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200000004

第4章 “孝”,没那么简单——古代为何以“孝”选官(2)

修身立德,以孝为本,才能从博大精深的孝文化当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才能在为人处事甚至步入仕途时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拥护。周公的儿子名为君陈,颇得周天子的信任和赏识,并委以要职。有人会想,这肯定是因为他是周公之子的缘故。事实上,君陈能够得到信任,主要是因为他善事父母,周天子认为他具备孝德才委以重任。

历史上绝大多数孝子都是普通民众,但却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行,事亲至孝,名垂青史。一个民族若要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要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只有先修身,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孝”是齐家治家之良方

所谓“齐家”,指的是管理整治家庭的意思。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国家稳定。儒家向来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来管理和规范家庭。古时候的家庭往往是许多小家的结合体,并非像我们现在一家一户这么单纯,因此,管理起来并不容易,要治理得井然有序就更加困难了。像《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地位显赫,在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要治理好这样的家庭可谓是难上加难。书中贾宝玉对父母,贾府上下对“老祖宗”贾母的孝道,正是古代社会官宦家庭“以孝齐家”的缩影。

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一个家庭,保证它的稳定呢?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孝”字。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实行孝道,既可以使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又可以促进家庭和睦,保证家庭的稳定。不仅如此,“孝”所倡导的“尊亲”、“敬亲”、“事亲”等对于治理家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遗存至今的家法、族规当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社会“以孝齐家”的具体做法。家法、族规所强调的首要内容即是“孝”。在《九江岳氏家规》中有这样的记载:“人的一生当中有很多道德品行,首要的是重孝和重友。父母和兄弟如同人身体的躯干和手足,孝则是维系这一切的根基。”族规、家法中以孝为核心,将父慈子孝、长幼之序列入规中。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唐君毅指出:家家户户皆赖孝悌慈过日子。以孝齐家,培养立家兴族的孝子,不仅对维护家庭和睦作用巨大,而且还能为国家培养良民和忠臣。

“孝”如同一个家庭的黏合剂、润滑油,缺少了它,整个家庭就没有了温情,变得冷冰冰的。在一个家庭当中,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如果都能以孝道来约束自己,那么家庭就会迸发出无尽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纵向来看,孝可以使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因为生儿育女、光宗耀祖都是孝的要求。如若不然,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横向来看,在一个大家族中,以“孝”为纽带,将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牢牢地系在一起,使家庭成员各有其明确的定位,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睦和稳定。

颜子曾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只有父慈子孝,才能保证其和睦。春秋时期的闵子骞,正是由于孝德淳厚,使其家庭和睦安乐。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虞舜正是靠其“至孝”之心,最终保证了家庭的稳定,并感动了天地,成为唐尧的接班人,其事迹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俗话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也就是说,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小家。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做皇帝的如果连自己的后宫关系都处理不好的话,那他一定也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因此,古人一直把“齐家”作为检测和衡量人之德才的重要手段。如果一个人有齐家之才,治家之德,那么他才有可能去为国家效力,去帮助君主治理国家。

试想,古代的君王为何都极力提倡“孝”?旌表孝子、奖励孝行、选拔孝子做官的行为比比皆是,原因到底何在?归根到底,就是“孝”作为伦理思想,对统治者治理国家极为有利。国家是由一个个小的家庭组成,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恪尽孝道,那么社会还能不稳定吗?统治者就是要借“孝德”来织起这样一张网,来更好地维护其统治。

四、“孝”是君主治国之道

“孝”,在产生之初,其本意是人们内心萌发的至诚至善之爱,是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血缘与政治合一、家国一体的模式,这就使“孝”从原本单纯的内涵逐渐发展成为传统政治统治的伦理基础。

在古代中国,国是家的保护伞,家是国的根基。“齐家、治家”之孝经过进一步延伸,顺理成章地成为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作为君王,首先要凭借“孝”管理好自己的帝王之家,协调好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另一方面,视国为家,以孝的理念和精神去治理国家,安顺子民。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缘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中国古代,孝之所以能成为德之本,关键在于孝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伦理基础。一个人如果能恪守孝道,那么他在家一定会孝顺父母,和睦家庭,而在外也会服从君王的统治。聪明的统治者懂得造就一个孝道社会,以孝治天下,目的就是维护和巩固其统治。从这个角度看,“孝道”成为统治者利用人民的工具,被烙上了浓浓的政治色彩。但是换个角度看,如果统治者能够以“孝”作为助力,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那么对于百姓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作为普通百姓,最希望的就是能过稳定的生活,至于统治者是谁,他利用了什么手段,也并不是那么在意。

