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1800000003

第3章 反思自我——常思己过才能完善自我

第一节圣贤智慧说反思

第二节吾日三省吾身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第四节《中庸》中的自省之道

第五节殷鉴不远,以史为镜

第六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第一节

圣贤智慧说反思

真正的成功者,是要从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

——张中行

蒙学是我们国学中一个重要的门类。而在蒙学之中,《明贤集》这本书又有着很高的地位。《明贤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把先贤明哲的智慧集合起来,给儿童启蒙的教育纲要。

《明贤集》有四字部、五字部、六字部和七字部。在五字部里面,有“常存克己心”这一句。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诫儿童,在此后的人生中,要时常怀有反思自我、批评自我的态度。

反思自我,这是很多先贤都提倡的人生态度。在古人的眼中,反思就如同是给树木裁剪枝丫一样,只有不断地发现和去掉无用的枝丫,才能够保证树木生长得茂盛、挺拔。

人一身洁净地来到世上,越是长大,沾染上世俗的东西就越多。世俗的东西有好有坏,遇到坏的东西,人就不免会有不良的习惯、不好的作风、不善的念头出现,因而如果不及时反思,就会被它们引入歧途。

《明贤集》中教育儿童要“常存克己心”。一个“常”字就表现出,反思这一习惯,是应该伴随人终身的。

张中行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北大三老”之一。张先生一生注重对自己的要求,到了晚年也仍然没有松懈。张先生曾经有语:“真正的成功者,是要从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这句话就是张先生反思精神的写照。

在我们古人当中,持张先生这样人生态度的比比皆是。譬如心学的创始人,明代大家王阳明。

在《传习录》中有这样的记载:王阳明有一个友人,非常容易发火,动辄斥责别人。阳明先生于是提醒他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阳明先生的话很通俗,意思是说,人如果能够反思自己,那么便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去指责别人,麻烦事儿自然就会化之于无形了。更关键的是,在不断的反思当中,人自身也逐渐走向了完美。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阳明先生举了舜的例子。舜我们都知道,是上古时期的帝王,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声望。人中尧舜,指的就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人,由此舜也和尧一起,成了最高圣贤的代表。

舜的父亲叫瞽叟,还有个异母的弟弟叫象。不知什么原因,瞽叟和象对舜非常看不过眼,总是想找机会把舜干掉。

一次,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尧赐给舜的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

面对如此凶残、如此无耻的亲人,舜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恼怒和怨恨。他只是在反思自己,觉得自己这个做儿子、做哥哥的肯定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

就这样,越是遭受陷害,舜就越是加倍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久而久之,瞽叟和象被感动了,一家人变得和睦了起来。

衡量品评别人总是容易的。即便不说出口,但一个人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之后,我们会在心里对其品头论足一番。如果对方有疏漏就更好了,我们便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对其批评,仿佛我们自己就如圣人一样完美。

但事实是如此吗?恐怕不是。人非圣贤,而且即便是圣贤,不一样也有改进的空间吗?所以,自以为圣贤的人,不过是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言语德行罢了。这样不懂得反思自己只会苛责别人的人,贻笑大方也还罢了,让错误的德行、不好的毛病在自己身上蔓延,以至于最终酿成灾祸,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圣人讲立身。如果一个人不能及时发现和修正自己错误的话,那么,身如何能立呢?我们这里谈“五明国学”,明身第一位,而反思则应该被看成明身里的第一要事。

第二节

吾日三省吾身的人生态度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

《论语》里面有句话,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伟大的思想家曾子说的。曾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明智的人,要时常做到反省自己。

在伦理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作“自我完善”,而自我完善的前提就是自我反省。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而一个人若能提醒自己、反省自己,那么就等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随身的老师。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行走在社会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犯错,不同的是有的人把错误当成机会,完善自己,而有的人则逃避错误,好了伤疤忘了疼,结果一错再错。前者是一个能成大事者的做法,而后者则是一个不能够自省的人的行为。

犯错不要紧,因为人人都会犯错,无人可以避免。但是,在犯错之后,一定要及时反省和改正。不反省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悔悟就无从改进。因此,要把反省自己当成一种习惯,用以完善自己的成熟和使自己积极向上。

有人说:“这是圣贤的修身功夫,我们大概很难做到。而且,越来越忙碌的生活,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但,越是如此,我们越是应该每日小省、时常大省。因为它是让人成熟,使人完善,令人顺利进取必不可少的法宝。

三国时期,吴国鄱阳太守周鲂有一子,名为周处。周处幼时顽劣不堪,还没到二十岁就已经臂力过人,常骑马打猎,纵情肆欲。鄱阳地区的人以他为祸患。

少年时,周处还不知道自己的行径如此令人憎恨,依然我行我素。随着年龄的增大,周处慢慢觉得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不佳,于是便渐渐观察。后来他知道自己为人所厌恶,十分感慨,有改过自新的志向。

周处对家乡父老说:“现在时政和谐,年成丰收,何苦不快乐呢?”

