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9200000007

第7章 导论(6)

“流散”和“流亡”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文化、商业等的全球化,流亡与流散几乎成为同一概念。它的政治性开始淡化,渐渐成为一些作家、学者、音乐人等变为真正知识分子必需的经历和有效的手段。后殖民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对流亡有切肤之痛,对他来说,流亡不只是身体意义上的困顿,它就像命运的一部分无法摆脱。从他踏上美国国土接受美国式的教育开始,“流亡”这个他一生偏爱的主题就注定萦绕他左右,在他眼里流亡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状态,更显示为一种身份和境遇,既有实体的指涉又有隐喻的意义。他在精神上把自己定位为西方世界的流亡者,保持着第三世界流亡者感知世界方式,在喧闹中思索,审视西方中心世界里的众生相。“英国和美国是我的替代之地,而我从小就说英文和阿拉伯文。我总是有一种局外人的诡异、奇怪的感受,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有一种无处可归的感受……我的背景是一连串的错置和流离失所,从来就无法恢复……”(注:薇思瓦纳珊:《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他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任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教授职位,享有丰厚的收入,但他总是感觉徘徊于主流之外,不能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永远无法完全与新情境合而为一。这种“流亡”的状态是萨义德主动的选择,因为他认为“流亡”是成为真正知识分子必需的经历和有效的手段,虽然这个过程充斥着痛苦、磨难和无所适从,但却是绝不可少的。像萨义德这种来自第三世界的其他知识分子,在客居他乡的漫长岁月里,“流亡”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是无法治愈的,书写和文学创作成为他们自我泅渡的方舟,成为他们独立思考和批评的领地。

生活在两种文化、两种经验,充满差异的世界里,双重身份的交织让移居或寄居他国的流散者对“流亡”有着难以释怀的切肤之感。在文化与体系之间,他们总是感到“格格不入”,“乡关何处”的追问道出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孤独漂泊的内心彷徨。所以“流亡”所带来的精神创伤、身份缺失所带来的焦虑影射在流散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上,受到了全球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注。具体到流散作家来说,无论是自愿放逐,还是被迫流亡,抑或是在异域成长并接受教育的少数族裔散居者,面对现实语境对既有方式的挑战、对既有文化特征的排斥和否定,他们便具有强烈的漂泊感和轻飘的失重感。如科伯纳·麦尔塞(Bernard Mercer)所述,“只有面临危机,身份才成为问题。那时一向认为固定不变、连贯稳定的东西被怀疑和不确定的经历取代”(注: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总之,探讨和研究流散写作,必然涉及当今时代越来越无法回避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

文化身份也可译为文化认同,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它看作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或某一具体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文化身份具有一种结构主义的特征,某一特定的文化可以被看作一系列彼此相互关联的特征。因此,文化身份的概念既隐含着一种带有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含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积极寻求“认同”的深层含义。不管将其视为静态特征或动态建构,在当今文化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具有某个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另一民族的土壤中如何维系自身的文化身份已成为文化和文学研究领域越来越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当前学界焦点性的重要论题。随着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转向文化和制度批判视野,文化身份也日益成为女权主义、后殖民等文学批评流派关注的焦点。在追寻身份的流散层面上,文化身份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的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身份认同强调的是在主体间的关系中确立自我意识,并在普遍有效的价值承诺和特殊认同意识的张力中获得自我归属感和方向感的过程”(注: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在隐喻的层面上,文化身份往往给人一种“在家”的感觉,给人一种空间的想象,给人一种生存论上的归属感和历史感。综上所述,通过具体分析,身份认同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它是主体性的自我反思;这种反思意识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关系中形成的,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最终扬弃他者、回归自我的过程。第二,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个体连结为族群的重要心理指向。如鲍曼所言:“‘共同体’意味着的并不是一种我们可以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将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注: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第三,它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它会受到性别、阶级、民族、种族等话语的影响,也会被文化、历史、社会的想象所塑造。

