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回中书,不过一个月。这一个月,臣查看了近三年了海关的交易记录。仅仅明州上海两个港口,近三年来,就交付了两个湖广行省的十年赋税!假如我大元朝多开海关,多行贸易,这国家财政,将不再艰难!而若有节余,就有可能免下层百姓赋税!皇上若能做到这一步,皇上的功勋,就可以直追三皇五帝!毕竟,连秦皇汉武都没有做到这一步!”
这句话极大的煽动了众人,特别是铁穆——他万万想不到,这个赵云如,居然说出了这么一番话!的确,如果能够免除下层农人赋税,这功绩,确实可以与三皇五帝媲美!
“但是,鼓励贸易,整个国家的财力,并没有真正增长。”徐康思索了片刻,说道。
“徐大人此言差矣!”这下站出来的,是赵廉了,“赵大人的意思,不是取财于我国百姓,而是取财于国外。”
“其实,鼓励贸易,对于发展我国内民生,也大有好处。”赵云如继续说话,“下官回京师之前,曾经绕道琼崖,见识那里风光。”
“你曾绕道琼崖?”这下,连站在一边的梁尔明也来精神了。绕道琼崖?什么意思?这个赵宰相回京师,用得着过琼崖吗?目的很明确了,就是要去看看自己的女婿,三年时间,到底将琼崖折腾成什么样子。看样子,女婿的作为,已经被这位赵宰相全盘肯定。虽然接二连三接到奏章,知道琼崖一些情况,但是梁尔明知道的,到底不是很详细。现在听这位赵宰相说起,不由有些心急。
铁穆抚掌道:“想不到赵大人却是有心之人。”
赵云如禀奏道:“臣亦深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臣到琼崖之后,并不声张,但是所到之处,见到的,却是一片歌舞升平。即使是百越农夫,也是生活富足,不为生计烦恼。臣当时就非常惊奇,难道商道,真有如此力量?”
铁穆惊奇道:“果真富足到这等地步了么?”
赵云如道:“臣也暗地访问,知道郦君玉大人未曾到任之前,这百越百姓,生活穷苦,逊中原多矣。郦君玉到琼崖之后,劝当地百姓弃农从商,帮助当地百姓建立作坊,又联系商人将商品贩卖到各地。结果,是百姓都有钱路,不再专以务农为事。”
“这……”徐康与梁尔明,真真诧异了。他们都是学习圣人学说长大的,都知道好官到任,要劝百姓专著于农事,耕作千万不能耽误农时,却哪里听说过这样的官员!
铁穆也是惊奇不已。知道郦君玉没有将琼崖搞砸,也不紧张,只在心里道:“原来郦君玉居然这样整治百姓,给朝廷上的书里,却是轻描淡写。”
赵云如继续道:“原来这琼崖土地,非常紧张。百越百姓与汉族地主,多因为土地问题产生冲突。但是三年过去,叫苦的却是汉族地主。因为找不到人帮助耕作,这些田地,不得不荒废。而郦君玉却按照之前的田亩登记,照旧收赋税,一个铜钱也不肯少。这些田地,竟然成了地主手里的鸡肋。”
土地,向来是根本。众人哪里想得到,在现在的琼崖,土地,却成为了地主的鸡肋?梁尔明点头,笑道:“难怪前几日严守名大人上奏折说将若干田地收归为国有呢,原来如此。”
赵云如继续说话:“臣在琼崖所见,样样惊奇。后来见到了一个书院,就绕道进去歇脚。却不想那个书院里,正举行演讲会。”
众人都惊诧了:“什么叫演讲会?”
赵云如道:“是这个郦大人,从内地带来了一群秀才举人,办了这个书院。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臣以前也曾想过,却是手头无钱,没有任何办法。这郦大人却是生财有道,这等为难的烧钱事业,也办起来了。这些秀才举人,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举办演讲会或者辩论会,辩论经义,阐发治国之理。也有学生,学有所得,就自己举行演讲会的。这一回,举办演讲会的,是一个年过四旬的书生。他演说的题目,就叫做《贸易为社会制造财富》。”
众人都皱起眉头。贸易制造财富?贸易是能挣钱,但是贸易,可以增加社会的财产总额吗?
“那个书生先阐述了一个概念:什么是财富。他以为,所谓财富,不是钱,也不是粮食绢帛,而是人的劳动。人花费了劳动的东西,就是财富。他说,人各有能力。有人一天可以织三尺绢,有人只能织一尺。有人能够在一亩土地上种出五百斤粮食,有人却只能种出两百斤。逼迫只能种出两百斤粮食的人去种地,那是浪费资源;逼迫只能织一尺绢的人去织布,那也是浪费时间。所以,必须兴盛贸易,让大家的日常生活都不必靠自给,而主要靠贸易来满足;从而让大家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劳动,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的财产总额。所以,贸易,可以创造财富。他还说,最经济的作坊方式,就是‘流水作业’;最好的耕作方式,就是农场化。”
“什么叫‘流水作业’?什么叫‘农场化’?”现在,最急切的,却是铁穆。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