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4100000011

第11章 柯尔施(1)

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德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1886年8月15日出生于德国的托特斯泰特城。他先后在慕尼黑、柏林、日内瓦和耶拿等大学学习法律、经济和哲学,并于1910年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参加了“自由学生运动”组织。大学毕业以后,柯尔施的学术生涯和社会活动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2~1919年是柯尔施的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912~1914年,柯尔施生活在伦敦,在那里参加了费边社,接受了工联主义运动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尔施被征入伍,1919年战争结束后,他成了耶拿大学的讲师。在此期间,柯尔施支持斯巴达克同盟(1919年1月)和慕尼黑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4月)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或无政府主义的运动;他还参加了柏林社会化委员会,并为激进的左派杂志《工人委员会》撰稿,提出了著名的工人委员会和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

1920~1926年是柯尔施在德国共产党内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事政治活动和理论活动的时期。柯尔施于1920年加入了德国共产党(KPD)。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试图从理论上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1923年,柯尔施作为德国共产党的代表被选入图林根议会,并成为图林根政府中的共产党人司法部长。1924~1925年任党内左翼的理论刊物《国际》的主编,1924~1928年担任了州议会和德国议会的议员。在这一时期,柯尔施发表的文章有:《〈哥达纲领批判〉导言》(1922)、《第一国际的马克思主义》(1924)等,但最重要的著作还是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由于此文不仅尖锐地批判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而且间接地批评了列宁的一些观点,柯尔施因此遭到了德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激烈批判,并于1926年4月被开除出德国共产党。

1926~1961年是柯尔施脱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独立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时期。被德国共产党开除以后,柯尔施拒绝作自我批评,他于1930年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的论文,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发表之后所遭致的各种批判进行了驳斥。1933年**上台之前,柯尔施移居丹麦,在那里和布莱希特一起进行合作研究。1936年移居美国,逐步退出了政治活动,从事研究与教学。1961年10月21日,柯尔施在马萨诸塞州去世。

本书选取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的同名论文《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是柯尔施的代表作,它的核心议题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本质关联。在柯尔施看来,无论是资产阶级学者还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几乎完全无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这种对“哲学”的否定态度,其意图是使马克思主义被实证主义地知性科学化,而这种知性科学的实证主义直接意味着消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质和革命性质,并从而使之沦为“庸俗马克思主义”。因此,柯尔施认为,应该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方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最关紧要的历史联系,并通过这种历史联系来揭明和突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前提”,恢复黑格尔同马克思哲学的直接联系。只有通过这样的“哲学转折”,才能重新领会以变革现存世界为宗旨的马克思学说所包含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以这一总体性原则为尺度,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和发展进行了分期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理论而存在;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丧失了总体性,变成了实证性的理论;第三阶段,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同哲学的本质关联,试图重建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重建过程中,真正代表正确方向的是一些非正统的西方共产主义者所开启的哲学运动,包括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他本人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

直到最近,不论是资产阶级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这一事实,都没有较多的了解。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充其量不过是19世纪哲学史中一个相当不重要的分支,因而就把它当作“黑格尔主义的余波”而不予考虑。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不想大力强调他们理论的“哲学方面”,尽管这是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自豪地指出,在历史上,德国工人运动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2]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主要是哲学。[3]他们毋宁说是把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看作不仅明确克服和取代全部早先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也克服和取代全部哲学的形式和内容。在后面,我将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初观点,更详细地解释这种取代的性质是什么或者打算是什么。这里我只表明,在历史上,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而言,这个问题简直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他们对待哲学问题的方式,完全可以用恩格斯有一次在谈到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时使用的生动语言来描述:那就是简单地把它“随便扔在了一边”。事实上,正是许多看上去最正统地依照导师指示行事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却以同样随便的方式去对待黑格尔哲学乃至全部哲学。例如,梅林不止一次简单地描述过他自己关于哲学问题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见解,认为他接受了“大师们不朽成就的前提”:“抛弃所有的哲学幻想”[4]。作出这一论述的这个人,可以公正地说他比任何人都更彻底地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起源。这一点对于在第二国际(1889~1914)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当中看到的在全部哲学问题上一般的占支配地位的见解来说,是极为有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关心那些在较狭窄的意义上甚至根本不是哲学问题的问题,而仅仅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有关的问题,不过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不论他们是否喜欢,他们都允许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和在某些他们自己参与的情况下讨论这样的哲学问题。但是,当这样做的时候,他们要人们明白,这些问题的阐明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是全然无用的,并且将必然总是如此。然而,这种观点之所以是不证自明的,并且之所以在逻辑上有道理,其必备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和实践在本质上是全然不可变化,并且不包含任何哲学问题上的特定立场的。这意味着,例如,一个第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的个人哲学生活中不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叔本华的追随者的。

