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71800000011

第11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理论(2)

2.文化: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文化的理解中倾向于强调自觉的理性精神和体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文明形态,这一方面与近现代西方理性文化不断走向自觉,不断展示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具有内在的关联,因为这种自觉的理性文化精神在一定意义上突出地展示出人的实践活动,即自由自觉的对象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从根本上讲,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是奠基于他们的实践哲学之上的,我们从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因此,在深层次上,按照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文化,也称为人化,指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认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化的自然界”,实际上被人的实践活动打上烙印的自然界,正是人的文化力量的表征,文化就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以及这种活动的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通常就具体内容而言,文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领域:“即作为主体的内在性的人的主观心态的领域、作为过程的对象化活动的领域和作为结果的对象化活动之产物的领域”。这三个领域的有机结合表明了文化的实践性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文化只有与实践相联系,只有在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当中,才能展现出其本质,即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第一、人依靠对象而存在。“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第二、人的对象只有对人来说才是对象。“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第三、人与对象形成“规定性关系”。第四、这种“规定性关系”表现在人既适应对象,又“占有对象”。

马克思用对象化这个哲学范畴来阐述人类有目的对象性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而揭示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为对象的事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对创造性对象化活动作了深刻的阐述,从对象化劳动、异化劳动、人的生命活动等层面深刻阐释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和界定,充分凸显文化是创造性对象化活动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对象化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劳动的实现意味着创造一定的产品,而“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对象化表明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本质的力量由活动(运动)的形式转化为物质存在形式,创造出一定的客体。与对象化相对立的反向转化是非对象化。非对象化不是对象的丧失,而是对象转化为主体的活动能力,使对象由它自身存在的形式进入主体活动的形式。对象化是主体向客体的转化,非对象化是客体向主体的转化。对象化和非对象化通过对象性的活动达到具体的同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式。人在改变自然物的形式的时候,就在其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直接呈现出来的对象不是人的对象,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及人的对象性。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可以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而这种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人不但生产自身,而且再生产整个世界。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感性、对象性是在劳动中产生、实现和得到确证的。“人类活动的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人只有在改造自然地对象化活动中,不断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以扩展属人的对象化世界;另一方面,人也只有在这种活动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以实现和提升自己的本质能力。毫无疑问,人的对象化活动的这两个方面证实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在。”

黑格尔对文化的理解体现在用对象化的概念来揭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把劳动仅仅看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自我意识是主体,它外化为客体,这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即自我意识的异化,从而把对象化和异化非历史地等同起来。费尔巴哈也曾经把对象化和异化当作同义词来使用。不过,他认为对象化的主体不是自我意识,而是有血有肉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费尔巴哈把对象化运用于宗教批判,认为人在宗教中将自己的隐蔽的本质对象化,因而上帝跟人的对立、分裂不过是人跟自己本质的分裂。马克思把对象化和异化区分开来,认为异化是同雇佣劳动相联系的一种历史性的暂时现象,而对象化则是社会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基础。“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此外,马克思对创造性对象化活动的强调,超越了传统意识哲学所倡导的静态“镜式”认知模式。近代认识论主要的理论兴奋点在于知识的来源和主体认识知识能力和可能性问题。无论是经验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唯理论(天赋观念)还是康德的认识论都具有传统意识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特征。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意识到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感性阶段先验感性论时空观,知性阶段的先验逻辑等,但是他把知识的来源问题最终也归结为不可认识的先验认知模式。康德认识论知性阶段的十二对范畴只是逻辑运演,对其来源他没有做出回答,只是说那是属于物自体的问题。因此,他强调这一套理论具有先验的、客观普遍的性质。当然,康德的“客观”概念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物理客观。先验的东西不是某个个体的所有,它是存在于宇宙的一切运思的精神当中。康德提出先验概念是为了确保得到知识的普遍真理性,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在康德哲学那里无论是认识的对象还是认识的主体,最终都走向了不可知的物自体。所以,近代认识论哲学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都把知识看成是由一个本源性的存在派生出来的,主体和这个本源性的客观存在是二元对立的。认识的任务就是如何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镜式”认知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主体的具体历史存在,把人作为僵化的物,把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意义关照这些文化特征全都抛在了一边,从而忽略了文化在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关于对象化的阐释揭示了人类通过对象性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事实,指出了人类生产自己的社会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对象性活动的特征,奠定了我们理解文化的最深刻的人本学根基。

二、文化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

马克思从人区别于动物和其他存在物的视角,即从人的现实历史入手,把人的生命本质界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决定并呈现人的“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因此,作为人特有的活动方式的实践,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自由、创造性、社会性、超越性、目的性,等等。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不仅把自然变成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将其对象化在自己的对象化世界中,使之变成自己有机的身体,而且在这种活动中使自己变成真正的对象化的存在,他以自身的存在(活动)赋予自然界其他一切存在方式以意义和价值。在这里,人的理性、情感、感性、直觉、意志、意义均取得一席之地。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的实践,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对给定性的否定、超越和扬弃,因此,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的全部感性世界的基础。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基来理解文化的本质规定性,揭示文化与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的内在联系,不仅深化了人类关于文化的理解,也使我们对人的存在和本质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

