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7700000008

第8章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两个世界”(1)

从一般认识的角度看,对于任何哲学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人类应该如何确立面对的世界,从而确定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任何哲学的首要问题,就是把世界确定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无疑也存在着这种研究路径,即首先确立面对的世界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关于世界的理论。具体而言,就是确立世界存在与否、世界如何存在、世界存在的类型等问题,而最能代表所有问题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两个世界”的理论。

第一节“可道”世界与“常道”世界

一般而言,在任何哲学本体论中,本体世界的存在首先与人的存在相关。从根本上看,所谓本体论问题实质上是解决人自身的存在问题,即人存在的必然、意义和可能,也就是康德(Kant)提出的如下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而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相关[1]。康德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无疑涵盖了哲学本体论的多种形态,但每个问题都与人的存在相关,离开了人的存在,康德的追问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本体论也将不复存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的存在同样是所有本体论追问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所谓“人能弘道”的理论意义是,人的主体性存在不仅决定着“道”的存在,而且能够不断地展开、形成和充实着“道”的内容。这当然是在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说明在“道”与“人”的关系中,“人”无疑具有本体论追问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存在,“道”不仅不会存在,而且也将失去对任何“道”的探索的意义。荀子具有同样的思路,在解说“道”的内涵时,荀子指出: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君子之所道也。[3]

荀子是在一种严格的意义上,认为“天”或“地”并不需要“道”(在某种意义上,“天”或“地”也具有“道”,但显然,这种“天之道”或“地之道”并非与人相关,所以完全可以将之视为自在之物),“道”只对于“人”(君子)具有意义和作用。对“人之所道”、“君子之所道”的强调,实质上凸显的是人在本体论追问时的前提和基础地位;同样,离开了人的存在,本体论追问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本体论的形态也将不复存在。

道家明显也具有同样的思路。比如,老子在“域中四大”的论述中,将“人”与“道”并列为“大”,内在地反映出“人”在本体论诉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这里的“人亦大”是一种强调的语气,指出在“四大”中“人居其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在人“法地”、“法天”、“法道”的存在次序上,显示出“人”在本体存在中的起点和基础地位。

由此可见,本体论形态本质上表现为人的视域[5],也就是说,由于人的存在才可能产生出人对与其相关的问题,即人存在的必然性、可能性、完善性等追问,从而产生本体论形态。但是,在以人为起点或基础的本体论追问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一个基本的对象或基本的视域,也就是人对本体追问的逻辑起点或时间起点。

从一般视域看,哲学家对本体论问题追问的逻辑起点和时间起点往往是现实存在着这个世界或有这个世界。从常识层面看,存在着这个世界或有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被现实生活所确证的基本事实;从哲学层面看,关于世界的本质、世界如何存在等本体问题的追问,总是基于这个现实世界本身的存在。由此可以确定:存在着一个现实世界。

无疑,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存在着一个现实世界,哲学家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有形、有象的现实存在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考察往往是对本体论问题追问的逻辑起点和时间起点。

从逻辑起点的角度看,首先要求确立有形、有象的研究对象。比如,在儒家的本体论哲学的代表性著述《周易》中,《周易》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要从天地、阴阳的角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6],追寻“寂然不动”的易道,即本体世界。但是,这种对本体世界的追寻是从“设卦”和“立象”开始的。《系辞》明确地表达了设立卦象的目的: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7]

“象”总是指某种具体的物象,所谓“象也者,像也”[8]。“立象以尽意”是指,一旦把“象”所指向的具体物象确定下来,就可能透析出其存在的意义。同样,“卦”本质上也表现为具体存在物,如“八卦”是八种自然现象。设立“卦”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求研究对象的确定性,从而达到通晓“情伪”的目的。

从时间起点的角度看,对一个有形、有象,一个确定的、现实的世界的认识,必须存在一个起点,即必须有一个认识开始的源头才能达到对本体的认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9]这里的“纪”,是指规律或道理,也就是说,只有从起点上进行认识活动,才能发现“道”的规律。从本质意义上看,这里的时间起点无疑针对的是有形、有象的现实存在的世界,只有这个世界才能出现在时间起点上,被我们感觉、思维和把握。

在这个意义上,有形、有象的现实存在的世界与康德哲学中对经验世界的规定颇多一致之处。在康德哲学中,经验世界是首先存在的确定的世界,无论从逻辑起点和时间起点看,人类的认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一开始就指出: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结或分开,这样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10]

在康德哲学中,“经验”是一个基本概念,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其内涵的。“经验”一方面指感性材料即感觉;另一方面指科学。在康德看来,科学、经验和自然界都是同一的[11]。正由于此,经验世界在康德哲学中,无论在逻辑起点和时间起点上均处于基础地位。可见,经验世界与有形、有象的现实存在的世界具有相同的内涵,从人类认识规律的角度看,有形、有象的现实存在的世界与经验世界具有一致性。

