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09600000027

第27章 中国气候区划(4)

三、南床北炕、南敞北闭、“春捂”和“阴暑”(居住文化)在古代,老百姓最企盼的一件事,就是“安居乐业”。有了安居,才能乐业;有了乐业,生活才能稳定有靠。民谚“成家立业”也是“成家”在“立业”之先。所以民谚又说,“民以食为天,人以居为地”。总之,“居”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其实,安居并不简单,并非有居都能安。因为我们国家气候多种多样,不适应当地气候的“居”,便“安不好”,甚至“安不了”。到了现代,虽然已经能够人工控制室内温湿度,但气候对建筑设计和室内小气候的影响,仍是十分重要。

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诞生一方居住文化。中国建筑、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称为世界上三大建筑体系。

从口袋房到竹楼——南暖北寒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多样的气候条件,多样的建筑材料,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决定了我国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形式。

东北口袋房这是我国东北满族最常见的传统民居,适应我国最严寒的气候。一般并列三间,但只有中间(堂屋)向外开门,与室外相通。两侧为卧室。为了提高取暖效果,房屋一般比较矮小密闭,过去甚至还有室内地面低于室外,以利用地温保暖。

1995年11月,我作为科学顾问随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到号称“北极村”的黑龙江漠河拍摄气象专集。冯村长家就是比较高级的典型口袋式民居,几乎全木结构(因此又称木格楞房),号称百年不坏。居家主要用堂屋中两侧的火灶取暖,火灶的灶膛与堂屋两侧的火墙及两侧卧室中的火炕相连。平时做饭、烧水、熬猪食,同时也就是在烧火墙和烧炕取暖。火墙和炕道都是用砖砌成的空心体。为减少门窗的热量损失,门窗都做成双层的(外窗上还要蒙上透明塑料膜保暖)。双层门窗间相隔约1米之多,所以两层窗户间的窗台上放了多盆绢花。进门后要先关外门,再开内门。一旦让冷空气直入,室内立刻会生起半屋子云雾来。房子的外墙用横排粗方木,外糊泥土,隔热性能良好。屋顶则主要靠约40公分厚(压实后)的木屑保暖。

至于为什么叫口袋房,我没有查到出处。但我想,可能一无非是形容其小,小如口袋;二是像衣服一样,左一个口袋,右一个口袋。不过,1964年~1965年“四清”运动中,我在辽宁省农村看到的,那里比较贫困的农户,“两个口袋”都简化成了“一个口袋”。为了提高取暖效果,房屋也更加矮小紧凑。

但到了南方,冬季比较温暖,气候又多雨潮湿,不能也无需像北方用炕睡觉兼取暖,而是以床代炕。这就是俗语“南床北炕”的产生原因。

能移动的房屋——蒙古包和牦牛帐篷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西北干旱地区,地面上只能生长草类,当地人多以游牧为生。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发展起了易于拆装和搬运的帐篷式民居。其中以蒙古包为最典型。

蒙古包是一个锥圆形的毡房,比较高大,上部呈圆锥形,下部呈圆柱形。这种形状可以大大减小冬春季大风的压力,使蒙古包较为稳定。圆锥形顶冬季可以减少顶上的积雪,夏季可加速雨水下流的速度。在夏季中尚有较大降水的地区,蒙古包周围还要挖一道小沟,以避外水进入。包顶有可开合的圆孔,以排包内取暖和做饭的烟气。

到了冬冷夏凉的青藏高原上,藏族牧民居住的幕帐叫“牦牛帐篷”。帐篷用黑色牦牛毛毡缝成。牦牛帐篷装拆更加简单,内部只用一根横梁,由两根立柱支撑。只要把帐篷布铺开,四角的牦牛绳系上地面木桩,穿入横梁,支起立柱,一个高可及颈的牦牛帐篷就建成了。冬季中帐篷周围常用草皮或冻牛粪垒成矮垣,以避寒风。

