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32100000014

第14章 《内经》中的治则学说

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就是辨证施治。因此尽管临床上情况千变万化,但只要依据正确的治疗原则,制定合适的具体治疗方法,便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在《内经》中,有关治疗原则的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治则学说。

三因制宜

《内经》在四时五脏阴阳总原则的指导下,强调治疗必须考虑到疾病的特点、病人的体质,时令气候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这就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

“因时”施治,就是根据时间的不同,包括年、季、月、日、时辰等,采取相应治疗疾病的措施。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显然,随着时间循序、温凉寒热气候环周,人体中的阴阳气血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认识和掌握这种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写道:“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说明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不同,对疾病的影响也各有殊。在治疗上,应该结合当时的季节气候条件,避免选择以寒犯寒、以热犯热的方法。

在针刺选穴和手法操作上,时令显得更为重要。《内经》在多篇中论述了这一专题。如《灵枢·本输》篇根据四季阴阳升降与五脏气血浮沉相互适应的特点,具体指出了在不同季节中,所适宜针刺的穴位及其部位。是:“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灵枢·卫气行》篇还举疾病或在于阴,或在于阳为例,指出针刺的最佳时间应选择卫气运行到所在部位时进行。说道:“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可见掌握恰当的时间对于治疗是十分有益的。

“因地”施治,也即在治疗时必须注重地理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因为久居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水土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的差异,其体质和疾病的发生也往往具有特殊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道:“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指出西北方地势较高,阳热之气不足;东南方地势偏低,而阴寒之气则较少。鉴于西北与东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差异,所以当地居民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如西北地区的人们耐寒能力较强,东南地区的人则较能适应温热环境,故两地在治疗上也有较大区别,就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为了更具体地论述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内经》还特辟《素问·异法方宜论》进行专门讨论。

“因人”施治,就是指治疗时应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形体素质、情志苦乐、生活条件等情况。《灵枢·论勇》篇谈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强调对疼痛的耐受性,不能仅用性格的勇敢与怯弱来解释,而是主要取决于人的体质强弱。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予以区别对待。《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的“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根据病人年龄、形体的不同,在治疗上也应有不同的措施。《灵枢·逆顺肥瘦》篇就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内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指出壮年体质强者,气血充盈,肤坚肉厚,感受外邪时应深刺留针。肩宽背阔,身材魁梧,皮厚色黑,唇厚而下垂者,则耐受力强,也可深刺留针,而且可以增加针刺次数。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说明瘦人肌肉消瘦,气血不足,故宜浅刺,出针快速。

对于普通体质的人,则“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即根据肤色及肌肉坚实的情况,决定针刺的深度及次数。在一般情况下,形体端正敦厚,气血调和者,可按常规针法。

对婴儿的针刺疗法,主张“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这是因为婴儿的气血不足,肌肤不坚,故针刺应选用较细的毫针,浅刺而快出。如不愈者,一天可以针二次,但不能深针和留针。

《内经》认为人的个体差异,还可体现在形体的劳苦或安逸、情志的苦乐等方面,在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的致病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素问·血气形志》篇在进行了具体分析后指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标本缓急

标本关系,也即因果,主次、源流的关系,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凡病因与症状,先病与后病,正气与邪气,主证与兼证,里病与表病等都可以用标本进行概括。因此掌握疾病的标本,便能抓住治疗的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标本病传论》等篇内详细讨论了标本的法则。对标本在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至真要大论》作了解释说“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速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就是说临床上的病情表现有多种多样,医生如果把握不住疾病的本质,将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采取错误治法导致误治。标本的道理,扼要而广博,从小可及大。它能指导医生通过对纷繁多变症状的观察,找出病因,弄清疾病的本质,然后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下药。《标本病传论》也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在治疗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遵照“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内经》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首先治本,消除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谈到:“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灵枢·终始》篇也说:“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这里强调了无论是因病导致气血不和,或气血不和而致病;因寒热致病或因病而出现寒热;因病致泻或因泻致病等。只要治其所因之本原,待本病已愈,则标病自解。即所谓“疏其源而流自通”。

但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影响对原有疾病治本法则的运用。因此《内经》在强调“治本”的同时,并不否定“治标”。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当标病上升为主要矛盾,或标病危及到生命时,就必须先治标。《素问·标本病传论》谈到:“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这里《内经》强调“中满”与“大小便不利”二证当先治之,是由于此二证对人的生命关系重大。因为“中满”多由脾胃之病造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及药物都依赖于脾胃的正常功能而消化吸收。一旦脾胃有病,就要影响营养和药物作用的发挥,所以必须首先治疗脾胃的疾病。而二便不通,则更是直接危及到人的生命,故必先治之。急则治标的情况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如以大出血病人为例,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再治本病。

