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9200000008

第8章 导论(7)

有着第三世界背景的后殖民理论家大多处于一种双重境遇之中,为了在众声喧哗的第一世界中心地带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不得不依赖自己所拥有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他们在第一世界充当第三世界的代言人,以引起西方主流社会的关注和认同,从而实现从“边缘”走向“主流”;同时他们又在第三世界宣传第一世界的理论,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启蒙,享受在第三世界的尊崇地位。已作古的后殖民理论大师萨义德以及新崛起的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是这方面的代表。在跻身西方学术主流之际,他们又都试图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因此他们常常遭遇民族文化身份“不确定性”的责难。他们的文化身份看似“不确定”,实则具有非常清晰明确的双重文化特征。他们都处于文化身份的“阈限空间”。正如萨义德所言:“也如同其他许多人那样,我不只是属于一个世界。我是一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同时我也是一个美国人。这赋予我一种奇怪的但也不算怪异的双重视角。此外,我当然也是一个学者。所有这些身份都不是清纯的,每一种身份都对另一种发生影响和作用。”(注:Said,Edwar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Mass:Harvard UP,2000.p.397.)也就是说,这些文化身份时刻发生着碰撞、冲突和摩擦,而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新的交融。这就创造了文化身份的一个交接点,造就了一个“中间状态”(median state)——也就是世界流散写作所处的文化身份的“阈限空间”(liminal/liminality)。霍米·巴巴就是这样一位“阈限”人物,他生在印度,从小受到东方文化熏陶,印度民族的文化印记难以从他身上抹去,即使他在第一世界身居高位也难以改变。一方面,他不得不认同所在国——先是英国,后来是美国的民族文化,以此获得所在国生存权并进入其民族文化的主流;另一方面,隐藏在他的意识或无意识深处的民族文化记忆又时时刻刻地提醒他去认同自己本民族文化,也因此他的文化认同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性。总之,“混杂性”文化身份特征在他们身上显露无遗。

关于文化身份的探讨,美国的苏珊·S·弗里德曼(Susan S.Friedman)提出“社会身份新疆界说”(the new geographics of identity)。该学说强调多重身份混杂带来“不同与相同、停滞与运行、肯定与疑惑、纯粹与复杂,社会身份就在差异的边界和模糊的边境地带游动,从而有可能削弱传统的‘修辞历史意义和物质固定性意义’”(注:苏珊·S·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载《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王政、杜芳琴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3页。)。这种身份上的含混性主要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被放逐的国度,放逐了这个桀骜不驯的人。作为一个双重意义上的流放者,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正是这种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行走与寻求,造就了文学史上一批优秀的流散作家和作品,成为当今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流散不仅指全球化或后殖民时代文化跨界的生产、生成方式,也同时表征为一种精神意向,即行为个体在漂泊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可以理解为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命状态或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性。在现实的文化语境中,流散是对一种固着状态的离弃,由此割断了作家与亲友、故乡、民族、祖国的联结纽带,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虚幻的自由,没有归属感,处于一种轻飘的失重状态。但流散的过程也是追寻的过程,不安于精神之漂泊,追寻某种生命归属意义的完整一致构成了流散的另一面。越是流散,越是陷于属性上的分裂、破碎和不确定,流散者对于一致和统一的追问和追求越是强烈。作为对流散行为和流散精神意向的具体书写,流散文学也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持续追求归属和无穷追问身份的文学。它不仅是对流散者具体生活的描述,更揭示他们追求和追问的精神特质和哲学处境。移民生活激活了流散作家对这一点的具体感知,所以表述民族或族裔的文化和历史差异,成了他们在异域创作的最初动力。既然流散可以看作是对文化冲突、文化差异、文化分裂的承担与直观表现,那么文化身份便成为流散书写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身份成了流散文学的中心问题。

