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7700000007

第7章 绪论(6)

从比较的维度看,中西哲学研究方法互有短长,中国传统哲学长于综合、融通,而西方传统哲学长于理论分析。比如,西方传统哲学的“是论”或“存在论”严格地区分了现象、本质等范畴,由此展开的理论分析方法,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所缺乏的,也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事实上,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分析的视域下展开研究的。从一般意义上看,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尤其是在对本体存在图景的研究中,似乎更注重“合”、“齐”、“同”、“一”等统合研究,如“天人合一”论、“齐物”论、“尚同”论、“万物一体”论等。细致的“分”、“离”、“析”、“别”不能说无所作为,但总体上似乎有“支离”的嫌疑[7]。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分析性的概念、观念仍然是必需的、必要的。注重分析性、解析性的研究方法,非但不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背离,反而是另一种层次上的展开和建构。因为,从认识的一般规律上看,对一个存在的研究对象,只有经过不同向度、层面或各组成要素的具体之“分”,才能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获得此对象的整体之“合”。这是因为,“分解活动就是知性的力量和工作”[8]。这就是说,只有经过“分解活动”,才能展示知性的力量,从而达到认识的目的。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研究始终与“人”的存在相联系[9],但本质上,由于人是一种有限性存在,当人的存在与本体论问题相涉时,势必会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产生具体的、不同的视域和形态。本书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的划分,就是基于在人的有限性存在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从不同向度和形态进行探析,其目的在于,从不同形态之“分”来彰显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合”的实质,更深入地揭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整体特质和发展趋向。

当然,分析性、解析性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人的知性认识活动,与人的有限性存在相联系,也最终表现为有限性。本书虽然运用这一方法,但也将其终止在了分析方法达不到的地方。

总之,本书努力继承已有研究,在吸纳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把理论与历史、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在现代中国哲学语境中揭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的内蕴、特征与意义,希望本书的努力能够进一步促进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就内容而言,本书所期望达到的研究目标主要如下:

1.通过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两个世界”、“三重形态”(“可道”、“常道”和“道德”)的划分,并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可道”、“常道”和“道德”三重形态的具体研究,揭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实质和内涵,期望有助于建立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框架和功能结构,即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模板”。

2.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具象表达与象征言说方法,揭示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诠释方法和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方法论实质,说明其体现出的是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逻辑思辨方法的广义诠释方法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论。

3.阐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在信仰维度上的终极关怀。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道德”形态相关,终极关怀与“道德”根源、“道德”自觉、“道德”信念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共同完成、寄托于“圣人”的象征性形象之中,其凸显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在终极关怀维度中的意蕴、特征以及在现实上和实践上的意义。

注释

[1]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又叫“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有时还指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学说,如王弼的“贵无”论(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第35页。)其实,以上观点仅仅指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一种内涵,即对世界的根源、本源的研究,并没有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另外的内涵,即对世界统一性、应然性的研究。

[2]中国传统哲学历来注重对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考察。对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考察目的,是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对学说的源流和发展作出判断和把握,此即章学诚所言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中国传统哲学史或思想史展开考察的代表人物有冯友兰、张岱年、陈来、冯达文、李维武等。他们总体上偏重于历史的考察,主要是以源流的疏通、史料的考辨等为主。如,冯友兰的《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国传统哲学史新编》、《中国传统哲学简史》等著作(《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陈来的《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等,这些著作主要侧重于对中国传统哲学史的考察和研究,但均涉及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诸多问题。专门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史的考辨性著作,如李维武的《二十世纪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问题》(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以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思潮作为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线索,对中国各派哲学家环绕本体论问题的思考作了探讨;冯达文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源——本体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针对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演变、发展尤其是儒家本体论思想进行了纵向的研究;方光华的《中国本体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则对先秦以来直到中国近代的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展的源流和特征进行了疏通和整理。

