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77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一般特征

从特定的世界观出发,哲学家们建立了对世界最根本、最根源问题的多种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各种基本形态。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具有经久不衰的传统,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如原始儒学、原始道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由于哲学家们所处立场不同,其各自的研究也很难归结于一种统一的模式。比如,在“程朱理学”中,本体论的核心领域是“理”的问题,而在王阳明“心学”中,则成为“心”的“致良知”问题。显然,由于哲学家个体的差异和出发点的差别,对本体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甚至复杂的态势也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理论现象,而且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差别,才使对本体的研究在各种可能性的揭示中,更加充分、完整和明确,因此,各种形态的本体论研究无疑具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哲学家们建立了各种形态的本体论,所进行的研究也有所差别和不同,但是,所有学派或哲学家个人在“本体”的观念上则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从根本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一种在各种出发点或可能性的前提下,解决世界的根源性、整体性或终极性问题的品质或特征,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或“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所追求的“本”、“一”或“道”,虽然强调的是世界万物本身的根本性、统一性和终极性,但也不排除表达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自身含有的根本性、统一性和终极性之义,所以,其也可以被理解为寻求本体论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研究世界万物本身的根本性、统一性和终极性时,也不能忽视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所具有的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进行研究,因为从根本上看,二者无疑是一致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无论儒、墨、道、法)均是从本体开始。儒家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老子所探寻的“抱一”等,无一不是从本体开始的探索和研究。同样,王阳明在解答“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问题时这样说:

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1]

王阳明在日常的状态下回答“太古”问题,其面对的“元”就是“本体”。这个本体表现出“一日一元”的特征,即可以时时、处处呈现,但其具体形态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最终表现出不同的存在形式或样态。这种在一般日常状态下,随时随地揭示本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可以理解为面对世界万物的一般性存在,应以根本性、统一性和终极性的本体研究为要义。总之,其不仅显示出世界万物的存在本身含有某种内在统一性的可能,而且从理论形态上揭示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完全可能具有一个基本的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

客观而论,对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的揭示和凸显,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历史中,并非完全清晰,反而由于哲学家个体性差异和出发点的差别,使得对本体论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的研究,出现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思路和结论,由此而形成多维性的研究领域和多样性本体论形态,这使问题显示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但这并非说明其缺乏本体论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传统哲学家对于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的探索,不是基于某一种出发点或可能性,恰为相反,是基于现实、现象、经验等各种出发点。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中,其采取的是更为宽广、更为广阔的出发点和更为专一、更为缜密的研究思路,既要应对现实、现象的经验性所具有的各种可能性和复杂性(杂多性),又要寻求使各种现象、经验归于根本、统一和终极的形态。

在中国传统哲学史的发展中,对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的揭示和研究,主要体现在儒家与道家的“道”论之中。中国传统哲学对“道”的研究,不仅体现出对世界万物存在本身的关注,同时也是形成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所具有的核心领域和核心理论形态的基础。历史地看,儒道两家的“道”论最为系统、成熟,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和核心理论形态的表现也最为充分,所以,对儒道两家“道”论的考察,应该成为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的主要方面。

就儒道两家而言,由于道家以“道”作为自己学派的标志性称号,其论“道”的特点极为鲜明,这似乎给人的印象是“道”论始于道家。但事实上,儒家“道”论起源更早,如《尚书·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诗经·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里的“道”既有本来的“道路”之义,但无疑也含有以上的引申性诸义。所谓“王道”、“周道”提法的出现,说明儒家“道”论在商、周甚至更早已经产生。到春秋时期,儒家的“道”论已经非常成熟,其主要表现是,“道”、“天道”、“人道”等提法大量出现,“天道”、“人道”的概念、功能被广泛地讨论,如“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2],“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德”[3],“盈必毁,天道也”[4],“思乐而喜,思难而惧,人之道也”[5],“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6],等等。由此可见,儒家“道”论实际上处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起点或开端的位置。

相反,道家思想起源较晚。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一般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而春秋时期儒家文化已经相当发达,整个社会浸淫于儒家思想。所以,从历史或逻辑的角度看,老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本体论思想,无疑是以儒家的“道”论为出发点。虽然道家思想起源较晚,或者说,“道”论最早始于儒家,但真正的哲学思想却不能以起源时间的早晚为评价标准。事实上,正因为道家本体论思想起源较晚,所以更能汲取儒家“道”论的精华,总结和纠正儒家“道”论之不足和欠缺,提出更为深刻、完整和完善的思想,这也是老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最重要哲学家之一的原因。