因此,从客观上来讲,“孝道”的确帮了统治者的大忙,有利于维护和延续他们的统治。《孝经》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明王以孝治天下。”这句话虽短,却意味深长,也使得历代君王绞尽脑汁在“孝”字上做文章,唯恐因为自己做得不到位而难以入属“明王”之列。

周文王姬昌即是一个大孝之人,文王为太子时,每天早、中、晚三次去探望父亲,询问随从父亲的身体可否安康,吃饭怎么样。如果父亲身体健康、饮食正常,那么他会非常高兴,反之,则会忧虑得连走路的步子都错乱了。贵为一朝太子,却能做到事无巨细地照顾父母,可谓“至孝”。而文王在继承父位之后,以其事亲之孝来治理国家,深受国人拥戴,从而为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孝”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汉朝时君王注重“以孝治国”,创造了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汉文帝刘恒以亲尝汤药、孝敬母亲著称,因“仁孝闻于天下”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这之后,文帝更加提倡仁孝,多次下令给“孝悌之人”以赏赐,从而开启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

从周文王和汉文帝的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孝”可以使统治者修身立德、塑造美好的形象,从而让臣民景仰和信赖。当臣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时,也就不愁四方不顺,天下不安了。

明朝也是非常重孝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继承并发扬了“以孝治天下”的传统,他多次下诏各地举荐孝悌、孝廉之士,几乎每年都奖励、表彰孝子及“孝门”。不难看出,明朝皇帝还是非常注重榜样的力量的。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他们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十分注重对“孝”的倡导。从努尔哈赤至光绪皇帝,在其谥号当中均有“孝”字,像努尔哈赤、皇太极是清朝入关前的帝王,也被追加了“孝”的谥号,其重孝之风为其他朝代所少见。

其实说到底,帝王如此推崇孝,无外乎都是看重了孝的教化作用。《孝经》开篇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基础,君王如果能做出表率,以己身之孝行来做典型示范,那么民众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将会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可想而知,君王以身示范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会多大!

客观来说,孝作为一种伦理范畴,对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独立的人格层面,还是家庭乃至社会层面,都应该有一种浓重的责任意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正是在保有并践行这种责任意识上。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在选拔官员时,将“孝”视为重要标准的原因所在。

五、“孝”与“忠”相得益彰

古代“以孝选官”,实际上在选择孝子的同时亦是为培养忠臣埋下了伏笔。“孝”与“忠”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道德范畴来看,“忠”是由“孝”衍生出的一种道德观念与行为。但是就其本质来看,“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孝”主要是协调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对父母、家族的态度;而“忠”则是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对国家和君主的态度。“孝”与“忠”从某个角度看,实际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结合体。

在春秋末期,当孝文化已经趋于稳定和完善的时候,“忠”还仅仅只是一种道德观念,其影响力远远不及“孝”。谈到“忠”,以我们的定向思维来看,总以为“忠”即“忠君”,是对君主的绝对服从。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追溯其根源,“忠”在诞生之初,并非局限于忠君的观念,其内涵和外延非常宽泛。孔子和孟子认为,“忠”是诚实的表现,可以适用于君臣之间、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等等。当时虽然已经有了君臣意义上的“忠”,但是这种“忠”尚未绝对化,“外内倡和为忠”,指的是君臣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权利和义务,是和谐融洽的相互关系。只要君臣有一方不守“君君、臣臣”之道,君臣关系便无法建立。臣子不守忠道,君主有权制裁臣子;君主不守君道,臣子首先尽忠行谏。简言之,这一时期的忠君观念与后来封建社会专制集权下的忠君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双向的,而后者是单向的。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其核心是“仁”,其根基是“孝”,而“忠”的地位较之二者要低很多。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孝亲”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忠君”。然而随着奴隶社会的土崩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君主的权力大大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确立和完善。为了与不断强化的君权相适应,原本是双向关系的“忠君”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有了明显的等级色彩。封建帝王要求臣民们绝对的依附与顺从,因此,大力标榜“忠”的政治内涵,忽略了其本来应该有的丰富含义。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具有政治意味的“忠”逐渐发展起来,开始与“孝”并驾齐驱。

封建统治者重视“孝道”,主要是想达到移孝作忠的目的。《礼记·祭义》中云:“事君不忠,非孝也。”这里明确地指出对君主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竭力推崇和宣扬“孝行孝道”,其最终目的无外乎维护和强化自身的统治。儒家孝道强调“亲亲”、“尊尊”,这一观念可以有效地维系家庭的和睦,从而成为缓和社会矛盾的巧妙方法。“孝”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伦理道德范畴延伸到政治领域中,统治者普遍认为,用孝敬父母的态度来对待君主,必然会对君主尽忠,也就是“移孝作忠”。自古有云:“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如果是至孝之人,那么他身上所拥有的良好的道德品行足以使其成为至忠之人。因此,古代帝王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对其孝行的考核,孝行突出者甚至可以直接授予官职。想必皇帝们正是看中了“忠臣出于孝子”这一点吧!

