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48300000022

第22章 民族大融合的盛世

这位白袍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他家住龙门,世代耕种,小名叫薛礼,因为后来建功立业,四海扬名,人人叫他薛仁贵。薛仁贵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含辛茹苦,好容易才给他娶了一个妻子柳氏。小两口儿勤俭度日,渐渐地攒了点积蓄。后来,父母双亡,薛仁贵要厚葬父母,柳氏道:“我看夫君武艺出众,又有绝世英姿,应该报效国家。现在天子要东征辽东,正在招求猛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您为什么不去求得功名呢?等到富贵还乡,再葬双亲也不迟啊。”薛仁贵觉得妻子的话有道理,于是就去投了军营。薛仁贵骁勇无比,安市城一战,深得太宗嘉奖,从此威名远扬。

高延寿、高惠真收拾残兵败将,逃到山里不敢出来。太宗命令唐军围攻,又让长孙无忌拆了山里的桥梁,截断敌军的退路。高延寿、高惠真进退两难,只得投降。太宗从降军中挑选了三千五百名精兵强将,迁居到内地,其余的都放回了平壤。高丽的守军望风而逃,只有安市城还在固守。太宗于是刻石记功,又给太子写了捷报,渐渐自满起来。

紧接着,各路大军开始围攻安市城。李世绩在西南攻城,用大炮轰出巨石,击毁城墙垛口。城里的守军竖起木栅栏,塞住缺口,唐兵仍然攻不进去。江夏王李道宗攻打东南角,他指挥官兵在城外筑起一座土山,和城墙差不多高。守城将领立即下令把城墙加高。城里城外一守一攻,每天都要交战,连夜间也多次交手。李道宗脚上中了箭,几乎不能走路,就命令偏将傅伏爱带兵守住土山顶,防备敌人出城袭击。一天,傅伏爱私自离开军营,凑巧土山崩塌,斜压在城上,城墙塌陷了好几丈。唐军因为没得到将令,不敢进攻,反而被高丽兵从城墙的缺口冲出来,一阵突击,把土山夺了过去。

当时李道宗正在睡觉,突然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一瘸一拐地到大营请罪。太宗瞪着李道宗道:“你犯的是死罪!朕念你在辽东立过战功,暂且赦免了你,今后一定要小心,不要一误再误。”李道宗叩头拜谢。太宗把傅伏爱推出斩首。此后又攻了好几天,始终不能得手。转眼间已经是初冬,辽东天气寒冷,冰天雪地,人马不便久留,粮食也要吃光了。太宗这才收起雄心,传令班师回朝。

临撤兵之前,太宗在安市城下对守城的主帅道:“朕因为天寒地冻暂时撤兵,等来年春天再来亲征,你们要想出兵追赶,今天是最好的机会了。”守将在城上向太宗下拜,太宗又道:“你们能固守这座城池,坚持两个多月,也算忠勇。朕特地赐你们一百匹布帛,你们可以出城来取!”说完一声号炮,唐军退兵。

一路上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又要穿越很多沼泽地,将士们疲惫不堪,许多老弱残兵在半路死掉。太宗亲征高丽,一共攻破十座城池,收得辽、盖、岩三城七万人口,前后三次大战,杀敌四万多人,大唐的士兵也死了两千多人,战马死了十之八九。太宗有了后悔的意思,在途中叹息道:“如果魏征还健在,一定不会让朕出征。”于是派人修整魏征的坟墓,并赏赐了魏征的妻子。

将军薛仁贵随侍驾前,太宗道:“朕的旧将全都老了,正想找一位骁勇将军托付征讨的大事,现在幸好得到爱卿,朕很欣慰。这次东征虽然大功未成,但发现一员勇将,也算是不虚此行了。”薛仁贵磕头谢恩。

不久,定州来了使者,说是太子已在榆关内恭迎御驾。太宗率领三千人和太子会面,太子手捧皇袍,侍奉太宗更换旧战袍。原来太宗出征时,曾经指着身上的战袍对太子道:“等朕得胜回来见你,再换下这件战袍。”辽东一战,经过了夏秋两季,战袍已经很破旧了,太宗仍然没有换。左右请太宗换件新的,太宗说:“将士们都穿着破旧衣裳,朕怎么能独自换上新衣服呢?”大军到了幽州,太宗命令官府取出布帛,分赐给将士,又把大量钱财和布匹分给高丽投降的百姓,军民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西行到定州的时候,太宗偶感风寒,面容憔悴,好几天吃不下东西,身上也一阵冷一阵热。不久身上又生了几个疥疮,太宗痛苦不堪。侍中刘洎私下对同僚道:“皇上病重,我看要不久于人世了。”哪知有人把这话密报太宗,并且添油加醋地说了几句坏话。太宗大怒,竟然命人将刘洎革职,赐他自尽。中书令马周进谏劝阻,太宗也没听。就这样白白地冤死了一个刘侍中。

