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3900000005

第5章 常常听见火车的回响

——重读曾卓《听笛人手记》

2002年4月,我写过一篇《曾卓的火车,不再回返》,发表在我自己编的《文汇报·书缘》版上。那时曾卓刚去世,我是在一个周末,含泪写的。一边写,一边回忆,下笔很快;但写完后,却一遍遍地推敲、修改,一字一句地琢磨,不知改了多少遍。到后来,忽然身上发冷,才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发烧了。这样的事情我遇到过两次,还有一次是为一个刚去世的老学者写纪念文章,这是位才华过人却又经历坎坷的前辈,我觉得我能真正理解他,那篇文章很长,写到后来,身子有点打颤,一量体温,也是发烧。这时候我会想到灵魂的相通,虽然明知这是不可能的。大概因为过分投入,才有了这样的神秘经验吧。

要不是因为薛如茵阿姨的电话,约我再为曾卓先生的纪念集写一篇文章,我真的不敢相信,已有将近十年过去了!当初写稿的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但我确实还有很多话要说,因为心里还憋着一团感觉,多年来一直未有机会抒发。本来,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文汇月刊》(一开始还是《文汇增刊》)上读到署名曾卓的《笛声》和“外一章”《火车》,这感觉就腾地一下在心头涌起,随着读他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感觉在酝酿,在发酵,但我始终没把它理清楚。在我当了《文汇月刊》的编辑后,曾想请萌萌和曾卓搞一个对话,谈谈散文艺术,谈谈《听笛人手记》,但终因自己的拖延和其他原因,没有搞成。那时总觉得时间会无限地多,总是不珍惜眼下不显得过于急迫的机缘,这是年轻时代的通病吧。而现在,曾卓和萌萌都已不在人世,思之泫然。看来,我只有自己下工夫发掘和清理,将这酝酿几十年的感觉写出来了。

我重读一遍《听笛人手记》,仍然感动,仍感到轻微的震撼。这不仅因为回忆,也是我的新体验。过去那团感觉还在,堵在嗓子眼。

我发现,曾卓之所以让人感动和震撼,首先在于他那独特的阅读状态(其实也可以说,这应是一种多么正常的状态呵)——这是非功利的阅读,这又是成为人生第一需要的阅读;这是摒弃了一切外缘的阅读,这也是投入全部生命的阅读;这是全无禁区的阅读,这又是由自己灵魂来选择的阅读。

曾卓是那种离开了书,离开了阅读,精神难以维系,亦即难以生存的人。在《听笛人手记》中,看得出他读书之细,之精。他常常回忆起自己过去所读的书,将以前读的和现在正读的书放在一起对比、思考,也常常让自己的思想在不同的书中流动、穿行,碰撞出新的灵感,引发新的精神的升华。他的文章常以这样的方式开头:

最近借到了巴金同志在30年代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巴基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这是我念初中时所喜爱的一本小书。这次重读时,我好几次流了眼泪,而且也正是当年感动过我的那几个章节……(《永远的春天》)

有一本书,在我处境艰难、感到痛苦和失望的时候,曾经使我得到安慰和鼓舞,而且给我以很大的艺术享受。——这其实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严格地说,它甚至不是文艺作品。我指的是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战士·诗人·哲人》)

整整两年前,1979年的3月,一位年轻的友人送我一本新版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使我很喜悦。我在那场浩劫中丢失了大批书籍,《贝多芬传》也是我有时念及的一本。友人还在书的扉页上题了几句话……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天正是我的生日,他送我这本书,于我乃是最珍贵的礼物。(《让火燃着》)

看得出,这是一个真正的爱书者,他的人生长河是由一本本有意味的书连缀起来的,它们成为他记忆中最美的涟漪。他的精神在阅读中变得丰富、细腻、坚忍,这就对比出了周遭的粗野和浅陋,而更使他充满自信与悲悯,也使他的精神难以摧折了。

现在读书人越来越少,即使坚持阅读者,有不少也出于工作需要,或求学,或参考,或掌握书情、舆情……真正作为享受的闲读,即像曾卓那样,把读书视为日常人生第一需要的人,就更少了。这不啻是人生最大的损失。