总而言之,只有将家庭关系扩大到社会,将君主看做是普通民众的大家长,才能将事亲至孝很好地转化成事君之忠。只有这样,才能将孝道与忠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忠孝一体”。也正是如此,大肆标榜“忠孝一体”便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

但是自古有句俗话:“忠孝难两全”,成全了忠,就舍弃了孝;而成全了孝,则顾不了忠,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提到“忠孝”二字,很多人可能立刻会想到岳飞。岳飞所处的朝代正是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时,岳母通晓大义,支持儿子保家卫国,并在其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字,这也成为岳飞一生中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在抗金过程中,岳母病故,岳飞为其守灵,三日水米未进。但岳飞深知国家的命运已危在旦夕,因此无法为母亲服丧三年,安葬了母亲后便立刻重返战场。怎奈生不逢时,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但是,岳飞身上所体现出的“忠”、“孝”的精神,已经成为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忠孝”二字在岳飞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孝”与“忠”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和谐的,是相得益彰,相互影响的。从本质上来讲,忠即是孝,孝亦是忠。因为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基础。在家孝顺父母,移小孝为大孝,就为奉国尽忠、效命君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类推荐
  • 君子必修课目

    君子必修课目

    《君子必修课目》内容简介: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科技教育。科技方面包括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纺织、冶铸等,教育方面包括官学、私塾以及科举制度等,都取得了伟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 木姐珠与斗安珠 羌戈大战:羌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木姐珠与斗安珠 羌戈大战:羌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木姐珠与斗安珠》一诗,通过天爷的三公主与凡人斗安珠的爱情故事,描写一对坚强勇敢的青年,冲破人与神的界限,用智慧和勇敢战胜了天爷的百般刁难,终于获得了胜利——婚姻自由,创造了美满幸福的生活。《羌戈大战》是羌族人民歌颂自己的祖先,从西北辛勤地迁徙,历尽艰难险阻,与魔兵战、与戈人战的历史。
  • 国学入门课

    国学入门课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与反思热潮于今再次勃兴。本书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国学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诚为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必读之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而且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学,编者对书中晦涩难懂之处进行了注解,实为国学爱好者入门必备之书。
  • 惊鸿一瞥

    惊鸿一瞥

    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撩开中国西部神秘的面纱。还历史以本貌,还现实以真实。这片曾被儒教文化遗漏了的土地,饱受风吹雨打,干旱饥馑,在呼嚎,在雀跃,在欢笑,在悲泣,她恣意挥洒着无穷无尽的欲望与渴求……著名作家高建群,以《最后一个匈奴》式的历史感与洞察力,为中国西部大开发鼓呼,建言,给政府决策部门以提醒,给西部“淘金者”以建议,为你深入了解西部打开沉重的大门。
  • 洞庭之上

    洞庭之上

    这个数以万计的候鸟家族们,从西伯利亚、从日本等地迁徙而来。冬季的洞庭湖裸露出来的湿地,无疑成了它们度假的乐园。它们热爱这个冬天里的春天,才从遥远的国度翩翩飞来,年复一年。途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它们用飞翔的姿势写诗,发表在天空的纸张上,所到之处,留下不止一路的鸟语声,还有人类惊喜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去翻译和阅读大自然如此美妙的诗篇!人类为俗世所累的心情,刹那间得到释放。这些年来,我时常迷恋洞庭湖的这块湿地,放牧被世俗压抑的心灵,把自己还原成自然人。我喜欢像牛羊一样欢喜这里,像鸟儿一样沉湎这里。
热门推荐
  • 盛世清宫

    盛世清宫

    【清穿+系统+很日常的小甜饼】宁楚格总觉得四爷看她的眼神不对,那眼神哪是看女人,分明是看女儿啊!!!人家都是千娇百媚地得宠,她这是可怜兮兮地圈养啊。震惊,四爷的后院个个脑回路清奇,宋氏是怨妇,福晋是小傻瓜,李氏是个小仙女,这是什么神仙后院?总而言之,这就是个小可爱被四爷当女儿养,养一辈子然后顺便生几个小可爱的故事。【小甜饼,不会虐哒】
  • 让我在繁华尽头爱你

