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代儒生有了深入的接触之后,孟丽君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儒家精神。在原来空间历史上,宋末厓山下的悲壮一幕,不是发生于偶然,而是几千年儒家文化积淀的结果。而自己那一代,因为文化精神上的缺失,除了制造愤青与幻想家外,已经制造不出什么出色的精神。
前身之时,也曾经幻想,如果当初董仲舒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行法家之道或者墨家之道。那么中国现在肯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但是就现在来看——果然比行儒家之道更好么?
浮躁的精神不是建设世界的精神。不管行法家之道也好,行墨家之道也罢,儒家的入世精神以及宽容坚忍律己,都是建设世界的必须。新加坡的建设与行儒家之道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有些国家领导人的思想,其实也是试图将儒家思想进行有机的延续。可惜自己当时并不懂得。自己要改变这个世界,也必须从儒家之道入手,就儒家之道进行自己的有机改造。(这番话也许会引来许多读友的反对,如果有意见,请在书评区讨论。)
吴道庵见侄儿认错,而且言辞诚恳,才展颜一笑,说道:“知错就好。还是留在这里读书好。明堂学识虽高,却也要预防万一。明堂,你如此热心商事,恐非为儒之道。”吴道庵说这话也怪不得他。当时天下几乎所有的人都重农轻商,那些读书人更是如此。
听姑丈言语如此不客气,孟丽君却只淡淡一笑,道:“多谢姑丈教诲。不过就此事看来,姑丈恐怕误解了‘儒’字本义。”
“哦?”吴道庵睁大了眼睛,问道:“‘儒’字本义如何?倒要与贤侄切磋。”听孟丽君说话不客气,他也不客气了。“明堂”也不叫了,直接开口“贤侄”。立即生分了。
这话里的味道,孟丽君当然听得出来。也来不及细想,开口就笑道:“请问姑丈,儒家学说,是何人所创?自是孔圣人。却不知是子贡熟知圣人本义呢,还是我们这些后人?”
这话一出,立即将吴道庵噎在那里。子贡何许人也?孔夫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政治军事外交都是很厉害的一把手。后来却成为一个很成功的商人。孔夫子的晚年生活,能衣食无忧,多半多靠这个子贡。孟丽君的话很简单,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孔夫子都允许学生经商,我们这些自诩为孔圣先师门生的人,怎么能看不起经商之人?
见吴道庵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孟丽君也知道自己说话太冲,急忙躬身道歉道:“侄儿说话太急,口无遮拦,姑丈见谅。”
吴道庵好半晌才回过神来:“明堂果然好口才。我竟然白读了这么些年书,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商道果然有益国家?”
孟丽君道:“姑丈也经手过一些家事,当然也知道一些事情。我们江浙一带,稻米颇贱,您当知道。”
吴道庵点头。却不知孟丽君想说什么,和康若山两个,四只大眼睛一齐只看着孟丽君。
孟丽君笑道:“老百姓经常连稻米也出售不出去。但是我们这些地方,因为不产钢铁,铁器价格却是极贵。经常是四五担稻谷也换不来一把锄头。”
吴道庵睁大眼睛:“竟然有这样的事情?”却看见康若山点头。
孟丽君接下去说话:“而中原地方种植稻米不易,而铁器却价格低廉一些。如无有商人从中交易,只怕两地百姓都为此所苦。所以可见,商者亦有益万民。更何况,商者虽然从中获利,却也使两地百姓减少支出。此诚农、工与商者双赢之策。”
吴道庵叹息道:“读书果然误人!”
孟丽君笑道:“姑丈错了,读书并不误人,误人者,死读书者也。真学问还需从实践中得,死读书者,一腐儒而已。君玉如非一番游历,也不知此理。孔圣学说,并非迂腐之说。误人者,后人断章取义,自做注解耳。”这话其实是将汉代以来为四书五经注疏的大学问家都批评进去了。但是吴道庵此时已经是非常佩服,也不能质疑。
康若山知道自己妹婿,虽然考运一直都不怎么好,但是胸中学问却也是非常高明的。见他被自己义子驳得心悦诚服,也不由掂须微笑,道:“只恐耽误你学业。”
“在家里,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看书的。知州老爷的三姨娘这几日经常前来,孩儿……”将后面半截话吞了回去,说道:“可能还是窑场清静一些。”真正原因是不能说出来的,好在有知州老爷的姨娘做挡箭牌。
这么一说,康若山倒是深以为然,说道:“既然如此,那还是去窑场看书吧。”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