[3]国外开展的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不容忽视。目前,在西方哲学的背景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成果。Michael Lafargue、Herrymon Maurer、Benjamin Schwarts、Arther Waley、Chad Hansen 等学者都有专著探讨这个问题。其中David L.Hall、Roger T.Ames的著作尤其以其当代的视野和关怀而值得关注。David L.Hall、Roger T.Ames在1987年至1998年的十余年中,通过“中西思想比较三部曲”,即《通过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1987)、《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Anticipating China:Thinking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1995),以及《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Truth,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1998),特别彰显了中西哲学本体论之异,即“理性(或逻辑)秩序”与“审美秩序”、“超越性”与“内在性”、“诉诸定义和本质”与“诉诸范例与历史”之间的差别。其所凸显的这些中西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根本差异,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深化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一些争论,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不过,笔者同时也感到,上述论者的研究仍有某种遗憾,即他们大都以西方哲学形态进行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研究,而未能真正深入中国传统哲学本身的具体问题中去。

[4]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研究中采取综合融通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术界似乎更加重视。其特点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研究中,对中、西、马哲学融通方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融会贯通的特点非常明显,已经有若干种著述。杨国荣的《道论》、《伦理与存在》、《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孟子的哲学思想》、《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心学之思——王阳明的哲学阐释》、《科学的形上之纬——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和《庄子的思想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等著作,以中西哲学的思维历程为背景,以存在问题为指向,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方法论的互融、互渗、统一的形态出发,具体考察了诸多形上形态的根本问题,揭示了存在本身的多重维度和意蕴,凸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通”的品质。俞宣孟的《本体论研究》则系统、全面地对“Ontology”这种理论的形态、特征作了深入的研究,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了它的缘起、发展、成熟和终结的过程,比较了西方“Ontology”和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Ontology”的批判,澄清了许多模糊的观念。立足于现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来研究本体论哲学是以上著作的特点。

[5]目前来看,从诠释学的角度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是海外新儒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诠释学是哲学领域的“显学”之一,其不仅涉及本体论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思路,而且还与广义的哲学方法论相关。在这一点探索上,唐君毅、方东美、牟宗三、劳思光等前辈学者用力独勤,他们首先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入手,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表述的重点是内向性的心性之学,基于此而表现出特有的文本诠释风格,即重视直觉体悟和形象联想,而不重视逻辑结构和客观思辨,从而初步建立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诠释学的理路。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哲学诠释学得以展开,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建构。比如,傅伟勋先生因探讨老子之“道”所蕴含的哲理而建构起了中国传统哲学诠释学方法论——“创造的诠释学”。“创造的诠释学”方法论除了对现象学、辩证法、实存分析、日常语言分析、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一般化吸纳之外,还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考据学和义理之学的方法,对大乘佛学教相判释、胜俗二谛、言诠方便等种种教理方法亦有融会。参见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似乎更接近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其“本体诠释学”融合了《周易》的本体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路,特别重视诠释的本体论意蕴。他认为,“本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既是历史的根源,也是思想的系统;它是一种基于时间性的根源发生出来的意识或存有,是人的整全性的生活体验;它不同于西方的“Ontology”这种静态的存有,而是动态的、全面的、开放的,是与主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但不排斥人的主体性,而且包含了人的活动的一切层面。这样,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求方法就不必、也不能扬弃“本体”,这和西方近代哲学工具理性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必是诠释性的,即有主观感知的理解、认识与评价的参入;反过来意义系统的任何诠释都必然要进入到本体形态,如熊十力所谓的“体用不二”。如果完全抛开西方哲学的背景,仅仅指向中国传统哲学本身,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也切中要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参见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Chung—ying Cheng,New Dimensions of Confucian and Neo—Confucian Philosoph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本体与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002、2003。

[6]参见刘之静:《中国传统哲学诠释学何以可能——兼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特征与诠释方法》,《陕西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第5期。

[7]比如,陆九渊批评朱熹“支离事业竟浮沉”,而强调:“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宋﹚陆九渊:《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5页。]

