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09600000025

第25章 中国气候区划(2)

毛泽东主席在这首词中选用“寒热”而不用通常使用的“春秋”来表示年,这固然是由于“贺新郎”词牌通常都须押韵,但同时确实也精辟地表达了我国冬冷夏热这一最主要的气候特点,令研究了五十多年中国气候的我读来也十分佩服。

毛泽东主席如此用词,显然主要是基于他长期的生活实践。下面以他的家乡湖南省会长沙为例,来看看这样用词的实际依据。

我国习惯以5天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如果按照这个划分标准,那么长沙春季(3月14日至5月19日)和秋季(9月28日至11月24日)加起来也只有123天,而冬季(110天)和夏季(132天)总和则长达242天。即春秋季加起来也只有4个月,一年中有8个月是在过冬、夏季节。另一方面,长沙最冷1月平均气温4.7℃(比同纬度世界平均16.1℃低了11.4℃),每年平均有霜22.0天,降雪8.8天;清晨最低气温低于0℃的冷日全年平均达19.9天,极端最低气温—11.3℃。可见当地冬季之寒冷。而长沙最热7月平均气温又高达29.3℃(比同纬度世界平均偏高1.8℃),午后最高气温高于35℃汗流浃背的炎热日子每年平均有29.9天之多,盛夏季节夜间常汗湿枕席难以入眠。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43.0℃。这又可见长沙夏季天气炎热之一斑。冬季常需棉衣御寒,过个夏天要瘦掉好几斤肉。这种气候于人们印象之中焉能不深刻?

同样,毛泽东主席晚年居住的北京(此词写作时间为1964年春),也有着世界同纬度上最鲜明的冬冷夏热气候。北京隆冬1月平均气温—4.6℃(比同纬度世界平均偏低10.1℃),大地冻得硬邦邦的,河湖上冰厚得可以安全滑冰;夏季7月(平均气温25.8℃,比同纬度世界平均偏高1.8℃)也常热得流汗,城市居民的空调冷气也已经普及。长沙、北京尚且如此,我国春秋最短、夏季最热的新疆吐鲁番盆地更有“吐鲁番盆地一年只有两季,西伯利亚的冬季和撒哈拉的夏季”之说。我国这样的冬冷夏热气候,用一个“寒热”来代表一年,真是再恰当不过、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当然,用“寒热”来表示年,毛泽东主席也非第一个。例如金代元好问的一首《迈陂塘·雁丘词》中就曾用过。这是一首知名度极高的词。描写的是一对大雁。当其中一只被捕捉宰杀后,另一只逃脱的大雁悲鸣复返,最终投地自杀“殉情”之事。它的前几句最为著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词中“双飞客”指的就是这对大雁。老翅表示成年雁。“几回寒暑”就是它们双宿双飞已经几个寒暑,即几年了。因为雁的自然寿命短,“几年”对它们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了。相信此词毛泽东主席一定读过,因此系化用而来。改“寒暑”为“寒热”不仅合韵,而且作为表达冬冷夏热对比,“寒热”比“寒暑”也更加强烈。

当然,在世界上能达到用“一寒一热表示一年”程度的区域的面积是很小的。因为极地和高纬地区几乎全年皆冬,赤道和低纬地区全年皆夏。只有中纬度大陆上才可能出现四季变化(中纬海洋上多四季如春)。而有四季变化的中纬大陆地区中,又只有冬有西伯利亚强冷空气频频南下,夏有大陆性气候高温(特别是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高温)的我国,才是世界上“一寒一热即一年”唯一最典型、最鲜明的地区。

所以,外国人读《贺新郎·读史》,很可能对“寒热”两字莫明其“妙”,甚至“莫名其妙”。但占世界人口1/5的我们中国人读来却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感到十分亲切。毛泽东主席这种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发挥,以及把科学和文学高度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艺术,已经达到了令人叫绝、令人倾倒的地步。