我国另一类可移动房屋是水上船居。沿海和内陆湖泊中都有。例如山东微山湖上的“坐家船”。白天湖中打鱼,晚上停靠一起组成水上村落。甚至还有“校船”(水上学校)、百货船、医疗船为他们服务。

建在地下的房屋——窑洞在我国北方大约三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上,有着我国最有特色的一种民居——窑洞。由于黄土高原不仅面积广大,而且黄土十分深厚,因此我国目前居住在窑洞中的人数多达4000万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多的。

我国黄土高原窑洞多数是临山、依沟、沿河而挖的崖窑。但在缺少这类地形的黄土塬地区,多挖下沉式窑洞。即先从地面向下挖,挖成方形地坑(天井),然后再向四壁开挖的窑洞院落。所以这类窑洞远处是看不见的。乍到这样的村落,你一定会感到惊讶。正是:“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

参观这种窑洞的人常常担心雨季中它会不会成为“水坑”,其实不会。因为黄土高原雨量本不太多,土壤又比较干燥。下沉式窑洞的顶部和入口处一般都造得稍高些,以避外水。院内还有砖砌的渗井,一般十几米深,水一进去,很快就被吸干了。

窑洞之所以冬暖夏凉,是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随着入地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幅度便剧减。以北京为例:北京1月和7月平均气温温差约30℃,但到了地下3米~4米深以下,便是四季如春了(约13℃~14℃)。例如山西省平陆县侯王村一位下沉式窑洞(地面以下10米~11米深)主人介绍,室内一年四季气温始终在10℃~22℃之间。盛夏三伏在洞内睡觉要盖棉被,数九隆冬仍然暖意融融。因此久居窑洞的老人常常不愿意离开,说特别是夏天地面上热得睡不着觉。

热带民居——傣族竹楼如果说,北方和青藏高原民居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冬季防寒保暖的话,那么到了我国南方,特别是华南和西南热带地区,民居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长夏中的通风散热了。傣族竹楼就是一个典型。

《云南志略》中说,傣族地区“风土下湿上热,因起竹楼”。意思是这里地面十分潮湿,地面上热气蒸腾,为了避免湿热,所以才建竹楼。因为竹楼一般有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敞空(或拴家畜,放杂物),因而“云南18怪”中才有“房屋空中盖”之说。

竹楼除了房顶用草之外,主要都是用竹木建造的(最近有全木和砖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我曾去过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郊的傣族竹楼。那里的墙壁和地板都用长竹劈成的竹条编成,白天,点点线线阳光入室,夜间通过缝隙可见星星,人走在地板上弹性很强。更重要的是,空气通过缝隙流动,这就解决了热带房屋的主要问题,即通风散热和干爽问题。

实际上,我国西南高温多雨地区许多其他民族的民居,例如壮族、布朗族、苗族、侗族和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等大体也类似傣族的竹楼,大同小异而已。这种“楼”,通常被称为干栏式建筑,世界上许多热带地区,如南太平洋岛屿上都有。

南通风、北密闭——冬冷夏热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我国冬冷而夏热,例如北方地区全年最热七月和最冷一月,平均气温都可相差30℃以上,漠河甚至近50℃。房屋又不像衣服可加可减,那么当地民居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使居住得以舒适的呢?

在古代民居中,解决得最好的是黄土窑洞。因为厚厚的黄土层是热的不良导体,它本身能把窑洞中的气温“调节”得冬暖夏凉,甚至四季如春。

矛盾解决得次好的是帐篷类房屋,例如蒙古包。它像人穿衣服可以加减一样,冬季中可以多围盖两层毛毡,而夏季中只围盖一层,甚至用帆布。天气特别炎热时,还可掀起围盖物的底部,这样可以使八面凉风入包。藏族的牦牛帐篷,东北鄂伦春、鄂温克族过去的“仙人柱”大体也可类似处理。“仙人柱”是用约20根的长木柱搭成的约呈60度角的圆锥形房屋,夏天用桦树皮覆盖,冬天用狍子皮覆盖。

