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47600000006

第6章

春秋战国时代,商鞅一派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就是说,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与“非”都不能隐匿。一旦有人犯罪,其亲友、邻里或者其他有关系的人都要共同受罚。于是秦国颁布了连坐法。

在变法后的秦国,一家之内可各自拥有独立的个人财产。《秦律》规定,丈夫偷窃,如果妻子知道了不告发,则同罪;如果不知道,则卖为奴隶。丈夫犯法,妻子告发,妻子的财产可以不予没收;妻子有罪,丈夫告发,则妻子的财产可奖励丈夫。

于是,为了不被牵连,也为了得到奖励,每个人都要像警察一样盯着身边的人,一旦发现有犯罪嫌疑就得赶紧报官。

汉儒曾这样描绘秦国的民风:儿子借父亲一把锄头,父亲的脸色便很难看;母亲来儿子家借个扫帚簸箕,儿子一家便骂骂咧咧;媳妇生了男孩便得意洋洋,不把公公放在眼里,婆媳一语不合,便“反唇相讥”。

这样的“告亲”规定,当然也被说成是制衡机制,使得人人不能自私自利,乱说乱动,作奸犯科,而社会秩序井然。但是人人不能自私自利的目的,却是为“我”——皇上服务的,也就是爹亲娘亲不如皇帝亲。所以灭亲是为了“大义”,“大义”则是为了皇上一人。

不过,自汉宣帝开始,威逼利诱“告亲”的法律有所松动,还规定了一些亲人之间可以不告发甚至包庇也不治罪的法条。

在今天,“亲亲相隐”是否与法制社会格格不入呢?

有人抱持“我爱我亲,但我更爱正义”的信念,也有人抱持“我爱正义,但我更爱我亲”的信念。如果前者有空间,那么也应该给后者以空间。

1994年的《法国刑法典》、1996年的《德国刑法典》、1975年的《意大利刑法典》都规定,明知近亲属犯罪而不告发,故意隐匿以及为亲属作伪证,帮助亲属脱逃,都不能认定是有罪。

中国的法律则比较严苛,既规定了任何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还规定了亲属也适用包庇窝藏罪。

作为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孔子在其一生中,对道德介入政治生活一直抱有不衰的热情。而且,孔子的理想是为万世垂训,非为一朝立法。不可忽视的是,孔学、儒学的的确确早已演绎为一种文化形态,两千多年以来,促成仁君、培育儒臣、调教民众,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东方世界。

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当然不可忽视,但我们岂能忽视道德的力量?那种只顾方便公权力,不顾及亲情、人情、人性的法律,是不是合理呢?

中国的先贤倡导德化天下,但绝非不要法治。孔子对周朝就有“谨权量,审法度”的赞美,老子也说“常有司杀者”,只是他们更强调治本治根。

理想的德治是一种比法治更高的境界。它以道德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人与自我之间建立和谐人格,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世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温馨的港湾,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一块栖息地。如果家庭的孝慈温情不在,那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还靠什么呢?

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远。

法制建设只是手段,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幸福才是根本的目的。

儒家伦理中“亲亲相隐”的理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曾上升为法律规范。今天的我们,一方面在加速奔向现代化,同时也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儒家的伦理没有理由烟消云散,“亲亲相隐”也应当成为文明法律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亲有过 谏使更

圣贤毕竟是人中少数,每个人都会犯错,并在纠正错误中成长。作为儿女,对待父母,孝是首要。那么,当父母也存在错误的时候,为人儿女是不是就一味顺从呢?儒家思想可不是如此不讲原则。

《弟子规》明确告诉我们:“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亲有过失,当儿女的一定要劝谏改过,但是在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缓。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他们高兴的时候再劝;假如父母亲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有明显错误而又固执己见,有孝心的儿女,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就会放声哭泣恳求他们改过,即便遭到责打也毫无怨言。

《二十四孝》记载了一个孝子孙元觉的故事。

孙元觉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可是,他的父亲却对老人不孝顺,甚至感到厌恶,因为爷爷年迈多病,只能吃饭,不能做事。

一天,孙元觉的父亲忽然把病弱的老人按在筐里,绑在车上,要将他推到深山扔掉。

孙元觉放声大哭,跪在地上请父亲不要这样做,但父亲一把推开他,拉起小车就上山了。孙元觉跟在后面,又哭又喊,可父亲根本不听。

到了山里,元觉的父亲将老人连人带筐从车上搬下来,连筐子也不要了转身就走。爷爷爬出筐子后,元觉哭着把筐子捡起来,放在车上。

父亲说:“这是个晦气的东西,要它干什么?”