可见,相对全世界而言,我们中国世世代代一直都在“寒寒热热度春秋”。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也正是这寒寒热热的特殊气候之中诞生、发展。

第十三章中国气候对我国衣、食、住、行、民间体育竞技等文化的影响——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二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具体介绍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主要影响。这是对我14年来研究的初步总结。先从衣、食、住、行等民俗文化开始。

一、鲜明多样的气候,丰富特殊的衣饰(衣饰文化)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并非偶然。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蔽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礼仪场合,等等作用。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例如杜甫就有“五溪(苗族)衣裳共云天”之句,盛赞苗族衣饰可与天上彩云相媲美。

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寒”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称“十年寒窗”的读书人为“寒士”;称自己出身低微为出身“寒门”;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甚至见面打招呼叫“寒暄”(暄是温暖)。“寒暄”一词,到现在都还有人在用。而且,古人不仅活着怕寒,连死后也“怕寒”,一些地区过去还有十月初一在坟头送棉衣(烧纸)的习俗,而且要求完全烧尽。

北着皮棉南穿单特殊气候特殊衣

我国之所以冬寒,是由于受北方西伯利亚(北半球寒极)频频南下冷空气影响,所以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特别寒冷,需要特别保暖的衣着。

例如,生活在大兴安岭及其附近地区的鄂伦春等民族过去主要以游猎为生。那里是我国冬季中最冷的地方,极端最低气温最低可以降到—50℃左右。他们的皮衣主要用又暖又轻的狍子皮做成。他们戴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的皮帽,因为形象逼真,在打猎中还有迷惑猎物的作用。狍子皮靴子的鞋底用狍子的脖子皮缝制,暖和轻便、且走路没有声音,可以接近野兽而不易被发觉。

生活在东北三江平原的赫哲族人过去以渔猎为生,因此他们生活中也多穿他们独有的鱼皮衣。因为黑龙江地区江水冬寒夏凉,多产大鱼(如怀头、哲罗鱼等),这些鱼皮厚皮质好。晒干后经捶打变软,便成了轻便、保暖、耐磨而又不透水的鱼革。鱼皮套裤还是他们捕鱼的劳动服。

蒙古族所居地区盛行蒙古袍。蒙古袍宽大的下摆既便于骑乘,又能在骑马放牧时起到防寒护膝护脚的作用。最保暖的蒙古袍常用双层皮缝制而成,一层毛皮朝里,一层毛皮朝外。腰带可御冷风进入,再配上适应骑马需要的长筒皮靴,皮靴里套上毡袜,足可耐零下四五十度严寒。

但是,到了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上,由于低纬高原的气候特点,冬季御寒的袍子是藏袍。

冬季藏袍用皮制,长袖、宽腰、肥大、超长。穿着束腰带时,得先将袍向上拉起,直到下摆略低于膝盖,束带后放下袍子,于是腰部自然形成一个大囊袋,可装随身物品,妇女甚至可装(背)进孩子。夜间将腰带解开,藏袍便成了睡袋。

藏袍十分适合低纬高原上阳光下热流满身,而雨雪冰雹一上来又气温迅降,身体感觉温度变化极大等天气特点。所以天暖热时,常只穿左袖。再热时把右袖也脱下束在腰间,灵活方便。

但是,在我国华南及云南南部等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因此衣着终年轻而薄。典型例子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妇女筒裙。一块薄薄花布,首尾相连,三折两裹,最后在腰间别紧,连裤带都不用。所以“云南十八怪”中说,“大姑娘不用裤腰带”。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蓑衣。这是过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民雨具。那里四季都有农活,但几乎四季都多雨。穿蓑衣,即稻草编的“雨衣”,就能在雨中腾出双手干农活。稻草虽也易雨湿,但因草秆向下,能引导雨水向下,因而一般小雨中仍能照样劳动。

据记载,我国台湾省澎湖列岛妇女“头饰”很奇特。她们用两条毛巾蒙面,上一条下一条,只在眼部留一条缝,看上去有些恐怖。原来,主要是因为台湾海峡这里大风多,脸部暴露会受到大风刮起的海水侵害。这和丹麦法诺岛北港妇女戴古怪面具的作用是一样的。

