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64500000004

第4章 传说故事

丰都鬼门关,作为我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自然有许多神话传说;而玉林鬼门关,作为一座历史名关,自然也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

了解这些传说故事,对探索鬼门关特有的民俗文化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丰都鬼城的传说

传说阴间鬼门关有守关鬼卒,手执剑戟检验“路引”,无论哪个亡魂来到这里,必行检查。

过了鬼门关还有许多讲究,黄泉路、忘川河、奈何桥、望乡台、孟婆亭等,每个关口都有传说。

1.阎罗王主宰阴间 阎罗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我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享富贵,升天堂;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阎罗王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经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罗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记载:阎罗王是毗沙国的一个国王,他生性好战,而且从不服输。当时唯一能和他为敌的是由维陀始生王统治的一个国家。他们连年交战,兵戎厮杀。

由于毗沙王一味穷兵黩武,国力渐渐不支。终于在一次大的战役中,毗沙国的军队被维陀始生王几乎杀得兵马殆尽。毗沙王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一个人落荒逃到一座山顶。他的18支部队,纠集了百万人马,到山上来找他。

他们先安慰毗沙王一番,然后群情激愤地朝着打败他们的维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对天起誓:“至死追随毗沙王!一定要惩治凶恶的仇敌,就是到了阴间地府,也要称王,血战到底!”接着,他们就在毗沙王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直入地狱。

冲进地狱后,毗沙王便成了威名赫赫的阎罗王,他的18个部属分别做了18层地狱里的判官,而跟随他的百万之众,也一个个变成了狱卒。

毗沙王的誓言终于实现了。生前他败在维陀生王的手下,死后当上了地狱之王。

也许是后来地府的案子越来越多,一个阎罗王很难审理完,就一分为十。十王分别为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都市王、不等王、五道转轮王。他们各自在地狱十殿中,审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因为阎罗王名气最大,所以居十殿阎罗之首。

据传说,阎罗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面积6000平方公里。另据《禁度三味经》记载:阎罗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

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音义》卷五中说:

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从佛教的六道轮回看,阎罗王属于天;从道教的神系划分,阎罗王属于神。实际上,神比仙低一等,现在很多网络小说都认为仙比神低,修了仙又去修神,实际在中国的传统神话里,神都是被仙和人册封的。

明清以来,十殿阎王之说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东岳大帝主宰生死之势。但是民间少有专门奉祀十殿阎王的庙观。一般均在当地城隍庙内设阎王殿,奉祀十殿阎王。各王诞辰之日,虽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阎王。民间在为亡魂举行超度科仪之时,常常祈求各殿阎王开释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

在我国民间的传说中,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民间传说中的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

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说他在13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灭南陈的战争中,韩擒虎首先渡江进入建业,即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在唐太宗主持编纂的《隋书》中,记述韩擒虎病重临死前夕的状况时说:

其邻母见擒(擒虎,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

《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记有阴阳界的故事,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为风行的。

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里,更是惟妙惟肖地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还为他举行了告别宴会。

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红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韩擒虎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这显然是根据《隋书》嬗变而来。

四位阎王中的寇准是北宋名相。他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常能令人长相思,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中被选拔出来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可见寇准生前就已知自己要出任阎罗王一职了。

大概在他生前,此说已经流传,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旁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做阎罗王”字样。

四位阎王中的范仲淹是北宋名相。他也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声好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据《中吴纪闻》记载:“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

四位阎王中的包拯,就是上面已说过的北宋龙图阁直学士。

我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罗王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罗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中文“阎王”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本意是“捆绑”,具体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王”“琰魔”等。

阎罗王在我国民间的影响很大,他是阴间的主宰。他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阳寿已尽的时候,阎王就会派遣下属无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

阎罗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罗王会让他成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好的来世;生前行凶作恶的人,阎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不好的来世。