因此,在那个时期,无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产阶级理论在所有其他方面有着多大的矛盾,这两个极端在这一点上却有着明显的一致之处。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互相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学内容,并认为他们说的是很重要的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一再互相担保,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性上来讲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并认为他们说的是很重要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但还有从同样的基本观点出发的第三种倾向;在整个这个时期内,这是唯一多少更彻底地关心社会主义的哲学方面的倾向。它由各种“研究哲学的社会主义者”所组成,他们声称他们的任务是用来自文化哲学的观念或者用康德、狄慈根、马赫的哲学概念或别的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然而,正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系需要哲学的补充,他们也就使人们明白了,在他们的眼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缺乏哲学内容的。

现在很容易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关系上的这种纯粹否定的观点——我们已经证明这种观点是资产阶级学者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显然一致的看法——都是起因于对历史和逻辑的发展非常肤浅和不完整的分析。但是,他们双方由以得出这个结论的那些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我要分别地描述它们。那时,人们将会清楚,尽管二者的动机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原因在一个决定性的地方却是一致的。在19世纪后半期的资产阶级学者中,存在着对黑格尔哲学的极度漠视,这与完全不理解哲学对现实、理论对实践的关系相一致,但这种关系却构成了黑格尔时代的全部哲学和科学的生存原则。另外,马克思主义者们同时也以完全同样的方式日益倾向于忘记辩证法原则的原初意义。然而,两位年轻的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当他们在19世纪40年代离开黑格尔时,他们是完全自觉地脱离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并转变到关于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观念上来的。

首先,我将概述为什么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已经日益抛弃辩证的哲学史观,为什么他们因此便不能够恰当地分析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立本质及其在19世纪哲学的总的发展中的意义。

或许会有人争辩说,有着更多的忽视或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由,因此,绝对不需要我们以辩证法的被抛弃来解释它的被压抑。诚然,在19世纪的哲学史著作中,自觉的阶级本能无可否认地有助于草率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也有助于同样草率地对待像大卫·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这些“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学说。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谴责资产阶级哲学家们有意识地使他们的哲学或哲学史从属于其阶级利益,那么,我们对于那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情况就只是有了一个很粗糙的观念。当然,有一些符合于这种粗糙命题的例子。[5]但是,一般地说来,一个阶级的哲学代表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更复杂得多。马克思在他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特别地论述了这种相互联系。他说,从其“物质基础”中,整个阶级创造和形成了“上层建筑全体;并且特别地形成了感情、幻想、思想方式和生活的观点”。这样由“阶级决定”的而又特别远离其“物质和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上层建筑,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的哲学。就它的内容而言,这最为明显;但在上一个例子中,这也适合于其形式方面。如果我们要懂得资产阶级哲学史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的完全误解,并且在马克思的哲学这个用语的意义上,即“唯物主义地因而是科学地”真正理解它,那么,我们不应当满足于直接地用它的“世俗的核心”(阶级意识和“隐藏于其中的”经济利益)去解释这种现象。甚至那些以最大的“客观性”试图忠实地考察“纯粹”真理的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也必定要完全地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或者只能以一种不适当的和肤浅的方式来解释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详细地表明这种现象的原委。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最重要的原委无非这一事实: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全部资产阶级哲学,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哲学史著作,出于社会经济的原因,已经抛弃了黑格尔哲学和辩证的方法。它已经返回到这样一种哲学的和写哲学史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它几乎不可能从像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现象中得出任何“哲学的”东西来。