200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海外流散文学”丛书为“文化身份”的考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在丛书的绪言中,主编赵毅衡透过海外个体写作的纷纭和斑斓,敏锐地感知到那种内在的“规定性”:“不管海外作家个人风格有多少差异,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几乎无一例外苦于精神价值上的两难之境:中国文化与异国生活之间,物质求新与精神恋旧之间的尖锐冲突,使生存的异化,转化为灵魂的异化”(注:瑞恩·赛格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载《跨文化对话》,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辑,第91页。)。这些与霍米·巴巴所阐述的“混杂性”特征有不谋而合之处:移居者为了更好地生存和适应新环境需要认同移居国的民族文化主流,但是隐藏在他的意识或无意识深处的民族记忆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他新的文化身份发生冲突,产生一种难以弥合的苦痛,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新的交融。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体会其内心隐含的矛盾,既饱含流浪弃儿对故土的眷恋,又充满对此深深的不满和反思,期盼在异国他乡找到安放灵魂的圣地。然而,与期望相反,在主流文化面前他们又成了受排挤的“他者”,所以对于流散作家来说,“身份”的建构则伴随着更为清醒也因此更为痛苦的精神历程。从故土到异乡,一切都陌生起来,暧昧起来,“家乡和异乡的角色虽互为两极,又难分彼此,纠缠着存在于我的日子里”(注:赵川:《不弃家园·跋》,《海外流散文学丛书·散文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与之相伴的是失落、怀疑、疏离、对抗,是双重的身心、视角以及永无止境的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到哪里……当陡然的断裂让生命与源头不期而遇时,用文学这个媒介来表达自己流离失所的情感和经历,便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同类推荐
  • 潇洒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潇洒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这二十余篇回忆文章出自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等诸多大家,他们或为亲炙弟子,或为同事知交,或为异代知己,从“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种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更为真实可信的胡适形象。对学子,他诱掖提携,爱才举才不遗余力;对朋友,他切磋砥砺,忠直相待;在新文化运动、教书治校以及抗战外交中,他的为学与治事,展示了自由的思想、宽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
  • 闲书闲话(采桑文丛·第二辑)

    闲书闲话(采桑文丛·第二辑)

    本书共收录文章33篇,多是作者写于近几年的书评。前六组《闲书闲话》是类似书话性质的短书评,记录阅读的感受和印象;后面有几篇外国小说评论,试图在印象概括的基础上作出解读;最后还有一篇评论出版家贝内特·瑟夫的自传,算是书人书事。
  • 叶思芬说金瓶梅(第3辑)

    叶思芬说金瓶梅(第3辑)

    《金瓶梅》对世情的揭露,对人性的描绘,比它的情色描写更具冲击力与持久性。在解读者叶思芬的眼中,这不是一部人们惯常认为的“淫书”“禁书”,而是一部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描写日常生活的书,写的是柴米夫妻的衣食住行、爱恨情愁、贪嗔痴慢、生离死别。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运河沿岸一个有钱人家的日常生活;看到潘金莲如何挣扎谋求一个更好地未来;看到西门庆在官场、商场乃至欢场的应对进退;看到那个时代的官员、商人、妓女与尼姑的生活点滴,以及这样的日常中,人的可笑、人的可怕,还有人的可悯;看到数千年来从未改变过的世道与人心。
  • 最美元曲:用一个故事留住你

    最美元曲:用一个故事留住你

    世态苍凉,一灯如豆。素衣青袍的读书人,在辗转反侧中,提狼毫,磨端砚,属文作曲,在辞文作曲中聊以慰藉。有人说,要知人论世。但是作者寄托在作品里的情感亦可以让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曲一人生。本书选取了元代富有盛名的七位元曲大家的作品,通过优美的笔触为读者讲诉那多年之前的疼痛与寻觅。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帝少的首席

    帝少的首席

    爱上洛初,大概是运筹帷幄的君越寒这辈子唯一一次失了算的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八十天环游地球