但是,东部地区的固定房屋,就不能用这个办法。其中矛盾最尖锐的,要算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这里是我国人体感觉上最为冬冷夏热的地方。为解决炎热长夏这个主要矛盾,房屋必须造得高大通风。但是冬季中这里也常常有零下低温、霜雪严寒,而且加上空气潮湿,使人骨子里都感到阴冷。这个矛盾过去便只有依靠增加衣服和局部取暖解决。

我是江南苏州太仓市人,记得小时候,无论居家还是外出,都要“全副武装”,厚厚棉衣十分臃肿不便。脚冷了,烤脚炉取暖;手冷了,烤手炉取暖。因为如果整体取暖会因房屋高大通风而效果极差。

不过,在江南地区,即使房屋高大宽敞,在特热的季节,夜间室内仍常常热得无法入睡。尤其是大城市,还有“热岛效应”为虎作伥。例如,江南“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历史上便有这样一幕:夜幕刚刚拉开,便有人从家里把轻便竹床搬到马路边的行人道上占位,汉口市老街甚至形成绵延几公里的“竹床阵”,十分壮观。

“春捂”和“阴暑”——房屋热惰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既然民居常常不能完全解决居住的舒适要求,自然多多少少就会影响人体健康。最明显直接的,例如冬季的寒病(手脚冻疮、受寒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痛)和夏季的热病(疰夏、中暑)。因此想必我国也是世界上人体因气象条件致病、季节变化最鲜明的国家。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冬冷夏热不仅在本季节致病,而且通过房屋的热惰性还能使疾病后延至下一个季节发病。

即春季中,由于大自然迅速升温而室内仍凉,室内外温差经常可达5℃~10℃之多。尤其是从室外热流满身的阳光下,走进阴冷的室内,老弱病人很易受凉得病。所以入室时最好马上添件衣服。同样,久居室内的老人也不宜因室外升温迅速而大量减衣。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看成是“春捂”。

夏季也有此问题。古代深宅大院中由于房屋热惰性加上地面这个强力“冷气片”,使室内十分阴凉,可是室外正热得流汗。因此如果从室外进入室内,同样也易受凉致病。这种病古代称为“阴暑”,症状是“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疼痛而烦心”。

到了秋冬,情况正好反过来,室内暖而室外寒。特别是北方冬季,室内都生火取暖,因此入室首先就要脱掉大衣。否则,多汗就会伤津、伤阳,影响身体健康。因为冬季是身体“闭藏的季节”,不宜多汗外泄。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富裕起来,城市中“冬暖气、夏空调”几乎已经普及,但其实客观上这是在加剧居室热惰性的致病强度。而且因为从室外到室内,甚至几乎“一步之遥”,老弱病人实难承受如此剧烈温差。因此如果室内温度调得过高(冬季)或过低(夏季),便是与中医“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原则背道而驰,因而“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灾害不生”(《黄帝内经》),便是不可能的事了。

北泥草、南砖瓦——降雨对我国古代民居的影响

以上都是气温对古代民居的影响,其实降水对民居影响也不小,但影响主要表现在房屋的建筑材料上。

我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次从陕西关中地区向南经秦岭进入陕南地区,发现秦岭两侧的农村房屋,差异是很明显的。关中地区以土墙草顶房屋居多,陕南则以砖墙瓦顶房屋占大多数,即使许多房屋还是土墙,但墙的下部仍是用砖或石块砌的。少数北方民居即使也有瓦顶,但多只有仰瓦而无复瓦。其实,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也有,其分界线大体在淮河,只不过没有秦岭两侧变化那么迅速、鲜明罢了。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习惯上的南北方分界线。线南雨季长、雨量多,砖瓦房较适应这种多雨潮湿气候,线北雨季短、雨量少,草顶土墙足以适应这种气候,造价也便宜。

