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74900000004

第4章 导论 从遵守道德规则走向道德自我的建立(2)

(一)对道德的认识应该从人的“自我”出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把道德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习俗中协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体系。但是,道德蕴含着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社会衡量行为应该与不应该或者善与恶的规范标准只是客观方面的指涉,而在主观方面却需要人内心的自觉,是生活世界的人为自己的立法,是主观意志的法。黑格尔指出:“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1],“道德主要地包含着我的主观反省、我的信念、我所作的遵循普遍的理性的意志决定,或普遍的义务”[2]。道德是人自觉自愿的选择,任何道德规范离开了个人自觉的行为就根本不存在,外在的道德规范都必须通过人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真正对人的行为起作用。因此,道德首先应该是个体自我按照一定道德观念约束和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是产生道德的基本前提,道德的养成和道德的发展是个体主动追求、自我发展的产物。

没有个体的再生产任何社会都无法存在,而没有自我再生产,任何个体都无法存在。古希腊将“认识你自己”视为神谕镌刻在德尔斐神殿的石柱上,就是提醒人们要随时关注对自我本身的认识。整个人类的思想史中,对于个体自我的存有与生存问题,始终是学者们理论探索的永恒主题。人类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由生物学立场转向人的观照,随着古典哲学理性主义的崩落和现代哲学生存论的探索,主体自我内蕴的实践——道德因素更是尤为凸现。这样,在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努力的时候,就不能遗忘了人的“自我”的问题。道德的形成、发展不仅从自我开始,而且始终与自我密切相关。只有人的“自我”进入道德教育的眼帘,并成为思考一切教育的根基时,我们才可以说道德教育深入到人的生命世界。自我是何时显现于人的心灵之中,为道德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的?自我是如何引起人的道德责任,又是如何决定道德人格的发展的?只有弄清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联,道德教育才可能具有从人的内心世界中引出主体精神的基础,也才能为当下学校德育困境的解决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

1.自我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

人首先是一种感性存在物,这种感性是从动物界转化而来的带上了人的特征的动物性,“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3]。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尊严,人与自然动物的区别在于具有自我的反省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4]自然动物只能按照作为自然生存所共有的必然规定而建造,其活动无法超越这种规定。但是,人并不是仅仅只能作为自然的存在而行动,而是作为实践的存在,具有自我的能动性,能够从意识结构和意识活动的层面,为超越感性规定和意欲冲动提供可能。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人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从其现实性上说,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要超越感觉经验中已经给定的实在,实现思维中的某种设定(理想)”[5],人的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他永远要去追求经验世界中尚不存在的东西。对自然动物而言,现实既满足了它,便是美好的了;对人而言,恰恰相反,现实满足了他,便又产生更多的不满足,所以总是超越现实而追求理想。理想一旦经由人们的努力而实现,它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理想了,人们又不满足了,又会由此设定超越它的新的理想。[6]正因为人的存在不是决定于生存环境,人类个体的行为就不是盲目的和被动的,而是在存在的自由及其自我实践中进行,因而在人这里,便产生了在自然动物那里不可能具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追求。

自我在世界中获得的存在感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7]人(无论是类还是个体)总是要不断地确证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动物,是一种不同于别的动物的动物,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禽兽。人的活动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调节的活动,一种反思性的活动。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实践,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缺少自我的内在意愿,难以产生行为的自愿性质。道德行为的自愿性质,是意志作用的体现。道德善性的产生,是因为道德的规范为我所接受、认同,并逐渐化为内在的意愿或意欲,进而使行善成为自我的内在要求。反之,失去自我的内在要求,个体对自我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便会荡然消失。如果行为不是由自己的动机产生,行为的成效将不再反馈到自我的形象上。杜威认为一个被迫做好事的人并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只有希望并努力争取善的结果的自我才可能是善的。在他看来,错误的道德理论总是把自我与行为、行为与后果割裂开来,自我与行为其实是统一的。自我是行为的动因,但又不仅仅是动因,因为自我在选择时已经融入行为之中,并且显示了自身的本性,因此对一种行为做出道德判断也就是对表现这种行为的自我做出道德判断。

2.自我具有自由选择才能产生道德责任

道德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黑格尔强调,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关系中包含义务和责任,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在社会层面上通过责任和义务系统来体现,就是对“应当”的认同,对“责任”的承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种意识。”[8]

