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哑然无语,片刻后问:“师父,人家说这是天意,是不是上天不放过我?”
“阿莲,每个人健康时有健康时的责任,病时有病时的责任。”
“我不知道什么责任,我只知道自己没有希望!”
“我们不能好好地生存,但可以好好地处理我们的生命。”
她很不屑地问:“如何处理?”
“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阿莲不置可否,但表情明显地反映出她听不进去。
此后我又探望了阿莲几次,从她的家人口中了解到阿莲的病情十分严重,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很多地方,医生已不抱任何希望,家人也不抱任何希望,阿莲自己更不抱任何希望。
我再次跟阿莲见面时,她说很想哭,但是哭不出来。
我轻声问阿莲是否有话想说,她沉思了一会儿,问我:“师父,人死后会去哪里?”
我反问她:“你想去哪里?”
“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未想过会死,更不敢去想孤伶伶一个人怎样死。”
“阿莲,只要我们有信仰,便不会孤独。”
这次她倒答得爽快:“师父,我觉得佛教很平和,其实我很早就想皈依了,你可以替我主持仪式吗?”
从皈依那天开始,阿莲不再抱怨,每天很专心地念佛。念着念着,很多时候就睡着了。
有次我问阿莲:“还怕不怕孤独?需要人陪吗?”
她面容平静地说:“不必了,有阿弥陀佛。”
“还有没有遗憾的事?”
阿莲摇头,说丈夫对自己很好,子女也长大了,他们都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
我顺势引导她:“有机会要向他们说感恩,感恩丈夫照顾你,感恩他给你幸福快乐的家庭,感恩子女们听教听话,让你无须牵挂。”
当一个人从内心感恩的时候,心里便会充满爱、知足、宽恕。对曾经相逢、相聚的人感恩,这一生彼此不善的缘就会了结,善的缘就会提升,人我之间付出的价值就得到肯定。
阿莲的丈夫和子女听了她说的感恩话,都哭成泪人。
阿莲的爸爸已不在了,我便请她感恩妈妈。阿莲怕妈妈受不了,我说老人家会感到一点安慰的。后来阿莲真的跟妈妈说感恩,当时阿莲妈妈抚摸着她的脸,哭着说这一生薄待了她,令她受了很多无谓的苦,之后母女俩便抱头痛哭。
阿莲却从没有提过,妈妈怎样薄待她。
阿莲告诉我,在感恩了家人后,感觉身与心都很轻松自在。
我又问她:“还有放不下的事情吗?”
“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次去看她,从远处就见她闭上眼,口唇微动,她说在跟阿弥陀佛通电话。
一天早上,阿莲忽然感觉很不舒服,呼吸很困难,在家人还未来到之前,便平静地、安详地呼出最后一口气,走了。
于愿足矣
阿颖很年轻,只有三十多岁,却患了大肠癌第四期,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身体多个部位,右肾失去功能,全身疼痛,不能仰卧,只能坐着睡。癌细胞又引致肠堵塞,令她不能进食,感觉自己每天都在等死,情绪极度低落。阿颖家人知道医院设有院侍部,于是打电话给我们,希望我们能帮忙开解她。
院侍团队中的莲师父第一次探望阿颖时,她已是瘦骨嶙峋,气若游丝。
阿颖早已知道自己情况不乐观,一直盘算着死神会在什么时候来临。有一晚,邻床的婆婆去世了,她害怕得彻夜难眠。究竟自己死后会怎样?会到哪里去?儿子怎么办?她越想越感到彷徨无助。
阿颖对佛教早已很有好感,加上莲师父很用心地关顾她,更令阿颖希望能在佛理上得到一点力量度过最后的日子。有一次,莲师父在关怀阿颖后,感到她无力面对自己,便问她:“阿颖,我们一同诵经好吗?”
