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9700000002

第2章 导论(1)

公共关系从发展到现在,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直到现在,仍有人认为公共关系没有理论,或者说没有自己的理论。是耶?非耶?

坊间有不少公关书籍,但多以实用为主,即便是公关课本,也少谈理论,而多谈公关概论。虽然有一些中文书谈及公关理论及其应用,但多半不是完整地介绍公关理论。时势推移,许多新的理论发展成气候,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也大量增加研究生的数目,不仅为了教学,就算是为了写论文,一本有系统分析比较公关理论的中文专著,实有其必要。

但要写这样一本书谈何容易!即使国外这几年出了一些与公关理论有关的著作,也多半是一人写一篇(或数人合写一篇)集结而成,或只就理论中某一部分,如只与语艺/批判相关的部分,集结成一本书。若要写全套公关理论,又要成于一人之手,有统一的调性、标准与文字,又不偏重某一时期或某一理论,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公关理论来自各学科,从来没有人“钦定”哪些理论属于公关理论,哪些理论不属于公关理论。后期公关学科自身虽然发展出一些鲜明的、属于自己的理论,但市面上仍缺乏一本集公关理论大成的书,这也造成教授公关专业的老师与学生莫大的困扰,相信即便是实务界人士,亦可能有这样的困扰。

2000年以来,广告效益明显下降,即便是整合行销传播论者,也高举公关的大纛,而行销/品牌大师如Philip Kotler,也认为公关是塑造品牌最有效的技巧以及留住顾客最好的方法。各界对公关的要求越来越殷切,而公关理论专著却仍不多见,且成书亦难。

首先,哪些理论是公认的公关理论,恐怕各界就有不同的意见,何况许多公关理论,确实源于其他学科,或与其他学科重叠,尤其在早期,更是如此。因此,要有系统地介绍公关理论,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理论的选取;所有的理论,必须信而有征,确实是公关学科常用或验证过的理论。

其次,这所有公关理论的排比,要使初学者或刚入门者读后能一窥全豹,并且立即见树又见林,脑海里从此有地图(map),并不是件易事。事实上,即使是教授公关的老师,也仍可能有人在想到公关理论时,脑子里只有模糊的概念。之所以会这样,仍得归因于鸟瞰公关理论中、英文相关书籍的匮乏。虽然如前所述,英文相关书籍近年来颇有几本,但并不见得系以鸟瞰的宏观视野成书,并且这些书读来颇为吃力,光与英文奋战,就要耗掉许多时光,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得其精髓,窥其堂奥,并找到适合自己所探讨题目的理论,谈何容易。

第三,要写这样一部集大成的公关理论书,对作者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必须把所有值得一读的公关学术著作,不管是书本或研究论文,全部在短期(对笔者而言所谓短期,结果长达一年)内读过或重新读过,并将之整理爬梳,消化尽净,然后再吐出来,并且还要在下笔时拿捏,如何在客观的分析比较之余,夹杂自己的主观论述与想法,并且最好还能找到相关文献或立论作为依据。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依笔者之见,最好用阶段式编年法排比历年来公关理论,效果较为理想。一来用编年的方法,读来一目了然,并且也最能比较出公关理论的脉络与源流,发展与变迁;而分阶段的排列方式,虽然需要更多的考证与研判,却能够有序凸显每阶段的公关史观。但这样又衍生出一个问题,即各理论的次序与排比:有些理论,有明显的时期;但有些理论,源于很早的年代,大盛于稍晚的年代;更有些理论一路长红,始终受到注目。这中间除了需要一套选取的标准,也需要一套置放的标准,哪些理论被选用,又被放在哪一个时期,都不能随心所欲,而需有说得通、并且能服人的理由。

以上种种,都增加了本书的难度,但假如此书果能依照理想完成,则不仅能造福莘莘学子,也能大幅提升公共关系的研究进程与教育,尤其加快东方相关研究。由于公关理论几乎都源于西方,因此,本书也几乎都以西方文献为主要参考,而东方若想加强在地公关观点与理论,也必须植基于既有的公关理论上。执此,本书桥梁及抛砖引玉的功能益显,也冀望它确实能开阔海峡两岸公关人的视野,对提升公关整体研究,有殊胜的贡献。