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王”观念上的具体体现。关于阎罗王的种种传说,实质上表现了人们崇尚善良、向往美好的愿望。

2.奈河桥上生死转化 关于奈河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种叫作奈河桥;另一种叫作奈何桥。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区别。“奈河”是佛教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

《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

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因为河上有桥,所以叫“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的“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不由让人想到阴间的恐怖。

据民间传说,人死亡后,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

《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

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

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

由此可见,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能护佑过了奈河桥。

与奈河桥相关联的,还有一条路叫黄泉路、一条河叫忘川河,走过奈河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据说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它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而孟婆汤能让你忘了一切。

孟婆汤是一个我国的古老传说。传说中认为: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河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

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著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无可奈何的叹息。这也是这座桥之所以叫奈何桥的原因。

桥可通神、通仙、通天国,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狱。从民间文化的层面看来,桥梁及具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的中介物。

与神话和仙话相映成趣的是,在我国民间口头文学中,另有一类独特的鬼话。虽然我们常用“鬼话连篇”,来形容某人所言荒诞不经或不足为信,可是在民间鬼话里反复出现的桥,却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荒诞。

民间信仰里的鬼是由于死亡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超自然存在,而各地流传的许多鬼话中,桥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没之所。那些死去的人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去的人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

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由此可见,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

在日本也有类似的说法,说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灵徘徊于桥上,在“桥普请”时,弄歪桥板使人落水。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话中虽然不能马上托生转世为人,却往往能够在冥府升官,或最终总能感动冥府阎王,甚至得到阎王的特许转生为人。

有一则题为“陆阿唐”的鬼话,说宝山境内练祁河上原本有座陆家桥,桥南为陆家宅,桥北为唐家宅,两姓人共用这座桥,所以双方协议,在每年的三月份要轮流维修这座桥。

有一年,陆家修桥时,阴间那边不幸有一人落入奈何桥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这个水鬼拖唐家修桥的人落水为替身,使自己转世回到了阳间。

从此,每年三月修桥时,总要有人落水死亡,人们害怕,就不敢再修,致使该桥沦于荒废。后来,有一个唐家的人入赘陆家,名叫陆阿唐,自愿成为替死鬼,让大家放心地去修桥。

陆阿唐成了水鬼后,不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还在桥下保佑修桥的人。于是,他备受陆、唐两姓的奠祭。后来,凡是路过此桥的人,均要先在桥头拱手,表示对陆阿唐的尊敬,然后才过桥。

每年到三月修桥时,人们供奉给陆阿唐的香火便更加兴盛,最后终于惊动了陆、唐两家的土地爷。土地爷上天庭告知玉帝后,玉帝封陆阿唐为陆桥的桥神,并赐给他一根打鬼棒。

从此以后,陆家桥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的人也不会被淹死,因为陆阿唐受封为桥神以后,一心为民除害。有时候,有人被鬼驱赶,但只要跑到桥上,就会受到桥神陆阿唐的保护。

有趣的是,在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

3.传说中的孟婆汤 据说,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至她81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

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饫忘台。在《阎王经奈何桥》中说,鬼魂在各殿受过刑罚后,依序解送到下一殿,最后转押至第十殿,交付给转轮王。

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这里来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饫忘台下灌饮迷汤,让鬼魂们忘却前生。

相传孟婆汤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

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其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孟婆在阴间开有一家孟婆店,而她所住的地方就叫孟婆庄。在清人沈起风的《谐锋》卷八中有一个关于孟婆庄葛生不喝迷魂汤得返生的故事。

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歌妓叫兰蕊,她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玉蕊和葛生相恋至深,但因为葛生很穷,娶不起玉蕊,后来玉蕊因病而死,葛生则因无力与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罗王看他死得无辜,就判他投生为人。葛生闻令后,便准备再去投生。葛生一个人呆呆地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攀满萝藤的棚子底下。只见好几百个男男女女,争先恐后地抢那瓢勺,急急忙忙地舀水来喝。葛生因为走累了,觉得口干,便也想上前去饮用那瓢里的水。