其实,曾卓在拿到一本好书,在如饥似渴阅读时,他是摒弃一切外缘的,也就是,没有任何预设的目的,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思想、律令可以限制他,此刻的情感和思维是完全自由的,他只以自己的生命与书本相拥抱。在这场精神冒险过后,他会沉思,会回忆,会重读,甚至反复阅读。——这样,每本书的阅读,也就成为一个新的情感和思想的出发点。人的“升华”,就是这样形成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这样的阅读,可以让人和他人的生命相交融,他的精神世界也就扩展了无数倍。

读《听笛人手记》时所受到的震撼,往往是因为作者如实披露了自己阅读的经历,让人看到了这种高贵的生命的交融,看到了灵魂创造和升华的过程。

曾卓让人震撼,也因为他那独特的写作状态——其实,这也应是最为正常或寻常的状态,只是我们早已忘记了这种状态,从而使写作变为一种异化了的工作。

曾卓写他读书的感想,正如他阅读时一样,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既没有思想的限制,也没有形式的限制,他只把自己最重要的感受,把自己压抑不住的情感,把在阅读中获得的心灵的升华,如实表达出来。所以《听笛人手记》中提到的书,大多和他的亲身经历有某种呼应,有灵魂和血肉的联系,因为这样的作品最能感动他,也最能引他进入新的思考。

较早面世的《笛声》,是用曾卓自己的方式,复述了柯罗连柯中篇小说《盲音乐家》的故事。其中的小男孩子不喜欢母亲用高度的技巧为他弹奏的钢琴曲,却爱上了马棚里的马夫吹出的笛声,这使那位高雅的母亲十分惊讶。晚上,当那个外形粗鲁的马夫吹起自制的木笛时,笛声里震荡着草原的气息,悲怆的乐声与夜色融合在一起,一个失明的孩子坐在一边聆听;临近的一座高楼里,一个少妇倚在窗口,也感动地倾听笛声,思索着艺术的奥秘……写这篇文章时是1974年,正是“四害”横行的“文革”期间,但各地的“文艺刊物”也一个个办起来了。作者难以忍受那些充满政治高调的虚假的“创作”,这和他心中的艺术离得太远了,于是给这篇优美的短文加了这样的结尾:

我多么希望,在我的窗口也能听到那样动人的笛声,有着特别真挚的情感、有着纯洁诗意的笛声。

另一篇《火车》也写于1974年,这更是美得让人震惊的佳作(也许因此文谈感想多于谈作品,曾卓未将其收入《听笛人手记》,以至许多读者很难找到它,我为此向作者抱怨过多次)。文章一上来引了两句美国女诗人米莱题为《旅行》的诗:“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通篇以一种孩子般单纯的心情,写出了对旅行的渴望和羡慕,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旅行的无奈,以及那种深深的寂寞。那其实是写了一种无法施展的幽困,以及对于突破幽困获取新的生活的无时不在的渴念。这是在“文革”长夜中流露的渴望和憧憬。发表时,文末有两行写于1979年10月的附记:“今年,我终于坐上了火车,那是向北京开的。”我后来才知作者是一位老诗人,因被划为“胡风分子”而遭受了二十多年的迫害。这样的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并不想到发表,更不考虑外界的允许与否,他首先是要把一腔真情写出来——这才是纯粹的写作状态。

其实,如集子中的《海的沉默》和他写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那几篇妙文,在写作的当时,甚至在发表的时候,也都是“不合时宜”的。前者写一个德国占领军军官和一位法国少女的暧昧的恋情,作者对他们抱以赞许的感情(不要忘记那是在文艺思想并未真正开放的1980年);后者,则以他的巨大的诗人的热情,推出了一位“并不伟大”、“缺乏浓厚的社会内容”的作家。但曾卓的文章打开了读者的思路,推进了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正如他对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评价:“当所要表现的题材与他的心完全交融无间,可以让他的想象奔驰的时候,他就能达到艺术的峰巅。”只是那时的文学界还看不见这“峰巅”罢了。

