人们返归于“无名之朴”。庄子亦主“无名”,他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名和知都是罪恶之源,都在摒弃之列。

他又基于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明辨是非,强调“和同是非”,“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在对待名实的看法上,杨朱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老子的主张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同,他引鬻子话说:“去名者无忧”,又引老子话说:“名者实之宾”,进而指责、批评世人“趋名不已”;他从尧、舜、伯夷、叔齐、管仲、田常等人的不同遭遇,说明“实名贫,伪名富”道理,认为名不过是人为或人造的空名,名与实是不相对应和符合的。所谓“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是也。另一方面,尽管他反对“守名而累实”,指出“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之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但他毕竟肯定名之“不可去”,名之存在亦非空无一物,指出“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这是杨朱不同于正统道家的特异之处,也是杨朱思想中名家因素的某种体现。

杨朱思想中的名家因素更主要的还体现在他主张明辨是非,“物彻疏明”。《苟子·五霸》载:“杨朱哭衢涂日:‘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失千里者夫!’哀哭之。”杨朱因迷路,一时难能分辨方向,故哭之,表明他有着强烈的是非意识。另据《韩非子·说林下》载:“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日:‘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他反对黑白颠倒,认为那样将会造成识别上的错觉和困难。这与名家的特征是吻合的。

对于杨朱思想中的名家因素,先秦诸子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庄子》指出:“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杨墨是已。”“庄子日:‘儒墨杨秉四,与夫子(指惠施)为五,果孰是邪?’惠子日:‘今夫儒墨杨秉,且方与我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始吾非也。”’视杨朱为“辩者”。正因杨朱具有“辩者”(名家)气质和特征,所以庄子强调要“钳杨墨之口”。《韩非子》也说:“杨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这里的“察”指察士,察士的特点在擅长明察是非曲直。这也正是名家的特色。

四、杨学的地位及其绝灭的原因

在中国学术史上,杨朱是一位自成一家之言的有贡献的思想家。关于杨学,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还时有论及,不论褒贬如何,杨学的地位却不曾被埋没和抹煞。可是建国以后,探讨杨学的作品却反而廖廖无儿,绝大多数《中国哲学通史》根本没有论述杨学的章节,个别的即或论及,也往往一笔带过,且持简单否定和批判的立场。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在我们看来,杨学在中国学术史和哲学史上自有它的一席之位,这是不容抹煞的客观事实。依高亨先生的说法,凡在哲学界能自成一家者,必具下列之三条件:(1)有成系统之思想学说,而持之有故;(2)其思想学说有独具之特色,而非袭取于人;(3)在当时社会已独树一帜,而信仰有徒。考诸杨朱,其合于此三项条件者,实彰彰可见。首先,杨朱的思想虽因史料的流失,已不能窥见其详,但从有限之资料和上述绍述之内容来看,仍可约略见其思想之规模与系统,而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站在杨朱的立场亦自不待言。其次,杨朱学说之独具特色,更无庸细论,其“为我”之主张与学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尽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但在当时乃至后世,领“为我”之风骚者,除了杨朱,恐无有出其右者。复次,杨学在周秦之际之巨大影响及其追随者趋之若骛,亦可谓人所共知,敌派孟子尝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是其证也。

杨学曾以其“言盈天下”而轰动一时,可是不久即告销声灭迹。

何以绝灭如此之速呢?今考其原因,略有以下数端:第一,杨学受到儒家巨子孟子的曲解和攻击,这在当时乃至以后均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人们不愿花精力去研究和把握杨学的全面而真实的内容。第二,杨朱“为我”的主张表现出重个人、轻社会的倾向,加上孟子之抨击之词的负面影响,致使其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和采纳,这也是杨学所以失传的一项重要根由。第三,秦始皇焚书坑儒,具有某种“异端”特色的杨朱的著述或恐未能逃此劫难。进而杨书的失传也就意味着杨学的失传。

我们还认为,杨学的失传虽是客观的事实,但这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因为杨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一些观念实际上已被其后的一些思想家所容纳和吸收。比如,它的“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主张不仅为庄子所继承,而且还得到庄子的更为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它的名家思想因素对于后来名家的形成和刑名之学的建立亦曾产生刺激作用和直接的影响。