阿颖很开心地点头。莲师父带领阿颖念的是《心经》。对重病人来说,《心经》简短,含意却深远,比较适合。
莲师父细心地为阿颖解说:“专注经文时,可把念头转移,从而减少痛苦,还可以为自己打气加油。”
诵完经,阿颖说感到心境非常平和、舒服,当晚睡得很甜。
阿颖很疼爱儿子,跟丈夫也很恩爱,小两口携手经营小生意,患病前的生活过得还好。生病后,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儿子和丈夫。生病期间,阿颖一直很记挂在英国念书的儿子,莲师父鼓励她为了儿子要振作、要努力。
说起儿子,阿颖忍不住向莲师父倾诉心事:“我已时日无多,其实我很想为儿子创造不死的奇迹。但我知道有些事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和改变的,却又不想坐以待毙,内心每日都在挣扎。”
莲师父一方面鼓励阿颖要接受现实,一方面叮嘱她多读经。
过了几个月,莲师父再到医院探望阿颖时,简直喜出望外。她的面颊长了肉,白胖了许多,精神也很好,还坐在床上吃小芋头,不禁称赞她竟有那么大的进步!阿颖的丈夫还开玩笑说:“师父,她现在的样子,你满意吗?”莲师父第一次看见阿颖那么轻松,知道在读经的过程中,她一定得到很大的力量。
阿颖的丈夫常和她一起读经,夫妇俩一起用功,态度十分诚恳、十分恩爱。最初,当丈夫知道阿颖的病情时,简直无法接受,但为了太太,他坚强地撑了起来。他曾对阿颖说,要不惜一切把她医好。他对佛教了解不多,但知道太太想多接触,就设法为她穿针引线。初见莲师父时,他显得有点不自然,平日他和莲师父的对话不多,这次他主动开腔,连莲师父也觉意外。
阿颖的病情持续好转,令两口子有了生的希望。可惜,就在此时,阿颖的伤口发炎了,而且病情迅速恶化。由于太想念在英国读书的儿子,阿颖一直郁郁寡欢,愁眉深锁。圣诞节到了,莲师父知道阿颖的儿子还不能回港,猜想她一定会回想过去与儿子共度节日时的快乐,便专程提早去给她预祝圣诞。阿颖看见一位出家人竟然为自己唱圣诞歌、陪她过节,不禁露出少有的笑容。
两个月后,莲师父接到阿颖家人来电:“师父,阿颖的情况很差,能否请师父再去探望她?”
莲师父放下话筒后马上赶去医院,看见阿颖的情况确实很差,而且非常痛苦。阿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人世了,必须把握机会皈依,莲师父遂满足了她的心愿,让她成为佛教徒。
到了农历新年,阿颖的妈妈和儿子终于从英国回来了,母亲看到女儿被病魔折磨得不似人形,悲痛万分,抱着她痛哭。儿子抱着妈妈说:“Mom,I love you.”场面叫人心酸。而阿颖因为有了信仰做依靠,此时显得很冷静,也很开心,很感恩还能见到妈妈和儿子。
跟挚爱见了面,阿颖觉得于愿足矣,趁着医生巡房时,她大胆地请求医生:“医生,我好痛啊,能给我打支针让我好走吗?”
医生当然不能答应,只好说:“我可以帮你打止痛针。”
阿颖于是转向莲师父,“师父,我好辛苦,好想走呀!”
莲师父深知,不是怕辛苦就能早走,于是温言对她说:“阿颖,师父现在带你念佛,好吗?”
阿颖慢慢地跟着莲师父念佛,念佛过后,她的心情平静多了。
莲师父在离开前不忘提醒阿颖:“你要为儿子做个好榜样,勇敢坚强地撑下去,你不屈的精神,将会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几日后,莲师父再去探望阿颖,看见床边站满了亲友,大家都知道,她真的要走了。当时阿颖已处于迷糊状态,病躯非常虚弱,除非极度不适需要调整卧姿,否则就是不停喘息。莲师父温柔地对她说:“阿颖,师父为你诵经,你用心听着。”阿颖没有明显反应,但神情平静。阿颖的丈夫也在旁专心助念。
第二天早上,阿颖丈夫来电告知莲师父,昨晚阿颖安详地离世了。一直侍候在侧、不离不弃的丈夫不得不面对别离之苦。
后来阿颖的丈夫和儿子一同来到院侍部,多谢莲师父一直的陪伴和关心。
他诚挚地说:“我虽然感到悲痛,但我知道要好好把儿子教养成人,完成阿颖未完的心愿和责任,才是真正地爱她。”
最后的Yeah
我有一位跟我一起出家的师兄,恩师给她的法名叫“衍杰”,我的法名叫“衍阳”。在佛教里,不论男女,大家都互称师兄弟,杰师父从此就成为我的师兄。我跟她的缘分和关系至今都是最深的。
杰师父家中六个兄弟姊妹,年纪最轻的三位都信奉佛教,年长的三位则另有信仰。杰师父排行第六,四姐在她出家后几年,也在温哥华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