父老感叹道:“三个祸害未除,哪有什么快乐呢?”

周处说:“三个祸害指的是什么?”

父老回答道:“南山有白额猛虎,长桥下有鳄鱼,加上你就是三害了。”

周处说:“像这样的祸患,我能除掉它们。”

父老说:“你如能除掉三害,那就是一郡的大喜事。”

于是,周处进入深山射死了猛兽,又跳到水中与鳄鱼搏斗。鳄鱼时沉时浮,游了几十里,而周处同它一道。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人们认为周处也死了,都彼此庆贺。

谁知,周处竟大难不死,父老乡里心头又笼罩上了一层恐惧:“周处如此厉害,以后还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灾难来?”

周处洞悉众人的想法,非常苦恼。于是,便到吴国寻找陆机、陆云。周处见到陆云,以实情相告,说:“我想修养操行而年纪已大,恐怕来不及了。”

陆云说:“古代的人看重朝闻道晚上就改变过失,你前途还可以,应担心志向不立,何必忧虑美名不彰呢?”

周处便磨炼意志、发奋好学,并且时时刻刻注意反省自己。一段时间下来,周处以前的毛病全部被改正了,而新的毛病也在还未成祸的时候被周处杜绝了。最后,周处成了一个既有文才,又讲仁义,言行忠信的英雄。

自我反省以至于改正错误,这使得为祸一方的周处最后成了英雄,而不善于自我反省却可以让一个神童变得“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即使是再有天赋,如果不能时刻反省自己的错误,那最后也只能是将天赋白白浪费。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有些人面对自己的缺点,总是想办法遮掩,害怕别人笑话。其实,这样做反而会使人感到虚伪,不真实,也就没有人愿意与你交往。正确的思维是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有意掩饰,敢于挑战自我,承认缺点,并努力改正,这样就会赢得大家的尊敬。

有的缺点是小节,对于成长、处事无有大碍;而有的缺点,则会延及大节,若不及早改正,不痛加摒弃,则会贻害终生。因此,要想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有价值、有意义,我们就要时刻正视自身的缺点,在自省的同时,悦纳批评,并不时由衷地改正自身的缺点。

人难免有错,有了缺点其实不应该忌讳别人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若是一味地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只怕会更加迷失自我,再也找不到回归纯真自我的路了。如果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的毛病,不断地修正自己,那他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反省是砥砺自我的最好磨石,是自我认识水平进步的动力。反省是对自我言行进行客观的评价,认识自我存在的问题,修正偏离的行进航线。

第三节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蔡元培

《孟子·公孙丑》里面有这样一段:“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导人向善。所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是君子该有的道德品行。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段话的第一句,即“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一段导人向善的话为什么有这样一句在前面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一个听到别人的批评不生气反而欣然接受的人,才有可能与人为善。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毛病和缺点,当身边的人向我们指出时,我们以什么态度去对待这是一个大问题。对指出的人生气愤怒,这其实是在掩耳盗铃,于我们自身毫无帮助。而欣然接受对方的批评,甚至于主动去参照对方寻找自己身上的不足,这则是一个君子该有的态度。有个成语叫“闻过则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闻过则喜这件事,北大最受人敬佩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是很好的一例。蔡先生晚清进士出身,但却加入了革命的阵营,先生学识和品格都令人敬佩。但即便是这样,蔡先生还是经常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不足,尤其是乐于别人向他提建议。

蔡先生曾有这样的话言于北大:“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话里话外,讲的就是接受批评、完善自我以至于与人为善的事情。

而在蔡元培先生的督导之下,当时北大的教授、导师、学生们,也确实有不少人做到了这一点,譬如史学界的奇才顾颉刚先生。

在二十世纪初,日本史学界对中国史学界普遍持鄙视的态度,但唯独对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另眼相看,可见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著作之严谨了。