杨学失传的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它说明一种观念和学说的流播不仅有赖于社会历史为其流播所提供的条件和机缘,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这种观念和学说本身是否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纳,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共鸣。

同类推荐
  •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本书为教育部课题成果。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早期现代新儒家都推崇直觉方法。本书试图由此挖掘早期现代新儒家四位先生关于直觉问题的思想资源,梳理出直觉理论脉络,并以问题为中心,彰显直觉在达到形上智慧中的功用;力求为直觉找到真正的根基,在一个更加真实的立场中实现直觉与理性的辩证融通,彰显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自由。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哲学人学纲要

    哲学人学纲要

    本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哲学人学研究,构建了哲学人学理论体系,本书对这一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书中作者揭示了人、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探索了与人有关的一些重大哲学问题,阐述了人是世界主体的哲学人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意义,为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哲学立场和准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 戴建业精读老子

    戴建业精读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被誉为“万经之王”,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业教授以深厚的学养、风趣的文笔、独到的视角,用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逐篇精讲《老子》,讲透老子智慧。为读者解答:为什么高者应就低?为什么柔能胜刚?为什么拙能胜巧?……戴教授把老子请上前台,面对这个时代发言,拂去我们的孤独、焦虑、痛苦,帮助我们找回心灵的宁静。
热门推荐
  • G弦之歌

    G弦之歌

    你听过巴哈的G弦之歌吗?听起来似乎是哀伤的,可是背后却是感动的。安以贝一个看似普通却背负着身世秘密。很小的时候眼睁睁看着自己母亲死在自己面前,却不知道父亲是谁。从小生活在育幼院,却没有丧失爱人的本能,院长爸爸对她像自己的女儿,可是,上帝最后还是让她独自面对外边的世界。悲伤地咏叹调。交织着,爱情,亲情。至少,在这里是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座篡夺者

    神座篡夺者

    夜幕下的酒馆充斥着佣兵们肆无忌惮的笑骂声,谁也不知道此时的门外来了一个披着黑色雨披的年轻人。有着帝国沙漠玫瑰名号的泰勒领,在今夜,被一个来自深渊的年轻人拉入地狱。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世物

    世物

    世界有两面,一面是人类的伊甸园,一面存在着人所未知的恐怖,忽然之间,两个世界重合了,世间万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落魄贵族的平凡后代,该如何在这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生存?
  • 李大钊就义始末

    李大钊就义始末

    李大钊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本文披露了李大钊从被捕到遇害,以及解放后北京警方追捕杀害李大钊的凶手等等鲜为人知的细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0001号文物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绞刑架。因众所周知的缘故,这座绞刑架在这里被默默封存了很多年,以至于许多人从不知道它的存在。直至200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图片展时,人们才认识了这具物品背负的深重罪孽。"这是杀害李大钊同志的绞刑架原件。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的执照

    神的执照

    神秘人:想成为死神,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一张执照!合情合理,合理合法。您看,这就是你的营业执照,上面写着死神的经营范围、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生辰八字……还有右上角,这是你的QQ头像,上面还有热乎的钢印呢!两包辣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的死神大人了!主角:去你的,死骗子!
  • 琼瑶作品第三辑(全16册)

    琼瑶作品第三辑(全16册)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琼瑶,数字版权大陆首次授权《琼瑶作品第三辑(全16册)》。其中收录琼瑶作品《梅花烙》、《水云间》、《新月格格》、《烟锁重楼》、《聚散两依依》、《却上心头》、《问斜阳》、《燃烧吧!火鸟》、《昨夜之灯》、《匆匆,太匆匆》、《失火的天堂》、《我的故事》、《冰儿》、《雪珂》、《望夫崖》、《青青河边草》等16部经典爱情故事。多部影视剧集经典原著,掀起几代人的纯爱记忆!数字版中国大陆唯一合法授权!
  • 治蜀要览

    治蜀要览

    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新情况与新问题层出不穷。回答历史与现实提出来的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断探求新的答案,是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过“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的著名主张。他认为“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历史。”从历史提供的经验中汲取于现实有用的智慧和知识,这始终是每个时代的史学和中心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