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1400000005

第5章 理念与方法(4)

王荣生:我再举一堂课——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上的《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地球很美丽;第二,地球受到摧残,环境遭受污染;第三,要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支老师请同学再看课文:“请同学在看课文的时候想一想:等会儿老师要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有学生猜测:“老师是不是要问地球有多美丽?”支老师说:“课文已经写得很明白了,我不会问的。”有学生猜测:“老师是不是要问现在地球受到了什么样的环境污染?”支老师说:“课文已经写得很明白,我不会问的。”(课文已经写得很明白,学生自己能看明白的东西不需要教。)有个学生似乎恍然大悟:“老师是不是要和我们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啊?”老师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是小学生,我们没有能力来讨论这个问题。”(又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后,支老师端出了他要问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支老师没有问课文写了什么,而是问读了课文之后的反应,这是很有些道道可讲的。

在课后,支老师解释他何以这么做:“这是一篇说明文,但不是一篇普通的说明文,这是一篇饱含情感的说明文。”“饱含情感的说明文”这个说法,在语文老师看来,是很有些不通的。什么是说明文?语文老师通常的回答,是客观地说明事物。什么叫客观?客观就是不主观。什么叫不主观?就是很少有感情。但支老师对这篇课文的体式认定是对的。就因为“饱含情感”,所以不是“说明文”教学的通常理路,不像很多语文老师凭着教参,教什么“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等。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于是同学们再读课文,感受他们读到的滋味。有的说读出的是“酸”味,有的说读出的是“甜”味,有的说读出的是“涩”味,有的说是先“甜”后“酸”又“苦”。支老师引导学生们:“你读出来的是酸味,怎么个酸法?哪里酸?你读读看,能不能把你体验的那种酸甜苦辣的味道读出来?”同学们相互促发,交流各自读出的滋味,交流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我在前面说到的,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横向之间的关联。

第二个环节,与通常的教学大异其趣,支老师没有要学生写某个段落的段落大意,而是要求同学就课文的五个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抒情的句子”这个说法在很多语文老师看来,似乎也不那么专业。语文教师的专业说法是“感叹句”。但是我们往往把“感叹句”的本义给忘了。“感叹句”叹什么?情感啊!)学生自己写,五个段落分别写五个句子。不同的学生写得不一样,就可以交流,也需要交流。支老师请十位同学上台来,这样,黑板上就有了十位同学写的十个抒情的句子。支老师将个别的句子调换了次序,有些地方加一两个关联词,画掉个别重复的词,黑板上所呈现的,是由十个“抒情的句子”构成的抒情短文。这篇抒情短文,就是今天的学习收获,是阅读这篇“饱含情感的说明文”后全班同学共同读出的“滋味”。

你看,这节课的两个主要环节,主体都是“学的活动”,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环节的组织,都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估量,以及“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

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李节:的确如您所说,两个转向,是您从一些优秀的课例,加上自己对教学活动的思考归纳提炼出来的。您举的支玉恒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课。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两个转向”针对的更多的是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层面的问题?您认为这次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什么?

王荣生: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突破点之一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什么要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呢?就是要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所以我说,新课程所期待的语文课堂,并不抽象,无非就是把教师以往只从自身这边的努力,转向学生这边:把“教的活动”有结构、较完整的追求,转向“学的活动”有结构、较完整;把“教的活动”丰富、多样的追求,转向“学的活动”丰富、多样。就语文教学来说,再加上有趣味——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乐趣。

而这样的课堂,其实就是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共同特性,是成功课例之所以成功的要义所在。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并不是以前所没有的,它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异物。新课程所倡导的,正是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所体现的教学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正是把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发扬光大。

李节:在关注教什么、关注“学的活动”的同时,您又提出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性”的观点。按照您的理解,同一所学校,不同的老师上同一篇课文,他们教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样的。请问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具体指什么?教师应该在哪里找到这些内容?

王荣生:在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语文教学似乎想怎么教就可以怎么教,想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这或教那,多教或少教,甚至教或不教,都无所谓。语文课程形态具有多元性,但多元不等于随意。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定篇”,即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语文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三是“经历”,指某一学段学生必须经历的某项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内容的上述三个方面,应该具有确定性。

语文教师们的疑惑或者说语文老师们备课时感到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语文课程研制的落后。有哪些“定篇”,教哪些“知识”,要哪些“经历”,目前尚不明了,尚未达成共识,尚在“重构”的过程中。第二,语文教材编制的不尽合理。目前占主流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主体是一篇篇的选文。而一篇选文“教什么”,在教学功能未定的情况下,似乎有无限的可能性。落实到文选型的阅读材料,在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主导的现实条件下,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某篇课文“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目前的语文教材往往不作回答,或者只有笼统的回答。这就导致了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使用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核心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差异;另一方面,使用同一本语文教科书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千姿百态,乃至千奇百怪。这就是我曾指出的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语文教学内容僵化和随意性过大并存。“教学内容确定性”的提出,所针对的就是这个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主要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主要是在备课阶段,就阅读教学来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有确定性。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课文本身的特质,最近我强调“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一篇小说、一首诗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一篇鲁迅的小说与一篇沈从文的小说,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作品的特质不同。所谓“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就是要找到这一文本的特质。二是学生学情,最近我同时强调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所谓“学情”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地方能读懂、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什么地方读不懂,不能理解、感受、欣赏。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我们做的大量案例表明,学生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往往就是这篇课文最要紧,作者最为讲究、刻意表达的地方,即这篇课文的特质所在。“依据文本体式”与“根据学生学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一篇课文的特质是可以确定的,一篇课文学生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也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有确定性的。