就美国华裔而言,无论他们是移居者还是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华人移民后裔,一般都希望能够融入移居国的主流社会,而对于移居国而言,一般也希望将移民同化,成为自身机体的一部分。但是“融合和同化常常沦于一种理论神话,一旦落实于具体的人事或时空,就显现出希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有时甚至是宿命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注: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因为对美国的华裔流散者来说,政治上,他们可以认同美国高度的民主自由法制理念,甚至可以加入美国国籍。然而,在深层文化心理层面,总还有唐宗宋祖的记忆,还会执着于“华裔”的族群意识,小的方面如春节、中秋节等文化习俗的延续,大的方面如儒家思想乃至“文化中国”理想的宣扬、追索。总之,外在的认同容易,而内在的认同却非常困难。一个国籍意义上的“美国人”与文化意义上的“美国人”可能不是完全统一,甚至是分裂的。因为他们无法抹去中国文化的积淀也无法摆脱美国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对他们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特殊的身份使得文化的选择无时无刻不在困惑着他们,无所归依和游荡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成为无奈的选择,焦虑与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挣扎与痛苦成为他们最好的心灵写照。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成为何处是归程的流散者。

本书所讨论的作为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后裔或第二代在美国出生、成长,接受正式的美国教育,享有美国国籍,并能熟练地驾驭英语成为其创作语言的美国华裔作家,他们不同于强烈认同中华文化的先辈。他们的先辈远渡重洋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中国是令他们魂牵梦绕、给予慰藉和抚平心理感伤的港湾,落叶归根成了他们毕生的愿望。尽管如此,由于他们生存在远离故土的环境,经常不得不面对来自异国的不友好和排斥,失根的痛苦也时常伴随其左右。而作为第二代美国华裔,一方面,他们强烈渴望融入所居住国的主流文化以获得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来自主流社会的排斥和隐藏心灵深处的民族情节和民族记忆却又时时刻刻与他们新的文化身份发生冲突和某种程度的交融。随着他们作家身份的声名鹊起,他们的身份地位也相应地大有改观,但他们的肤色、血缘、种族却使他们被视为“他者”,普遍感受到文化上的隔膜与悬浮。他们承受着无法安放灵魂的精神漂泊,体悟着双重边缘逼仄的痛苦,体味着身份焦虑的内心困扰和彷徨,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流亡者。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在他们用想象建构起来的文学文本中,“身份”的追问和寻求则呈现出一种更为清醒的、痛苦的和撕裂的精神历程。充满尴尬和矛盾的第三空间处境使他们的文化身份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视角优势,使他们可以深入其中又可游离于中美文化之间,以一种独有的视角去反观这两种文化,同时实践着文化的传承、颠覆和改造。因此,他们的写作无一例外地探讨了文化身份的定位、文化的归属、文化身份的重构、审美价值的取向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切支撑着流散文学的存在。毫无疑问,无论从生活现实还是从学术角度,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都可将他们的写作称为华裔流散写作,并能放在流散研究的范畴之中,成为全球化时代后殖民文化批评领域新兴的热门课题。

同类推荐
  • 但为君故吟至今:唐风宋韵里的暖男写意

    但为君故吟至今:唐风宋韵里的暖男写意

    说起唐诗宋词,总是让人齿颊生香。本书以唯美的意境、细腻的笔触解析唐诗宋词,并以诚挚的心灵、深沉的刻画,将唐诗宋词中蕴含的若干段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经典情感故事和与之相关的那些著名诗人词人的生平,纷纷以美文形式呈现,为读者奉献一席华美的以诗词串起的文艺大餐。
  • 橙红年代(壹):风云乍起

    橙红年代(壹):风云乍起

    刘子光做保安的父亲在值班时被流氓打成重伤,于是他顶替父亲,成为一家物业公司的保安。他有一双所向披靡的铁拳,这注定他要生活在风头浪尖。他单枪匹马击退了来小区滋事的不良分子团伙,却被物业公司老总当成了眼中钉。
  • 不甘沉沦的汉子

    不甘沉沦的汉子

    《不甘沉沦的汉子》中《沉沦》、《茫茫夜》等小说颇具“自叙”色彩,以前所未有的大胆描写爱情、性压抑甚至性变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刻画人物的灵肉冲突,是民国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命运写真。除了小说名篇,《不甘沉沦的汉子》还收录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等散文名篇,这些散文感伤而隽永,有荡气回肠之韵,堪称心灵之作。
  • 踪迹

