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23800000034

第34章 爱与恨的边缘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汉朝自立国以来,最大的敌人便是北方的匈奴。初期,大汉还处于穷困潦倒、百废待新的阶段。面对匈奴不断来“打谷草”,汉高祖刘邦最开始采取的是以蛮制蛮的策略,想以武力解决边疆问题。但是,在经过“白登之围”后,汉高祖意识到敌强我弱,不宜力拼,于是马上改变战略,采取了怀柔之术,通过送公主和亲和财物利诱,满足了匈奴的欲壑,实现了和平共处的安宁。

吕后在执政期间,冒顿单于递上了一封带有污辱性的求爱信:“太后守寡,孤王丧偶,两相孤独,何不两相和好,互通有无。”大致意思是说:我是一个孤独的君王,生长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很想到中原一游。现如今吕后你新寡,而我又是单身,我们都属于同病相怜的人,郁郁寡欢,心中的苦楚和烦闷无处发泄,我真心希望能和你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从此朝朝暮暮长相厮守,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面对这样极具侮辱性的“求爱信”,樊哙提议出兵扫荡匈奴,但吕后最终还是听从了季布的意见,选择了忍气吞声,再送公主并配以金银珠宝等陪嫁品,以定冒顿之心。

吕后延续了汉高祖的做法,暂时解决了匈奴这个难题。然而,这种表面和平的局面始终是包不住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到汉文帝时,汉朝和匈奴貌合神离的面纱被撕破,表面上的和平终于被彻底打破了。

当时,汉文帝还是按照汉高祖定下来的规矩,派公主和匈奴的单于和亲。汉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病死,儿子稽粥继位,号称老上单于。文帝获悉后,马上将宗室的公主许配给稽粥。一场看似欢喜的和亲,却被一个叫中行说的小人物给搅黄了。

汉文帝当时选宦官中行说作为公主的随从,然而,中行说并不愿意当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护花使者,并且明确地向汉文帝表达了这个意思。但是,汉文帝认为他的理由不充分,非要让他去完成这次任务。皇命不可违,中行说在牢骚中上路了:“你们非要逼我去,一定会后悔的。”

果然,很快汉文帝就后悔了。中行说到了匈奴,马上就当了匈奴的走狗,他极尽挑拨之能事,不断破坏双方的关系,不断挑起双方的纷争,大张旗鼓地进行“反汉”。

他首先从思想上教化匈奴人,不要迷恋汉朝送来的绫罗绸缎,这些都是身外物,是消磨人意志,侵蚀人思想的东西,要他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彻底破除过于依赖汉朝的心理。二是从行动上教化匈奴人要读书识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并且教会了他们用文字来记录人口、牲畜情况,绘制地图用以行军作战等。总之,在中行说的鼓捣下,匈奴人很快就变得不安分起来了。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率十多万大军大举入侵汉朝边界,结果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攻占了朝那、萧关,还抢夺了大量百姓和牲畜,长驱直入到甘泉宫。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汉文帝对待边疆问题的底线。眼见匈奴严重触红线之举,他震怒之下,便要亲自率军去反击,结果谁都劝不住,最后还是窦太后亲自出面才阻止了汉文帝的愤青之旅。

此后,尝到了甜头的匈奴人变得肆无忌惮起来,经常出入汉朝边境“打谷草”,其中云中郡和辽东郡成了重灾区,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的惨景。

一个小小的宦官,挑起了两国长达四十余年烽烟不断的征战,这是汉文帝不会料到的,也是汉人无法理解的,更是后人引以为叹的事。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汉景帝时,匈奴依然我行我素,特别是七国叛乱时,匈奴磨刀霍霍,准备对汉朝来一次惊天大逆袭。结果他们的刀还没磨快,叛乱就被平息了,使得他们精心打造的计划胎死腹中。

随后,聪明的汉景帝依然采取和亲政策,极其大方地将公主和钱财往匈奴那里送,虽然匈奴人还是没死心,但从此“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到汉武帝时,匈奴如幽灵般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了、逃不掉。这时候,汉武帝对匈奴面临是战还是和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战,且坚定地血战到底,一雪国耻。这也是汉武帝在继思想革命之后,做出的第二个大举措。

如果说汉武帝的思想革命是为了治国、理国的需要,那么,他坚定地平定匈奴就是护国强国的需要。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摒弃汉高祖一直流传下来的和亲政策,另辟蹊径地动用武力,原因有五。

第一,此一时非彼一时。经过五代人的共同努力,通过休养生息政策,这时的汉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已是一跃千里,粮多、钱多、马多、武器多、军队多。

粮多解决了吃的问题,钱多解决了穿的问题,马多解决了行的问题,武器多和军队多解决了打仗的问题。总而言之,这五个多合起来就能解决战的问题。

就在汉武帝磨刀霍霍,准备战的时候,匈奴人似乎闻到了不祥的气息,主动投来了“和”的橄榄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单于派使者到长安求见汉武帝,请求和亲。