第1节何谓理论

Lewin(1951)有句为各家所引用的名言:“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用的了。”(There is nothing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

如果使用得当,理论可以有极大的价值。探寻实用的好理论,因而成了各界共同的追求。

1984年,Mary Ann FergLlson对当时公共关系唯一且最权威的期刊《公共关系评论》(Public Relations Review)在1975—1984十年间所刊载的171篇论文,以题目及摘要为分析单位,以内观型(introspective)、公关实务与应用(practice and application)及理论发展(theory development)三种类目做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并没有太多建构理论的研究。

三年后,John Pavlik(1987)的《公共关系: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Public Relations:What Research Tells Us)一书问世,谈的虽是公关研究,但由于一谈到研究,就一定要带出理论,因此Pavlik这本言简意赅的小书,可谓最早一本一以贯之介绍公关理论与研究的专著,可惜由于出版年代的关系,该书只对1975—1985年的公关研究做了简明的介绍。Pavlik沿用FergLlson的分类概念,把公关研究分成:基础(basic)研究、应用(applied)研究和内观型研究三大类目。基础研究针对公关过程建构理论,应用研究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内观型研究则研究公关行业本身。这其中最抽象和概念化的是基础研究,企图建立一套知识本体,以解释因果关系、预测未来情势以及增进对群众、组织、民意的了解。

根据Pavlik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公关学术研究趋向建构理论,以便协助描述(describe)、解释(explain)和预测(predict)公共关系在社会中的过程与影响;而公关相关研究,也不脱离上述三种性质。所谓描述性的研究,是勾画一个过程、状态或现象,它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以及某事或某人的特色为何。解释性的研究,则在解释某事为什么会发生,及其因果。至于预测性的研究,则预告如果我们做或不做某事,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三种研究,均在协助增进对人、社会及世界的了解。

所有传播研究者都用理论来导引论述,理论之功用,可见一斑。

根据McQuail(1987),理论可分为四种:社会科学理论、规范性(normative)理论、实作(working)理论以及常识(commonsense)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是所有理论里最精练的,是通过科学的规则和方法证得的理论,此种理论的特色在其对抽象概念的依赖。规范性理论本诸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据此告知传播的形式和功能,故此东方和西方的规范理论,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实作理论既实用又规范,它告知传播者该如何计划,以便达到特殊的目的。实作理论常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成形。至于常识理论,多从自身生活经验而来,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用到这种非正式的理论。一个常受到批评的情形是,人们明明用的是常识理论,却把它当作验证过、具效度的理论来操作,并且有时也真的使常识理论成为社会科学理论的一环。根据Mc—Quail,上述四种理论相互关联。

到底什么是理论?历来颇有不少学者把理论比作动物(Sallot,Lyon,Acosta—Alzuru&Jones,2003),Causey(1977)认为一个好的通用理论有如章鱼的身体,而其八爪,则是辅助性的假设(hypothe—ses)。Craig(1993;Salloteta1,2003)则认为传统上,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概括通则(scientific generalizations),描述经过实证测量或引申的变项间之功用与关联。科学的理论一般而言,用来描述、解释、了解、预测及控制现象;但是传播学者近年来大量提倡中型理论(middle—rangetheory),因为这种理论较具实用价值,可据以重复验证某个现象范围内各种假设。中型理论被认为比壮观的大型理论(grandtheory)来得实用得多。

Ferguson(1984)认为理论并非一套建立在假设或臆测上的解释,而是了解事件以及预测促使此理论成立的研究发现。她认为所有蔑视理论在实务上功能的公关从业人员,只有两条路好走:第一是以臆测来做决策,第二是根据实证经验法则来做决策。公关理论来自各领域,有不少人甚至质疑公关到底值不值得学界对之做深入的理论建构;另有一些人则认为公关只适合针对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做应用研究。Fer—guson深受Thomas Kuhn的影响,认为只有公关典范理论的出现,才能提升公共关系的价值,而此一学科,也才称得上是科学。