同类推荐
  •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人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 “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这是一次女性主义的突围。在克里斯蒂娃与阿多诺的浪漫相遇中,在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相互纠缠中,在意识与肉体的和平交往中,语言的囚牢被攻破,理性主义的皇权被废黜,主体性的定义被改写。前主体的“女性”因素重返主体,破坏了“男性”主体的统一,成就了女性特质的僭越。母性的因素取代了文化的父权(男根)基础,女性特质的书写也成为文艺创新的场所,并且走出自说自话的封闭圈,进入广阔的社会领域,成为政治颠覆的主导力量。打开这部严谨而不失可读性的哲学文本,就可以见证这场邂逅的美丽。
  • 奋斗新时代

    奋斗新时代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只有奋斗者才能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书写无悔的幸福人生。本书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出发点,全书从新时代什么样、新矛盾怎么看、新使命是什么、新思想新在哪、新征程怎么走、新部署怎么干、世界大同怎么谋、伟大工程怎么建等几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如何以伟大奋斗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和执政本领具有一定的帮助。
  • 人生四书

    人生四书

    “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四书”几乎包罗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对于做人做事有着深刻而实际的意义。历代以来,凡是吃透“四书”的人,无论为官、从政,还是求学、经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本书站在现代青年人的角度,撷取“四书”中流传千古的智慧精华,并结合现实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人生、世界、人性、人格、待人、处事、领导、财富、家庭、修养、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刻而生动的解读,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帮助读者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现实难题。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潘石屹、张朝阳、龙永图、任志强、王潮歌、张维迎、周其仁、高西庆、阎焱、陈浩武……这是一群在商界、学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拥有独特的经历,体会过艰难困苦的岁月,极具远见卓识。他们曾在迷茫中忐忑徘徊而最终顿悟,曾在痛苦中执着奋斗而迎来希望,也曾在欲望中摸索前行而获得成长。他们聚首于此,追忆往事,回首他们的青春岁月,分享经历风风雨雨之后所彻悟的生命真谛。如果人生只是一连串的偶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道路、追逐梦想、实现价值?
  •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诛仙回归

    诛仙回归

    他,天赋异禀;他,是大唐皇帝李晔的第十三个儿子;他,是袁天罡的义子,不良人的少帅;他,一出生就背负着兴复大唐的命运。他,是李政秋也是陆楚兴。让我们一起见证他的传奇之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生有你

    一生有你

    《一生有你》自诞生起到现在,陪伴无数国人走过了漫长岁月,发生了无数动人故事。网易云音乐单曲页面评论超过16000条,还在以每天几百条的速度增加。本书编辑从16000多条评论出精选23条,一一联络作者取得授权,将其呈现于本书附录中。《一生有你》,不仅是水木年华、午歌的,更是每一位听者、每一位读者的。愿以这本小书,陪你学会爱,陪你去表白,陪你度过漫长岁月,陪你数尽平淡流年。
  • 快穿8n

    快穿8n

    林夕自爆死后,被一个神秘的系统绑定,从此她的世界是这样的“猫猫,快过来,我给你小鱼干”高冷总裁看着沙发上的猫“不会拍戏,我教你”腹黑影帝看着眼前的女人“小乖,别走,陪着我好吗”权倾天下的摄政王可怜巴巴的看着她(1ⅴ1男主是一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简·奥斯丁小说全集

    简·奥斯丁小说全集

    简·奥斯丁生活和写作的年代,英国小说正经历着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从18世纪七十年代到19世纪头十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直至1811年,简·奥斯丁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才打破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接着,她又相继发表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五部小说。这些作品以其理性的光芒为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简·奥斯丁也因为创造出堪与莎士比亚、狄更斯相媲美的精湛作品,而被评论家誉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奥斯丁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一百七十多年的检验,受到一代代读者的交口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