除了在治学著书上面的严谨,顾先生还是非常虚心的人,即使有如此大的成就和如此高的声望,顾先生仍然能够做到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哪怕是来自于他的学生。

当年,顾先生在北大教书,曾经针对《尚书》中尧典的十二州提出过“它是受汉武帝十三州影响”的论断,轰动了一时。但这一论断却遭到了先生的学生谭其骧的质疑,谭在翻阅了大量史实之后,认为顾先生的论断并不成立。

得知了自己的学生胆敢质疑自己的学术成果之后,顾先生并没有生气,反而鼓励谭其骧把自己的看法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读了谭写出的论文后,顾先生给予了认可,并否定了自己先前的观点,甚至公开称:“其骧熟于史事,余自顾不如,此次争论汉武帝十三州问题,余当屈服矣。”

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并改正自己的意见,顾先生的大家风范可见一斑。这也就难怪在先生去世几十年之后,仍然可以作为史学界的一杆大旗,矗立在前方,激励着后学者向其靠拢了。

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名言,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铮臣魏征死后哀叹的一句话。而在唐太宗之前,墨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以水或铜为镜,人只能看见自己的衣冠样貌,可以借此而整理衣冠,但以人为镜,人却可以知道自己内在的缺点和毛病,知道自己做人做事的是非得失,进而查缺补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李世民,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他能够开创出一番气势磅礴的贞观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能够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蔡元培先生是一世师表,他能够在死后还享有如此大的声誉,也是因为他能够通过别人的批评来改进自己。而我们学习国学,目的不就是为了完善自己吗?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如果我们也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便是不会取得唐太宗李世民、蔡元培先生那么大的成就,但在做人方面,我们也肯定能提高一个档次。

第四节

《中庸》中的自省之道

有高度修养的人,才能有自省的功夫;能够自省,才能平心静气地听别人的话,了解别人的话。

——胡适

《中庸》是我们学习国学时必然要接触的一部经典。它与《论语》、《孟子》以及《大学》并称为“四书”,是儒学最根本的典籍,是数千年来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规范。

“中庸”两个字重点在“中”而不在“庸”。所谓“中”,其内涵是合乎礼仪、合乎道理。立身做事若没有道理可循,就不能成为君子。而自省之道,就是《中庸》提倡的道理之一。

《中庸》上说:“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这段话的重点在第一句:成为君子的方法,应该是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而修身则需要从普通人的身上得到验证。这里提到了验证,要验证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参照的问题。

自己做事用七分力,别人做事用了十分,那么自己就比别人少了三分,一验之下,自己就应该再努力三分。自己存九分善心,但别人存善心十分,相比一下,自己的善心就少了一分,则需要继续为善。

由此可见,验证其实是一个取之于外、省之于内的过程,参照别人反省自己,这便是中庸的君子之道。

胡适先生在当今社会是越来越出名了,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标榜胡先生,做人做事以胡先生为榜样。不过,熟悉胡先生生平的读者肯定知道,在年轻的时候,胡先生也并非是君子作风,倒有几分纨绔子弟的模样,而之所以成为后来的胡适之,归根结底就在于“自省”二字上。

胡适的母亲在其幼年时,常教导胡适要自律,让胡适通过经常性的反省约束自己。每天临睡前,胡母就让儿子站在窗前“自省吾身”,思考一天做错了什么事情,说错了什么话,该完成的功课是否完成。之后,胡母又把胡适先生的父亲生前如何规范自己行为的事告诉他。所以,胡适从小懂得自省和约束自己,这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世乃至治学都有重要的影响。

胡适年轻时,曾有一阵堕落的生活,甚至醉酒被抓进了巡捕房。好在胡适及时自省,跳出了泥沼,努力学习,获得了官费留学美国的机会,改写了人生。

在做人生选择时,胡适也自我反省了自己的个性天赋和将来要担当的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

“吾骛外太甚,其失在于肤浅,今当以专一校正之。

“吾平生大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盖吾反观国势,每以为今日祖国事事需人,吾不可不周知博览,以为他日为国人之导师之预备。不知此缪想也。吾读书十余年,乃犹分不明功易事之义乎?吾生精力之有限,不能万知而万能。吾所贡献于社会者,唯在吾所择业耳。吾之天职,吾对社会之责任,吾在竭吾所能,为吾所能为。吾所不能,人其舍诸?