《素问·标本病传论》认为标本治疗的先后,还可根据邪正盛衰病症的虚实来确定。指出:“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病发而有余就是指邪盛的实证。邪气为本,而其他病证为标,应先祛邪治其本。病发而不足则是正衰的虚证。正气衰弱为标,而先病之邪气为本,应先补虚治其标。此外,《内经》考虑到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还注意从时令上来安排标本先后的治疗次序。《灵枢·师传》篇就载道:“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在有些疾病的治疗中,《内经》认为还可采取双管齐下的标本兼治法。在一些特殊场合,则可应用标本反治法。即病在本反治标,病在标反治本。《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标本反治法是《内经》中的特殊治疗原则,常在病情危重时应用。若运用恰当,可奏奇效,使病情转危为安。

扶正祛邪

疾病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就是正气和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发展,正胜于邪则病情好转。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内经》中的又一个重要治疗原则。《素问·通评虚实论》在谈到邪正关系时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针对这种情况,《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调经论》也说:“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从而确立了补虚泻实,也即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补法,实际上是对各种助益正气治疗方法的概括。包括补气、补血、滋阴、壮阳、治疗升散太过的收敛法、正气脱失的固涩法、津液亏耗的濡润法、中气下陷的升举法等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是指气血虚弱者,应用补益法治之。形体虚弱者,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则补之以厚味的药物。《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谈到有“散者收之,燥者润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衰者补之,不足补之”等具体补益方法。

泻法,也即祛邪法。根据邪气性质的不同,所侵犯部位的不同,祛邪的具体方法也多种多样。凡通气、清热、散火、化湿、逐水、祛痰、开郁、活血化瘀等,以及治疗上焦实邪如痰涎壅塞,宿食积滞的吐法、治疗中焦胀满的消法、邪在皮毛的发汗法、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的攻下法,都属于泻法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则归纳有“强者泻之,有余折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惊者平之”等祛邪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载有多种祛邪法:“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专门讨论了各种泻法,如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之,所谓泻之。”

对补泻二法的应用,《内经》十分强调要正确。倘若虚证误泻,则更损正气;实证误补,则反助邪气。故《灵枢·根结》篇说:“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指出实证误补,就会使阴邪或阳邪弥彰四溢,充斥全身,造成气机升降失常,阴阳错乱。虚证误泻,则使人气血枯竭,肠胃功能衰败,皮毛憔悴枯槁,严重危及人的生命。《灵枢·五禁》篇还以“五夺”为例,说明了虚不可泻的五种具体情况。即“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对于一些虚实夹杂的病证,《内经》主张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补泻兼施法。其中又包括先补后泻,先泻后补或补泻同用。

调整阴阳

《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而一旦“阴阳离决”,则将引起“精气乃绝”的严重后果。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内经》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整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主要视其偏盛或偏衰的情况。所谓阴阳偏盛,实际是由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所致,也即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或阴寒内盛的寒实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说道:“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对这种实热证或寒实证,《内经》认为必须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治之。具体就是用“热者寒之”或“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清泻其阳热或温散其阴寒。《内经》把这种方法也叫做“阳病治阳”或“阴病治阴”。这种治疗原则在针刺上的运用,就有《灵枢·寿夭刚柔》篇所说的:“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的论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在阴阳偏盛的病变中,一方的偏盛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阳热亢盛易于耗伤阴液,阴寒偏盛则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的偏衰情况存在。若已引起相对一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以扶或益阳阴之法。

阴阳的偏衰,是阴或阳一方的虚损不足。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因为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治疗应通过滋阴以制阳退虚热。而阳虚不能制阴所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除虚寒。假如阴阳两虚,就应阴阳双补。

由于阴阳为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概括为阴阳失调。如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等治疗方法,也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畴。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写道:“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因势利导及其他

《内经》的因势利导治疗原则,主要用于以实邪为主的病证,也即实证。它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和性质,通过最简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将邪排出体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就是引导病邪从受病的上道排出的方法。因为病邪蕴结在上部,病变部位较高。如果用泻下法,祛邪之道太远;而内消法也缓慢费时。故顺势越之既是祛邪捷径,又是祛邪捷法。“越”包括“吐”和“宣”两法。吐法是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病人呕吐,达到涌出病邪的目的。对于那些痰涎、宿食停留在胃脘或毒物尚留胃中,欲呕不能,欲吐不出,或病情急迫者,用吐法可奏良效。宣法则可排除蕴遏于上部的邪气,一般用于邪阻肺脏的病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指出病邪蕴结在中,下部,就用“泻”或“竭”法。这是利用邪在下之势,引之从下而去,也即通过下部二阴将邪排出。但这里所谓的“泻”或“竭”法,除了通大便、利小便、灌肠、导尿外,还应包括消导、渗利、行气、破瘀、逐痰饮、驱蛔虫等具体治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指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刺热》篇也说:“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强调汗法的适应证是邪在肌表,病情轻,病位浅。故通过发汗,可使病邪随汗而出。至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则是通过热浴取汗而起到祛邪作用的一种外治法。它虽与前面谈到的运用药物、针刺引起出汗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原理是一致的。