这时,有一女子从棚子后面走出来,葛生仔细一看,竟然是玉蕊。玉蕊问他为何来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玉蕊知道后,便轻轻地对葛生附耳说道:“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孟婆庄吗?还好,今天孟婆去给寇夫人祝寿,命我暂时掌管瓢勺。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样,也喝了这瓢里的迷魂汤,你就返生无路了。”

葛生一听,不禁感到庆幸。后来,在玉蕊的指点下,葛生寻找到旧路,重返了人世。

在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解》的“孟婆汤”中,也有一段关于鬼魂被灌迷魂汤的描写,说人死之后,首先经过的是孟婆庄。众役卒押送鬼魂从孟婆庄的墙外走过,到阎王殿去接受审问。判定后,则将生前的事录入转回册中。凡是被判转世投胎的鬼魂,就再从孟婆庄走回去。

孟婆庄的门口有一个老婆婆站在那儿招呼来者,步上阶梯,进入里面。庄内全是雕梁画栋、朱栏石砌,屋内有珠玉做成的帘子,厅中还摆着一张玉雕的大桌子。

等来者入屋后,老婆婆便叫出三个女孩子来,这三个女孩子分别是孟姜、孟庸与孟戈。三人都穿着红色的裙子和垂着绿袖的上衣,个个如花似玉、貌赛天仙,而且轻声细语地呼唤郎君,还以手拂净席子请来者坐下。

来者坐下后,丫环便送上茶水。三个美女环伺在侧,都以纤纤玉指亲奉送茶,玉环叮叮脆响,阵阵奇香袭人,在如此情境中,实在很难拒绝不喝。

来者才一接过茶杯,便觉目眩神驰,轻饮一口,只觉清凉无比,不禁一饮而尽。喝到底忽见有一匙左右的浊泥在杯底沉着,等抬眼一看,发现原本貌美迷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为僵立的骷髅。

来者走出门外一看,原先的雕梁画栋尽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并忘却生前一切事物。就在惊慌失措、痛苦不已的当头,忽然大哭堕地,成了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婴孩。

4.望乡台联络感情 古人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往住登高或筑台以眺望故乡之处。旧时迷信,说阴间有望乡台,人死后鬼魂可登台眺望阳世家中的情况。

据说很久以前,在名山的悬崖边上,经常有鬼思念亲人而在深夜啼哭,声音悲惨,催人泪下。阎罗天子大慈大悲,动了恻隐之心,就把望乡台迁到天子殿旁边,允准阴曹亡魂遥望自己生时的家乡与亲人。因此,望乡台又称“思乡岭”,成了鬼魂遥望阳间的窗口和活人与死人联络感情的圣地。

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鬼魂去地府报到前,对阳世亲人十分挂念,尽管鬼卒严催怒斥,还是强登望乡台,最后遥望家乡,大哭一声,才死心塌地前往阴曹地府。正是:

望乡台上鬼仓皇,望眼睁睁泪两行。

妻儿老小偎柩侧,亲朋济济聚灵堂。

据传说,阴间的望乡台建造奇特,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站在上面,五大洲、四大洋都可以望见。最初望乡台设在第一殿,因包老阎罗原执掌第一殿,过于慈悲,怜悯屈死,屡放还阳申雪,被降调到第五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

望乡台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每天夜里,在丰都名山绝顶处,都有一些鬼魂在那里失声痛哭,哭声惊天动地,吵得整座地府都不得安宁。阎罗王每夜听见鬼哭,心情十分烦躁,于是宣平鬼元帅钟馗上殿,说道:“爱卿,你可知道近段日子,夜里为何有鬼哭声呢?”