从历史和事实的多维度考察后发现,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所具有的基本理论形态实质上是由道家,即老子的《道德经》所奠定的。老子提出了明确的“世界模式”理论,即“万物”、“有”、“无”所呈现的经验世界和“常道”所代表的终极世界[7],并在这一模式下展开对经验世界、终极世界的全盘考察。这是老子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决定性贡献。当然,老子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在一些方面的研究中还存在不小的缺陷。比如,在考察社会发展、社会规范、人的发展规律等方面,老子的很多结论并不完善,这就为儒家哲学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理论形态上看,儒家哲学在“世界模式”等基本理论形态方面与道家哲学并无差异,甚至可以说,儒家哲学的展开就是在老子奠定的“世界模式”下进行的,在本体论诸形态方面与道家完全一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儒家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没有太大的创建。恰恰相反,儒家哲学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比如,在经验、现实和社会领域“道”的规定和研究方面,儒家显得更为全面、系统、明确,更具说服力。

从儒家“道”论看,其主要关注的是经验世界中自然、社会现象、人的本质或规律等存在,无论是儒家的“易传”学派,还是“中庸”学派均以此为标准。比如,儒家的“易传”学派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8]其揭示的是自然现象的运行规律或是对阴阳变化本质的思考,在对阴阳之道的揭示中,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继之者善”、“成之者性”[9]的本体论体系。而“中庸”学派则以孔子的“道不远人”[10]为准则,确立了以认识事物或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本体论体系,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11]。这里的“性”是指万物(包括人)的本质;“率”是遵循之义。也就是说,人或万物均遵循其本质之性,这就是本体之“道”,此本体之“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准则,“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12]。由此可见,其依然关注的是自然、社会现象、人的本质和价值等经验世界的存在。

无论是“易传”还是“中庸”学派,由于其主要关注现实、经验世界的存在,这种研究路向和特征决定了儒家哲学的巨大影响。从影响力的角度看,由于儒家哲学直接介入现实的政治、社会领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甚至长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支配了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与之相应,在本体论领域,儒家“道”论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事实上也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儒家的“道”论,其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正因儒家哲学主要关注于现实、社会领域,这使其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从本体论的维度看,经验世界固然具有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但从最终的根源性、整体性、完善性上看,经验领域并非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相反,最终超越经验世界的存在才具有终极的价值和意义。在本体论形态上,道家正是由于着力于对现实或现象之上的最终超越性存在形态的关注和研究,才形成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更加成熟的系统。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看,虽然儒家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关注经验世界,但也并非完全忽视对最终超越世界的关注和研究,比如在孔子、孟子、《易传》、荀子、宋明新儒家等本体论研究中,也在相当程度上探讨了现实或现象领域存在的最终根据问题,并形成了各自的看法和结论,构成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家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如老子、庄子等,也并非因为主要关注最终超越性的存在而忽视对社会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事实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本体论,十分重视对社会或人生问题的探索,并形成其应对现实问题的对策,试图以此指导人类的生活。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本体论研究,最终是落实于对现实或现象领域存在问题的解决,这也反映出道家哲学本体论的现实性品格。

内在地看,儒道两家哲学在理论旨趣、关注维度上的差别或差异,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其在本体论形态中的一致性、统一性。比如,在儒道两家把“道”理解为经验存在之“道”、最终超越之“道”以及融合性存在之“道”等方面,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事实上,儒道两家在本体论形态中的一致性,根本上源于其对世界根源性、统一性、应然性等基本问题在根本看法、致思方式上的一致认可[13]。也就是说,儒道两家在本体论中实际上具有一致性、统一性,而其在理论旨趣上的外在差异,似乎可以理解为对本体关注的维度、视域上的差别。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儒道两家哲学具有各自的理论旨趣和主要内容,从而形成各自理论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表现,但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从互补性的维度看,中国传统的许多哲学家,均体现出儒道互补、儒道合一的特征,即使在儒家哲学的奠基人孔子和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的理论中,也存在着儒道思想统一性的特点,但同时又没有因为这种统一性而掩盖他们各自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从总体上看,儒道互补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的基本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在核心领域、核心理论形态中的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从融合性的维度看,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自古以来就表现为一种自觉的融合、互动过程。比如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流的儒家学说,在创立之时就吸收了道、墨、法、名、阴阳等各家的优秀成果,所以才能日益成长,不断地发展壮大,到汉末又开始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在宋明时期形成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最高峰的宋明理学。正是由于儒道哲学在各自不同视域和维度上融合,不断地给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增加内涵和外延,所以,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富有包容性、融通性的特征。

以儒道的互补和融通为基础,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具有研究领域的多维性和本体论形态的多重性。以研究领域而言,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既关注现实性的存在领域,同时关注最终超越性领域的存在,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家还力图解决以上两个领域的统一性问题。与研究领域相关,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呈现出多重形态,即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存在着各种关于“道”的理论,比如“天道”、“人道”、“可道”、“常道”、“道德”等理论形态[14]。此外,就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方法而言,与研究领域的多重性和本体论形态的多样性相联系,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表现出注重多种方法统一的特征[15]。