为此,汉武帝马上召开了一次朝议,讨论接不接受和亲的问题。他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方面主动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落得个广开言路的好名声;二来测一测大臣们对边疆问题的期望值,为自己的武力平定匈奴做铺垫。

朝议开始后,一改上次汉武帝为窦婴和田蚡举行辩论会时的沉闷,现场气氛非常火热,“主和派”和“主战派”讨论得热火朝天。

首先,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大行(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王恢发言。王恢之所以能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长年在基层工作,而且还经常与匈奴打交道,主张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是其深思熟虑之后的举措。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匈奴是一个不讲仁义的民族,匈奴人是一群不讲信用的人。自从汉高祖以来,我们送的公主还少吗?我们给他们的钱财还不够多吗?可那又如何?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高兴一下,他们就收敛一下,等你人走茶凉,他们马上就变脸了,擅自毁约,私自出兵,独自偷欢,从来不把信义放在脑海,从来不把道德留在心间,从来不把汉朝放在眼里。分分合合这么多年,闹闹腾腾这么多年,咱们劳民伤财,赔了夫人又折兵,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匈奴是永远驯化不了的敌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是无信无义的畜生。”

王恢一张嘴,洋洋洒洒,有理有据,把大家都震住了。

“要想结束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要想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和亲不是办法,而是毒药,饮鸩止渴不是办法啊。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拿出一往无前的斗志,向着匈奴前进、前进、再前进,打败他们、击破他们、赶走他们、超越他们、彻底战胜他们。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岁岁平安、年年和谐啊!”

王恢说完这番话,顿了顿,来了个总结陈词:“总而言之,枪杆子下出政权,只能靠武力才能踏出一片艳阳天来!”

随后,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御史大夫韩安国进行了陈述,他显然也是有备而来的。韩安国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谈了主和的三点理由。

理由一,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如果我们主动出击去找他们,犹如大海捞针一般。而且,就算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他们,也定是强弩之末了。这时候匈奴趁机反击,咱们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如果说我们是强龙,那么匈奴就是地头蛇,强龙虽强,强龙虽大,但压不过地头蛇啊。

理由二,以卵击石,不可毁也。匈奴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他们的骑兵威力很大,视刀山火海如浮云,有排山倒海之威力,被称为沙漠之狐。我们的骑兵虽然也不弱,但跟他们相比,便是小巫见大巫了。如果我们非要与之相争,就好比以卵击石,怎么能打败他们呢?怎么能取得胜利呢?

理由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鼻祖,深得兵法之奥妙,在作战中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便跑。他们不羞遁走,认为只要能保全性命就是胜利。与之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长处在哪里,我们又真正了解匈奴多少,我们拿什么去征服匈奴呢?

最后,韩安国总结陈词道:“总而言之,与其摸着石头过河,冒险和匈奴人进行刀锋上的较量,不如放下屠刀,立地求和。”

一边主战,一边主和,相对相立,相映成趣。一边战鼓隆隆,铁骨铮铮,意气风发,似乎在谈笑间,在弹指一挥间,匈奴便灰飞烟灭了。一边和风徐徐,言辞灼灼,灯火阑珊,似乎在花好月圆间,在举杯邀明月间,大汉王朝便能和匈奴永远和平共处下去。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让裁判长汉武帝很为难啊。为此,他决定充分发扬民主,请与会的大臣们进行一次“公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支持王恢的居少,支持韩安国的居多。

看到这个结果,汉武帝很无奈,他的原意是主张动武的,但此时的“臣意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大多数大臣还是保守派,还是愿意继续走和亲的老路线。

这说明什么?说明群臣的眼睛是雪亮的,管他东南西北风,明哲保身最重要。

这证明什么?证明现在动武的时机还没有成熟,任尔凌云壮志,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如此,那就再忍忍吧,再等等吧,忍到条件成熟时再说,等到东风来时再谈。汉武帝权衡利弊和轻重后,宣布道:“朕同意韩安国的意见,继续和亲。”

主和派和主战派的第一次交锋最终以主和派的胜利告终,但主战派却如革命的种子,虽然还是“星星之火”,但成“燎原之势”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同类推荐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季羡林忆清华”;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评北大”;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 雍正大传

