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景守华、赵文中抱着小黄静,平安返回河北省昌黎县陈各庄公社吴各庄大队。全村男女老少奔走相告,热情赞扬说,“这是新中国和共产党给了咱小黄静第二次生命,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铁路工人和医务工作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黄静的故事在燕山脚下,海河两岸到处传颂着。它激励着人们紧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努力奋斗!
(音乐扬起至结束)
(本文1978年1月5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工人节目》播出)
二、以腿勤、嘴勤、手勤的勤奋精神,贴近社会、深入底层,关注国情民意和民生,拮取鲜活的原创新闻
天津大港油田是1964年年初,由来自大庆油田的7000多名干部职工开发建设的。1975年产原油449万吨,为油田开发以来的最高纪录。但1977年开始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到1982年时还不到290万吨。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油田地下油气藏结构也十分明确,即,这里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大港地下油气层像一只被摔碎的盘子的碎块,散落在四面八方,不但油气储量小,而且非常零散不适宜大规模低成本开发。更有人断言,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大港已没有多少资源可开发了。面对大港油田连续6年的产量递减,国家有关部门把油田的精兵强将陆续调往胜利、辽河、任邱、四川、新疆等油田,剩下老弱病残守摊维持局面。随着这种生产结构的调整,媒体对天津大港油田的关注也越来越少,去油田采访的记者也变得凤毛麟角了。
1994年6月中旬借采访业务宽松之机,笔者来到远离市区几十公里的大港油田,虽不太远可道路难行,比在市里甚至农村采访都多有不便。但出乎笔者预料的是,这里在淡出媒体热点视线的十多年里,悄悄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科技创新变化。大港油田干部职工十分自信地告诉笔者,大港油田干部职工坚持推行“科技兴油”战略,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探索,已经推翻了断块油气藏没有勘探开发价值的论断,提出并运用复式断块油气藏勘探与开发理论,使早已被判定为“没有前途”的老油田重新焕发了青春,1992年挤进全国大中型企业500强之列,位居115位。再有两年,大港油田年产原油可以达到46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采访越深入,越接触普通群众,大港油田职工不服输、不信邪的精神风貌,越激动笔者的心胸,以致生出几多豪迈之情。经过3天的深入采访和实地考量,笔者撰写了原创的独家新闻报道《天津大港油田在断块油气藏勘探开发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使被判死刑的老油田重振雄风》。这篇原创独家报道于1994年6月21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联播》节目头条位置播出,中央台第二套节目的《经济生活》专题予以转播。由于这篇消息具有国家电台的独家性和报道主题的重大性等因素,获得1994年度天津市科技兴市好新闻二等奖。
附例稿(14)
消息:天津大港油田在断块油气藏勘探开发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使被判死刑的老油田重振雄风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大港油田坚持推行“科技兴油”战略,攻破了断块油气藏没有勘探开发价值的论断,提出并运用复式断块油气藏勘探与开发理论,使早已被判定为“没有前途”的老油田重新焕发了青春,1992年挤进全国大中型企业500强行列,位居115位。
大港油田是1964年年初,由来自大庆油田的7000多名干部职工开发建设的。1975年产原油449万吨,创油田开发以来最高纪录。但1977年至1982年的6年间,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最低产量还不足290万吨。于是有人认为像大港油田这种断块型油气藏根本没有开采价值,最多也就是事倍功半。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大港地下油层像一只被摔碎的盘子的碎块,散落在四面八方,不但油气储量小,而且非常零散。更有人断言,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大港已没有多少资源可开发了。
大港油田广大干部职工不信邪,在大批职工、大量设备调转华北、辽河、四川等新区石油会战的情况下,他们进一步坚定发展生产的信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83年,广大科技人员从油田地下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十几年来油田勘探开发的经验教训,提出复式断块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断块油气藏开发理论,并在勘探开发的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分别在黄骅地区凹陷的中、南、北部,陆续找到了马西深层油田、小集油田及柳赞、北堡、老爷庙、柏南等含油构造。
新的油气显示,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大港油田的干部职工,他们集中优势兵力,大面积快节奏地进行油气开发,当年就扭转了油气产量连续6年猛降的局面。从1984年开始,原油产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回升,到1988年原油年产量再度突破400万吨大关,达到422万吨,成为油田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近10多年来,天津大港油田的历届领导层的决策者们都认为,复式断块油气藏勘探、开发理论,在人类认识地下构造上取得了突破,但这个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完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勘探开发的设备、工艺,否则找到了油也取不出来。因此,他们戒骄戒躁,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油田生产的战略举措来抓,坚持围绕解决不同生产发展阶段的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和实验。80年代中期,油田组织科技人员大面积开展了重点生产工艺技术的配套、完善、上水平攻关试验,取得了以咸水泥浆测井系列、高压喷射钻井、分层注水和深井压裂工艺等为代表的一批配套技术成果,大大提高了油田专业工艺技术配套水平,为提高勘探开发水平提供了技术保证。80年代末,大港油田针对勘探开发中的薄弱环节和石油科技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先进设备,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使油田地震勘探技术、测井技术、定向钻井技术、综合录井技术和聚合物驱油技术等几个重点领域达到80年代末水平。特别是形成了具有大港特色的对付高凝稠油藏、复杂断块油藏、低渗透油藏和凝析油气藏4套配套开发技术。