钟馗答道:“卑职刚从阳间斩鬼回来,尚未知晓。”

阎罗王道:“孤令你前去查看,凡上山哭泣者一律斩首。”钟馗领命而去。

当天晚上,钟馗提着宝剑来到山顶,果见朦朦胧胧的夜色中,一些鬼魂聚在崖边大声哀号,一个个无精打采,愁容满面,双目失神,哭得实在让人难受,好像谁家死了人一样。

钟馗大惑不解,举起青锋宝剑大声喝道:“深更半夜,你们平白无故跑到山顶来哭啥?”谁知那些鬼听了,反而更加悲痛欲绝,两颊泪水长流,哭得更伤心了。

钟馗见此情景,也禁不住心情沉重。指着一个低头啜泣的哭鬼问道:“你为什么伤心落泪呢?”

那鬼哭道:“回禀老爷,小人生前是种田的,因妻子生病,小人去集镇抓药,糊里糊涂地就被一个炸雷劈死了。”

“生死有命,你休怨天尤人。”

“小人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的命不好。好不容易娶了个媳妇,恩恩爱爱才过了三年,就阴阳分离,也不知她的病好了没有,想起来实在是让人牵肠挂肚,好不伤心。”

“一日夫妻百日恩,恩爱夫妻不能离。你想你媳妇也是人之常情。”

钟馗放下举起的宝剑,内心十分踌躇为难:若要惩治这些哭鬼,他们又事出有因,无甚罪恶;若要不治,又确实哭得恼人。他沉吟半晌,收剑而去。

走不多远,又见一面色苍白,两眼红肿的女鬼,一边用头撞着岩壁,一边放声大哭。钟馗此刻再也忍耐不住,上前问道:“你又为何在此痛哭?”

“想我女儿。”

“你女儿现在何处?”

“在阳间。”

“骨肉之情,精血相连,哪有不想的。”钟馗点了点头,顿生怜悯。

他提着宝剑在山上转了半天,一连问了好几个哭鬼,这些鬼魂不是想儿女,就是想父母。他们来到地府,因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终日闷闷不乐,茶饭不思,听说名山绝顶处的悬崖边能遥望阳间,便趁着黑夜纷纷跑上山来,谁知阴阳一纸相隔,任凭他们望穿秋水,哭断柔肠,眼前只有一片茫茫雾海,哪里能见亲人的影子?于是就忍不住伤心大哭起来。

钟馗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如石击入心田,泛起层层波澜,心想:自那日别了父母兄妹,亲朋好友,到京城长安应试,遇上奸贼卢杞,自己气愤不过,自刎在金銮殿上,被德宗皇帝封为驱魔大神来到丰都城,便遍行天下斩妖除魔,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也没有见过家人一面,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想那日老父把自己送到十里山坡,千叮万嘱,挥泪而别,说不定现在还苦盼着自己的消息哩!钟馗想到此,不由黯然神伤,泪湿衣襟。

“钟元帅,这个鬼魂私自溜出鬼门关,想逃回阳间,阎罗王吩咐押来交你处治。”一个小鬼报道。

钟馗回过神来,见两个鬼卒押着一个年轻女鬼站在面前,那女鬼面容憔悴不堪,见了钟馗也毫无惧色,只顾低头哭泣。

钟馗喝问道:“你为何要逃跑?”

女鬼回答:“我要回阳间看我的父母。”

“你既然已做鬼魂,为何还要思念凡尘。”

“我父母都快70岁了,中年得子,好不容易才养下我这个独生女,养儿养女为送终,谁知白发人送了黑发人,我死了,父母还不知怎样哭得死去活来哩。要知道,我今年才28岁呀。”

“阴曹律条严明,你私自逃出鬼门关,不怕遭受阴间刑罚吗?”

“只要能见父母一面,就是打入十八层地狱我也情愿。”说着,又呜呜地哭了起来。

钟馗感到非常难过,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咬着他的心一样,挥了挥手,道:“你走吧!”