道德责任意味着个体行为的自我道德负责,但是唯有具有自我的存在,才有承担着某种道德责任的可能。心灵的道德活动,是通过自我对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和承诺表现出来的。当履行一种责任,完成一项义务,成为自我心灵上的一种需要时,个体道德的发展也随之上升到较高的境界。反之,当自我由德性主人的身份降低到奴仆或局外人的状态时,个人对理想自我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便会荡然消失。这是一种道德意识的“空场”现象,心灵的混乱、无序状态便可能随之出现。

自我是否应当对其行为负责,从逻辑的层面看,首先是以这种行为是否出于自我的自由选择为前提。叔本华说过,他只有在他本身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说他本身拥有自主权时,才对他的行为负责。[9]行为只有出于自我的自由选择,自我才应当对其负责。对自我无法支配和控制的行为,便很难作出善或恶等具有道德意义的判断,亦无法要求自我对其负责。

自我意志的自由表达是进行自由选择的基础,也是人应为自身的选择承担责任的逻辑依据。在自由的状态下,人可以依据自己的理性指导思想和行为,个体行为是自愿的、受自己意志支配的,才有着道德选择的发生,作出道德判断的可能。而如果没有意志的自由,一切都将是限定了的,正常理性不能被自由表达,也就难以达到自愿履行的状态。当自我在某种行为领域缺乏自由度,只有被迫、只能服从时,自我无法表现出自主权能,也就无法作出行为的道德评价,当然更谈不上道德责任的承担了。所以皮亚杰才会说:“当心灵认为必须要有不受外部压力左右的观念的时候,道德自律便出现了。”[10]

3.自我的定位关联着道德人格的发展

人的道德并非仅仅是作为被机械决定的对象,而是自我选择造就的结果。作为目的领域的形态,人格的形成主要在于个体自我按照自己的需要、意愿提出的理想的目标,以及自主选择的与理想相应的行为方式及发展方向。道德人格是个体自我人格的道德规定,构成了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结构,由此产生出比较稳定的或一贯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表征了个体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个体的生存境遇,往往受制于各种非个体所能左右的因素,例如,他既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难以凭自己的意愿决定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然而,在道德的领域,个体则具有更多的选择权能:他究竟成就何种人格,并非简单地由既定的出身、社会状况等来安排和决定。这种生成过程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特定文化的影响,具体讲就是一定社会规范、价值系统对个体直接影响,使个体接受一定的伦理文化,实现其社会化;另一方面也始终无法与个体自身的意向、认同、选择等相分离,是自我不断从客观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追求价值与人格的理想,从而实现其人格的改造和提升。

以布拉斯为代表的道德心理学家认为,决定道德人格的关键因素不是道德发展阶段,而是个体的道德观、道德标准和道德信念与自我意识的融合程度,而理性本身无法引发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行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体对自己的道德定位,在于对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德人的感知,在于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道德人的期待。存在主义将个体的在世理解为一个不断自我筹划、谋划的过程,强调个体究竟成就什么,主要取决于自我本身,这一看法就注意到了自我的选择与自我的生成之间的联系。儒家的“为己之学”,肯定了自我本身的抉择对成就理想人格的意义,实际上也是注意到这一点。孔子反复指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我欲仁,斯仁至矣。”[12]仁是人格的内在规定,“由己”“欲”则体现了自我的要求和选择,在这里,自我是否达到仁的品格,在于自我是否萌发出做一个道德人的善良意志,自我本身的抉择便成为前提。

(二)道德教育应达成人的道德自我的建立

1.道德自我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内在根据

道德不是道德家的事情,而是关涉道德行为者自己的问题。德性是自我的一种把握,它以自我为出发点,自我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认识、体验、态度最后都通过道德自我体现出来,道德自我反映出自我认识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反映出道德心理的成熟程度,德性完善的实现最终需要落脚在道德自我的建立上。