不仅思想上无所羁绊,艺术形式上他也无羁绊。记得中国作协第一届散文杂文奖评选的时候,我正在北京组稿,当时有几位评委对《听笛人手记》大摇其头,说这不是散文,只是“外国文学评论”,有的甚至说是“外国小说故事”,但最终它还是得奖了,并且受到了读者真诚的喜爱。我想,作者不是按着当时的散文的样式写的,他要把自己的真情和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他不受任何诱引,也没有谁可以动摇他。事实上,只有像这样写,世上才可能有最新最美的作品。而一旦写出来了,也就“文成法立”。这是真正的创造。

因为精神是自由的,也因为内心的愈益丰富和过人的才华,他的审美眼光具有独特的穿透力。他的这些鉴赏性的文字能发现别人所忽略或一时无法把握的美,他与作品的深层次的对话发掘出了不仅为当时的批评家、研究者所看不到的东西,还常常走在了整个思想界的前面。

由阅读状态、写作状态再往上追索,我们看到的,就是作者的人生状态了。这是一位有阅历、有思想、有个性的真正的高人。他有着美的、充满诗意的灵魂。我以为,他是那代由19世纪文学(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契诃夫)养育出来的人文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有一颗忧郁而悲哀的心,本质上却又是乐观向上的。他们真诚地对待世界,充满对生活的爱,他们的作品总是沉甸甸,而不会是轻飘飘的。他是当年的革命者群体中,最有文化,最有诗情,最爱美,也最有向往的一位。这样的人,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他的文章的魅力,正是这种人的魅力的外化。

趁此机会,我想说说我所受到的曾卓的影响。精神上性格上由景仰而生的影响过去已说过,这里想说的是文章上的“心向往之”。他在《听笛人手记》的“后记”中写道:

考虑到我写的作品未必都是读者读过的,而且,也为了写得较为生动,我对作品都作了简短的复述。这是一项看来容易而在我是异常费神的事。我不仅要表达出那主要情节,而且想传达气氛和情调。在情节的复述中,也就夹杂着我的议论和感想。总之,我试图不要写得那么干燥和枯涩,不要败坏了读者对原作的印象。

我以为,这是一段非同小可的话。现在的大学文科教育,那些文学概论和文艺批评的课,其实都应该将这段话作为金科玉律。因为批评而不知复述,批评而不会复述,或者批评而不善复述,那就不是真正好的批评。这只要读一下当年别林斯基的批评,就可以明白。至少我自己,是牢牢记住了这段话,我在写批评文章时,总要尽力将原作的精髓复述出来。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自己还未吃透原作。也因此,每一篇批评,我都是作为散文来写的;而同时,又要有学理的高度。当然这只是“虽不能至”的目标,真要达到《听笛人手记》那样的文学性,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曾卓走了近十年,他的火车的回声,的确时时响在耳畔。一年多前,我在评价一位学人的文章时,想到了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学地位,便引用了曾卓当年的大段评述。这篇文章在《南方周末》发表时,受到了一些读者的好评。四年多前,我读一位武汉作家的一部感人而有深度的长篇小说,看到其中有一位有思想有修养而又独立不羁的离休老干部,看到他对年轻一代的人生带来深刻的影响时,不禁拍案:“这是曾卓!”我看得出,这个人物的原型,一定就是这位仍活跃于年轻作家心中的高人。

是的,一定有许多人,像我一样,还常常听见那火车的回响。

2011年中秋,写于上海香花桥畔

·附

曾卓的火车,不再回返

没有

我不肯坐的火车,

也不管它往哪儿开。

当我默念起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忍不住内心的一阵悸动。我赶紧转移自己的思绪,以免眼泪真的涌上来。整整22年前,我还不足30岁,第一次读到它们,我的心受到了震动。我能体会到诗句里那种心酸和渴望,以及那份来自童年、但已远非童年的悠远的痴迷。这两句诗出现在《文汇月刊》创刊号上——在一篇短短的散文《火车》里。作者的名字“曾卓”,那时对于我是完全陌生的。但从那一刻起我就相信,我和他的灵魂一定是相通的。