没过多久,太宗的身体渐渐痊愈。不久回到京师,又杀了刑部尚书张亮。张亮特别爱好旁门左道,结交了很多巫师。有人上疏告发,说张亮大兴巫术,收养了五百个干儿子,阴谋造反。太宗一怒之下要处死张亮。群臣随声附和,都说张亮该杀。只有将作少监李道裕认为张亮反叛证据不足,不应被判死罪。太宗没听,还是把张亮斩首了。后来太宗也很后悔,就升任李道裕为刑部侍郎,并对群臣说:“李道裕在张亮一案中的说法是公正的,朕虽然没听,但现在也感觉错了,所以朕让李道裕掌管刑罚,希望不再发生类似的冤案。”

贞观二十年夏,高丽王高藏派使臣来大唐谢罪,并献上两个美女。太宗笑道:“他以为朕是吴王夫差吗,竟然要用美女贿赂朕?”于是送回美女,又要商议派兵东征。偏偏薛延陀一再进犯,太宗才把东征高丽的事暂时搁下,先发兵北伐。

真珠可汗不是已经上表归降了吗?怎么又来进犯大唐呢?原来,太宗东征的时候,真珠可汗病亡了。他本来打算封长子曳莽为突利失可汗,统辖东突厥,封嫡传儿子拔灼为肆叶护可汗,统辖西方的薛延陀。可曳莽生性暴躁,拔灼又器量狭窄,二人互不相容。真珠一死,拔灼趁曳莽奔丧的时候将他杀死,自立为多弥可汗。又听说唐太宗东征没回来,竟然乘虚袭击河南,被大将军执失思力击败。不久又侵袭夏州,当时太宗已经回京,就派江夏王李道宗等人会同执失思力调集西北几个州的兵马还击。多弥可汗知道大唐有所防备,不敢轻易进兵。执失思力和夏州都督乔师望出兵追击多弥,多弥带着亲兵逃走,其他兵将大多被斩,唐军凯旋。

回纥的众多部落听说多弥打了败仗,也都出兵攻打薛延陀。多弥一败再败,国内已经很不稳定了。然而多弥还不肯改过,他打击旧臣,亲信小人,多次派兵在边境打探。太宗于是任命江夏王李道宗和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又派大将军执失思力统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统领凉州及番兵,代州都督薛万彻和营州都督张俭各自率领兵马,分道出击薛延陀。薛延陀部众本来就已经离心离德,听说唐军大举进攻,吓得人心惶惶,纷纷奔逃,边跑边喊:“天兵到了!”多弥见人心已散,就带着几千骑兵往西逃去,谁知又遇上回纥大军,把多弥手下的骑兵一股脑儿杀得精光,多弥也在混战中被杀。回纥酋长吐迷度乘势攻入薛延陀。薛延陀还有七万多人口,全都跑到西部避难,后来又拥立真珠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收回了故土。咄摩支派使臣向大唐递交了降书,自愿去掉可汗名号,请求居住在郁督军山北麓。太宗表示同意,并派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抚慰。

此时,江夏王李道宗已经率兵攻到碛北,正遇上薛延陀的残兵,唐军奋力追击,歼敌一千余人。此后,李道宗与薛万彻传檄回纥诸部,责令他们归附大唐。回纥等部落都愿意听命,于是回纥、拔野等十一个部落,纷纷贡献财物,递交了降书。

太宗大喜,当即大摆宴席,并分别加封了各部落首领。之后,太宗派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跟各部落使者一起回去,颁给各部落酋长印信。

接下来回纥等各部落酋长都到长安来朝拜。太宗在芳兰殿赐宴,并赏赐大量财物,每五天必定会见一次。太宗又下诏更改各部落名称,改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丽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各归原有酋长管辖,赐给各酋长都督或刺史名号,分别赏赐金银布帛及锦袍。各酋长大喜,载歌载舞,欢呼万岁。酋长们辞行那天,太宗亲自来到天成殿送行,再赐酒宴,并让乐官演奏十部礼乐,好一个各族同乐、欢乐祥和的场面。酒宴之后,各酋长再次拜谢太宗,而且都奏称:“臣等既然做了唐民,回去之后,一定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途中设置六十八个驿站,准备马匹和酒肉,以供过往使者享用,我们愿意年年进贡貂皮当做此项费用,并请天朝派遣文人,为各个部落书写表疏。”太宗一一允诺,各酋长欢呼雀跃着离开长安,从此北疆太平。

此后,太宗又设立燕然都护府,统辖瀚海等六府以及皋兰等七个州,任命扬州都督李素立为燕然都护。李素立到任后,用恩惠和诚信加以抚慰,深受各部落欢迎。各个部落纷纷献上牛马,李素立一概不收,只接受他们薄酒一杯,胡人更加爱戴他了。这个时期可以算是唐朝全盛的时代,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归顺大唐。每当元旦朝贺的时候,常有成百上千的外国使臣上殿朝拜,太宗高兴地对群臣道:“汉武帝征战三十多年,也没见多少斩获,怎能比得了我朝以德服人呢。”群臣歌功颂德,说了许多赞美的话。于是太宗雄心再起,又要东征高丽了。

