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15700000020

第20章 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北方民族大融合

这一章,讲的是“南北朝”时发生的事。

南北朝在五胡十六国之后。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第一次统治农耕民族,还摸不清门道,建立的政权接二连三地失败。经过不断地尝试、总结经验,游牧民族的领袖逐渐掌握了统治农耕地区的技巧。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游牧民族知道应该如何向汉民族学习,统治技术渐渐娴熟。这段时期北方政治的稳定性要强于五胡十六国,分裂的政权变少了,政权之间的更替时间也变长了。

我们这一章所讲的北魏孝文帝迁都和改革,就是游牧民族模仿汉人统治模式的一个关键事件。

上一章讲过,游牧民族需要学习的统治之术有两方面,“儒表”和“法里”:儒家的礼教道德和法家的政治经济制度。

先说儒家道德。

儒家道德(也就是礼制)对社会统治的好处,我们已经讲过了:用道德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降低管理社会的成本。

儒家道德也不是那么好学的。“教化百姓”听着简单,其实是一套很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一些复杂的伦理学问题。如亲情和法律碰撞的时候,该怎么选择?这些问题由很多儒家学者反复研讨过,形成了好几套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

儒家礼制还包括一系列的规矩制度,如要求全民定期祭祀,要求各地官员按照儒家道德管理百姓,这套系统能保证儒家道德在全国普及,而不只是沦为空泛的道德口号。

第二个要学的,是政治和经济制度。

儒家道德仅仅能让百姓安分守己、不犯法,光靠这点还不足以统治国家。在讲王莽的时候我们说过,统治国家还需要政治学和经济学知识。要懂得如何建立一套官僚系统,如何收税,如何管理田地买卖,如何控制盐、铁等战略物资的生产,如何控制货币发行等。这些知识就不属于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个技术问题了。

明白了这点,我们再来评价孝文帝。

在游牧民族早期儒化的队伍中,北魏孝文帝是最激进的一个。他不是部分地学习儒家思想,而是要把自己所属的鲜卑族从头到脚全盘儒化。不光要读儒家的书,模仿儒家的官僚制度,甚至连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语言,都要改成汉民族的。

因为孝文帝的所作所为,他成了儒化的英雄。

然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他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有商量的余地。

孝文帝继承帝位的时候只有五岁,按照北魏的习惯,为了防止皇后专政,太子继位后要杀死他的生母。所以孝文帝的母亲很倒霉,在孝文帝继位的同时就被赐死了。但是皇帝太小,还是管不了国家大事啊,大权就落到他的祖母文明太后的手里。文明太后是汉人,也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北魏的汉化改革其实从文明太后的时候就开始了。

文明太后制订了几项非常重要的汉化政策,如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朝廷给官员发放俸禄等。这些政策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进行汉化改革,也就是说,是从“法”的角度去改革。

原先的北魏有很多从游牧民族延续下来的制度,如,王室之下是很多部落,王室不负责各部落的花费,各部落缺钱就从自己领地里征收或者自己去劫掠,拿多少也没有定数。显然,这种模式不适合统治农耕民族,既不利于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天天过着被抢的日子,谁还愿意生产),财富也都流入了部落首领和地方汉族豪强(他们帮助部落首领向百姓征收)的口袋,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地方分裂。

文明太后的几项改革政策改变了上述情况,把税收大权抓到王室的手里。这对于北魏的长久统治是很有必要的。

到了孝文帝执政的时代,他汉化的愿望比文明太后还要强烈,执政不久,他就准备把北魏的都城从今天的山西大同南迁到洛阳来。

南迁的理由大概有这么几个:

一是大同这里鲜卑旧族居多,孝文帝推行汉化的压力太大。

二是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想要继续向南征服中国南方。大同太靠北方,不利于组织南方的战争。

三是大同的粮食产量太低。大型帝国的首都附近必须驻扎大量的中央军,这样才能保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食,古代运粮成本太高,因此古代大帝国的首都大多选择在粮食产量较高的地区。