1.唯物史观逻辑起点: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切文明展开方式中最为基本的关系,是人类一切文化实践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文化创生于人与自然关系之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和自然存在有机联系,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是“人对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更深刻的自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种根本的文化态度,通过实践的中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对应、相互塑造的关系。马克思强调,对象性活动的客体,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对自然界、外部世界的占有和改造来实现的。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人与自然又处于内在和谐统一的关系中,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都要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展开。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结果不应该是越来越远离自然,而应该是越来越贴近自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马克思用“人化的自然”、“人类学的自然界”来指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些概念当中,我们看到,因为有了文化,人的自觉性获得了对象性的表现,就使人与动物区分开了。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是灵与肉的复合体:主观上他为自己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条件之中。因而,“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与动物虽然都在依托于自然界从事生产,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区别,他们是按照两种完全不同的尺度来生产的。“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从这一段精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强调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能按类的本质看待人和对象的关系,这就意味这对对象进行再创造。动物的活动是为了满足它们肉体本能的需要,活动的尺度是自然界为它们规定了的万世不变的标准。同动物的活动只是顺应自然尺度相比,人的活动是改造的活动,这一过程是扬弃自然物给定性和继承性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把人的要求、价值和理想融入到再造的活动中,按照内在的尺度,使物向人生成。因此,马克思认为,要从实践活动的角度,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不仅仅理解为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而要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文化批判对象);同时又要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生活,把社会认作在本质上实践的,整个世界、整个历史是人现实活动的结果。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的文化创造看成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过程,即使是异化劳动,它也是人的一种“文化创造”方式,原因在于它以扭曲的方式凸显了文化的生存意义和内容。

在考察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首要强调的是,二者的关系关系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只注重个别具体的人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活动和成果,容易导致自然与人的对立,将自然只是作为人生存的工具和掠夺的对像。而如果以抽象的人作为主体来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则会忽略掉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忽略作为社会的人的现实活动(即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间环节。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注重从人的社会性这一根本点出发来分析人和社会的关系,强调这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社会以最佳的组织形式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

同类推荐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先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一直对人文精神的高度关切,并且由此总结出了许多动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他的“半半哲学”秉承的是这样的信仰:工作,并且快乐;劳动,并且幸福着。人生也有缺憾,如果能从中超脱,做个平常而又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也是人的一大成就。倡导中庸的生存,肯定刚柔并济的处世,奉行豁达随性的生活,活得天真、简朴、自然、中道、幽默,这在纷乱繁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无疑是往寂寂的水潭中投进了一粒粒圆润美丽的鹅卵石,激荡起迷人的涟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一种论域划界的多维审视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一种论域划界的多维审视

    该书从较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技伦理,认为凡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科技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引发的所有关涉道德、义务、责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均应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考察科学技术的伦理全貌,试图建立一套并列关系的论域分类体系,试图用科学技术本身为参照系,衡量科学技术与各种伦理问题涉及领域的关系为逻辑,尝试对科技伦理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本体域、主体域、客体域、学科域、工程域和管理域六个部分。希望这种观察能够准确梳理、表达和评价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创新性的观点和意义,给人以有益启示。
  • 《庄子》释义

    《庄子》释义

    本书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进行全方位的现代解读。除了一般同类著作中所具有的词语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对《庄子》的每一段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并在此基础上对每篇的主旨进行概括,对每篇的结构进行相对合理的划分,对前人在个别地方的误读(如对“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之非指”的理解)也重新进行阐释,以期读者能更顺畅地阅读《庄子》,更加准确地把握庄子的思想。
热门推荐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恐怖微小说集

    恐怖微小说集

    充满灵性令人惊艳的恐怖题材微小说集。从顶尖的独立恐怖作家,到布拉姆·斯托克奖得主再到亚马逊畅销作品,一定会有你喜爱的部分。
  • 千载相逢

    千载相逢

    前世里刚跟搞外遇的丈夫离完婚的骨科女大夫,被自家医院门口的救护车给撞了个魂飞魄散。一觉醒来却变成了自己跟别人搞外遇然后被休,继而自杀不成的出墙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卿卿子衿悠我心

    卿卿子衿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眼万年,我想,应该是存在的
  •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本书正是对“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号召的响应,是“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要求的具体化和细化。书中针对现状,对各个级别、各类组织的领导者如何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提供中肯精当的建议;对如何将“不让老实人吃亏”常规化、制度化,设计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如何预防和杜绝“投机钻营者得利”,献计献策。
  • 九劫渡情

    九劫渡情

    她为九命猫妖,生来便有九条性命,却甘愿冒着元神覆灭之险施了忘情之术,将他毕生忘却,存亡攸关之际,他将她救下,却推给了她一个承载三界存亡的命数,扑朔迷离的身份,似爱又似责任的关怀,她不知,他爱的究竟是她,还是他心怀的普天众生,而这上天既定的宿命,他二人又是否可逃过……
  • 希君怀袖中

    希君怀袖中

    岂不爱攀折,希君怀袖中。职场年下小狼狗带你再次相信爱情。
  • 葬仙之旅

    葬仙之旅

    紫秋拥有一双能够看穿过去的眼睛,他通过这双眼睛看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看到了一些失传的秘术!他一生凄苦,与妻子经历了三世,每一次的结局都很惨,无一例外,全都与仙有关,可偏偏自己又不能修仙。无奈之下只有将修仙界毁灭,拉入地狱。这样下一次再和妻子投胎,世上就不会再有仙,他们肯定能厮守一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