[8]﹝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20页。

[9]杨国荣:《道论》,第8~12页。

同类推荐
  •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

    全书包括“当代哲学的思想成果与重大进展”、“哲学的自我理解与当代合理存在方式”、“形而上学问题的当代反思”、“辩证法理论的范式转换与合理形态”、“价值困境的哲学理解与价值规范基础的探寻”、“马克思哲学的观念变革”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虽然触及不同领域与课题,但有一个内在的精神旨趣支配着它们的运思轨迹与思想展开,那就是如何以一种哲学的方式,破除种种与人的尊严与幸福相悖的抽象教条与过时观念,确立与人的尊严和幸福相适应的现代哲学观念。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鬼谷子》原典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哲理深厚,融会了鬼谷子毕生纵横思想的精华。《鬼谷子》总共三卷,三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上卷以权谋策略为主,中卷以言辩游说为主,下卷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主。本书针对每卷的侧重点进行解读,并相对应地总结出了上、中、下三篇纵横捭阖之诈术。每一篇都从不同的方面,运用翔实有力的案例和分析,为读者阐述鬼谷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辩诡之策、揣摩心理之术和长赢之道,以供不同领域的人士参考。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主要是从“此”的角度关注伽达默尔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时性”与“你”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认为,伽达默尔在关注理解问题之可能时采取了一个特有的视角——“空间性”视角,它显示的是一种现实性的要求。由这一视角,伽达默尔哲学中的理解问题之可能落实为境域融合,理解获得了自身的经验。
热门推荐
  • 365天读历史

    365天读历史

    本书根据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副主席的相关谈话宗旨,为党政机关、公务员、高层领导干部出版的一部有关历史常识的书籍。本书内容涵盖古今,贯通中外,对于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如何自觉从学习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郁达夫书信集(套装共两册)

    郁达夫书信集(套装共两册)

    本书包括《茑萝行》《和孤独人生的零余者》共两册。《茑萝行》就像是郁达夫写给孙荃夫人的一封家信。与读其他小说不同的是,郁达夫的小说读起来就像似一个亲密的朋友在你耳边倾诉着他的愤恨和苦楚,让你对小说主人公的际遇感同身受。读《茑萝行》,我们很难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去倾听一段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而是一开始就被“我”拉进了“我”的生活,随着“我”的情感的起伏而澎湃不已。《和孤独人生的零余者》收录了郁达夫的书信,向读者传达了郁达夫的散文中洋溢着的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本书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画面。
  • 皇宋风云

    皇宋风云

    一梦醒来,回到大宋,且看韩晨发家致富的同时如何救国救民!
  • 夏凌异世记

    夏凌异世记

    夏凌因为一道闪电莫名到了凌天大陆,还有一个系统。夏凌本以为日子就这样了,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 超级豪婿

    超级豪婿

    无奈之下做了别人家的赘婿。没有尊严?被瞧不起?恰恰相反,他是豪婿。而且还是超级豪婿。
  • 蜉蝣之羽

    蜉蝣之羽

    夕阳斜在鎏金瓦砾上,苍山映雪,眼底一片亮色,山间雕楼画栋纵横交错,宫墙舍苑鳞次栉比,恍然是一个小巧别致的宫廷,便是李唐皇陵之所在。整个皇陵的主体倚山而造,在山间建造屋舍,供人居住,李明德又命人凿空山体为墓穴,独留一条主道与外连同,独辟一处,专为白蔹所造。楚无霜站在栈道尽头,目视着亲卫几人同时开启机括,巨石缓缓升起,夕阳奔涌进墓穴外室。楚无霜走上几步,把亲卫堵在入口,一脸正色不苟言笑:“此地为白皇后棺椁所在,为表敬重,不宜多人叨扰,我独自进去,你们守在此处听我号令。”几名亲卫郑重点头,楚无霜拔步往前。
  • 并非明智之举

    并非明智之举

    孩子说,如果爱,请深深爱。——《不煽情》许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庶女要狠

    庶女要狠

    一夕失势,她被废了手脚打入冷宫。二十年忍辱负重,等来的却是一个谎言。天要亡她!天又在帮她,她重新睁眼时,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仿佛是一场梦,又回到十三岁,这一次,且看她为母报仇,推翻嫡母,傲视天下!
  • 冷色江湖

    冷色江湖

    “情生苦海,恩仇易逝,唯剑相伴,三生独舞,我愿穷尽我的一切,让它变得更快、更狠,因为这就是我的使命。”——“剑痴”独孤焱。“一个人生来就属于江湖,死后亦难逃红尘。”——“冷面阎君”苏朝天。“杀戮必将掀起新的杀戮,而我一直站腥风血雨的正中央,当我拔剑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在因我的强大而颤抖,只有杀戮的使命在等待着我去完成。”——“杀戮机器”段文横。人称江湖三“恶”的他们,却因一次意外,结为挚友,只是他们的友谊与常人不同。他们彼此都怀着一颗想要杀死对方的心,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