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71800000012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理论(3)

此外,马克思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人与人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同时,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才具有现实意义。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这样一种变化轨迹:“人为自然的奴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这种变化既“反映了人与人关系的文化进展,同时也是人的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的结果。这样,马克思讲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化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从而在人的现实关系的规律中寻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异化导致了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绝大多数人只能作为“劳动力”而存在,人完全作为自然力、动物的存在去适应环境,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完全丧失,人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因此,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批判,就必须对这种异化现象予以否定和超越。

2.唯物史观形成的深层文化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把对文化的分析考察与人的主体性联系起来。人创造并拥有文化,人作为主体所完成的文化价值上的成就,显现为主体不断地超越自身的“自然”发展阶段而进入按照主体目的自觉发展的阶段,不断地追求和张扬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的精神特质。社会革命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不断彰显,主体文化不断生成的过程。

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肯定了伊壁鸠鲁对偶然性的强调,是他探讨主体自由的出发点。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对偶然性的不同态度,代表了他们对主体自由意识的不同理解。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等人)的纯粹主观的自我意识和抽象的个体自由,提出自我意识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个体的自由是定在之中的自由,这显示了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开端。德谟克利特重视必然性,认为必然性才是真实的存在,因此,他的哲学研究对象是必然普遍规律性;而伊壁鸠鲁则把偶然性看成是真实的存在,他的哲学研究对象是由偶然性构成的感性生活世界。马克思对偶然性的强调其实暗含了人与自由的内在关系。人的自由的实现不能通过探求普遍必然性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充满偶然性的感性的生活才是人的自由存在根据。因此,“感性的生活世界就是人创造的世界,是人的自由存在,……感性世界的本质即是人的自由,而人的自由只有在感性世界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而对于如何获得人的自由,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鲍威尔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创造理论,指出,精神自由只有变成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即要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他一方面强调哲学的批判和改造世界的作用,通过理性批判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吸收了黑格尔重视社会现实的基本精神,哲学在改变世界的同时,自身也不要不断完善,从世界吸取哲学的内容,使世界通过精神和现实的结合得到合理的发展。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唯物史观主体文化的生成首要就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成的异化的“客体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关系中受到扭曲)进行扬弃和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近代科学方法和原理的局限性,认为其主要倾向是把主体解释为与客观自然的对立,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人的理性和科学受到至高无上的推崇,依靠这种方式进步的资本主义文明把自然变成了纯粹的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立物,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功利原则所支配。当物化的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家园,而是沦落的纯功利的对象时,随之而来就是人的主体的沦落,人被物所奴役,丧失了主体性的价值追求。

此外,马克思认为这种客体文化形成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因此,人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文化的生成只有在扬弃了私有制的社会里才能建立起来。有意识的人的劳动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相关联,这是人的本质和主体能力的体现。但是私有财产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人在拥有任何一个物和对象时,只有把它当成资本而存在,或者当直接享有它、消费它时,它才是属于主体人的,“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主体文化特性完全丧失:“物化的自然必然对应着物化的人,”因而人与自己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相异化。“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变成商品的人,它的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关系受到扭曲、在自然面前本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人本身的健全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和破坏。马克思认为,只要是在存在私有制的社会中,那么人的解放、人摆脱自然和社会的束缚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扬弃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 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在这段话的论述中,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人性论的致命缺陷,那就是,他从一种先验的理想的人的本性出发来解释现实,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预先假设的、抽象的、孤立的本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这里,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的主体的生成,认为如果不从现实出发,如果不把资本主义的现实看成是异化的现实,就不能完成从抽象的、理论化的人向现实的、文化人的转化。对人的主体本质进行理解时,要把人放进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去,关注的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怎样活动,他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在思辨意识哲学中抽象规定出来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生成的。从人的活动和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来看人,才能达到了对现实人的文化理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当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主体文化的具体存在特性继续进行论证。“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置身于历史当中的人必须是“进行生产劳动的现实的人”,“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与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关系的时候显现出来。人的本质是不断生成的,它与自身活动方式、生活方式相关。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从天国向尘世的回归,指的就是他把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理解置于市民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强调人在实际的文化创造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从而奠定了批判现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通过劳动而完成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例如马克思在肯定亚当·斯密关于外在的强制劳动并不是自由的同时,也批评他把自由理解为无须用劳动克服障碍的“安逸”状态,他指出:“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因此,唯物史观的主体文化是体现在实践的社会生活本质层面上的,从实践及其形成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观察人,规定人,建构呈现和张扬人的自由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主体文化,这正是唯物史观的生成基础。

唯物史观的主体文化把人的一切现象都彻底地变成历史问题,变成了人类实践的发展问题,这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合法性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存在本身视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在文化上要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的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统一。