元觉认真地说:“我要把它收好,等您老了,就能用它来装您了。”

父亲大吃一惊,说:“你是我的儿子,怎么能说这种话呢!”

元觉说:“您是我的榜样,您怎样教育我,我就怎样做。您这样对待您的父亲,难道我就不能这样对待您吗?”

元觉的父亲于是幡然悔悟。

孔子提出的劝谏父母的原则是:其一,应当“几谏”,即谨慎而又爱惜地劝告;其二,“敬不违”,即不违背他们的正常意愿;其三,“劳而不怨”,即绝对不可心存怨恨行为极端。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随父亲李渊南征北讨。在一次战役中,父亲因战争失利决定退回太原,李世民劝谏父亲军队眼下不可后退,否则士兵会四处逃散,敌军也会乘机攻击。

然而无论怎样劝谏,李渊还是不予采纳。因为坚信危险的存在,当天晚上,李世民在军营外面放声大哭。

李渊出去探看,见儿子如此真切,终于静下心来听他分析利害得失。最后,李渊接受了李世民的劝谏,停止了危险的撤军行动。

正确研读孔子所说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思想与“父为子纲”的教条相去甚远。“父为子纲”所强调的,是父对子的绝对权威;而从孔子的思想看,儿女是可以怀疑父母的意见并且保留自己意见的。事实上,天下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健康成长,只要坚持了孔子提出的几项原则,即便确信自己正确,也不会与父母发生正面的激烈的冲突,而是始终以恭敬、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生命的源泉。

儒家思想中还有一个规矩叫“小杖受,大杖走”。

曾参在孔子门徒中是一个典型的孝子。

有一天,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曾参的父亲曾晳荷锄走出大门,曾参紧跟在后面,来到山脚下瓜地里。那瓜苗一片葱绿,十分茁壮,迎风摇摆着。

曾晳以教诲的口吻对曾参说:“参儿,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切勿忙手忙脚。”说着便做起示范。

曾参用心学习,小心翼翼地耘瓜。曾晳则是老当益壮,遥遥领先。

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远远落在后面,但他不甘落后,奋力追赶。没想到,动作一快,竟把一棵肥壮的瓜苗锄掉了,于是大惊失色。

曾晳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曾参不仅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曾母听说儿子挨打,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曾参反而安慰她:“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教训我。我惹爹爹生气了!”

曾晳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儿子的房门口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

曾晳于是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孔子知道了此事,马上就把曾参找来,指出父亲这样打他而不躲避是不对的。

曾参不解地问:“老师认为我应该跑吗?”孔子解释说:爹爹打你,你要看他拿的棍子是粗还是细。棍子很细,你就不要跑。如果棍子很粗,就可能失手把你打成傻子打成残废。你遭殃了,爹爹也一定会后悔,而且背上恶名。这种情况下你不躲避,那不是不孝吗?

古往今来,真正狠心的父母实在是太少。今天的许多孩子,倒是几句话不中听就要跑,就要离家出走。为什么敢呢?因为有条件要挟,欺负父母就这么一个“宝贝”。

更有甚者,有的子女不仅不会“挞无怨”,反而要鞭挞父母了。

在广东省中山市,一个18岁的女孩将父母双双杀死,并与尸体同处一屋达4天之久,直到案发。女孩向警方交代,杀死父母的原因是不能忍受他们争吵闹离婚。

那一天,父母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妈妈提出要和爸爸离婚,她一听就十分生气,大声对他们喊:“不要吵了,更不要再提离婚!”

喊完之后爸爸不再做声了,可是妈妈依然不依不饶地对爸爸骂个不停。她实在忍受不了,就从地上捡起一个旧胶袋,紧紧地套在了妈妈头上,然后用绳子将她的双手反绑起来,拖到房间里面。过了半个小时再去看时,发现妈妈已经咽气了。

她又惊又怕,生病躺在床上的爸爸不停地劝她去公安局投案自首。她的爸爸以前跑运输养家糊口,后来出了车祸,患了严重的脑血栓,卧床不起,最近他把车子卖了,钱为女儿存了起来,希望她嫁个好人家。没想到,他的这个女儿当时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想着妈妈都死了,不如大家一起死了吧,于是狠下心来,又用胶袋紧紧地套住了爸爸的头,把他也闷死了。

杀死了爸爸妈妈以后,她却并没有舍得让自己一起去死,倒是到了中山市内的一家大型超市,购买了几把大水果刀和锤子,就在房间里面慢慢地把他们的尸体肢解了,然后用黑色的大胶袋一包包装好,准备有机会就搬到外面扔掉。几天之中她下过一次楼,和房东见过面,还说过几句话。

这个女孩为什么如此轻易就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太爱她了,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劝架的方式会如此狠毒!