后来我不断读他的文章(他在《文汇月刊》上开了一个“听笛人手记”的散文专栏);再后来我调到《文汇月刊》,如愿以偿地成了他的“手记”的编辑(说心里话,在我办理调动手续时,确曾为今后能与曾卓打交道而暗自窃喜)。很快,我与他成了忘年交。我们见面不多,谈话也不多;来往信件不少,但信都不长。然而,我和他的心真的靠得很近。记得在安徽芜湖的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他,他马上送我一册刚印成的诗集(其实来开会前,他赠我的那册已寄出了)。我连夜看了一遍,第二天早晨,一见他就说:“其中有一辑,我最喜欢。”他眼睛亮亮的,用右手的食指指着我说:“‘有赠’?”我点头。他笑了,我也笑了。以后,上面在发言,我们就常在下面轻轻地聊。我们年龄相差近一倍,但说话时都如小孩,谈到心仪的作家或作品,总爱打断对方的话头,而说出的竟常常是一样的话。当声音同时出口,两人愣一愣后,接着便是会心的笑。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多么美好、多么难得的人际交往呵!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几次这样的交往,那可真是一种福分。

在曾卓的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坦率和真诚。他从没有客套和那种夸张的寒暄,初打交道时甚至会觉得他有点冷,而其实他是热的,只是热得内在而又实在。他对每个人,都像对老朋友一样,只说心里话,不说废话。所以他的话又是直率的,有批评的意思也总是当面说出来,但不会叫你难堪,只让你觉得温暖。这是我最为向往的一种性格。现在我的性格中,如果还有一些优点的话,那么我敢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向曾卓学来的。

后来,在他武汉的家中,我们有过一下午的长谈。他对黄裳的文章推崇备至;而对周作人,更是佩服无以。我本来就喜欢黄裳的文采和学养,对他的称赞,深觉会心之喜,并为自己欣赏的眼光而暗暗得意。但他作为一个在抗战前夕参加革命的、有“老红军”资格的人,会对周作人作品倾心如此,实出于我的意料。现在想来,这大概是他艺术家的气度和非凡的鉴赏力所决定的吧。我那天就跟他说了,今后很想花点时间研究知堂散文。要是没有他的鼓励,我后来那本《解读周作人》,一定也是写不出的。

曾卓对于文坛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与绿原、牛汉等齐名的“七月派”诗人,除了“有赠”那样纯情、纯美的诗,他还有大量铜琶铁板的战斗的诗章,而在被划为“胡风分子”的岁月里,他那首凝聚了自己的悲愤和热血的《悬崖边的树》,更是成为那一时代诗歌的绝唱。由于他的艺术修养和理论素养,他又很自然地成为继胡风之后这一诗歌群体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但我总觉得,他的散文,尤其是那本《听笛人手记》,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更其远大。他这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系列散文创作,因为感情真挚和风格的别致,很快赢得了大量读者。但散文界却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或干脆称其为“外国文学评论”。其实那是真正的散文,虽然多以西方文学的名著作为话题,但他的议论,甚至对于情节的复述,都深深地融进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凡与自己的经历和感情无关的,他决不写。这是这些作品之所以独特的奥秘,也是他的成功奥秘。当时的作家们所追求的,大抵还是较强的外在效果,真正返归这种“有我之境”,我以为,还是自曾卓始。他在这一时期的另一贡献,是发掘了巴乌斯托夫斯基。当然,这位苏联作家的《金蔷薇》早为中国读者所喜爱;但曾卓在“听笛人手记”中,一连写了好几篇发自真情而又见解独特的美文,使人们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曾卓所说:这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没有为我们带来时代的丰碑和生活的惊涛骇浪,他怀着一颗过于柔和的,善良而温情的心,在生活中追求美和发现美,他的作品使我们的心灵轻轻颤动,使我们以愉悦的心情体会生活的美,并激发了对生活的爱——这是具有着恒久魅力的牧歌式的作品。这些话,现在看来也许觉得平常,但在文艺思想还相当单一乃至僵化的当时,则无异于旱地惊雷。他哪里只是介绍了一个巴乌斯托夫斯基?他是从一滴水里,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和人生无限的丰富和多样!