洛阳符合以上几点要求,粮食产量高,位于中原的中心,交通便利,易于防守,之前曾是很多中原王朝的都城。

总的来说,北魏迁都到洛阳是个利大于弊的决定。

除了迁都这件事外,孝文帝还有一系列改革措施。我们先说比较靠谱的几条: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这是从“法”的角度改革。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这是从“儒”的角度改革。“以孝治天下”的好处,我们在第九章已经说过了。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一条是为了减少民族隔阂。游牧民族的人口总数有限,如果长期放任民族隔阂,就会出现苻坚那样政局不稳的情况。联姻可以减少民族纷争,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以上几条改革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单说剩下不靠谱的几条。

前面讲苻坚的时候说过,那些不是很熟悉儒家政治的人学儒家时,只看到了“儒表”,看不到“法里”。苻坚在对待大臣上犯了这个错误,孝文帝在统治百姓上也犯了这个错误。孝文帝知道儒家对统治有好处,但他主要看到了儒家表面的礼仪那一套,只看到了各种复杂的规矩、特殊的仪式、繁多的名目,他以为模仿了这些表面的东西,就掌握了儒家统治的秘诀,这当然是错的。

孝文帝的几条不靠谱改革,大多和这个有关。

先说“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两晋南北朝是门阀社会,大门阀能左右朝廷局势。那些大门阀家族显赫,以本门姓氏为尊。孝文帝改鲜卑族姓氏,是想学汉族的门阀制度。他不光是改姓氏,还硬性划分出八个高级姓氏和一些低级姓氏,选拔官员以姓氏门第论。

我们将来会说到,门阀政治是一种落后的、弊病丛生的制度。孝文帝改姓氏,说明他没有看清当时儒家政治的利弊,把坏的制度也学来了。

再说“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简称“禁胡服”。

这个政策乍一看是没有问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非常重视穿衣打扮。

在古文中,有一个词叫作“左衽(rèn)”,用来指代“少数民族”。“衽”,是“衣襟”的意思。古人穿的大袍子,前面的两片衣襟压在一起,在胸前形成一个类似“y”的样子。以穿衣人的角度来说,这个“y”下面这一撇,撇向左边,就叫“左衽”,撇向右边,就叫“右衽”。

汉族的传统习俗是,穿衣服一定要“右衽”,死者穿衣服才用“左衽”,以示和生者的区别。如果你平时的衣服是“左衽”,说明你这个人不会穿衣服,属于外族。所以古文就用“左衽”来指代“少数民族”[1]。

在我们今天看来,衣襟哪边压哪边实在是个很小的事,一般人不会注意。但就这么一点儿服饰的细节,竟然能区分这个人是哪一个民族,是活人还是死人,可见传统文化对服饰有多么重视。

儒家对于该怎么穿衣服、怎么戴帽子,都有特别严格的规定。

这是为什么呢?

儒家推崇“礼”,认为社会必须有严格的等级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身份,他的行为必须符合这个身份。用通俗的话说,当百姓就得有当百姓的样儿,当官就得有当官的样儿,当皇帝就得有当皇帝的样儿。

可是,一个社会里有那么多人,人们怎么知道对方的身份呢?

身份不是人天生就带来的东西,是社会外加给人的。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裸体的世界里,人人坦诚相见,官员和贫民都光着屁股面对面站着,谁又能比谁高贵呢?所以,儒家需要一个外在标记来表示人的身份,这个标记就是衣冠。因此儒家特别看重服饰的样式,错穿一点儿都不行。穿错衣服身份就乱,身份一乱社会秩序也就乱了。

可是孝文帝一股脑地禁胡服、学汉服,却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做法。他没必要全面禁止胡服。

因为衣冠的重要性不在于具体的样式,只在于它能区分出每个人的身份等级。你继续用胡服的样式,只要模仿儒家衣冠文化的严格规定,对于统治的效果是一样的。比如清朝全面模仿儒家的礼仪制度,他们的衣服是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参考儒家衣冠制度设计出来的“旗装”,样式和汉服不同,却不妨碍他们使用儒家礼制。