冬着皮棉夏“赤膊”“早穿皮袄午穿纱”

热带恒热,寒带恒寒,四季衣着变化都不大。只有温带及其附近,特别是我国,冬季中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频频南下,世界同纬最冷;夏季因陆地干燥易热,南方还有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又是世界同纬度上比较热的地方(高原除外)。所以,我国成为在世界同纬度上冬夏温差最大,而且也是人体感觉世界上最冬冷夏热的地方。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常有冰雪严寒,夏季又常热得汗流浃背,过个夏天要瘦好几斤肉。

可是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冬眠,也不能像候鸟那样迁徙,主要只能靠增减衣服来适应。所以,我国东部地区是世界同纬度上四季着装相差最大的地方。其中,东北是我国冬夏温差最大,因而也可以说是世界上冬夏衣着差别最大的地方(西伯利亚虽冬夏温差比东北还大,也是世界上冬夏温差最大的地方,但那里冬极寒而无夏热,着装变化反而小)。

冬冷夏热的结果,春秋季中的气温变化就十分急剧,使我国成为世界同纬度上春秋季最短,和春秋季中增减衣服速度最快的国家。尤以北方最为显著。例如江南几乎可穿一春的毛衣或毛背心,到了北京,有的年份甚至穿不了多少天就可以穿衬衣了。

除了冬冷夏热的气温年变化外,夜冷昼热的气温日变化也会对着装有重要影响。

在气象学里,称午后最高气温和清晨最低气温之差为气温日较差。我国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南方一般在6℃~8℃左右,北方气候干燥,10℃~14℃左右。西北沙漠、高原盆地甚至超过16℃~17℃。新疆吐鲁番盆地春秋季中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

不过,我研究了吐鲁番市区(气象站所在地,海拔35米)气温日较差资料,认为还达不到真正“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程度。

不过,我确信,我国真正可能“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地方应该还是在吐鲁番盆地之中(深陷河谷盆地地形是所有地形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地方)。吐鲁番盆底即艾丁湖底海拔负154米,那里盆地地形增大气温日较差的作用能够达到最大。

2008年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极限探索”科学考察,我作为专家组成员建议到艾丁湖底(近些年来夏季湖底基本干涸)进行“热极探索”,还真找到了我国能“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地方。我们在盆底海拔负150米的观测点上,8月2日和3日观测到这2天的昼夜温差分别为24.6℃和23.3℃,平均约24.0℃。而根据气候规律,吐鲁番秋季昼夜温差平均比夏季还可高1.5℃~2℃,因此艾丁湖底秋季昼夜温差平均可高达接近26℃左右(个别日子还会大得多),在全国遥遥领先。

它意味着艾丁湖底春秋季有相当多的日子里,午后最高气温可以高达30℃左右以上,而清晨最低气温又可以低达4℃左右以下。这样的日子岂不可“早穿皮袄午穿纱”?那里日出后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据我推算,气温将会上升16℃~18℃之巨。所以如果那里将来有居民的话,真不知道他们那时该如何频繁地更换衣服哩。

二、“南稻北麦”、“南甜北咸”、川湘爱辣(饮食文化)《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这是说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礼记》中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则是说,人的食欲和性欲一样都是人生大欲。既是大欲,我认为不是填饱肚子就算,而是“美食”才能满足大欲。所以,以前有学者(戏)说,西方文化(指当时西方“性解放”时代)是男女文化,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

实际上我国至少从周代就开始讲究美食了。例如《周礼》中把主管饮食的官员列为诸官之首,地位最高;《尚书·洪范》讲周代“八政”(八件国家大事)中第一件就是“食”。因为“食者,,人事之本也”(《尚书大传》)。