江南地区的房顶,不仅用双层瓦(仰瓦加复瓦),而且屋顶呈人字形两面坡,以利雨水下流。其中特别多雨地区,还常常把屋檐伸出较长,并把屋顶横截面从直线变为曲线,即从顶到沿,先陡后缓,最后略略翘起,可使屋面雨水射出更远,即所谓“吐水疾而溜远”。或者在屋檐下装雨槽集中导水,或者加高房基,以防屋檐水对墙基的侵蚀。

而且,由于江南民居密集且多楼房,所以多有天井。天井因三面或四面都有楼房,阳光入射较少,夏季比较阴凉,且有利于居室通风散热。各屋顶齐向天井排雨水,称之为“四水归堂”,取“财不外流”之意。民居外墙上耸起的马头山墙,高出屋顶,有防止大火时火势蔓延的作用。

人虽居室,心向自然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穴居而野处,并无居室。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聚居城市以后,便逐渐离开了大自然。因此,在城市中或城市边缘营造园林,即所谓“居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在古代很早就开始了。

但是,营造园林非一般人经济所能及,而且人虽入园,但身仍居室。因此大致从唐代开始出现室内盆景,把自然山水和树木花草“浓缩”进了室内,甚至可以不受自然气候局限(例如冬季北方室内仍可有春景)。此外,许多诗人还注意“借景”欣赏。他们通过窗户也能把自然美景搬进室内,“平面取景”同样很富诗意。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等等。我们这里只说明一下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窗含”句。

原来,从杜甫草堂的西窗中,可以看到成都以西95公里,翠绿的西岭(山顶海拔5364米)顶部终年积着皑皑白雪。在蓝色天空衬托下那是一幅多么诗意的图画,令人陶醉!

同类推荐
  • 文明解密

    文明解密

    《我的第一本探索书
  • 外星人大图说(天文科学丛书)

    外星人大图说(天文科学丛书)

    《天文科学丛书:外星人大图说》主要包括外星人丢失的婴孩、外星人青睐地球人、外星人目击报告、外星人频访美国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
  • 走进分子世界——从分子磁性谈起

    走进分子世界——从分子磁性谈起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走进分子世界——从分子磁性谈起》聘请北大副校长高松院士讲述化学是在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特别是转化的科学,是与材料、生命、信息、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密切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中心科学,是发现和创造新物质的主要手段。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科学,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次报告从磁性分子角度,探讨分子世界的奥秘、化学学科的发展与前沿领域以及化学的核心内容。
  • 混杂堆积与环境

    混杂堆积与环境

    中国现代(气下)混杂堆积的集中分布带是在青藏高原外缘,尤其是在高原东部——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上,以及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再到大瑶山的中台阶到低台阶的过渡带上。它们既是各类混杂堆积地带,也是盆地的边界地带。
  • 谁会是下一个牛顿:最让人受启发的物理现象

    谁会是下一个牛顿:最让人受启发的物理现象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处不在的力、怎样让溜冰鞋一直滑下去、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人体重心揭秘、羽毛和铁块会同时落地吗、“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等。
热门推荐
  • 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群星璨灿的犹太政坛巨子、艺术精英、科学巨擘、思想大师、巨富大亨,诸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科学巨擘爱因斯坦,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音乐巨匠门德尔松,艺术大师毕加索,20世纪的著名犹太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政商哈默,美国“奇缘博士”基辛格,“好莱坞叛逆之星”霍夫曼,以色列的倔老头沙米尔,以色列总理沙龙等,更给犹太人披上了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纱。本书通过近200则精彩的教育故事和案例,全面而简练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教子智慧。这些故事和案例都是犹太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犹太教育界流传甚广,可以说是犹太人对教育最直观的看法与思考。
  • 御剑冲霄

    御剑冲霄

    作为京城中最豪奢的家族……次子,文飞活的很滋润。在家里有他父亲和哥哥给他撑腰,在外面没人敢惹文家一分一毫。然而一场横祸突来,哥哥惨死,父亲失踪,一夕之间家破人亡。整天游手好闲的他,一下子茫然不知所措……
  •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推销员必知的100个故事