改穿汉服也不是没有好处。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为了便于骑马射箭,抵御北方风寒设计的。到了以农业生活为主的中原,这样的衣服没有了用处,反倒不如汉服舒服。但孝文帝那种用政令方式禁止胡服的做法,问题就很大了。

什么问题呢?我们先讲完“禁胡语”再说。“禁胡语”,就是朝廷中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使用汉语,不许用鲜卑语。

提倡说汉话的确有好处,因为当时亚洲最重要的著作都是由汉语写成的,著作量太大,全部都翻译成其他文字是不可能的事。鲜卑族统治者要想尽快用知识武装自己,最好的办法是亲自学习汉文。而且长城以南的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汉民,政府从上到下也要任免不少汉族官员,仅从交流方便的角度讲,提倡学习汉语也是对的。五胡十六国中的其他游牧民族统治者,也都提倡学习汉语。

但是,学汉语的同时没必要禁用自己的鲜卑语啊。还是拿后来的清朝做例子。满清入关以后,为了维持统治,皇帝会学习汉文和蒙文,很多皇帝的汉学造诣精深。但与此同时,清朝皇帝并没有放弃满语,他们称满语为“国语”,要求八旗官员必须熟练掌握满文技能。在面对满族嫔妃和太监的时候,在和满族官员对话时,以及在批改满族官员的奏折时,清朝皇帝都会使用满语。这个政策也没有影响清政府用儒学来统治中国。

站在维持自身统治的角度来讲,禁胡语和禁胡服都不是必须的,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很大。

民族自豪感是一种天生的情感。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觉得自己的民族比别的民族更优秀,听到有人夸中华民族好,心里就美滋滋的。甚至有些人对民族的感情到了非理性的程度,只要是夸奖的话,不分真假都愿意相信。

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来自于我们的基因。在远古时代,人类只有团结在一起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如果一个集体中的成员对本集体爱得毫无理性,那么这个集体就能抵抗更大的压力,更有可能生存下去。因此今天的我们天生都有这种非理性冲动。

比如在学校里,每个班的学生都觉得自己的班级是年级里最优秀、最好的(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集体荣誉感”)。这显然是荒谬的:从逻辑上说,一个年级里只可能有一个班级是最优秀的。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班级在全年级是最好的,那说明这个年级里绝大多数人的头脑都不清醒。

但是,强大的基因冲动可以让我们置逻辑于不顾,这就是“自豪感”的威力。

民族自豪感人人都有,鲜卑族也不例外。平白无故要一个人放弃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服饰,对于任何人都是感情上难以接受的事。

孝文帝禁胡服和禁胡语的命令引起鲜卑人极大的反感。大部分鲜卑族官员都是阳奉阴违,上朝用汉语,下了朝还是继续说鲜卑话。甚至连太子都反对他,私下里偷偷换上鲜卑族的服装,还逃出洛阳返回故都,结果被孝文帝赐死。。

孝文帝虽然正确地意识到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性,但他没能分清哪些知识必学,哪些可以不学或者缓学。他的改革政策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违背了大部分鲜卑贵族的感情诉求,只能靠武力的手段强制推行。偏偏孝文帝执政的时间又不长,在迁都五年后就死了。在他死后,北魏政局日益糟糕,境内叛乱四起,很快就被其他游牧民族取代了。

这一章的主题是“民族融合”,我们就这个话题再多说几句。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和汉族融合在了一起。比如鲜卑族,经过长时间的农耕生活,他们学习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到了隋唐时,鲜卑族和汉族融为一体,渐渐消失了。历史上还有不少民族的情况也是类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和生活环境有关。