中国人过去见面打招呼时常问“吃饭了吗?”,可见民间对饮食之重视。实际上,“吃”的用词已经广泛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受了惊吓叫“吃惊”,费力气叫“吃力”,受了损失叫“吃亏”,拜访别人被拒叫“吃闭门羹”,被人诉讼到法院叫“吃官司”,干什么工作叫“吃什么饭”,等等,真堪称中国特有的“吃”文化了。

再如,古代以“社稷”代称国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因为在很早的古代,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作物就是适应当地干旱、寒冷气候的小米。小米歉收,农民吃不饱社会就会不安定。可见国家也是以“食”为“天”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自然可以理解为“饮食营养”。因为,“一方水土”,特别是气候条件,既严格限制了动植物等食物的种类,又影响了人们的食欲、口味和爱好。而且,通过药食同源还诞生了我国特有的食疗和饮食养生。所以,中国的这方“水土”,自然会诞生特殊的中国饮食文化。

同类推荐
  • 自然史

    自然史

    《自然史》是法国作家布封的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的诸现象做出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在物种起源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作者倡导“生物转变论”,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这些观点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书中关于动物形态的描绘尤富艺术性。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为各种动物勾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肖像,使得全书内容极为充实、有趣。
  •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

    写成《群》之后,意犹未尽的施茨廷忍不住打开进化女神的手提包,先陪三叶虫吃饭、看珊瑚盖房子,又偷窥琵琶鱼,一边帮鲨鱼贴鱼翅说明书,一边还原《白鲸》犯罪现场,令读者再也分不清科普和小说的疆界。爱海成痴的施茨廷,以一贯创作惊悚小说的大胆手法、闲话家常的幽默笔调,细数海洋45亿年古今大小事。全书以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为轴,带领读者搭乘时空客机,上天下地观赏地球、海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故事,一路尽是“施式”风趣渊博又发人深省的导览解说:“请把我碾成药粉吧!”海藻背上的说明书应该这么写,“这样就可以把我用在你的面膜、敷泥和沐浴乳里。”“当鲨鱼听到人的惨叫时,它知道猎物的痛苦吗?还是它们会把这种惨叫视为猎物新鲜的信号,就像我们把柠檬汁滴在牡蛎肉上,惬意地看着它战栗一样?”施茨廷讲故事的才华在此书里尽情挥洒,各种比喻和观点出神入化,在在令人拍案叫绝!
  • 动物:破解动物的密码

    动物:破解动物的密码

    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大约有150万种,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个地方,成为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动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般认为动物最早的祖先是海绵,它们在地球上已生存了至少5.6亿年,距今约5亿年左右的海绵化石也已被发现。那么动物是如何一步一步进化到现在的呢?
  • 地理:与地球一起共舞

    地理:与地球一起共舞

    汉代时将甘肃至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新疆和葱岭以西地区称为“西域”。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通往西域的路线,成为了后来名扬世界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异常险恶,然而我们的先民并没有因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将之视为畏途,而是通过张骞的“凿空之旅”和后继者的进一步探索,使之成为连接西域及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国际通道。
  • 你一定爱读的地球未解之谜

    你一定爱读的地球未解之谜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非常有趣而又非常神秘的世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领略大千世界无限奥妙的机会,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空间……这里有世界上最恐怖的魔鬼区域和死亡之地,有上最惊人的巧合和无法解释的宇宙魔力。这里也容纳了地球最美丽的风光,俘虏了所有人的眼睛,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这一切?
热门推荐
  • 倾城医仙不好惹

    倾城医仙不好惹

    一串神秘的十字架。一个莫名出现的修真高手。一场解不开的错综缘分,一段异彩纷呈的异界之旅。我叫木飞仙,要记得哦。飞升成仙的意思。“飞升成仙,为什么要成仙?什么是仙?”“你给我去死吧!”她穿越而来,如一颗石子,搅乱了这片池水。终以飓风之势,刮过了这个世界!从孤身一人到万人臣服。她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身边那人说,我做这一切只为了让你不再孤单寂寞。大哥,搞清楚些行吗?我打拼的天下跟你有一分钱关系?而且,你哪只眼睛看到我寂寞了。她嘴硬逞强,他微笑不语。终有一天,你会知道。身边千千万人,也不及一人的温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王戒指