    踪迹

    《踪迹》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五篇散文:《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航船中的文明》。
  • 樱桃园

    樱桃园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契诃夫戏剧集》将选收汝龙译契诃夫的名剧《伊凡诺夫》、《海鸥》、《凡尼亚舅舅》《三姐妹》和《樱桃园》。
热门推荐
  • 我在异界做微商

    我在异界做微商

    灵气复苏,邪念滋生,万物修行,异界入侵……高中生李华一觉醒来,发现世界被突然改设定。自己被一位自称紫阳仙界的仙人王启明发展成为地球代理商。本以为自己可以抱抱仙人大腿,成为修行鬼才日进千里,灵丹宝器取之不尽,分分钟吊打全球走上人生巅峰。要不是听到蹭吃蹭喝的仙人王启明卧室里传来熟悉的:“澳门皇家赌场上线啦……” 他差点就信了…… ps:本书又名《我信你个鬼之王大爷你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看学校门口单身六十年的五旬保安王大爷如何迎娶比他小两岁的食堂白富美带着猪脚走上人生巅峰》
  • 金牌推销员胜过公务员

    金牌推销员胜过公务员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说过:“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而且我总是在思考、在学习,这就是我的推销秘诀。”放下虚荣心,心态就会转变,为人处事的方法也会随之转变。不管能不能升职,工作时都要尽最大努力。客户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有恒心,能坚持下去,业务就会到来。一个人要做出点成就,最终靠自己,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自己的努力。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被他人信任,才能成为他人愿意合作的对象。
  • 生命线

    生命线

    高考是孩子的生命线,更是父母的生命线,考不上万念俱灰,考上考不好也心存痛苦。小说《生命线》写一家人围绕孩子高考前后家庭内外发生的故事,作为父亲的秦二创,背负种种压力,为给低分的女儿找到一个好学校,求奶奶告爷爷,北京、河南,心惊胆颤,艰难求人,几乎命绝河南。女儿在父亲的艰难中涉险过关,但高考几乎成了父亲的鬼门关。秦二创和郭小瑶两口子最大的心愿,是让女儿小葩考上大学,这里边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两口子谁也没上过大学。
  • 我家影后超棒的

    我家影后超棒的

    【甜宠无虐+日更+萌宝+智脑】一个大佬和重生来的小媳妇甜蜜日常!一个娱乐小透明凭借智脑逆袭成超级影后的故事~
  •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道伽陀经

    六道伽陀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本书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力图诠释鸿儒钱钟书的人生传奇。众所周知,一部《围城》,享誉国内外,让一位男子声名鹊起,他便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钱钟书是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才华横溢,奈何斯人已逝,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然而,时光无法掩盖他生命的光芒,反而在岁月的洗礼后越发明亮通透。《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围绕着钱钟书一生,开展了一系列地描摹。钱钟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浓郁的幽默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及经营家庭的脚踏实地……多个角度给“《围城》之父”画像。
  • 凤落九霄

    凤落九霄

    三百年前她是凤凰一族最受宠爱的公主凤璇玉,初时,只因年少不知情滋味,待尝后才觉苦涩难当,既死了心又断了情,只愿生生世世永不相见。他是九天之上的龙族太子长孙月卿,总以为爱情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的做戏,待失去后才发现,不知何时,戏早已成了真,只是主角却剩下了他一个人。三百年后当命运的齿轮再一次转动,当相遇已成必然的宿命,当过去的伤疤又被一层层的揭开,他们终将何去何从?
  • 尘世闲影中:欧洲庄园

    尘世闲影中:欧洲庄园

    本书介绍了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葡萄牙法鲁、爱尔兰、德国海德堡、希腊林佐斯、意大利、英国等地的7个庄园。以这些历史悠久、格调豪华、深受境外资深游客追捧的庄园为据点和出发点,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条独特的奢华深度旅游线路。书中附有庄园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
  • 汤姆历险记(英文版)

    汤姆历险记(英文版)

    马克吐温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经历。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