在本体论视域中,哲学家在经验世界中对有形、有象的存在对象的认识,首先涉及的必然是这个世界的基本存在形态,如现象、经验、知识以及人类实践等。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亦不例外。比如,儒家哲学对“王道”、“人道”、“周道”等认识,就是基于对经验世界的对象、现象和规律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一领域,儒家哲学的立场无疑值得关注。如,“仁”、“义”、“礼”、“智”、“忠恕”、“孝悌”等观念的提出和强化,是与儒家对“人之所道”,尤其是现实社会中的“王道”的重视有关。比如,董仲舒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12]

这里的“天”,也就是“天道”,董仲舒将“王道”的伦理秩序归于“天”,虽然体现出将现实的“人之道”强化为“天之道”的倾向,但本质上反映出对现实经验世界中“王道”的重视。

但是,儒家对“人之所道”的现实经验世界的重视,并不是意味着在儒家看来经验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事实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也明显地意识到在现实的经验世界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最终超越于经验世界之外的世界,孔子将其称之为“天”[13]。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4]孔子认为,人并不是万能的,在人的能力或人的能力所达到的存在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天”的世界,与这个世界发生碰撞而获罪,人的祈祷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是,这个“天”的世界显然最终超出现实的经验世界,但与人的存在依然相关;人之所以面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是由于这个世界具有最终超越人的认识和把握能力的特征。

以此之故,儒家对世界进行了一个划分,自觉地将人对本体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置于可以或可能认识、把握的世界,即“人之所道”的范围限定在现实的经验世界,而没有试图溢出。比如,孔子被称为“不语怪、力、乱、神”[15]。这显然是基于一种对世界划分后的自觉,内在地反映出其追求和认识行为并没有超越出现实的经验世界之外。严格看来,所谓“怪”、“力”、“乱”、“神”即怪异、力量、混乱、神鬼,并非完全是经验世界之外的现象与存在,但这些现象最终并没有办法在经验世界内完全被人的认识所澄清。以上文的“力”为例,追溯具体物质的力量来源,必然会溯及地球重力甚至“第一推动力”,这明显关涉人所无法解答或解决的视域[16]。

事实上,儒家对本体认识和实践的范围,虽然没有完全排除对“天”的关照,但主要还是限定在现实的经验世界。就整体而言,儒家之“道”主要是针对现实的“人之所道”,其本质上反映出对经验世界的确定性、实在性、一般性、普遍性存在的追求。对于儒家而言,现实世界是可以、也是可能被认识的,所谓“道不远人”、“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就明确地显示出,儒家所面对的世界是一种确定性的、人人都可以或可能获得“道”的经验世界。

相较而言,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对于本体世界的认识更为全面、清晰。与儒家更多地专注于现实的经验世界相比,老子所关注的问题域与儒家较为不同。主要问题是,现实的经验世界虽然具有确定性,人人都可以或可能获得经验之“道”,但经验世界明显并非唯一的世界,因为在经验世界之外,还显然存在着非人类经验所能够达到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最终处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之外,老子明确指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7]

“有物”,表明这个世界的存在;“混成”,表明其在形态上具有未经分化或未形式化的,即混沌的特点;“先天地生”,指出其在时间上具有最终超越经验性的无限性特征;“寂兮寥兮”,表示一种超知性的、非认知的规定;“独立不改”则指出这个世界是不依存于他物而以自身为根据的永恒、独立的存在。

这里,老子把另外一个世界视为未分化、超时间、超认知的绝对独立的存在,这凸显了这个世界与表示特定存在的现实经验世界之间的根本差别。对于这个世界,老子明确指出,它没有名称,也无法命名,但可以勉强命名为“道”或“大”、“逝”、“远”、“反”。非常明显,老子这里的“道”之名仅是借用现成的权宜之名。上文指出,老子哲学出现于儒家“道”论已经充分展开的背景之下,老子借用现成的“道”之名,无疑是对当时已经普遍使用的“道”的名称的借用。但是,虽然借用了“道”之名,但老子要对两种“道”的世界在本质上进行辨析。

面对儒家关于世界的总体看法,老子首先认可的是,儒家所研究的是一个确定的、人人都可以或可能获得“道”的经验世界,老子将其称为“可道”世界;而最终超越现实的经验世界的世界,老子将其称之为“常道”世界。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实质上提出了“可道”与“常道”两个世界划分的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是老子为本体世界取的“名”,所以其代表的是整个本体世界;第二个“道”一般解释为“言说”,其实这里有很大的误解。在《道德经》的一般释义中,大多将“道可道”中的第二个“道”解释为“言说”。把“道”作为“言说”解释,并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明显阻碍。但是,应该考虑,“道”在《道德经》中并无动词的“言说”之义。实际上,此处的“道”依然是名词,其为古代汉语中名词动用。“道可道”意为:可使“道”成为“道”,即成为“可道”。“可道”本质上揭示的是“道”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所以,其含有“言说”之义,但并不仅仅表现为“言说”。