第二节 文化与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关于人的本质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出发,强调文化所具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并以此来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这种关于文化内涵和规定性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关注点并非关于文化现象的专门研究,而是关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入思考。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是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本身,而是以关于文化的理解来丰富关于社会历史运行机制和发展进步的理解。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其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就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长久以来,受苏联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解侧重于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个基本原理来诠释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习惯于把文化赖以产生的源泉归结为它的经济基础,归结为人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应当承认,上述理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同样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石,只有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我们才能全面地和正确地把握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这种理解中,也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上层建筑,特别是文化对于经济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以第二国际理论家为代表的经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对唯物史观做了庸俗的和形而上学的理解,从根本上忽视文化的特殊性和丰富内涵,从而遮蔽掉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重作用,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一种“无主体”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我们要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丰富理解,特别要全面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一、文化观念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按照传统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文化上层建筑的观点,经济基础是文化观念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实践基础。对于这一基本观点的内涵,人们已经熟知,在这里不必详细展开。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的、外在的决定关系,而是一种多维的、复杂的交互关系中的决定作用。因而,为了深刻而全面地把握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多维的辩证关系,我们首先应当从防止对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误读入手来加以阐述。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本书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的基本体系。从一般层面上,依据人权的层次划分和范畴归属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将人权分为应有人权、社会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通过四维视角的透视,大致把握人权的内在规定和整体结构;从具体层面上,重点论述人权的外在关系和发展依据,即人权与自由、民主、法治、政治的基本张力及其协调;最后,揭示人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及其实践途径。
  • 伦理学

    伦理学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针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广征博引,对古今中外有关伦理学的学说、流派予以梳理、述评,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及其出现的新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力求反映伦理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学体系。
  • 纵横神学(天书悟语)

    纵横神学(天书悟语)

    本书的内容是从鬼谷子《纵横经》中摘选有关立身处事,修身养性的奇言妙语进行译释,再通过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地妙语点拨,使古老的思想焕发时代的光辉。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书稿分为“历史背景”“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六部分,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写作背景、重点内容、主要观点、重要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脉络,通过专家层面的特色解读,把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理论作品,把深奥的理论诠释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普及读物,有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以经典体现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热门推荐
  • 三生情寄

    三生情寄

    他是三界最强王者,却可为她抛却一切自尊她是天界最不受宠的四公主,何能被这两个优秀的男人恋着,三生情,最终又该如何抉择他是所有人心目中最年轻有望的后生,宁负天下人也绝不负她他爱她,他也爱她。三生别离,是谁爱上了谁,又是谁负了谁
  • 愿你的青春永不散场

    愿你的青春永不散场

    奔跑在这条路上,你觉得孤独就对了,这是一条需要一个人静心走下去的道路。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这是一个让你独立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疲惫就对了,这是一段重新遇见世界、感动世界的过程。是一本同龄人之间的心灵对话书,写给徘徊在而立之年既青春又迷茫的年轻一代。作者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从多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部80后的成长和奋斗史,带给我们对现实问题的诸多思考和启示。这本书旨在让假装很好、心中有伤的年轻人感动并改变。给迷茫的年轻人提供正能量,安抚处于高度压力、迷茫中的年轻人。
  • 绝世逆天宠妃

    绝世逆天宠妃

    [绝对爽文]她身怀异宝,却自幼惨遭毒打,饱受白眼,诡异般活了下来!不是她无能,是她暗藏玄机。于是她一朝崛起,锋芒乍现,睥睨诸强。骂她?割你舌头。打她?断你双手!害她?千万种方法慢慢整死你!他,欧阳陌,四国首富,身世成迷,明明长得一张妖孽面孔,却成天顶着一张大叔脸。一夜醒来,身旁竟躺着个俊美绝伦的妖孽男人。”呀还在骗她,当她三岁小孩。二、绑匪上门要一万两白银换她的命,他慷慨解囊,大气无比地说:“给你们十万两白银,陪她玩尽兴了,我再给你们十万两白银。但前提是别告诉她,我已经知道她跟你们串通好的。”三、“别跟着我,放心,只是会会朋友,我不会喝多!”她笑咪咪地说。他却突然拧眉,“就是怕你不醉!”她一时摸不着头脑,这丫什么意思。“我很好奇,你这次喝醉后,会如何对我?”
  • 放过你遗忘我

    放过你遗忘我

    林苒曾经多么骄傲,可是自从遇到秦州,林苒的骄傲便被秦州任意践踏。可是秦州明明也是那么爱林苒啊。“秦州,跟我说声对不起,我就原谅你。”“秦州,你欠我一声对不起。”“秦州,从此我们两不相欠。”这是林苒最后对秦州说的话
  • 坏蛋是怎样成仙的

    坏蛋是怎样成仙的

    人族繁荣昌盛视妖族为土鸡瓦狗,扬言要屠杀奴役妖族,风雨飘摇之际孤厉到来,带领妖族强势崛起,让人族瑟瑟发抖。他是妖族之帝,也是妖族先知。他教会妖族战斗,也给予妖族文明。他仅仅是一颗坏蛋,却也是终极无上妖帝!
  • 简言知浅

    简言知浅

    无欲无求,原本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直到遇见她……原来冥冥之中命运早已安排好,某天某一刻,他与她携手…
  • 经历

    经历

    本书是邹韬奋先生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全书共计61篇,追述了作者自己二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和生命断片,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作者在牢狱中所作,其中从事文化事业的经验和思想变化的历程,堪称现代爱国、民主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缩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人在修仙记

    人在修仙记

    远离世间红尘事,只修清净无畏心。红尘梦魇?大道心坚?一个修仙爱好者韩瑞,登山寻仙穿越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16岁少年韩瑞。在这个修仙界:练气、筑基、金丹...是偶有巧合到来,还是早已笃定的机缘。本文凡人流,不喜勿喷,欢迎志同道合、道友来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