    八十天环游地球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主人公福特与朋友打赌,要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他和仆人路路通千方百计克服了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在意外和惊险接连不断,困难重重,但福克却一直非常镇静和果断,可最终还是迟到了5分钟……
  • sms舍子花(四)

    sms舍子花(四)

    巨大的庄园一望无垠,隐没在森海中的巨大宅邸,在树冠之上探出了飞檐。这里是万澜山家的私人土地,大小比十片标准的足球场地加起来还要大一些。如此的规模与其在商界的实力成正比。作为日本商界的三巨头之一,万澜山家有着深厚不可动摇的名望。在这里面,万澜山家的大小姐正在自己的办公间里接待一位“客人”。大小姐名为万澜山苍莲,黑长直发,相貌端庄,是一位大和抚子般的女生。而站在她身前的是一名约莫四十岁的男人,近一米九的身高搭配上健硕的躯体充满了压迫感,像是巨轮的黑刚桨叶那般坚硬,让人不敢接近。
  • Molloy

    Molloy

    Molloy, the first of the three masterpieces which constitute Samuel Beckett's famous trilogy, appeared in French in 1951, followed seven months later by Malone Dies (Malone meurt) and two years later by The Unnamable (L'Innommable). Few work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ave been so universally acclaimed as central to their time an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 暧妻的梦想园

    暧妻的梦想园

    一九八九年,萧家村唯一的女高中生,纯女户萧天宝十八岁的小女儿萧翠竹高考落榜了。曾经寄托了萧天宝全部希望的萧翠竹,竟然没有考上,萧天宝气得连着几圩都在镇上的小摊上喝得大醉。“老萧,这么漂亮的女儿,可以考虑招个上门女婿—”“老萧,给你家翠竹女儿找个有工作的老公—”“老萧,翠竹这么漂亮,谁出聘金多就答应谁—”----“爸,要我嫁人可以,但我一定要选自己顺眼的—”“翠竹,除了人,聘金不能少——”五个月,媒人来了十来个,亲事没有一个成。萧家姑娘貌美人灵,高中时同学追求一大帮,幼稚,她看不上,再说,还在读书呢!同乡的小伙子不少,仰慕的不少,可就是说不成。半年后,又有一个媒人上门:“老营盘有个青年叫罗双虎,今年二十九岁,刚好探亲回乡,听说你家翠竹高中已毕业,他托我来牵线。他愿意第一个孩子姓萧,但可能拿不出三千元聘金,希望翠竹可以去他家看看——”“不行,自古只有男看女,哪有女的先相男——”萧翠竹毫不含糊。两天后,媒人又来了:“那个罗双虎说,他已经同意了,说不用看了。若是翠竹没有意见,这两天就写好下聘文书,他回单位开好证明就领证——”萧翠竹好惊讶:“这么快?也不相看了?我还没有满二十岁呢。”
  • 全球绝地

    全球绝地

    绝地世界笼罩全球,人类被迫进入厮杀!百人活一,杀戮唱响!当无数功法、武技、宝物……被带回地球。武道崛起。
  • 花园庄

    花园庄

    花园庄没有花。没有花的花园庄为什么叫花园庄,谁也闹不清。花园庄是个小区,是个开发商在不前不后,也就是开发最闹的那段时间,在一个山脚下开发的一个小区。因为是在山脚下,依山势而建,因此小区的形状也就有点特别,不是楼房排排坐,而是错落有致、高低不等、前后不一、方向各异。因此花园庄在外人眼里有了几分美感和情调。又因是在一片山脚下开发,空间感比较大些,这又让它有了些宽畅,不像市里的楼房挤扁在一起,给人拥挤堵塞的感觉。总之,在这里让人一看就轻松舒畅又开阔。这个有感觉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我是在偶然的一天发现这个地方的。
  • 我们的少年时代之允儿

    我们的少年时代之允儿

    “pgsk.comlikeyou.”夏允儿偷偷的写在她喜欢人的本子上。纵然万劫不复,纵然相思入骨。我也就待你眉眼如初,岁月如故。他了然于心,她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