天津大港石油管理局孙希敬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30年的勘探开发,大港已不再是满眼贫瘠的盐碱荒滩,而是一块资源宝地。这里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领域广阔。今后,我们要下大力量调整老区,抢上新区,加快滩海油气开发,保持原油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到1996年,原油产量可以达到460万吨,实现历史最好水平。
(本文1994年6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联播》头条、《经济生活》播出,获1994年度天津市科技兴市好新闻二等奖)
笔者数十年在新闻第一线摸爬滚打的一个重要体会就是:新闻遍地有,就看记者找不找,只要你能舍得花时间、花力气,动腿、动嘴、动手,多到基层去采访,你就有写不完的原创新闻资源,多抓鲜活的独家新闻也是脚到擒来。
又例如,1990年1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在头条位置播发了消息《天津市改革粮食经营体制,粮油财政补贴比去年同期减少近三亿元》。这篇报道既不是源于会议,也不是源于总结汇报材料,而是笔者星期天在基层粮店买粮时,与售货员打听粮食销售盈亏情况发现的线索。第二天,笔者就跑到市粮食局采访,在获得全市粮食经营体制改革基本情况后,又去了红旗粮库、东风粮库及和平区马场道基层粮店,多层次、全方位采访后,撰写了这条颇有新意的报道,内容围绕全国的城镇人口粮食补贴负担过重这一老大难题,给出了明确有效地解决办法,引起了国家粮食部的重视,很快就在全国推广天津粮食供应体制改革的新经验。
在1990年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节目评选定评评委会上,评委们发现评出的消息类一等奖稿件竞争力弱一些,担心参加全国新闻奖评比上不去。评委、中央台新闻中心主任李向明是安排笔者这篇粮改消息上头条的值班主任,他对这条消息评价极高,并立即叫新闻中心编辑调出播出稿子送到评委会,建议把这条消息补进来并叫列入一等奖。他问中央台记者部主任王燕春,小金的那条粮改的消息为什么没入围?王主任回答说,记者部评奖稿件时间是限定上年度12月至本年度11月在中央台播出的稿子才能参加评选。小金的稿子是12月初播的,只能参加1991年的评奖。评委们传阅了这篇稿子,也都认为可以入选一等奖,送出台参加全国新闻奖评选,可稿子虽好,但评奖规则在先,李向明主任等评委只好握腕惋惜了。待到评选1991年度优秀节目时,天津粮改的消息已播发一年多了,不符合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发表时限要求,而中国新闻奖是两年评一次,1991年没有评奖,待1992年评选时,那篇稿子又超过了发表时限,也不能参加。如此,阴错阳差,就失去了获奖机会,但这篇原创独家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是强烈的,有了这一点,也就体现了它的价值。
附例稿(15)
消息:天津市改革粮食经营体制,粮油财政补贴比去年同期减少近三亿元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市改革粮食经营体制,实行平价粮油代理经营制,初步解决了粮食系统长期存在的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问题,有效地扭转了粮食亏损补贴增长的态势,为我国粮食经营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今年1到10月,天津市粮油财政补贴比去年同期减少29000万元。
从去年10月开始,天津市政府针对粮食经营严重亏损的状况,组织粮食、财政、银行等部门研究制订了粮食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其基本思路是:改革现行平价粮油分散经营、亏损多头核算的体制,划清盈亏两条线,理顺粮食系统内部经济关系,达到强化粮食管理、确保市场供应和增强企业活力的目的。办法是:把粮食企业经营同政府补贴脱钩,取消企业的政府行为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市里成立了粮油购销公司,统一承担平价粮油经营的计划内亏损,组织好合同订购,按计划向粮食零售企业提供粮油货源,办理平价粮油的调拨结算等。全市216个粮油仓库和购销站全都改为代理制。由于粮油购销公司和粮库、购销站之间形成了委托和代理、货主和货栈互相制约的关系,加强了平价粮油的经营管理。各粮库购销站等企业在优先保证完成平价粮油代理业务的前提下,广开门路发展多种经营,1到9月全市216家光靠吃亏损补贴过日子的粮库、购销站,依靠独立经营实现利润7200多万元。
(本文1990年1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播出)
重大报道是扩大记者知名度的重要载体
重大报道是新闻的重要宣传形式,它是新闻媒体对重要社会活动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度报道。因此,重大报道选题的成功展示,既是新闻媒体实力、水平的体现,又是扩大从事重大报道的一线记者的知名度的重要载体。广大青年记者应该积极参与本媒体组织、策划、实施的各类重大报道项目的实际工作,从中学习、掌握重大社会活动报道的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策划、组织重大报道的水平。
第一节小记者也要策划组织重大报道
提起策划组织重大报道,一般都认为那是“新闻官”或大编辑们的事儿,无职无权的一线记者怎么策划?又能组织谁人来搞重大报道?
其实,这种疑问是“官本位”思想的思维定式,是不正确的。要具备策划、组织重大报道的能力,是一线记者岗位职责的重要要求之一,一线记者一定要积极学会策划、组织重大报道的本领。
一、拓宽采访思路抓住重大选题
省、地级媒体记者和中央媒体驻地方记者都是一年到头奔忙于第一线,多数同志是碰上什么抓什么,常常被动态性、浮表性、应时应景的微观活动的小新闻缠身而不能自拔,年复一年地忙忙碌碌地干,却业绩平平,没有大作为,整不出大动静,找不到大亮点儿。一线记者要想改变抓不到闪光点,拿不出重大报道的状况,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跳出普通记者只能搞一般性报道的思想紧箍,树立抓“活鱼”、抓重头报道的思想意识。其次,要改正消积等待无所作为的工作态度,只要做到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地策划重大报道活动,就可以不断拓展业务新领域,抓到鲜活重要的新闻报道。为便于说明问题,笔者仍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地方记者策划重大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