    帝王戒指

    天上难掉馅饼,但偏偏就会掉一个板指在张非手上,还帮他戴好了。但这不是白送给他的,它需要张非去创造传奇,在古宫殿,或者是古战场,或者是妖魔世界,记住,是去创造传奇的,如果不能创造传奇,那就只能成为~传说。
  • 没有街道的城市

    没有街道的城市

    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可是他们不能与你相遇,深的浅的,都是。但在这本书里,十九个故事,十九个丰满充沛的人,在农村在都市,善良的,迷惘的,彷徨的,挣扎的,是他们建构了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故事里那些颠扑不破的生活道理,浸入你的生活,让你在其中感受到人生的艰辛以及世俗生命的美好。
  • 快穿小妖精美男不正经

    快穿小妖精美男不正经

    [哦呵呵呵呵呵,统爷第250位女儿签订中]方媚儿在被系统坑了无数次之后终于打问:“为毛我每次都不是人”[就你那样儿,投胎都不会成人的,宽心啦]宽心?她的悲惨生活就没好过——(一块砖)(一只笔)………………炸毛中
  • 我的房分你一半

    我的房分你一半

    离家出走的陈恩赐,第一次见到秦孑,把他错认为了房东:“租你的房和床!”住进秦孑家的陈恩赐,半夜肚子饿了,敲响了秦孑的房门:“租锅碗瓢盆!”一个月后,陈恩赐看到秦孑领回家一个漂亮的女生,在门口转了半天,然后就咚咚咚的拍向了秦孑的房门:“租洗手间洗面奶沐浴乳!”半年后,陈恩赐喝醉了酒,借着微醺的酒劲,晃晃悠悠的扑进了秦孑的怀里:“租……你!”...我们都活成了我们当初梦想中的样子。我们都还没忘记彼此。本书又名《银河之上的你》
  • 神之序幕神皇录

    神之序幕神皇录

    幻神,残暴嗜血,无视生命。故神境下达万界通缉令追杀,但凡发现其踪影都杀无赦!白灵:滚!我又不是幻神!为毛要用我的特征来通缉幻神啊!!!既然要通缉我,我!我猥琐发育还不行吗?幻:灵儿,你终于回来了。我等得好苦啊!既然你回来了,那我一定不让别人抢走了你,永远都不会放过你。白灵:你现在是我的契约兽了,给我老实点,不许随便动手动脚。哼╯^╰幻:好~……这是一个无敌文,猥琐发育什么的,……嗯……猥琐发育才是硬道理!
  • 破解企业市场营销风险

    破解企业市场营销风险

    本书指出了营销中最常见的十种风险,精确分析了风险发生的原因,并结合营销成功案例,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集专业化和通俗化于一身,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一本可读又不拗口的营销读物。
  • 紫气东来顺

    紫气东来顺

    阿东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自己经过努力成为本村首富,却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被人陷害唯一的儿子为了换取阿东的正常生活自愿参加抗美援朝。阿东带着孙子一起长大,80年代儿子终于回家探望,此后便成永别。
  • 烽火有情天

    烽火有情天

    【两岸文学PK大赛】 北周末年,隋朝初年,时值政权跌宕,战乱纷纷,一位美艳又善良的公主被当作政治筹码而远嫁塞外执行和亲的使命,一个表面俊朗潇洒不羁内心却怀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被当作复仇的工具卷入一场场的生死局,在这政治阴谋暗潮汹涌的漠北大草原上,在那政权更迭战事不断的中原大地上,上演着一场场事关生死,权谋,爱情的悲喜剧,是凤凰涅槃也好,是羽化成蝶也罢,每个人的心究竟会被命运引向何方?
  • 纸间吻

    纸间吻

    那年雨季,你教我懂了,合适并不是适合;爱着一个人,也是会有期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