一个人若无孝心,只有自我,哪有资格和能力去劝谏父母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如果发现意见没有被采纳,很容易使自己受制于不好的情绪,脸色难看,甚至大发脾气,其结果更是事与愿违。

可以说,孝悌是一种童子功,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服从力。

清朝唯一的一个新科状元叫刘庆泰,曾经受到慈禧的接见。因为年纪大了,当时慈禧记不太清楚他的名字,就问了一句:“你就是新科状元王庆泰吗?”

姓都被慈禧搞错了,这刘庆泰当时怎么反应呢?他的回答十分的谦卑和恭敬:“臣,就是新科状元刘庆泰。”

慈禧意识到自己刚才说错了,但是人家的语气却是那么的恭敬顺从,完全无损于自己的颜面,所以老佛爷一下子就对这位新科状元心生好感。

既顺承了他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刘庆泰就这样巧妙地化被动为主动。

兄弟睦 孝在中

孔子全部的思想主张都是由孝悌出发。在孔子看来,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遵从,那么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在外面“犯上作乱”。

《弟子规》告诫我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弟”即“悌”,就是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兄弟姐妹。中国人除了讲孝道,还要讲悌道。这个悌道,正是孝道的延续。

哥哥姐姐友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恭敬哥哥姐姐,兄弟姐妹和睦而不冲突,并且互相帮助;对待叔叔、伯伯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如果这样,父母自然就感到宽心了,所以这种和睦当中,当然存着孝道。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礼貌礼节方面不必太过要求,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孩子享受,以至于孩子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知道要礼让长辈,更不懂得礼让同伴了。

法昭禅师有一首描述兄弟情谊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意思是: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年轻时一个个生气勃勃,不过相互之间言语交流要柔软,不要有伤和气。上了一定岁数以后,每次见到各在一方的兄弟姐妹,都会感觉衰老了一点,所以要好好珍惜这种缘分。兄弟姐妹在一起,一定要互相谦让,不要因为小小的问题就开始争执引起事端。兄弟姐妹长大成人,一个接一个为人父母了,下一代又是一群兄弟姐妹,只有上辈兄友弟恭,才能留与儿孙做个好榜样。

从前有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

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一个人的日子好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的,生活就比较艰难了,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怕哥哥不肯接受,就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送到了哥哥的仓库里。

大儿子也有小儿子那样的想法:我已成家立业了,只要一家人努力劳作,生活不会成问题,可弟弟现在还是孤身一人,应当为他以后的日子多多考虑。他怕弟弟不肯接受,也趁着星月无光,将自己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地送到弟弟的仓库里。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走进仓库的时候,都吓了一跳,苹果和玉米丝毫未减,两兄弟都以为自己做了一场非常真实的梦。

同类推荐
  • 孔二先生:孔子的平凡世界

    孔二先生:孔子的平凡世界

    历史上,他是位圣人,知礼明义,正襟危坐,与人保持距离感政治上,他渴望出仕,渴望与当权者合谋,心灵却不肯被招安生活中,他爱好音乐,喜斟小酒,崇尚财富,却鄙视不义之财教学中,他诲人不倦,粉丝云集,却常有弟子质疑他、顶撞他,他是个苦孩子,做过保安、会计,自学成才他善于化解职场矛盾,坚守自己的做人底线婚姻生活并不美满,但他鼓励子女自由恋爱周游列国,率真的他对异性有说不清的萌动,这时的先生,很接地气,在他身上你能发现自己的影子,他是国人心中的夫子,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是我们的孔二先生。
  • 民间信仰史话(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

    民间信仰史话(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

    中国民间信仰是一个奇特而玄妙的世界,要想揭开千百年来遮盖在她上面的层层面纱,惟有步入民众的心灵世界,展开永不停歇的探索与发现之旅。于是,您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万物有灵的观念,而且还有世代沿袭的祖先崇拜,乐生恶死的生活态度,受神秘心理驱动的各式禳解,更有女神崇拜、多神信仰等色彩斑斓的内容。您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改变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的传统认知,增进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信仰的了解。为此,本书资料翔实,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论从史出,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
  • 中国人的德性