“今当以往,当摒绝万事,专治哲学,中西兼治,此吾所择业也。”

可以这样说,胡适先生君子人格的塑成过程中,反复自省这一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谓自省,是审视与反思自我的动机和行为,在自省的过程中,人的灵魂会得到净化,人格会得到完善,做人做事的方法会越来越“中”。

我们必须要看到,人的精神世界里,往往存在着矛盾的两面——善与恶、好与坏、破坏欲与创建欲。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外在环境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更关键的是,你是否能不断地自我反思,在灵魂世界里不断自我扬弃。

也就是说,你可能美好而卓越,也可能渺小而平庸,而这取决于你是否通过反省正确认识自己。《中庸》云:“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当精神中有了恶的、坏的、丑的东西时,如果不勉励自己改正它,那么你也就不配成为一个君子了。

胡适先生曾说:“有高度修养的人,才能有自省的功夫;能够自省,才能平心静气地听别人的话,了解到别人的话。”有时候,只停留在外表的改变或美化,如改变口才、衣着等,都无法使一个人真正地成长、成熟。要彻底改变“旧我”,我们必须用一颗坚强的心,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支撑自己去进行更高的蜕变。因此,自我省察是自我超越的根本前提。我们必须首先诚实地面对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超越现实的自我。

第五节

殷鉴不远,以史为镜

我们现在在这个岛上,正是检讨过去一切的时候,正是我们出问题给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挫折的缘故在哪里,我们要检讨。我们万万不可再不问不思地一味因袭旧脾气,因为实在因袭不下去了——假如要存在的话。

——傅斯年

我们国学典籍分经、史、子、集四部,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门类。顾名思义,史就是史书,是记录过去发生过的故事的书籍。读这类书有什么用呢?我们的先人告诉我们,读史是为了明智,同时也是为了借鉴和警醒。

有句话叫:“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话出自《诗经》中大雅里面的《荡》,《荡》是讽刺周厉王之作,里面讲述的是商朝灭亡的故事。商朝末代王纣王,飞扬跋扈、暴戾成性,毫不在乎百姓的死活,终于激怒了国人起身反抗,纣王最后自焚于国都朝歌。

《荡》里面说:“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也就是说,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的借鉴并不远,应知夏桀是什么下场。

夏桀是夏朝的末代王,正是因为他的残暴,才给了商推翻夏的机会。而几百年之后,商又走在了夏的老路上。不过可惜的是,周也没有借鉴到商的故事,最终也覆灭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此历史的借鉴意义就不言自明。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朝代,如果真的能够读好史书,那么对于其成长和发展来讲,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

然而不幸的是,在历史上读史的人不少,修史的王朝更是比比皆是,但能够用得好历史的人却并不多。

贾谊是汉初的大学者,名声重于当世,贾谊的《过秦论》很多读者都读过,在《过秦论》中,有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两句话,前一句话告诉我们,世殊事异,事情总是会不断变化的;而后一句告诉我们,对于前事不忘的真正意义在于以前事为鉴,要在探寻前事的情况下反思自身。从这两句话中,我们或许能够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读历史却丝毫没有一点作用,答案是他们没有审时度势地把历史对照到自身上面来。

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人一个自我审视、自我警醒的标准。历史上出现的错误,如果我们身上也有,那就不要去做,历史上出现的正确,如果我们身上没有,那么就试图去寻找,这才是正确的读史方法。但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看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看过就算了,丝毫不反省、审视自己,这样的人,读再多的历史又有什么用呢?

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先生有句话:“我们现在在这个岛上,正是检讨过去一切的时候,正是我们出问题给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挫折的缘故在哪里,我们要检讨。我们万万不可再不问不思地一味因袭旧脾气,因为实在因袭不下去了——假如要存在的话。”这是傅斯年先生在创办台湾大学时说过的一句话,从话中我们能够听出,傅先生是无比看重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

“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借鉴历史,那么我们就会成为被后人借鉴的历史。历史是明身的宝器,我们讲国学,讲五明,是从国学的端细中寻找学问,但历史不同,它的学问就摆在那里,只要我们随手翻翻便可以得到,难得的是得到之后能不能应用。这才是史家对后人的寄托,而能否不辜负古人的寄托,那就只有看读者自己努力了。

第六节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从天子以至于庶人,一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什么意思?一句话,向里用功。