同类推荐
  • 血宋

    血宋

    一部集历史、军事、推理和悬疑等诸多题材,包含围棋、算数、易理、茶道、琴棋书画和古代科学等多方面的社会百科全书式武侠。本书所展现的将是历史的的厚重与沧桑之感,喜欢爽文流的勿进。一个初入江湖的梁山之后,如何一步步成长,背负家国使命的同时却遭遇坎坷,执着的理念,坚毅的性格和不离不弃的爱情让他坚持,但坚持换来的一定是收获么?本书在回目标题上,致敬金庸先生《天龙八部》,回目成词。
  • 红色角落:一部另类的俄国史

    红色角落:一部另类的俄国史

    1471年,舍隆河畔的血雨腥风即将决定罗斯大地的命运……随着莫斯科公国羽翼渐丰,诺夫哥罗德陷入了恐慌。他们开始寻求外国盟友的帮助,谋求通过女市长与立陶宛亲王的结合来抵御莫斯科进犯的脚步。与此同时,远在罗马的天主教廷向莫斯科大公伊万三世伸出联姻的橄榄枝,以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为筹码,力图重振东西分裂的教廷,而莫斯科人也存着自己的算盘:他们将擎起“第三罗马”的大旗。面对所向披靡的莫斯科公国,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能够逃脱被吞并的命运,带着这片罗斯的土地投奔西方吗?
  • 南北朝

    南北朝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3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 节度江山

    节度江山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 国家命运

    国家命运

    作品叙写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从艰难起步的草创阶段,经过多年的坎坷发展,苦心经营,终于成长壮大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整个历史过程。作品气势磅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各具神采,是一部全景式表现我国国防战线的史诗性巨著。
热门推荐
  • 他们都是地球人

    他们都是地球人

    神武大陆,武魂至上,一代武道宗师,转世在一名拥有黄阶低级武魂的世家子弟身上,黄天毅然决定,走出一条不需要武魂的武道之路。
  • 名门盛宠:贵女也疯狂

    名门盛宠:贵女也疯狂

    这是一个古代贵女被“炮灰后”,穿越现代,俘虏高富帅,迎来没羞没臊“甜宠”生活的故事
  • 千金逆袭:总裁老公送上门

    千金逆袭:总裁老公送上门

    家族企业破产后,李颜成了落难公主,一心复仇。某人暴躁地把她扣进怀里,边亲边说:“我养你啊。”李颜无语:“我总不能一辈子靠你吧?”没过多久某人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摆到她面前,“这样,能一辈子吗?以后你养我。”第一次见面也许只是过剩的新鲜感和不听控制的好奇心,但蓦然回首,才发现最爱的始终是你。
  • 朝颜夕逝

    朝颜夕逝

    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 地球生存记

    地球生存记

    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奥瑞多,通过与地球人的相处,解开自己身世之谜。
  • 我的右手能吸收

    我的右手能吸收

    天地异变,觉醒右手。楚风的右手有了神奇的吸收能力…吸收熊的特长,力量爆涨。吸收鹰的天赋,视力狂增。吸收了豹的能力,速度飙长…蚂蚁可以举起超过自己体重400倍的物体,跳蚤可以跳过它们身长350倍的距离,壁虎的断肢可以短时间重新生长,变色龙的皮肤可以变幻颜色……这些,都将成为他的天赋!
  • 崩坏世界里的女1

    崩坏世界里的女1

    穿越成实验体大冒险,不管时什么都要勇往直前
  • 9九宿主暖又冷

    9九宿主暖又冷

    【全文免费】晚上熬夜不小心把自己熬挂了,就在辞九瑟瑟发抖时,小统子出现。“……完成任务不仅可以复活,还会有个好身体哟”。小统子是这么说的。辞九虚了,她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病,怎么就身体不好了?怎么就挂了?怎么就遇到这……超迷信的存在了?#1V1#
  • 宫墙未暖:美人怨

    宫墙未暖:美人怨

    江山如画,数不尽后宫悲欢,繁华似锦,道不尽美人如新。我出生于冷宫,父皇厌弃,母后早逝。本该是世间最尊贵的身份,却活的不如一条狗。他是别国送来箫国的质子,为了回去,步步为营。初见,我是他掌中疼惜的宠,亦是他手中锋利的剑。再见,我是他天下棋局的子,亦是他心头割舍的朱砂痣。他说,“与其让你死在别人的手上,不如死在我的手上!”我素手执刀,直冲他的心窝:我之所求,不过是护我所爱,一世安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he Pickwick Papers(IV) 匹克威克外传(英文版)

    The Pickwick Papers(IV) 匹克威克外传(英文版)

    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the Pickwick Club, better known as The Pickwick Papers published serially in 1836–1837, is the first novel by Charles Dickens. This narrative of coach travel provides a vivid portrait of a world that was soon to vanish with the coming of the pgsk.com were captivated by the adventures of the poet Snodgrass, the lover Tupman, the sportsman Winkle , above all, by that quintessentially English Quixote, Mr Pickwick, and his cockney Sancho Panza, Sam Weller. From the hallowed turf of Dingley Dell Cricket Club to the unholy fracas of the Eatanswill election, via the Fleet debtor's prison, characters and incidents sprang to life from Dickens's pen, to form an enduringly popular work of ebullient humour and literary invention. Its rousing success launched his lasting f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