    中国人的德性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 烈焰瓷都

    烈焰瓷都

    通过追寻改变景德镇的都昌人的足迹,记录了鄱阳湖上一个特殊群体在景德镇明清以来五百年的创业史,追溯时代的变迁,书写背负土地的农民在民族手工业大潮中的蜕变,再现丝绸之路上世界瓷都的千年辉煌,在哲理思辨中搜寻余味无穷的人生经验,在融入“一带一路”中寻求生活普遍的文化意义。
  •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本书收录《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登记办法》等国务院及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发的最新宗教方面的规定21个,对于规范宗教活动、管理宗教人员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书缘与人缘

    书缘与人缘

    《书缘与人缘》是由高为编写,《书缘与人缘》共分3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鹤坪印象》《谁的悲哀》《不可小觑的旧版书》《伪书盛行谁之过》《传记只读前半部》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陈瑶修仙路

    陈瑶修仙路

    陈瑶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不务正业。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看小说,终于有一天,留言骂了作者一顿后,华丽丽的穿越了……武道剧情很多,武道剧情很多,武道剧情很多请谨慎入坑!请谨慎入坑!请谨慎入坑!
  • 穿书之神秘大佬求别闹

    穿书之神秘大佬求别闹

    一场车祸,让黎棠月穿越到一本《霸道总裁爱上我》小说中前期作天作地,后期被男女主收拾得连渣渣都不剩的恶毒女配身上。不能破坏主剧情,只能完成任务才能回去。黎棠月嗤笑:你让我一个拿手术刀的玩角色扮演,这不是搞笑吗?抱怨归抱怨,还是得撸起袖子干!……正当黎棠月一边不断作死,一边披着马甲在这里混得风生水起时,突然发现:她欺负女主,招惹上的神秘大佬添一把火!她被男主报复,大佬差点把男主废了!黎堂月:“……”她这么积极的完成任务,大佬那么积极的搞破坏到底是要闹哪样?(这其实就是一个一心想回去,把自己扮成白痴傻逼的鬼才医生和一心想宠她的神秘大佬的——爱情故事)推荐本文兄弟文《名门傲妻:权少,你栽了!》聂家二少的故事哦~
  • The Chronicles of Faerie

    The Chronicles of Faerie

    In this book, which School Library Journal called ?lyrical and mesmerizing,? eighteen-year-old Laurel arrives in Ireland on the anniversary of her sister?s mysterious death, to take up her twin?s failed mission to find the Summer King and save Faerie.
  • 娆夕

    娆夕

    后来,三界虽尊我一声娆夕鬼,我却只惦记从前你唤我一声丫头的时候。夙川,你走之后,日月星辰尽失,我亦如同这死一般寂寥的夜空一般,虚无、暗淡、空空如也……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零之使魔的改变

    零之使魔的改变

    07年的时候,13岁龙星山是第一次接触到日本动画,那时的他除了用卧槽表达自己的激动以外,是无法用其他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心情。零之使魔是龙星山第一次接触到的动画,也是印象最深的动画,第一季OP那段露易丝穿丝袜的画面,在龙星山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感动,露易丝也成了他第一个“老婆”。十二年后,25岁的龙星山已经很久没接触二次元了,他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然而那天他却突然被召唤到了零之使魔的世界,代替才人,成为了露易丝的使魔。
  • 安有默兮

    安有默兮

    十年前,安兮默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温润宠溺的“哥哥”韩梓煜,他因为是豪门私生子,不得不在乡下长大,两人有着深刻的孩童情谊,在不知不觉中,安兮默对他产生了依赖之情;但后来因为韩梓煜被接到了无人告知的地方,安兮默与他断了联系。十年后,安兮默由于画展的原因再见韩梓煜,她还记得他,但韩梓煜因为车祸丧失了记忆而忘记了她,再见时,他已然变成了一个冷漠傲然,腹黑执拗的纨绔子弟,安兮默还是依旧想要亲近他,但是,韩梓煜误会她是一个见钱眼开,想要攀高枝的恶臭丫头……,在安兮默不愿放弃的疯狂暗示和被韩梓煜误解的痛苦下,韩梓煜是否能想起一切?是否能在十年间各自性格和生活发生变化后还能走到一起?十年不见,安有默兮?
  • 一世情缘,替身王妃

    一世情缘,替身王妃

    “谁先爱上谁更卑微。在这场爱情游戏中我动情了是我输了。”本以为王爷是良配,不曾想却是伤她至深之人……他是否对她有过一点动心……
  • 我要做渣女

    我要做渣女

    男朋友出轨被抓包,我却哭着求原谅,拿出所有积蓄跟他买房,房产证上当然不能有我的名字。爱就是默默付出,那些光鲜亮丽的生活本来就不属于我。直到有一天,被渣女闺蜜亲手推进地狱。涅槃重生,王者归来,那些曾经把我践踏在脚底下的人,我要让你们一个个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