个体的道德自我在内容上包含自我道德认识、自我道德体验和自我道德控制等多个方面,自我道德认识是人对自己道德存在状况的知觉、观察、思考、判断、分析、评价,自我道德体验是人对自己的道德存在状态的接纳、肯定、喜爱、尊重,自我控制是人对自己的道德监督、道德塑造、道德克制。卢文格指出,道德自我在人的自我发展中逐步占据中心位置。罗杰斯、伯恩斯等心理学家认为,个人具有保持自己行为与自己对自己看法相一致的强烈倾向,以保护自我的内在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的要求,决定了人们会根据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来解释行为,以及引导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动。道德人的自我意识,使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决策时往往把道德标准摆在首位。布拉斯等道德心理学家坚信,道德自我是道德人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环节。他们认为,决定道德人格的关键因素是个体的道德观、道德标准和道德信念与自我意识的融合程度,而非道德发展阶段,理性本身也无法引发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行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体对自己的道德定位,对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德人的感知,对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道德人的期待。个体之所以按自己的道德信仰办事,是出于追求道德自我,即自我道德定位与自我道德期待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而个体道德信仰之所以符合道义,在于道德自我符合道义,而非道德判断力的成熟。

当一个人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他的道德自我就开始萌芽了。4岁到6岁这一时期,个体的自我意向也已有道德感作为行为的参照,有“好的我”与“不好的我”的区分,并且能对自己的要求与被人的要求进行比较。但是,从道德心理发展来说,儿童期由于自我意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受到强大外部力量介入的影响,尚缺乏对道德自我的主动知觉和把握。只有到了青年期以后,自我意识突飞猛进发展,道德自我才会相应地彰显出来。美国罗伯特·凯根认为自我发展到人际的自我阶段,才具有道德自我的意义,因为这时个体已经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关心到别人的存在,体验道德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当一个人能够从道德意义而不是因为他人的督责而主动思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亦即能够以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义务,不仅要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求自己的动机时,他的道德自我开始了初步的形成,当然在以后的发展中他的道德自我仍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同类推荐
  •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本书将告诉我们不断进取诚然是我们人生意义的所在,但顺应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也未必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与其为名利外物所困扰,还不如以平常之心来对待生活、对待生命。书中的老子将给我们一种人生境界。他告诉我们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和为物欲所左右的人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而追求内心的恬淡和宁静、追求思想的自由与致远、追求与自然界万物和谐一体的美妙体验,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本书系作者在《有效教学十讲》基础的最新学术成果,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作者以教育学为思考的立足点,同时又有课程学、学习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且长期深入一线,坚持做课堂的考察,所以,其著述颇受一线教师欢迎。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山西省情报告(2014)

    山西省情报告(2014)

    本书以研究和展述2013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为重点,兼及当下省情战略、基本地理历史,是一部从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动态研究山西省情的探索之作。本书分省情战略、地理历史、发展现状、发展比较、区域发展、大事记要六个部分,多角度、多层次对当下山西基本省情特别是2013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省情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认识和把握动态发展变化的山西省情颇具参考价值。
  • 妄谈疯话

    妄谈疯话

    诠释豪情人生的态度,剖析官场弊事的怪象,演绎男女情爱的风韵,解读处世哲学的智慧。
热门推荐
  • 诗集传附录纂疏

    诗集传附录纂疏

    本书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
  • 盛世风华之嫡女归来

    盛世风华之嫡女归来

    母亲离世,父亲冷淡,落星辰从高高在上的尚书府二小姐沦为小可怜。八年后,嫡女回归,风华万丈。打继母,撕白莲,她的世界里就没有忍这个字!江湖纷争,朝堂风云,她被迫卷入这场逐鹿天下的争斗中,唯有他倾心守护,不离不弃。她用了八年的时间成长,他便用八年的时间等待,携手同归,终成眷属。
  • 交口称赞

    交口称赞

    本书是一部荒诞美丽时代的忏悔录,这是一朵影视圈追逐和失落梦想的夜来香。知名影评人石小川厌倦了为影视剧写些交口称赞的稿子的生活,他有自己的追求,他想做制片人,拍一部印着他标签的电影!他磅礴汹涌的自信从来没有失手,他坚信转行制片人做电影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他一心为了电影,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连环圈套……他的身边从来不少狡猾毒辣的狐狸,也不乏患难见真情的好兄弟,还有从一而终地帮助他甚至忍辱献身的美女,更有他一直暗中喜欢、却对他若即若离的女子。
  • 藏珠记