两个鬼卒在一旁看了,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急道:“她违反阴律理当严惩,要是阴天子知道了……”

钟馗道:“阎君那里,自有我去交代!”说完,快步离去。

钟馗来到天子殿,阎罗王见他脸色忧郁,十分不解,问道:“孤派你去斩鬼,为何闷闷不乐?”

钟馗交出宝剑,伏地奏曰:“万岁,臣不称职,请你另派神明去吧。”

阎罗王道:“爱卿来到阴曹,一向办事神速认真,斩妖除魔,立下赫赫战功,从没打过退堂鼓,今天是怎么啦?”

“陛下,这次我实难从命,卑职情愿受罚。”

“莫非爱卿遇到了什么为难之事?”

钟馗突然抱头痛哭,泪如泉涌。阎王见此,更是惶惑不安,不知何故。他走下宝座,双手将钟馗扶起,温言说道:“爱卿有事尽管直言,孤决不怪你。”

钟馗擦了擦眼泪,颤声说道:“那些来到地府的鬼魂,因思念阳间的亲人而伤心痛哭,人都是父母所生,岂能无情呢?卑职不忍下手,所以只好请万岁罢免我这平鬼元帅之职。”

阎罗王听了,沉默不语。晚上,他脱下官袍,穿上便服,来到山崖边暗暗察访。见钟馗的话果然属实,心里顿感急躁不安,一连几天都沉默寡言,茶饭不思。判官见此很是担忧,建议道:“如能让地府亡魂与他们阳世的亲人见面……”

阎罗王眼睛一亮,茅塞顿开,大喜道:“你说得对,想法让他们见见亲人,不就了却了他们的思念之苦?”

阎罗王立即召集地府文臣武将商议,决定修一座望乡台,让阴曹亡魂遥望自己生前的家乡与亲人。

从此以后,鬼魂的哭声消失了。

丰都名山绝顶处,天子殿旁边就多了一座望乡台,高楹曲栏,巍峨宏伟,耸立云端。每年正、二月香会,这里香火旺盛,香客云集,一些香客在此台焚香祈祷,希望与死去的父母和亲友相会。传说那里就是亡魂与家中亲人遥遥想见的地方。

望乡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民间有对双胞胎兄弟,大的叫戈矛,小的叫戈盾。兄弟俩虽是一胎所生,但性格截然相反。戈矛成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惹得乡里乡亲都不欢喜,隔三差五总有人告他的状,令人望而生畏,侧目视之。戈盾品貌端正、眉清目秀,性情温和、举止大方,从小爱好琴棋书画,19岁中了头名状元,令人十分羡慕。看在戈盾的分上,老百姓对戈矛总有几分谦让。

在他们47岁那年初夏的一天中午,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雷声过后有人发现戈矛忽然口吐白沫,没等人反应过来,他已两眼发直暴死在街头。戈盾在外做官多年,从千里之外赶回来后痛哭了一场,竟哭得死在街头。

正好城隍爷手下的黑白二鬼俗称“黑白无常”,巡逻人间到这里。他们披着长发,吐着长长的红舌,面目狰狞,令人毛骨悚然。他们手持勾魂令牌和锁链,把两人的亡魂勾到城隍庙,经过六曹判官查核,两人阳寿已尽,因为戈矛一生作恶多端,判为恶鬼;而戈盾一生求进好学,判为好鬼。

他们死后都在望乡台上停留了三天,以回眸自己曾搏击一生的美好世界,最后望一望家乡,并观察自己的子孙、亲戚在自己死后的表现,去辨别“孝悌亲情”的真伪。

戈矛悔恨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还在望乡台偷偷哭泣,但为时已晚。到了第三天,六曹判官将二人的善恶资料以文牒形式随本人之魂发到丰都鬼城,交阎王爷依法予以惩处,这也就是现今人们所说的烧纸。