同类推荐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讲述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碎片化的时代,当代哲学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寻求道德客观性,但都陷入理论困境之中。这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解决的价值冲突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从而要求伦理学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重新思考伦理学与形而上学以及与政治哲学的边界与关系问题。
  • 诸子今读

    诸子今读

    先秦诸子的文化合力实现了对王者形象的成功设想,孕育了统一和富强的汉唐雄风。本书形成了一个由合而分,又分中求合的理论框架,选取的是诸子九家,其实辐射到的是整部春秋战国思想史。本书做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尽量将艰深的诸子思想和当前的社会难题关联起来,让诸子思想发挥现实意义。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明代哲学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热门推荐
  • 三国之帝王路

    三国之帝王路

    那一年,金戈铁马,南征北战,我麾下十万将士埋骨江山,而美人寂寞深锁东宫。那一日,血战沙场,阴云密布,我青丝三千尽染红,而铜爵马依旧昂首向前。那一夜,朔风如刀,大雪纷飞,我脚下百万雄兵山呼万岁,而军师为我皇袍加身。而我一梦醒来,依旧衣单被薄、床冷屋寒,我、只是个黔首,贫穷而位卑的黔首……可我,不甘心!我一生戎马,要为帝王杀!我是刘裕,这是我的三国,我为自己代言。
  • 夜叉血

    夜叉血

    萧左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清晰地敲打着路面,仿佛在敲打一扇巨大的门——而它似乎随时准备打开——但不知道什么将会被释放出来……他不禁打了个寒战。尽管还只是初冬,但风却颇有了仗势的姿态,它们围着此时正在独行的萧左打着转儿,不断地挑衅着。萧左一面走一面张望,现在是午夜一点,早过了收车时间,他步行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该死的出租车似乎都在隐身,好不容易驶过去一辆,又早有了主,冷着脸,完全不搭理他的热情招手。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本书主要围绕“为什么必须反腐败、谁来领导反腐败、依靠谁反腐败、怎样推进反腐败”这个主题展开,分析了严峻复杂的腐败形势,表明了夺取反腐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强调了反腐要坚持党的领导,突出了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并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等多个方面入手,着力论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这个主题,旨在为推进反腐败斗争提供系统全面的解决策略,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认清反腐形势、坚定反腐决心、增强政治定力、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推进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嫡女为欢

    嫡女为欢

    风雨飘摇,泛舟于上,氤氲水汽,弥漫袅袅,好一张秀丽冷艳的面容,摄人心魄的眼眸看穿世间万物,她道“若我对你有三分喜欢,便与你把酒言欢,七分则相执于手,风雨同舟……倘若十分,则离你远去……”眼底深情脉脉,清泪过颊,墨烬为不易察觉的冷漠袭来“若你离去,我便杀了这天下人,为你陪葬。”
  • 与灵问道

    与灵问道

    张铭意外得知爷爷是天师府传人,学习了正一道之后他却和一个女鬼一起踏入江湖,一起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神鬼秘术,道学宗法!
  • 鲛人妃

    鲛人妃

    阿珞以莲王府丫鬟的身份出现,引起诸位殿下的注意,并且顺利成为元涟的贴身侍女,落入悠悠之口。元湛暗中调查,阿珞就是那夜女子并且是悠然宫的人。后来元涟莫名将阿珞赐给元湛,只为了当奸细,却不想他们二人早就达成盟友。因皇帝中蛊术,兵器被偷等,元湛受命调查,掩人耳目之下,二人前往桃州调查。却出现红衣会,阿珞身中剧毒,被姑姑救走。元湛心痛不已,却无能为力。几个月后,阿珞换掉身份,以玉家千金玉珞身份重新归来,继续与元湛结盟调查红衣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韶光记

    韶光记

    庄周梦蝶,蝶戏庄周。一梦醒来,佟佳言不知到底梦境所见是真,还是现实是假。人心难辨,这一次,她一定要睁大眼睛,守护好她的家。
  • 沧海

    沧海

    云沧海的出生,就是为了延续身为巫族命定天女的姐姐的性命,每年月晕之日,以体内三成血喂进姐姐口内,压制天女体内的作祟邪魔。而沧海因此,需长年住在阴冷的巫山之颠,以食香兰草延续生命,待生命力恢复旺盛时,又是献血时……周而往复,十五年过去。云家次女的血治百病之说风传天下,使之成为各族尽相争夺目标。世人对云沧海的掠夺,皆因可治百病的血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