    让我在繁华尽头爱你

    一个不安分的女人,任性又疲惫地活着,离了婚,没了工作,情人也移情别恋,就在人生谷底的时刻,突然又查出患了癌症!然而就在这种绝境下,她竟然狂热地追求起自己的主治医生!看似违背世俗道德的行为,背后又闪耀着怎样的人性光辉呢?她的命运会是如何呢?她能否在生命尽头得到她想要的爱情呢?《让我在繁华尽头爱你》,笔触灵动细腻,故事激情澎湃,感悟深刻到位,让人们在生与死,灵与肉的纠缠之中,深深地思考,存在,与爱。
  • 贴身妖孽保镖

    贴身妖孽保镖

    妖孽兵王背负秘密任务,潜入都市保护美女总裁。从此,都市风云都因他而动,醒掌天下权!“我就是太岁,敢在我头上动土的人,下一秒我就会让他跪在地上吃土!”——楚良
  • 九州群英记

    九州群英记

    泱泱华夏,苍茫九州;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尽数登场,演绎着令人惊叹的史诗。谋臣武将,迁客骚人;无不书写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生,处于乱世之中,手持三尺青锋,聆听冲天的马蹄战鼓声,只手指苍天,立英雄志。纵马驰骋踏河山,杯酒笑谈百万兵。桂花树下吻佳人,泪洒荒野白骨堆。气吞万里如虎,少年英雄显峥嵘,一腔热血荡九州,谱写壮丽史诗。万里江山,英雄本色,展现热血年华。
  • 冷情君傲世后

    冷情君傲世后

    前生她是驱魔龙族的奇才,重生为后宫弃后,皇宫争斗花样百出,阴谋诡计连番上场,朝中动变,与帝同坐龙位,傲视天下。凭着高超手段,掀起江湖狂风巨浪,风波渐起,谁与争锋。一朝废后,她偏偏坐稳这后位,笑傲天下。她一抹素颜,引得帝王倾心不已。帝后恩爱,携手守江山。本以为上天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却不想原来这是一场阴谋,而她将如何选择?怎么去面对这次人世间的危机—————【本文主打搞笑温馨,一对一,稳定更新,欢迎入坑!】
  • 轮回笔扎

    轮回笔扎

    怎么来说呢,就是,一个老阴逼,在灵气复苏的时代,穿梭万界寻求与主世界的怪异对抗的力量,不过老阴逼不走老路,不去天龙神雕,不穿正英老片,不入斗破斗罗,只走寻常道……轮回笔扎QQ群473131698
  • 沐遇倾城色

    沐遇倾城色

    伪生活玩家唐雨幕+伪新手玩家倾城色=天造地设(的一对奸商)。这个公式,是在唐雨幕经历了一系列奇葩事件后得出的结论。她打死也不相信网恋,但终究还是逃不过线下聚会的一见惊艳然后再钟情。但是倾城色同志对她有意无意还是个解不开的谜……算了,一切随缘吧。
  • 摇着轮椅上北大

    摇着轮椅上北大

    本书主人公是河北女孩郭晖,小时候聪明又漂亮,健康且活泼,父亲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大学教师,母亲是大学图书馆管理员。作为父母唯一的宝贝女儿。她有着许多许多的爱好,当然也有着许多许多的梦想。但命运在她一岁那一年陡然转折:因为一次轻微的挫伤,由于几家医院的错误治疗,她竟然成了高位截瘫的人。她先后做了两次开胸大手术,死里逃生,受尽了大痛苦,但最终也只是保住了生命。所以,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她就辍学了,她只能仰躺在床上,连翻身的能力也没有。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仰躺在床上,先后自学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而后又在父母的帮助下,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学习了专科、本科课程。2002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她再次在父母的帮助下,进京赴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计划内统招博士。成为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
  • 泰山泰水(中)

    泰山泰水(中)

    婚姻,应该是一件允许人们“试错”的冒险。婚姻,本是人生大事。婚前相互了解,卿卿我我、海誓山盟,婚后小心呵护,磨合协调,唯愿能够白头偕老,地久天长。即便如此,由于性格不合,最终情感破裂而劳燕分飞,所在多有。或者夫妻中有一方亡故,生者再婚,也很常见。有过婚姻经历的人再婚,是为“婚姻重组”。而婚姻重组,毕竟是少数人的人生体验。对于局外人而言,成了一个颇为考验想象力的概念。对此,有人怀了几分可望而不可即的艳羡;有人生出带有几分暧昧的联想。
  • 快穿女配很厉害

    快穿女配很厉害

    本文1v1,男强女强。夜芊羽身为神魔位面超级大反派,人人诛之,又诛不掉的大魔女,可因阻止位面的自然运转,被女配逆袭系统557捉捕,后期可能发展为。。。那么请期待本文吧!作者是新人一枚哟。 [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