所谓民族文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环境决定的。比如长城以北的民族文化多和游牧生活有关;长城以南的民族文化,多和农耕生活有关。当两个不同民族的人民由于迁徙、战争等原因混居在一起时,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同,生活习惯必然趋同,最终民族习俗也就会趋于一致。再加上长期混居容易打破语言的障碍,通婚会消除血缘的差别,久而久之,两个民族也就会融为一体了。

在五胡十六国期间,有很多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一开始,他们尽量保留本民族的习俗,甚至有些人还坚持住帐篷,坚持骑马放牧。但是中原地区的人民整日都在农耕,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活时间长了,不得不接受包饺子吃米面,按季节到村子里收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在中原地区出生的后代,他们很自然地觉得,以汉族的生活习俗在中原生活,要比坚持游牧民族的习俗更舒服、更方便。几代人以后,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就和汉族没什么区别了。

满清入关以后,想了很多办法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如要求八旗子弟说满语,习骑射。一开始这些要求还有点用处,但是在汉地生活了几十年、上百年后,连八旗子弟也觉得还是汉族的生活方式更舒服。等到民国时再看那些八旗子弟,提笼架鸟、擅书能画,一嘴的京片子,已经基本没有游牧民族的痕迹了。

反过来,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汉族人跑到长城以北生活,时间一长,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和当地的游牧民族相同了。

另外还有一个宗教问题。

不同民族的人群长期混居会造成融合。但在一种情况下例外:有宗教的影响。

宗教的约束力要大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都要求信众严格遵守独特的生活习惯。虔诚的宗教信徒不会在生活习惯上随便和教外人士混同,融合也就难以实现。所以西方有一些地区常年有多民族、多教派混合居住,却并没有融合。

中国的情况不同,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占绝对优势,宗教对人们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历史上,传入中国的宗教都要在教义上向儒家妥协,在不和儒家思想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才能传播。所以中国传统宗教对民众的约束力很小。很多中国百姓更相信“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教条,宗教信仰不是特别认真。比如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和尚老道见面和朋友一样攀谈论道;老百姓前脚拜完菩萨,后脚就去给太上老君磕头;甚至还有不少同时信奉儒、佛、道,推崇三教合一的教派。为什么在古代中国的民间,各个教派之间不怎么打架呢?因为大家在儒家道德上找到了共同点。连宗教本身都趋于混同,宗教也就不可能在中国造成族群对立了。

为什么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呢?

我们说过,农耕民族的生产力要比游牧民族高,中原要比长城以北更富足,更能抵御恶劣天气的影响。因此一旦有机会,北方的游牧民族总想要进入长城以南生活。哪怕他们是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中原,只要他们长期在中原生活,总会慢慢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接受儒家文化,最终和当地的人民融为一体。孝文帝的汉化虽然在短期内失败了,但是站在大历史趋势上看,汉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孝文帝之后的北朝帝王们,他们虽然有人反对汉化、试图反过来鲜卑化,但他们的政策都没能坚持太长的时间。最终,鲜卑等游牧民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本民族文化被逐渐遗忘。隋朝和唐朝的皇帝祖上都是鲜卑族,但已经用汉名、说汉话、穿汉服了。

注释:

[1]日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今天的日本人穿和服或者日式浴衣的时候,仍有“左衽”的要求。另外,“左右衽”的习惯在古代不是绝对的,如明初的女性也常穿“左衽”。

同类推荐
  • 降魔少年组·擅闯魔界

    降魔少年组·擅闯魔界

    《降魔少年组·擅闯魔界》是一部悬疑冒险的少儿读物。少年唐多儿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生来就与众不同,懂得兽语,他有几个好朋友,鲁大壮、夏小涵和孙赫,他们都是动物爱好者。一次他们在野生动物园游玩时,唐多儿听到雄狮称他为“解放者”,他感到很不解,为了解开疑问,他们一行人再次来到野生动物园,并由此开启了一段冒险之旅。
  •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英文朗读版)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英文朗读版)