(二)玉林鬼门关的传说

玉林鬼门关一带地形复杂,险峻恐怖,它最恐怖的就是瘴疠。瘴疠的“瘴”,就是瘴气,旧时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关于这种瘴气,这一带还有一个传说。此外,鬼门关一带流行的茶泡、采茶戏,也有一些传说。

1.瘴气的传说 在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写了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的故事,其中形容瘴气大约是一种天生的弥漫在山林中似云雾般的气体,触者必病,吸者必死。是非常恐怖的东西,比现在人们制造的用于战争杀人的毒气有过之无不及。

因为瘴气不仅分布广、毒性烈,并且在某处时时的生生不已,无法消除。唐代宰相兼诗人张九龄就有这样的诗句:“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

据传说,鲁班大师挟技南行,所过州县与各派名师比艺论技,均无对手。某日,他来到鬼门关,恰值日沉西山暮色苍茫。

鲁班正埋头赶路,猛然间看见一条粗如臂膀﹑不见头尾,不知多长的蛇,横亘在路中,他急忙刹住脚步,暗笑一声,抽出两米长的大锯向“蛇”一砍一推,心想把它截成两段,结果了它的性命。不料此蛇虽无声而断,却毫不挣扎,依然不动。

鲁班大师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怪事,于是再挥舞大锯,使出独门秘传的功夫,左斩右截,一阵尘烟过后,此蛇己成数截,然而,蛇仍然目中无人,坦然横睡。

鲁班暗暗称奇,借着暮色近前细看,惊得大师魂不守舍,原来这是用草灰编成的“蛇”。

鲁班心想,天下技艺我无所不会,凡名师高手无不在我门下称臣,而我却无法用草灰编成蛇啊!这地方的人了不得,刚踏入此地界便来这样的一个下马威,此间名师手艺不知强我多少倍!大师惊慌中细看,隐约仍见数条蛇匍匐草中,于是忘了收拾大锯,掉头连夜北归。

其实,蛇是当地牧牛人苦于虻蚊叮咬,用一些有驱蚊作用的干草编成草绳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鲁班在夜色中却误以为当地人用草灰编成蛇与他竞技赛艺。又由于鲁班仅丢下了大锯,没有在此地传艺,所以鬼门关以南的建筑及木器工艺便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了。也有传说,鲁班大师是因为惧怕瘴疠而不敢越过鬼门关的。

瘴疠的“疠”,也有人说是指麻风病,与鬼门关同一山脉的约相距数十里的僻远山区中,曾有过麻风村,就是麻风病人聚居的地方。可见古人说的“尤多瘴疠”也并非全错。

如今。鬼门关的瘴疠已完全消灭,成为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

2.玉林茶泡由来 玉林鬼门关一带有一种传统工艺泡茶食品,这就是玉林茶泡。玉林茶泡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究,但民间中流传这样一个爱情故事。

相传在古代,当地某富户人家的一个丫环,心灵手巧,精于刺绣。一天,这个丫环不小心摔坏了主人的玉盘,被贬至厨房做杂活。

为争取被重新重用,这个丫环把各种瓜果雕成各种形象,并加进调料,送给主人吃以博取主人欢心。不料,这个丫环的行为却引起了少爷的好奇,后接触渐多,日久生情,少爷不但爱上这种食品,也爱上了这个丫环。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主人的极力反对。于是,两个年轻人私奔出走,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何以为生?于是丫环想起她做过的瓜果雕刻,并进一步发明了用于泡茶的“茶泡”,拿到市场卖。

结果,丫环的茶泡很受欢迎,他们也因此发了财。后来少爷读书金榜题名,做了官,丫环变成了夫人。她的茶泡艺术便在达官富绅中流传下来,并在鬼门关一带形成风尚:闺女出嫁必备三件宝——嫁妆、茶泡手艺、茶泡。