在目前的条件下,怎么来获得这种确定性呢?我们的做法是“共同备课”。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老师们一起来讨论这篇课文的特质是什么、学生的学情如何。我们做了大量案例,包括“国培计划”实施中的“共同备课工作坊”,围绕着课文的特质和学生的学情,老师们一定能取得共识,确定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

第二个含义,是在教案实施中,我们强调“教师想教的”要与“实际在教的”一致。这个问题展开来要费些笔墨,我就说一个我们在观察课堂时发现的现象:有些老师在教案中所列的“教学重点”,上课时却只占几分钟的课时。这就有问题:所谓“教学重点”,其实就是较多的教学时间,涉及重点只用几分钟,意味着这堂课三四十分钟在做非重点,教师想教的课堂上实际并没有教。有一段时间盛行“说课”,结果发现,教师所“说”的课,与他们实际所上的课,相距甚远。

第三个含义,是课堂教学的结果,我们强调“教师所教的”与“学生所学的”一致,最近我又提出“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有一个案例很说明问题:在一个高级研修班上,一位资深教师上课,二十余位骨干教师观课。课毕,请观课的教师指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结果黑板上共列举有十九条各不相干的“教学目标”。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同听一堂课,尚且各听所是,几乎像是盲人摸象,那么学生呢?他们会学到什么呢?按道理讲,一堂课,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教师所教的;按道理讲,一个班四五十位学生,在同一堂课,学到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样的,至少是一致的。但语文课似乎不是,我曾建议老师在上课的第二天找一些同学来问昨天的语文课学到了什么,如果我没猜错,五位同学可能会说五样东西,甚至与老师想教、在教的,完全不相干。有一次我问一位高三的教师:“你觉得今天上的课怎样?”我的意思是学生学会了没有。老师很肯定地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又问:“以前那些课呢?”老师也肯定“基本达成”。我试探着再问:“那么以后那些课呢?”老师很有信心,也应该“基本达成”。这我就奇怪了,每堂课都“基本达成”,那高三为什么还要战战兢兢地复习一整年呢?复习一整年,说明许多内容学生原来并未达成。而之所以未达成,要么是想教的东西实际并没有教,要么是在教的东西学生并没有学,因此老师以为学生该会的,学生其实很不会。

不难看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是从教学方法转向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从“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的进一步落实。

真实的鲁迅

——孙郁访谈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出生于大连。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现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曾做过知青、文化馆馆员、记者。20世纪80年代末在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工作;90年代初调到《北京日报》文艺部做副刊编辑达十年之久;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并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著作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鲁迅与陈独秀》《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张中行别传》等;主编《回望鲁迅丛书》《回望周作人丛书》《倒向鲁迅的天平》《被亵渎的鲁迅》《苦境:中国近代文化怪杰心录》等。

访谈时间:2010年6—10月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关于中小学生是否该多学一些鲁迅的作品,却存在争议。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语文教师反映鲁迅作品难教,学生说鲁迅作品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然而,喜欢和崇拜鲁迅的学生则从鲁迅的言语中感受到力量,从模仿鲁迅的行文方式开始走向创作道路。鲁迅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鲁迅的作品无疑是伟大的经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思考当下存在的种种争议,如何认识鲁迅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于中学生的意义,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我们是不是走进了误区?带着这些问题,我请教了孙郁先生。

鲁迅是超越规范性的

李节:在中小学,关于鲁迅作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语文课本应当删减鲁迅的作品,因为不好懂;另一种是,鲁迅的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您认为存在争议是否正常,您怎么看待这些不同的观点?

孙郁:鲁迅的作品在中小学的课文里是多是少,每个人看法不同是正常的。在教育大一统的时代,强调增加或减少没有什么意义,当语文教科书多样化,教育不再以应试为主的时候,鲁迅的传播才能有多样可能性。鲁迅反对文化的一种可能,而是认为各自回到自我才有意义。可惜,八十年来,鲁迅被定义为唯一可能的存在,这是违背鲁迅的思想的。在没有鲁迅对手的文章做参照下的作品讲习,不论那些作品是多是少,都难以进入鲁迅的世界。

李节:您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要把鲁迅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阅读?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筝(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筝(阅读中华国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 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 ,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经典之作。杨晓编著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筝》就是其中一册。《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筝》共分七章,内容包括:风筝的历史、制作、 放飞、流派、名家名品、体育竞技、民俗文化等。
  • 寄小读者(中小学经典阅读名家名译)

    寄小读者(中小学经典阅读名家名译)