曾卓终于老了,病了。去年,他在病中迎来了80大寿。在他晚年,我有两件事甚觉欣慰:一是我的一本书稿,被编入了他与周翼南联合主编的“跋涉者文丛”;二是我发表的一篇关于《文汇月刊》的回忆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去年元旦前夕,我收到了他从医院里写来的信:“回忆文章已读过(在你寄来以前,已有友人复印寄我)。谈人论事,有章法,有情趣;没有想到的是,对我用了如此的重墨,使我有惶恐。不知你是否由于偏爱而溢美了,但我总还是欣慰而且受到感动的。……”我在文中,提到了在创刊号上最初读到他两篇作品时的心情:“他的《笛声》美得令人心醉,而‘外一章’的《火车》,却美得让我震惊。”我在那一段的结尾写道,“多少年了,每想到这篇文章,我的心仍禁不住微微的颤动;而那两句诗——没有我不爱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此后就一直隐隐地伴随着我了,它们也许将伴我一生。”我这些话,都是真诚的。而曾卓所说的“欣慰而且受到感动”,也一定是真诚的。我甚至还固执地觉得,这种欣慰和感动,一定在他心里保持了很久,因为在将近一年之后,他自称是“投入了自己全部心血”的那首短诗(这也许就是他最后的作品),题目就叫《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这肯定是他的又一首杰作,一如弘一法师所写的“悲欣交集”,将长留于人间的。如果真是因我的回忆勾起了他的创作冲动,那我是会觉得幸福的——虽然这很可能只是我的痴想。

就在几天前,曾卓离开了我们。我仿佛看到,他登上的火车,慢慢地,永不回头地开远了。一段多么艰难曲折而又温暖美丽的人生,就这样,永远结束了。然而他的书仍在读者心里流动,它们将陪伴一代代的读者,继续寻找那更温暖、更美丽的世界……

写毕于2002年4月14日

同类推荐
  • 弟子规全鉴

    弟子规全鉴

    本书在全面阐释《弟子规》精华要义的基础上,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七个方面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书中大量引用圣贤著作进行说理,穿插上百则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件,将《弟子规》蕴涵的智慧与当下职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当今鲜明的时代感相结合,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国学爱好者以及青年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提升个人修养的必备读物。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管子(精粹)

    管子(精粹)

    《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博,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的成书过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管仲在世时由于功业显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随者便开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迹和学说被管仲学派丰富和发展。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及其学说进一步发展,并与诸子百家争鸣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体系,从而为《管子》一书的完成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从《管子》中精心遴选43篇精华篇目,并对原文逐一进行注释和翻译,力求从政治、经济、礼仪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示管仲的执政见解与措施,准确阐释管仲的伟大思想,是现代人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的珍贵资料。
  •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
  • 每天读点世界常识(套装共九册)

    每天读点世界常识(套装共九册)

    本套书共九册,《美国常识》解读了留学美国名校的申请智慧,全面介绍了在美国不能不吃的各种美食。《日本常识》用简单的语言让你了解你最想知道的日本常识。《俄罗斯常识》客观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的成就。《韩国常识》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实用的在韩生活攻略。《印度常识》盘点了去印度最不能错过的热门旅游景点和人气美食。《东南亚常识》带你走进陌生而神秘的东南亚世界。《欧洲常识》切合实际解读赴欧生活的实用技巧,全面普及每个人都必须知道的欧洲知识。《非洲常识》带你发现神秘而野性的土地,探索狂野又柔情的文明,领略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巴西常识》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实用的在巴西生活的攻略。
热门推荐
  • 苍天血痕

    苍天血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自然?曰: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精钢百炼而成,凤凰浴火重生,这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不断的厮杀,持剑争锋!这里没有坦途通天,只有痛苦的蜕变,斩棘前行!大道万千,且看孱弱杨天,如何在迷茫中寻找真我!在困惑中明悟真谛!在苦难中懂得守护!
  • 后妃难训