新娘迎到娘家,宾客都要看热闹,一看新人的妆嫁有多少;二看新人的茶泡手艺有多精;三看新人做的茶泡靓不靓。从此这种风俗代代相传。

3.采茶戏的由来 在玉林鬼门关一带一种曲艺形式非常流行,它就是桂南采茶戏。有关桂南采茶戏的渊源由来,共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宋朝金人作乱,有个苏州女子赵嫦娥随母逃难,途中母女被冲散。赵女偶遇仙童王道安、仙女王月娥兄妹下凡到鬼门关一带的龙楼山采茶。

赵女与王道安结为夫妻,以采茶为活。他们辛勤劳动换来了茶叶丰收,吸引当地农民年年到龙楼山饮茶,彼此结下深厚感情。

后因三人同去苏州,便将茶山送给当地农民。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农民把采茶的事编成歌舞演唱,流传到桂南,遂成为桂南采茶戏。

第二种传说。古时有个仙人石道人,有徒弟一男二女,男的叫王道安,女的叫大妹二妹。他们一边修道,一边采种茶。

后来,大妹思凡,下山推广了种茶方法。有一次道安和二妹来寻访大妹,见茶林繁茂,便编起劳动种茶的歌舞,这便称为了鬼门关一带采茶戏的起源。

第三种传说。古代有个和尚带一男二女为徒弟,除种茶外,还编了许多采茶劳动的歌舞演唱,后来一个茶叶商人叫作王玉盛,看见采茶歌舞很优美,就将采茶唱本偷下山去,从此便在民间流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鬼门关的许多传说都已经无法考证,还有一些传说本身就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不管如何,鬼门关这些传说故事的存在,确实给这两个古老的关隘带来了一些灵气和巨大的名声。

同类推荐
  • 开卷书坊·我之所思

    开卷书坊·我之所思

    本书是“开卷书坊第三辑”之一种。作者精选近几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颇有影响力评论文章三十七篇,分三个专题,第一部分评论中外小说,如《1Q84》、《日瓦戈医生》、《天香》等。第二部分是关于现代人物的评论文章,如评鲁迅、周作人,周作人与俞平伯,钱锺书与周作人等,有些属论辩,有些含考证。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一些杂文,涉及名家、出版、儿童图书以及时下一些文化现象,是对当下的思考与发言,亦颇涉及文坛与学界。刘绪源的杂文多有新见,以思想见长,但却不枯燥,可读性极强,是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
  • 台州有意思

    台州有意思

    台州是个怎样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小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城市表情,彼此之间略微差异的水土养出了个性十分不同的台州人。台州人的N种生活表情都那么有意思!不信?来翻翻这本书,保准能让你乐个开怀,还能让你更了解台州,这个南国大地上与众不同的城市。
  • 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徐天河,广西博自人,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学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员、广西先进文化促进会会员、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广西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广西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广西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

    本书讲述了作者闵捷独家采访过的40位科学文化大家的人生故事,如冰心、夏衍、端木蕻良、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陈逸飞、杨 振 宁、丁肇中等。作者力图透过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以全新视角勾勒出这些文化名流的独特成长历程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深远影响。
  • 海上文脉

    海上文脉

    浓密的梧桐树叶,掩映着一幢幢历史优秀建筑;激昂的交响乐曲,演奏出一曲曲华彩乐章;宁静的藏书楼,珍藏着一本本百年典籍;耸立的龙华塔,见证了一页页申城演变史。徐汇区古属昆山县,唐、宋代隶华亭县,元、明、清代为上海县辖地。1945年后,分为常熟区、徐家汇和龙华区。1956年,常熟区和徐汇区合并,定名为徐汇区。1984年龙华乡、漕河泾镇和长桥地区划入后,形成如今54.93平方公里的区划范围。海上文脉,俯仰古今!历史学家论言: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徐家汇也越来越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首处空间中心。徐汇的文物和建筑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和革命史。作为海派文化气息和经典建筑品质最具特色的城区之一,“海派文化,人文徐汇”的鲜明地标,如今一个个出现在新时代的徐汇版图上。《海上文脉》带你走进徐汇……
热门推荐
  • 霸道总裁暖心妻