《内经》还认为,一旦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气、血、津液等,违背了它们自己的正常规律和范围,从而导致疾病产生时,也应该顺其势而治之。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等都属于因势利导的范畴。

《内经》中涉及到的治疗原则还相当多。如《灵枢·终始》篇在谈到刺法时指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这就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远取法”。比如针刺足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头痛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善用针者……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也就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法,即针刺身体健侧以治疗患侧的疾患。对中风所致一侧瘫痪的治疗,就是较典型的例子。

《内经》还谈到了“同病异治”的原则。《素问·病能论》更以痈为例,指出痈虽一病,而其病情表现不一,故治疗方法也各有异。即“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此外,《内经》非常强调“已病防变”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离合真邪论》也说:“早遏其道。”就是要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素问·调经论》在分析了风雨之邪侵犯人体后的传变过程后说:“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传入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灵枢·刺节真邪》篇则写道:“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说明疾病发生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由经络到脏腑进行传变。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这些都强调了在治疗时,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变深入,控制病势漫延,避免病情变化。《内经》并把能够防微杜渐、已病防变的医生赞誉为“上工”。

二千多年的医疗实践充分证明,《内经》提及的一系列治疗原则,不仅在历史上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主要的是迄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在临床上继续发挥作用。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体散文,有很多长篇大论,多了一些机智的辩论。其写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四书五经入门

    四书五经入门

    《四书五经入门》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本书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阅读本书,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本书在参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对四书五经进行精编精选,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原汁原味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更做出了详细解释,让人一目了然。
  • 道德经全书

    道德经全书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 资治通鉴(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资治通鉴(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朝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热门推荐
  • 炮炙全书

    炮炙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媒体时代党报创新与社会发展

    新媒体时代党报创新与社会发展

    作者以长期的新闻实践为基础,详细描述了新媒体时代党报生存与发展境况,全面观察了新媒体对党报采编方式、广告运营方式、发行方式、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党报理论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党报的发展策略。本书选题紧扣现实,论述角度新颖,案例详略得当,语言通俗流畅,不仅适合新闻传播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之用,也可以作为新闻管理者、从业者的业务参考之需,还可以作为新闻传播研究者案头阅读之备。
  • 我有一个属性板

    我有一个属性板

    ……吴用年龄:26实力:御灵徒体质:3.8灵力:3.6功法:第三版御灵者基础心法(小成)熟练度:34/500蛮牛拳(小成)熟练度:12/500……看着自己的金手指,吴用知道,他要牛掰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异能狂徒在校园

    异能狂徒在校园

    异能少年顾枫纵横都市,成就一段不朽传奇!推荐新书—无敌奶爸在都市。
  • 午夜我还在等

    午夜我还在等

    华桅泠从没想过会再次看见他。久别重逢,说不激动是假的,只是一别一年前的她,她的痛,又有谁能理解。他依旧是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可是她不说,就没有人知道她的温柔都给了他,剩下的,不过一具空壳罢了。当樱花再次落下,谁的血刺痛了谁的心,谁的泪,淌过了谁的脸?
  • 公诉成克杰幕后新闻

    公诉成克杰幕后新闻

    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案件是迄今为止中国社会最具影响的职务犯罪案件。就公诉工作而言,也是一起经典案例……循着检察官的叙述,透过厚厚的尚未尘封的卷宗,我们仿佛走进了专案组,也仿佛走近了成克杰。2000年4月11日上午九点,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办公室。这是一次紧急会议。与会者中,有北京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许海峰、副检察长刘漳南、北京市检第一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叶上诗、副检察长方工、国家最高检察院公诉厅厅长姜伟等京城检界重量级人物。
  • 武陵桃源

    武陵桃源

    远离尘世的脱俗地,没有烦恼的理想乡。在这乱世,流传着桃花源的故事。无数人疯狂的寻找,最终却都只是无果而归。只为了去逃离地狱般的现实。这世间真的存在世外桃源吗?还是只是一个美好的骗局?一代大侠费尽心机,闯进桃源,却带出一个伤痕累累的幼童。至此来揭开这一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