——梁漱溟

韩愈是唐代文学大家,其文章的功底深厚,以至于到了明朝,仍然有人将其视为文学上面的偶像。韩愈以散文见长,在其文章《原毁》中,有这样两句话:“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他这讲句话的意思是说,古时候的君子,对待别人是非常宽容的,而对待自己则很是苛刻,而今天(韩愈所在的唐朝时期)所谓的“君子”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非常宽松,但却很喜欢苛责别人。

一千年前古人的话,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感觉振聋发聩。人就是这样,总是喜欢用高于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很少有人能够放低对别人的要求而反过来要求自己,这恐怕也就是导致很多人都无法成为真正君子的原因。

有位年轻人脾气非常暴躁,一言不合就会和人家吵得面红耳赤,最后总是与人扭打在一起。这样长时间下来,他在乡里的名声越来越臭,没有几个人喜欢和他交往。

这一天,年轻人来到一个寺庙,碰巧听到一个禅师正在讲道。他听完后决定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争吵了,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别人误解我辱骂我,我也会谦和地辩解,默默地承受。”

禅师说:“不要辩解,就由他去好了!”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不是什么忍受不忍受的问题,你就当作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别人辱骂你,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侮辱,微笑着接受吧!”禅师和气地说。

“如果拳头打过来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禅师微笑着说。

年轻人终于忍耐不住,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感觉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责己和责人,区别就在这里,一个是要求对方怎么样,一个是要求自己怎么样。要求对方的很难做到,因为别人不是你,要求自己的很容易做到,只要你内心有一丝反省自己的念头。

梁漱溟先生曾说,我们中国人一直提倡的修身,归根结底就是“向里用功”。所谓“向里用功”就是把作用在别人身上的作用到自己身上,把用来苛责别人的道德准则作为自己的守则。

明代大儒张载在其《蒙正》中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也。”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是近代君子的典范,被人们称为“曾圣人”,其灭匪患、兴洋务之举都可谓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能够有如此大的作为,光靠他一个人而没有成千上万的湘军做追随者,没有朝中满汉大臣的支持也是做不成的。不过,很少有人想到,曾国藩这成大事的资本一开始是他绝不可能拥有的。

早年时,曾国藩是个律己极严的人,他完全按照圣贤之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更严重的是,他还将自己的标准扩大范围,推己及人地对身边的朋友和同僚也如此要求,这就导致了曾国藩早年的不得志。

在长达几年的被排斥之后,曾国藩慢慢开始领悟到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总是以自己的严格标准来要求别人的话,那么就只能是“水至清则无鱼”。从此以后,曾国藩开始慢慢反省自己在待人方面的过错,尽量宽容别人的缺点而苛责自己,由此他才真正打开了自己的仕途之门,并一步步成了后来“扶大厦于将倾”的“曾圣人”。

从“曾圣人”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先生的“向里用功”,是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的。第一,宽以待人,这可以帮助你得到他人的拥戴。严以待人是最愚蠢的处世方法,因为即便你严格要求,对方也未必会照你的意思做出改变,反而只能让你的人缘越来越差,因此但凡聪明的人,都不应该有如此的想法。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尤其是对别人的冒犯,只要是能够容忍就应该容忍下去,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别人喜欢的人。

第二,严以律己。严以律己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因为人一旦对自己严格要求,就能改掉身上很多不好的毛病,进而完善自己做人的方方面面。一个在为人处世方面总是能够自我完善的人,他也必定是一个处世得体、与人为善的人,这样人无论是处世还是做事,都能圆润得体、让人神往。

同类推荐
  • 日本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日本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人认识日本第一书。被日本国人称作:“迄今为止,介绍日本的书中写得最好最深刻的。”了解为人不知的日本,必读本。
  • 国学在台湾

    国学在台湾

    在当前这个处处充满浮躁气息的社会,国学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坚持对国学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国学智慧的浇灌下做一个更出色的中国人。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国学就是这个古老的民族永远都不会割舍的文化之魂,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正面与侧面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需要这么一本书———《国学在台湾》。
  • 透视“万岛之国”印度尼西亚

    透视“万岛之国”印度尼西亚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

    说起北美,你会有什么印象?华尔街、“9·11”事件?还是美国总统布什、奥巴马?你知道美国普通人是怎么生活的吗?旅美作家蔡真妮,用幽默亲切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她和周围的中国人在北美生活的逸闻趣事、她亲身经历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撞击,展现了北美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许多故事读来令人莞尔之余,让人对美国、美国人、美国文化有了具体的了解。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热门推荐
  • 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