而且,从现实的理论出发点看,老子在这里关注的根本不是言说问题,而是对儒家“道”论的批评和修正。上文指出,本体世界在儒家看来,是一个确定性的、人人都可以或可能获得的“道”的经验世界,这在老子看来,是一种“可道”之道(可以或可能成为一种“道”的那种“道”)。显然,老子认可的“道”并不是“可道”之道。为了区别或辨析两种“道”的差别,老子将儒家认可的“可道”之道以外的“道”称为“常道”。对于从“可道”之道达到“常道”之道的可能性,老子用“非”这个否定词进行了否定。由此可见,老子在此实质上划分出“可道”和“常道”的界限。

同类推荐
  •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

    “空间生产”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现象形态批判的一个新视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用社会批判的思维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机制和过程作了解读,形成了社会批判研究的“空间转向”。本书注重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考察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并采用多重视角考察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形成轨迹。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

    思想家代表了他所在的时期的智慧最高水平,思想家的贡献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本书介绍了重要的思潮和思想家,为读者了解思想史提供了捷径。
热门推荐
  • 他的奶味小仙女

    他的奶味小仙女

    “喂!做我女朋友啊!”男孩邪魅一笑。“凭什么啊?我又不喜欢你!”女孩嫌弃的说道。“你!等着”男孩立下誓言,追不到你我就不姓叶。男孩一生玩世不恭,却唯独因她痴迷,百般恩宠。女孩一生孤独,直到遇见他。她是他第一个心动之人。男孩让女孩懂得了陪伴,女孩让男孩懂得了温暖。
  • 魔道凡途

    魔道凡途

    万年前,第一次神魔大战开启人间浩劫,世间从此不见主宰,魔界亦沉沦。九年前,因上一代的爱恨情仇,绝世风采的父亲血染玖宫魂断倒天涯,而尚在襁褓的自己亦被至亲亲手杀死。九年后,他诡异的出现于东荒大漠,做着同一个恍若窥魔的梦,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若为人,何以死而复生,我若为魔,又为何行走凡途?直到有一天...
  • 我的男友是大佬

    我的男友是大佬

    一向爱打抱不平的跆拳道美少女许诺,从小的愿望就是想当一名除暴安良的警察。突然有一天却意外得知自己的父母居然是二十年前名阵江湖的神偷夫妇。为了救被坏人绑架的亲弟弟许杰,许诺只身一人来到了全省最有名的11老大方文山家做卧底。许诺本以为救出弟弟后便大功告成了,没想到自己却陷入到一场更深的爱情漩涡里!
  • 帝武大系统

    帝武大系统

    新书《最强武将召唤系统》已发布,请大家多多关照。一个异界的少年,如何在腥风血雨以武为尊的大世界之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卑微的蝼蚁,如何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在系统的辅助下成功跳出天地的束缚,走上永生的道路。帝路尽头谁为峰,一见无始道成空。欢迎加入帝武大系统,群聊号码:本书已进入完结状态,新书《至尊无量劫》已经发布,希望大家对我的新书多多灌溉。
  • Volume Four

    Volume Fou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异星红警

    异星红警

    宇宙中无处不存在斗争,就像地球一样,人类会为了资源,为了钱,为了身份地位,不停地斗争着。两名地球年轻人,被另外两名外星逃亡者“绑架”,为了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危机,他们不得不赶鸭子上架一样接过了指引文明前进的任务。(说明一下,这里的红警不是那个游戏红警,而是指很高级别的警戒,很危急的意思。我也是红警迷,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有一点点炒作情怀的想法,但实际上内容跟红警是没多大关系的,介意的别看,谢谢)
  • 皇家守卫战

    皇家守卫战

    小栀子、小百合、小芍药三个女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她们被一阵阵龙卷风吹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接受了新的使命。在她们踏上新的冒险途中,遇到了好多同伴,大伙儿一起打败了神仙家族和魔王。在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收获了纯真的友谊,最后齐心协力恢复了异世界的和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和影帝炒作上位的日子

    和影帝炒作上位的日子

    1V1甜宠,爽文,男强女强流量小花花,常年稳坐恶毒女二C位,娱乐圈中招黑体质明显的奇葩黑莲拥有众多姐姐粉妹妹粉女友粉亲妈粉,腿长颜值高,实力演技派,少甜多盐的冷漠男神“江砚一,我喜欢你喜欢的不得了。”“莫晚晚,我厌烦你厌烦的了不得。”当她以为他们这辈子一直就是这么个设定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红了脸,吞吞吐吐“莫晚晚,我好像对你……”某人微怔,随即扑倒,都送上门来了,不赶紧拿下,还留着过年不成!!!女主不是恋爱脑,不是事业废,不是离了男主生活不能自理的傻白甜,不是除了男主没得朋友全世界想她死的孤家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