    推销员必知的100个故事

    做一个好的推销员什么最重要?答案可能有许多种:知识、技能、技巧、机会等,似乎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但这些也许都不是最正确的。因为成功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你自己。不管你从事我么艰难的工作,只要你全力以赴就能够取得成功。本书从推销员的自身出发,精选了100个简短动人、可读性强、寓意深刻的故事,可帮助广大推销员扬长避短,真正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使推销员充满自信,积极迎接抵消战,最终获得得成功。
  • 九州春秋

    九州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容你双世情刻骨

    容你双世情刻骨

    朱砂,小时候是个地里刨食的小脏崽子,大了是个到处逢迎的小狐媚子,没根骨没天赋,除了嘴甜一无是处。云知月就不一样,云知月除了嘴巴刻薄可以说是完美无缺。朱砂从云知月不要的衣服,一直捡到云知月不要的男人,珍而重之。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将整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 超级兑换在末世

    超级兑换在末世

    【非黑暗文】丧尸围城??生化危机??核弹洗地??联邦100年,大规模病毒爆发,人类迎来黑暗……这时,刚掐死两头丧尸的青年华安,意外得到一部神秘黑色手机后,恍然大悟。“这是个最坏的时代,却也是个最好的时代,莽就完事了!”
  • 自卑与超越2

    自卑与超越2

    《自卑与超越2》是一本自我成长心理指导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阿德勒博士针对亲子教育、职业交往、婚姻与家庭等社会性问题,给出了战胜自卑情结的策略和心理调整方法。阿德勒指出,要正面人生的三大主题——社会关系、职业、恋爱与婚姻,就必须超越自卑。与《自卑与超越》一书相比,本书所探讨的话题及案例更为广泛和贴近现实生活:优越感、生活风格与生活风格、态度与动作、问题儿童的教育、成年人与孩子的社会适应性、社会意识常识等。这本立足于实际应用的心理学巨著应该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阅读,激励更多人走向成功。
  • 一路上有你,律师老公太危险

    一路上有你,律师老公太危险

    《在遗忘的时光里重逢》网络曾用名《扑倒老公大人》,华语言情大赛总冠军作品实体版上市,当当网有售。——————————————————————————你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来,枯荷听雨,相思无望。——————————————————————————《京城三少》③,终结篇。他是天之骄子,她是神秘孤女。她十六岁,他十八岁,她来到他身边。从此,她过上了管家婆的生活:给他背书包,给他做饭,陪他读书,陪他练字,为他洗衣服,为他找袜子,帮他追女朋友……她陪着他一路成长,从中学到大学毕业,见证他无数次恋爱失恋,也见证着他从一个问题少年成长为卓尔不群的青年才俊、法律精英。他从来都不知道,这一路走来,他之所以勇往直前不折不挠,是因为,他的身边始终有一个她,只要他一回头,就能看得到……直到后来,她身边有了另一个男子,且并肩向他辞行,他才眯起幽深的眸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好,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三年时光,他已是律界传奇,而她,是留学归来的小律师。他盯着她没戴戒指的无名指,笑着叫她妹妹,“好像我结婚证上写着你的名字。”“那又如何?”“法律上有一个名词,相信叶律师比我更明白……”她苦笑,不明白的人似乎是他……自她来到他身边,他没有发现,她从不曾违抗过他。只是,你怎么会知道,有三个字,她永远也不会说出口,因为,她深深地明白,她永远不可能是站在你身边的那一个……————————吉祥的现代文系列:《三少》系列文之一:《夏未晚良辰安好》http://m.pgsk.com/a/428326/讲述辰安的故事。《三少》之二:《在遗忘的时光里重逢》http://m.pgsk.com/a/573131/军婚。2013华语言情小说大赛总决赛冠军作品。《一念路向北》http://m.pgsk.com/a/356725/2012华语言情大赛总决赛季军作品。
  • 心情·百味卷(散文精品)

    心情·百味卷(散文精品)

    《心情:百味卷》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