    后妃难训

    他怀抱着妖艳女子,手执酒杯从她的身上扫过,嘴角弯起一抹残酷的弧度,朝对面的男子说道:“作为你将如此美人送给朕的回礼,今晚,朕就会将朕的皇后送到你的寝宫。”她神色漠然,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一眼,就如同他口中的皇后与她没有半点关系。****她说:“我为你练出一支铁军,助你横扫天下,作为交换,你要还我自由。”“好。”没有任何犹豫,他一口答应了她的提议,轻执起她的下巴,笑容邪魅,说道,“但是今天晚上,由你侍寝。”她脸上的神色淡漠如冰,亦没有任何的犹豫,“可以。”****只是,她没有想到,作为一国之君,理应君无戏言,可是他却失信了,而且,失信的皇帝,不止他一个…楚轻,驻越南特种兵第一军团长,被敌人逼入处处隐藏危机的沼泽之中,为救队员掉进泥潭,等她清醒,却发现周围的一切,全然陌生,甚至还被错认为皇后宁雪倩而带进皇宫。在这异世,她步步惊心,却淡然处之,只为求得自由之身,但终究不得如愿,面对那似乎无尽的囚笼,那双冷眸之中终于现出了决绝和狂傲,那耀世的光华,无人可挡,亦无人敢挡。~嘿嘿,宝贝又开新文了,亲们多多支持哦,票票啊收藏啊什么的,宝贝最喜欢了!O(∩_∩)O~穿越文《错点王妃》:
  • 在线等挺急的

    在线等挺急的

    迷失在未知宇宙的外星人伊斯意外搜到了来自地球的救援信号。地球在哪儿?他们究竟有什么阴谋?警惕的伊斯假意接受地球人的指点探寻万界,直到发现…………“喂,昨天刷出来的剧情你看了吗?”“看了啊!哈哈,生命线游戏是打算大结局了吧,伊斯居然说今天要来我们地球!”“可不是嘛,我……卧槽,卧槽卧槽卧槽,快抬头看!”“看什么东……WTF,这是世界末日吗!”……[伊斯]:【你好,地球人。】
  • 末世伪圣母

    末世伪圣母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是久映从小到大的座右铭。尤其是在妈妈去世之后,更是把这句话贯彻落实到底。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私企,过着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每个月随公司旅旅游什么的悠闲日子。只是好景不长久,一场传染病侵袭了好多员工,久映工作量剧增也病倒了。原以为就只是传染病,打个针输个液自然会好。没想到医院也束手无策,病毒迅速猛烈的扩散,各国都没有针对此病的防御与治疗办法。病情急剧恶化,病员丧尸智力生吃人肉,社会秩序紊乱,道德崩塌。病毒从食物链顶端开始传染,其后是其他的飞禽走兽。世界充斥着硝烟,污染了土质水源,就连植物也妖魔化了。这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一路砍杀,操练成了女汉子的故事。
  • 召王令

    召王令

    “召王令出,国玺立现!”大夏皇帝自杀前留下这么一句话。自此,天下纷争不断,只为手握传国玉玺,登上九五之尊。手握召王令的夏晚华表示,这是她的保命符,要藏好!可是有一天,某人发现这召王令不是那么回事!原来这皇帝也会开玩笑啊!还是不小的玩笑。【文慢热,可以先收藏攒着】
  • 莲繁

    莲繁

    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在残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疯魔了一般,燃尽自己的生命,竭力想生存下来。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台湾史话(中国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

    台湾史话(中国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

    本书叙述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台湾的政治建制、经济发展与贸易,大陆对台湾的移民拓垦,郑氏家族与刘铭传等对于台湾的经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的占领和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掠夺,台湾人民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日本投降后台湾的光复,国民政府对台政策的得失,迁台人员与台湾土著的矛盾,等等。读后可以对台湾从史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开发、发展过程,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当今两岸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读者及有关人员了解台湾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萌宝入侵:爹地求婚请排队

    萌宝入侵:爹地求婚请排队

    为了安家二老,她亲自上阵,酒醉之后被男人占了“大大的便宜”。家里破产,无奈出国,却不知命运早已用另外一种形式将两人再次捆绑在一起。……五年后,二人再遇。“你在干什么?”男人警惕地望着她。“呵呵……你猜呢!”安心雅制服诱惑,眉眼含笑的回看他,结果被男人一手推开。第一回合,以当红明星“非礼不成反被..”扭送至警察局结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后之凤舞天下

    帝后之凤舞天下

    天佑四年,杵国太子继位,迎娶怀远大将军之女若水晗为妻,封晗皇后,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婚当天,太子突然暴毙,若水晗被打入死牢,冯太后以若家上下数百条人命相要挟,若水晗迫不得已化成长公主绿姬的丫鬟,陪同长公主远嫁墨国,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协助长公主俘获墨国帝王墨羽的心,自此开始了一段血腥人生,古老的诅咒慢慢开始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