    雍正大传

    雍正王朝到底是个怎样的气象?历史学家列举五百年明清史上发生的十四件大事,短短十三年的雍正王朝,就占两件,足见雍正的魄力以及那个时代是何其重要。雍正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史家说他“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但历史上也留下他得位不正、弑父鸩母、刻薄好杀、大兴文狱、未得善终的累累恶名以及扑朔迷离的宫闱谜案。本书通过对中外诸多史料的整理与研读(如洋溢着他强烈感情色彩的朱批奏折),以人性化的笔调去观照雍正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位帝王充满复杂情感与生命张力的人生,解读了雍正鲜明的个性是如何晕染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气和人文底色,而那个时代又是如何赋予了雍正毁誉参半的人生的。同时,讲述了这位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四阿哥,是如何凭借自己隐忍、自律的品格,逐渐走进康熙的视野,并以大业相托的;站在他清理百年历史积弊的高度,客观评述了这位改革雄主的精明、果决,高超的御人权术和制度建设,严打贪腐、勤勉务实的施政风格,以及在他的感召下,雍正王朝名臣辈出、吏治刷新的奋进气象,却又山雨欲来、波谲云诡的历史变局。
  • 蚕丝:钱学森传

    蚕丝:钱学森传

    《蚕丝:钱学森传》讲述了钱学森旅美二十年、曲折归国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传奇一生。钱学森是如何从一个清末杭州西子湖畔出生的钱王后裔一跃成为美国航天业界最杰出的火箭动力专家,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从而摇身变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这本书都做了解答。
  •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下)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下)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这是一次对英雄事迹的重温,也是一次对烽火年代的回望。所有的重温和回望,都是因为在这些远去的英烈们的身上,深藏着我们民族不可失落的魂魄。阅读他们的故事,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韧劲与执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灵会得到无数次震撼与洗礼。
热门推荐
  • 查干湖畔的辽帝春捺钵

    查干湖畔的辽帝春捺钵

    捺钵,契丹语,皇帝及中央政府出行的居所,行宮、行在、驻跸地之意。是辽代皇家执政制度的专有名词。辽代帝王与中央政府、皇室成员、地方政要,在一年四季中逐水草而居,春水秋山,冬趋暖夏就凉地伴随着游牧渔猎交换着驻跸地。春捺钵,即辽帝及其中央政府春天的行宮与皇城。公元2009年,吉林省组织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取得了震惊世人的重大发现。在查干湖西岸的乾安境内,发现了四处辽代的春捺钵遗址。给考古界带来这一惊喜的,是乾安县文化局的局长马福文和县文物考古所所长王忠军。
  • 火影之魂锁一乐

    火影之魂锁一乐

    漆黑的锁链,卷着镰刀与灯笼破碎虚空而来,获得冥神锤石的传承。“争霸天下?不,我只想默默守护好木叶,然后登上冥神的宝座,当然了,顺手做一做“老爷爷”也挺好。”一乐如此说道
  • 珍宝斋记事

    珍宝斋记事

    齐宁城里头,有一家铺子,叫珍宝斋。白天只做寻常营生,到了半夜,才卖些了不得的宝贝。平日里招呼客人的,是一位甚有姿色的妇人,顶喜欢和来往的公子哥儿打趣儿,当着十三四岁的看门小倌儿的面,语出惊人。若不是偶尔见着正经主子,小倌儿都觉得自己进青楼了,还是被卖进去的那个。
  • 总裁的嚣张萌妻

    总裁的嚣张萌妻

    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她,她第一次执行任务,就失手错杀了费氏财团总裁费凌欧的未婚妻,从此便被这恶魔缠上了身。她会怕他?笑话。可是自己怎么就求上了他?还做了他的贴身助理,被逼着列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她明明讨厌他来着,怎么就越来越管不住自己的心了?什么?结婚?结就结,谁怕谁。可是你跟那个女人是怎么回事?不守夫道?害她流产?
  • 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为地球家园的一员,我们应该知道"家事",才能把"家"营造得更加温馨、和谐、幸福、美好。
  • 西提

    西提

    昨晚上,做了个梦。梦里那难以忘怀的悸动那狗血的情节。一个几年前身名大噪的餐饮会所,一夜之间像是进入了某种空间,所有客房,唯独一间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打开以外。其他的房间不能开。围绕着这个事实,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 弥天

    弥天

    本书为长篇小说。书中以“文革”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人的纯洁的眼睛,不动声色地描述一场徒劳无功地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所成全的历史的弥天大谎,饱含了对历史的深入反思,读来震撼人心,无语沉思。以一个作家的写作良心和深刻的思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绝声

    绝声

    淮南阁是名动江湖的第一大门派,而阁主萧殊是名动洛阳的人物。孟善八岁那年见到了萧殊,萧殊这个名字起的委实贴切,殊容绝秀,故生而名殊。那时候孟家恰遭灭门惨案,江湖人士趋于两个利益,一为《绝声》,二为染玉,于是便杀了孟家上上下下六十六口人。从此她的愿望只有报仇。而他们的故事,就从报仇开始。
  • 重生林家闺秀

    重生林家闺秀

    上辈子林沛菡被自诩为新派人士的丈夫以封建包办婚姻的理由抛弃,这辈子费尽力气也避免不了这段婚姻之后,她决定赶紧生下一个孩子然后把丈夫扔的远远地。谁知道天上掉下来的保哥哥却怎么也不肯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