    1.教育部推荐书目,语文新课标必读。2.特邀北京市特级教师王俊鸣老师为本系列图书撰写序言、著名翻译家李玉民老师撰写前言。3.多位名校特级教师联合推荐。4.本系列图书精选了国内近现代经典名著,以及宋兆霖、李玉民、陈筱卿、高中甫、罗新璋、李辉凡、张耳等多位著名翻译家的国外经典名著权威译本。深入浅出全方位解读经典,以专业品质为青少年打造高价值读物。5.提倡经典精读,引导青少年回归阅读本质。6.冰心散文代表作,文字清丽、纯真。她崇尚“爱的哲学”,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母爱、童心,人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儿童文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 福尔摩斯探案(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福尔摩斯探案(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励志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励志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荣耀新美文:最后的愿望清单

    荣耀新美文:最后的愿望清单

    有多元的视野,从各个角度描摹和思考人生和社会,将视野焦点多样化,并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勾勒当下不同群体的现实生活。有温度的故事,这里有美好的回忆,也有惨淡的阴影;有青春的疼痛,也有成长的蜕变。故事里有彷徨,有焦虑,有孤独,更有勇气,有温暖,有力量,有憧憬。有情怀的青春,这些青年作者的笔下涌动的是青春的新姿态,他们以独特的个性讲述属于他们的青春和成长,朦胧的爱,懵懂的情,挫折的阵痛,叛逆的碰撞,这一切都属于他们的逻辑和思维。有创意的表达,这里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变化多端的叙事方式,有多角度的人物塑造;他们冲破固有思想的牢笼,凭借创意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话语空间。
热门推荐
  • 一方汪洋的提督日常

    一方汪洋的提督日常

    这里有深海舰姬,这里也有提督舰娘。这里的海洋曾经是战场,而现在依然战火不熄。而陈夕只想守着一方之地,每天带着自家的舰娘们去抢深海补给酱的胖次!OVO舰r同人!
  • 明日求生手册

    明日求生手册

    感染病毒爆发后,明日大陆人口十不存一,幸存者抱团取暖,但生存依旧极为艰难。也许,一本求生手册,会让你活的更容易一些。别人争霸我种田,敢抄家有来无还!书友群:431.846.033
  • 医手遮天:踹了邪魅王爷

    医手遮天:踹了邪魅王爷

    前世被在自己亲近的堂姐背后偷袭,含恨而终。重生后她下定决心:宁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白莲花的闺蜜,看本小姐撕破你的美人画皮。欺软怕硬的纨绔,看本小姐把你打趴下。那个传说中面目丑陋的鬼王,你能离本小姐远点么?本小姐还要重振侯府,还要寻找失踪的亲人,没有空跟你这个“鬼”谈情说爱啊哎呀!那个美男,你要往哪里去!快到本小姐的碗里来!什么?你就是那个鬼王?那还等什么?洞房花烛夜,良宵苦短时啊!
  • 水晶传奇纪元

    水晶传奇纪元

    一个传奇的魔法师,一个充满魔法与机械的大陆。一段水晶的传奇。看强大的魔法师如何将魔导机械的力量带入传统的魔法世界!
  • 荒天帝录

    荒天帝录

    太极世界,宇宙乾坤,混沌之气,阴阳变化,生生不息。当上古所战的创伤被时间抚平,天道规则再次补全,盛世如古之神帝所下谕旨那样如约而至。在这群雄并起,龙腾虎跃,一个个修仙者都心雄万夫的万神界,谁将凭阴阳定乾坤,谁又知幽冥之故,知鬼神之情伏,见万物之情,天地之心。而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新世纪,我们的主角带着奶奶爷爷们的教诲走出祖地朱陈村,踏上了斗战群雄的征途
  • 重生之我不是军工

    重生之我不是军工

    我不是军工,我不是特工,我不是劳工。我生产林业挖坑弹,生产城市危建拆除器。
  • 全能冷妃要逆天

    全能冷妃要逆天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特工被迫吞下七彩魂珠,魂穿异世再睁眼时已不再是那个废物。七系全能。样样精通。身有彩莲空间。从此开始了修仙之路。一向冷情的她遇上那个傲世九天的男人又是怎样一个结局。
  • 开放你的人生(全集)

    开放你的人生(全集)

    每一个人要想拥抱成功,赢得人生的精彩,一定要让自己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在现代社会,谁拥有开放的意识,谁才能先人一步赢得成功。你具备了优秀的素质和能力,也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机会也不少,但你为什么依然没有成功呢?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你没有为自己建立一个开放式的人生。具体来说,开放的人生包括开放自己的心态、开放自己的思路、开放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信息,开放自己的人脉等等。
  • Sketches by Boz(V) 博茲札記(英文版)
  • 最是人间不值得

    最是人间不值得

    顾暖以为,苏亦程带给自己的只有幸福甜蜜,直到最后,她才知道,她的一切不幸,都是因为他——而她身后却是一直默默爱着她的陆凉。“顾暖,只要你转身,我一直在原地等你。”帝都只手遮天的太子爷,竟然为了顾暖,扮穷,装怂,多年的等待,终于抱得美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