Kuhn等学者认为理论是“一套深奥的概念系统,同时也提供一种世界观”(Weltanschauung)(转引自Suppe,1977:114)。但这种看法在后现代越来越受到质疑,因为现在出现了“修辞的反转”(Simons,1990),而理论在这样的反思下,也只不过是“实用的历史对话”(pracatical historically—situated discourse)而已(Salloteta1,2003:30)。此时理论不再被视为不可挑战的一套标准知识,而只是历史上某个时间点下的一个看法。但就算如此,也不能抹杀理论的功用。

Suppe(1977)认为理论可以被视为象征性的概括通则,每个人可以对这个通则做不同的会意与诠释,而这样的多元诠释,可能更强化了理论。Sallot等(2003)认为理论也可以视作有潜力验证自己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单位。既然没有一个理论是唯一领域所拥有,且没有一个世界观是独霸的世界观,因此,理论本身也是动态的、成长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老师吴大猷(2001)在读英国学者李约瑟有关中国科技文明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时,产生一个很大的疑惑,即为什么中国历来所有进步的科技与发明,几乎都是技术性的、实用性的?李约瑟把这一切归因于科举取士。吴氏的疑惑,最后从何柄棣《华夏人本主义:渊源、特征和意义》(原载香港中文大学《21世纪》双月刊第33、34期)一文中找到答案。

根据何柄棣,华夏文化重人本主义,不论是宗亲制度、礼天祀地、敬祖观念、子孙福荫,无不与“人”有密切关系,礼是中国很重要的制度,而此一人本主义,远在儒家之前就已产生,儒家之后,则换成“伦理”的说法,基本上仍是一脉相传。简言之,华夏文明所有的思想、行为都和“人”有关。西方历来讲神本主义,华夏历来重人本主义,既然中华民族讲求人本,因此,思想上就不大讲求抽象的思辨,并且对纯粹的科学缺乏兴趣,整个民族的思考都是一些较实用、务实的问题,连高科技如青铜的发明,也为的是祭天;而历法,不过是为了农业,而从未思及如日、月与宇宙结构等问题。此所以中国虽然比毕达哥拉斯还早就发现了勾股弦定理,却发展不出像欧几里得那样具逻辑系统的几何学。

吴氏认为整个中华民族,对应用性的东西智慧很高,但一切均以“人”为出发点思考的结果,技术性的东西很强,科学性的东西就很弱;而科学,代表一种探索,其动机在求真知、真理。吴氏认为,没有纯粹的研究和抽象的思索,“欠缺一种完完全全求知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思维上一个缺失”。

之所以不厌其烦指出吴大猷的观察和体会,就在指出中国人的思维,一般而言,对建构抽象、概念化的理论和基础研究,并不在行。

但建构理论或做基础研究,有助提升公关学科,使之趋近专业,因此仍属必要,并且也最易获得尊重,最常被引述。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基础研究,都要架构理论,实际上也不可能。事实上,此际最迫切需要的,是应用型研究,因为它最有助公关实务的操作,并且也可以弥补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间的鸿沟。

而内观型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公关行业本身的了解,也同样不可或缺。这三类研究实不可偏废。

同类推荐
  • 餐馆新员工实用培训一本通

    餐馆新员工实用培训一本通

    本书对餐饮新员工应知应会的各项技能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介绍,主要涵盖餐馆新员工岗位认知培训,餐厅服务礼仪专题培训,餐饮员工端托、摆台、酒水服务技能培训,餐饮推销专题培训,餐厅安全专题培训,餐厅卫生专题培训以及高素质的餐饮服务员还必须要了解的相关行业知识和具备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的培训。
  • 执行要到位 落实抓实效

    执行要到位 落实抓实效

    本书通过丰富、经典、精彩的案例,讲述了一种有效的执行和落实模式,给员工提供了一条通往实效的道路:首先从理念上认识执行到位、落实出实效,树立以到位和实效为标准的行动意识,然后从不折不扣地承担责任开始,通过有效沟通、完美复命、跟踪流程确保在执行过程中有效执行和落实。
  •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实训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实训

    本书可作为财经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实训教程,同时,对所有想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来提升其财务分析能力的朋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每天读点金融史2