    霸道总裁暖心妻

    被设计走错房,跟陌生人发生关系,还一击即中怀了孩子。丈夫娶自己只是为了报复,背地里却一直跟别的女人搞在一起。在苏小白觉得走投无路,生无可恋的时候,她遇上了欧阳非。欧阳非说:“苏小白,你还有我!”欧阳非又说:“苏小白,你生下孩子,我不不介意!”欧阳非最后还说:“苏小白,我爱你,嫁给我吧。”苏小白卸下防备,准备接受他的时候。却发现欧阳非就是那晚房间里的人,是她孩子的亲生爸爸!欧阳非将苏小白囚在怀里:“小白,生生世世,你都别想逃离我的身边……
  • 第十九个店铺

    第十九个店铺

    有的人出生就注定了尊贵,姜汨金眸一凝。整个神界的人都要恭恭敬敬叫一声老祖。就算是世间所有人负了她,她照样一个一个揍。有的人天生就是倒霉孩子,铭绪一个转世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姜汨养的忘忧草。#穿成自己媳妇宠物应该怎么办#卖萌撒泼求包养#有人比我会卖萌怎么办#打死他【伪高冷真逗比的爱欺负男主的温馨崩坏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介绍了松下不断奋斗的成功历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风采。他非凡的经营才能和卓越的经营艺术令每一个企业家为之神往。欲成就一番真正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必然九波十折,千辛万苦,这是千古不易的铁则。成功的甘霖,是由艰苦奋斗的汗水酿成。也唯其如此,成功的愉悦才是世界之最。
  • 凤落九渊之穿越捡只小凤凰

    凤落九渊之穿越捡只小凤凰

    一朝身死,灵魂却穿越到了架空的时代,本以为会孑然一身,谁料却捡到了一个金瞳高冷的小少年,奈何少年的身份却有些神秘。陌生的异世危险重重…半夜婴童被掳鬼节魔族出街丛林凶兽出没这个世界已经开始病变,到了最后谁还能不忘初心。龙族和凤族的世代纠葛何时停止。“非要我肝肠寸断,抽筋剥骨,你才能安心吗?”“非要。”“好,就给你,还请,你永远也别后悔。”
  • 一等阴毒女

    一等阴毒女

    ※穿越成嫡女又不是她的错,就莫名成了别人口中那个“毒”女人,她冤枉有木有?前世是天才,今生是名门嫡女。她讨厌天才,只想当个安乐的米虫,守护善良的母亲,奈何有些麻烦总会自动找上门。姑奶奶想让她做媳妇,姨娘们一个比一个心机毒辣陷害她和母亲,庶姐庶妹整天觊觎她嫡女的位置,就连堂堂的王爷也想设计她……阴谋阳谋一个接一个来心慌慌有木有?反击是必须滴!态度是笑眯眯滴!手段是不能透露滴!
  • 物鸣

    物鸣

    垃圾是什么?大概是没有放对地方的有用的东西吧?卫一一其实不太喜欢捡垃圾,但是,作为一个修仙界最底层的小透明,毕竟还是要修炼的,垃圾什么的,修修补补还能用,凑合一下吧,灵石不好赚啊。唔,引气入体什么的,好像很艰难啊,为什么?因为这灵根,不是天生自带的,是长出来的……
  • 一弦一梦

    一弦一梦

    萧钰寒第一眼见到苏尘的时候,脑海中就出现了那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虽然这首诗是形容女子的,可那一切的一切,都觉得刚刚好。【片段】她紧握着双手说:“苏尘老师,我叫萧钰寒,你一定要记住我啊。”他微微笑了笑说:“好呀,我会记住你的,快去上课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太上灵宝净明法序

    太上灵宝净明法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