    藏珠记

    大唐天宝年间,长安城的一个女孩在自家的客栈里收留了一位生命垂危的波斯人,波斯人感其善好,临终时赠其一灵异之珠。此珠能葆她青春且长寿,前提是不能与男人情爱交合。一千多年来,她始终恪守着这条与自己性命攸关的戒律,直到遇到了一名烹饪世家之子,其父因精于厨艺而晋阶仕途,反腐风潮到来时,因不堪压力而自尽,擅自留给他一份特殊的“遗产”,引来曾经的合伙人对他虎视眈眈……
  • 快穿之男神苏炸天

    快穿之男神苏炸天

    【宠文】【1V1】安晚,天地间仅存的一条“无心”远古神龙。为报恩穿越不同世界,帮助各种男神逆天改命,走上人生巅峰。【系统:我是让你来报恩,来拯救男神帮他走上人生巅峰的,不是让你和他谈恋爱的。】安晚理直气壮道:“人生巅峰不就是事业爱情双丰收。我不和他谈恋爱,他怎么收获爱情?”【系统:好气哦!!!(╯‵□′)╯︵┻━┻】
  • 回到东汉末

    回到东汉末

    吕布是我丈人!孙策是我妻兄!……!我不是神话,我只是一个传说!穿越到三国的苦逼少年冯耀有一天忽然发现,他竟是袁术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袁耀!从此官运亨通,美人环侍,名将来投!蔡文姬:妾是蔡琰!愿为君吹箫!孙尚香:本姑娘手下有三百绝色娘子军!谁敢来战!吕玲绮:夫君,妾差点把您当坏人了!吕布:玲绮吾女,请伏于吾背上,待吾杀开重围,送你与袁术之子完婚!历史从这一天开始,发生了改变,统一三国何足挂齿!屠倭寇,灭匈奴,降罗马,在澳州放马,在美州扬帆……,大仲帝国的子民将傲立在全世界每一寸土地上!
  • 北大经济管理课

    北大经济管理课

    经济学和管理学本身都是研究人的学问,是世间最简单也最复杂的学科。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视角,一种方法,人们通过它观察现实、分析现实并生产出现实中所必须的种种观点、策略。管理学是典型的智慧积聚地,教人怎样利用团队的力量完成个人永远只能望洋兴叹的丰功伟业。学了经济学,你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而学了管理学,你应该再也不会对现实有所恐惧了。否则你就是还没学到家或者说根本就学错了。北大经济课、管理课实际上就是要达到这两个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观点”“不会对现实有所恐惧”。
  • 平行世界的游戏世界

    平行世界的游戏世界

    我名叫黄锦,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准备去超市买点东西。但是当我经过马路时,一声咆哮的声音响起下意识的转头一看,一辆大货车呼啸的向我驶来,然后我体会到了飞翔的感觉,当被撞飞十几米后,感受着越来越模糊的意识。我想的却是,要死了吗?这个时刻感觉自己非常的空明,思考了地球的起源,又思考了人类的历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人类的未来结论总是灭亡,似乎按照人类按照现在的步伐走下去会引来一个不可抵挡的灾难。空明的状态终于支持不住,黄锦提起最后一点精力骂自己到:人生的最后几秒我想的却是这个鬼东西。在黄锦终于失去意识后,手指上的一个古朴的戒指忽然从手指上脱离,飞向黄锦身上的伤口,然后一滴鲜血便飞向戒指并融合其中。然后戒指发出了一阵阵微光就消失在空中。另一世界的车祸现场,躺着血泊的青年手指上凭空出现了一个戒指。当黄锦迷迷糊糊醒来后,便下意识爬起来看向四周,咦,我怎么好像没什么事啊!这时忽然响起了一声熟悉的喇叭声,下意识注意力一下自己的位置(马路中间)。MMP的我这是把一辈子霉运用上了吗?啊~~~~。
  • 农门娇娘种田忙

    农门娇娘种田忙

    何瑾珺重生了,嫁给了一个莽汉,心不甘情愿却又无可奈何,更甚是家穷啊……且看她如何用现代的智慧在古时发家致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暗恋情事

    暗恋情事

    18岁她遇见他一见钟情,满心欢喜28岁他们克服了重重阻碍步入了婚姻殿堂她与他终成正果我原以为,喜欢你只有一瞬间的事,可是我却坚持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