    每天读点金融史2

    《每天读点金融史2: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为系列丛书的第二册,详细介绍了九大金融巨头的成长历史,对他们在创业中所显现的创新精神、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韬略,以及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政经关系、人际关系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腕进行了介绍。《每天读点金融史》系列丛书以金融史为主线,把一百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格局演变的巨幅画卷为你徐徐拉开,是你理解世界经济的格局演变与未来走向的理想读物。 “金融只是一种手段,关键看使用者的目的。”这句关于金融的著名论断写在这里与读者诸君分享。
  • 社交媒体十五问

    社交媒体十五问

    这是我的第二本“没有人问过(或回答过)”。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炒作有意义吗?什么是社交媒体?它们跟我们过去称为社交网络的网站一样吗?什么是社交媒体营销?企业的做法都正确吗?把你的网站访问者送到推特或Facebook上去有意义吗?人们真的想要与品牌建立联系?公司真的想跟它们的客户“对话”?类似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价值何在?点赞的价值又是多少?什么是“自然触及人数”?如果没有了免费午餐,会发生什么?同社交媒体营销打交道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热门推荐
  • The Woman in White

    The Woman in Whit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最辉煌的名著,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它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它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被一代代读者承传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3)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 老师本是解惑人

    老师本是解惑人

    廖柏木步履沉重,往校门方向走了几步,探长又追上来,低声说:“廖老师,您刚才说的那个事,我倒是另有个主意。您给塔东分局治安科写的那个材料,还有那个小姐写的东西,为了办案,我都仔细看过。他妈的,那些人,为了……那啥,什么损招子都使,都是同行,我就啥也别说了。依据你们两人交代的情节,我个人认为,不定嫖娼,也完全说得过去。您看这样好不好,您请学校向市公安局提出申诉,请求对那个事件重新定性,局里那边,我负责去找局长。您是对侦破重大连环杀人案做出过贡献的人,而且那个处罚定性也确实有可推敲之处,依我看,推翻它,有戏。”
  • 山神爷和翠翠的爱情

    山神爷和翠翠的爱情

    庙里的山神爷和祭祀他的渔女翠翠好上了……万海星大陆,翠翠一家被海妖夺去四条生命,孤女翠翠和海妖接下死仇,寄希望于山神爷,勤加祭祀,后被山神爷保护逃出,成就大仙,斩杀海妖,登上仙界。期间与山神爷生死依靠,书写出生死大爱的华丽篇章。
  • 临时生存录

    临时生存录

    末世降临,而我,却是那知道真相的失败者,任我曾经主宰一方宇宙,现在,我只是一个沉迷于抽奖的末世幸存者。
  • 超级嘲讽系统

    超级嘲讽系统

    三魂不显,七魄蒙昧,林寒拥有灾厄之体,乃是诸神的厌恶。废物?抱歉!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一条山狗鄙视,就能够得到神技打狗棒法。“如果,众神嘲讽我呢?我是不是能够得到屠神技?”这是一个逗比的主角,在被敌人嘲讽的道路上,一步步踏上强者的道路!
  • 好想告诉你的深情

    好想告诉你的深情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一个人,他携着清晖而来,到达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有着碎碎的光芒,他惊艳了疾苦人间,最后……死于人间
  • 甲戌公牍钞存

    甲戌公牍钞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剑在等我

    圣剑在等我

    一个灵气枯竭星球,因为他的出生,引来了高级修练文明“圣山”降临,星球灵气回归,修行者门派再次下山入世,工业文明的规则与律法破碎,百姓人命贱如狗,资源全靠抢夺,修行者们踩下星球的一切规则。 直到他取出圣剑,强大到让破坏者胆寒。 重建规则,不服者斩。
  • 随身空间之嫡福晋

    随身空间之嫡福晋

    一个现代平凡的烹饪老师,唯一的兴趣就是美食,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带着随身空间穿越成四爷不喜爱名存势亡的嫡福晋。不喜欢我,求之不得,咱就在自己小院吃香喝辣的,没他什么事!再说受宠有什么好?嫡福晋又有什么好?压根就是炮灰命,嫡福晋这个职业不好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