    本书为林黎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三个精彩故事。《九霄环佩》:流传千年的国之重器竟也有分外柔情、传奇的一面,故事里面迷器层层套叠,作者缓缓开解,最后在我国悠长厚重的文化中打开谜底,让人不禁感概,情感需包含纯粹,方得始终。《我来跳舞》:记述作者幼年时一段趣事,文字间充满对亲情的无限怀念。《留待先生》:是一则现代都市故事,人生能得两全事?
  • 天涯散记

    天涯散记

    那是一个被中国人视为天涯海角的地方,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那里的亚马逊热带雨林里有着最原始的印第安人部落,有令人恐怖的食人鱼和硕大无比的毒蜘蛛;那里是“欧洲联盟”最西部的边界,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海外省,它就是地处赤道边缘、南美大陆,和巴西、苏里南等国交界的法属圭亚那。
  • 水时光

    水时光

    《水时光》收入夏海涛近年优秀诗歌172首。这些诗作充溢着饱满的情感,又通过文字这条涓涓细流徐徐流动,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
  • 姐,我去称霸天下了

    姐,我去称霸天下了

    五姐萧子笙在加冕以后,成功拥有了四个姐姐。为什么要称呼为五姐呢,因为她还有两个妹妹。 萧子笙觉得自从她踏上大姐这条贼船之后,就完全下不来了。 因为某些不好意思说的关系,萧子笙年近五十才开始了报仇之旅。模样还是个少年的她or他,猛然发现当年的伙伴差不多都半截入土了。 于是曾被誉为“一代丞相”的他打算不……好吧,仇还是要报的。 等等,麻烦等我一下,我忘了给我自己收尸了!!! 简单一句话,就是某六个姐妹被大姐带上贼船在黑化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故事。无男主文。本文又名:《不管怎么养姐妹都会黑化》,《花式复仇虐渣》,《总有人要挑衅神》
  • 执行长,别来无恙

    执行长,别来无恙

    前世的我一不小心遇见你,爱上你。今世我在陌生的世界里与你重新相识,相知,相爱。前世今生我都只想守护你。跨越千年之久。我愿倾尽天下乱世繁华,只为你一人。今世,我忘了你。却没有忘记寸步不离的守护你。或许是命中注定,也或许是缘分的命运。我是你的至死不渝。 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18岁的女执行长。 她有一个默默守护的她的青梅竹马。 竹马喜欢她,她不知道。 她在跑,他在追。 甜蜜的小泡泡却蓦然升起。
  • 坐等男神来倒追

    坐等男神来倒追

    简介:毫无疑问,她仅有的三段恋情都见不得光:一段是神女有心,襄王无梦;另一段从开始就是一场充满了算计的交易;最后一段则碍于身份,同样不敢让众人知道。谈恋爱谈的这么憋屈,后来她便想开了,大概是因为拿到了女配剧本,既然如此,那不如一个人安安心心养包子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农村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知识问答

    农村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知识问答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主要是指弱势者的弱势状态是由于弱势主体的身心状况(如年龄、疾病)导致的;社会性弱势,主要是指弱势者的弱势状态是由于社会原因(如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国民待遇政策失衡)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知识问答》中论及的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特指社会性弱势群体。
  • 哥是大叔了

    哥是大叔了

    汪海穿越了,成了一个娱乐圈底层欠了一屁股债的歌手。为了还钱只能继续参加节目。
  • 仙家路囧

    仙家路囧

    六界传闻,冥界的小公主是个花容月貌秀外慧中的仙子,仙界的太子是个仪表翩翩仙姿飘逸的上神,这二人的联姻,可以说是金玉良缘天作之合。没想到,当呆萌的冥瑶瑶与妖孽的白狐苏第一次相遇——某狐狸指着面前仙子大惊失色:“你就是冥界的小公主?”为什么她的仙身还是个六岁小孩子?这让某妖孽瞬间无从下口。某兔子点点头礼貌地回:“断袖哥哥好~”断……断袖?他差点从云端摔下来。“是谁教你的!”“他们都这么说的。”“那他们有没有教你,你应该怎么称呼我?”“没有……”“叫夫君!”就这样,原本嚷嚷着退婚的某狐狸,从此过上了陪萌妻打怪升级,慢慢长大的日子。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