    《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都曾表示自己深受C·S·刘易斯作品的影响。随着《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改编成电影,全世界更多观众和读者开始认识这部不朽的作品。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纳尼亚冒险故事中,这绝对是你一生难忘的神奇旅程……
  • 英雄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英雄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每个时代都有英雄。英雄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历史前进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 中外笑话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中外笑话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星新一少年科幻·情感电视机

    星新一少年科幻·情感电视机

    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国语文教科书,中国迪士尼签约作家《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作者杨鹏真情推荐。你想拥有情感电视机吗?情感电视机是电子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化学等科学的高度结晶,用它来看电视节目,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播放节目时,电视上的小型天线会发出电波,手腕上的装置会根据指令注入人体静脉药物,观众可以跟电视里的人物一起哭泣、欢笑、恋爱、冒险。不料,有一天意外发生了……本书收录了20篇经典短篇科幻小说,内容构思巧妙、创意新奇、对话流畅,结局耐人寻味,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小说又充满哲思,拥有一般科幻作品没有的教育性和启发性,给孩子留下反思的空间。
热门推荐
  • 无能力的我却是世界最强

    无能力的我却是世界最强

    “等一下!我真的只是无能力者啊!”这是某废材发自肺腑的自白。“没事的,我们只是让你当吉祥物而已。”某协会会长一脸正经地如此说着。(这家伙又来了……)“没错,看你长得这么帅,大家就不会闹事了。”某职业英雄露出了比哭脸还要夸张的扭曲笑脸。(都到这种时候,这家伙还玩这一套)“对啊!毕竟你可是那位大人的未婚夫啊!”某财团主人笑嘻嘻地恭维起他。(可恶!怪不得年纪这么小的女孩子会成为犯罪克星,一定是这家伙在背后操作的吧!)……
  • 豪门辣妻:绝色老公宠不够

    豪门辣妻:绝色老公宠不够

    上一世,她有眼无珠,有勇无谋,负了他的深情厚爱还落了个惨死狱中的下场,重生后发誓要做个智勇双全的乖乖女,吊打白莲,手刃仇人,还顺便坐上了帝都第一阔太的宝座,从此被某人惯的只动口不动手,“老公,有人威胁我交出叶太太的位置!”“谁?”“就是你准备合作那家公司的千金。”“吩咐下去,取消一切合作,并且让他们从此滚出帝都。”“老公,上次送花的那个男人又来了!”“去查一下,哪家花店卖给他的花,封!”“老公,有……有人踢我!”“谁?”她站着没动,他挑眉:“踢你的人呢?”“在……在我肚子里……”【1V1宠文+爽文!】
  • 弹指间你已离去

    弹指间你已离去

    世界来来往往,人生起起伏伏,或许一秒的开始,就是故事的起源,故事的结局或许是离散,但那段时光却是美好之至。。青梅竹马。。同桌的你。。游戏的相逢。。归来的治愈。。旁观者的触动。。。。。一个个小故事慢慢展开。
  • 权臣凰后

    权臣凰后

    夏思瑾一直都觉得,她不可能在这个世界爱上任何人。巫墨轩的出现却打破了那个不可能,成了她人生最大的意外。世间人人都说神女无双,得神女者得天下,夏思瑾是最尊贵的存在,但她却扛着最沉重的担子。清乱党,肃朝堂,一统三国。家国难两全,使命不可违,情爱不可得。但巫墨轩却以家国为交换,以王后之位为承诺,许她共赴白首、今生不负。可她不信。“巫墨轩,我不需要你一腔赤诚的帝王之心,也不会和你上演一出空前绝后的叛国离家的爱情。”“帝王家本就没有真情可言,海誓山盟皆可成过往云烟,更何况这般戏言。”他从前一直觉得这个女人只是无情,可后来发现,这个女人根本就是无心,但他还是如同飞蛾扑火,义无反顾。后来,三国统一,家国安定。大盛元年那场婚礼,也成了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成了所有闺阁女子的梦寐以求。但鲜少有人知道,婚礼之后不久,王后夏思瑾无故失踪,如同人间蒸发。而大盛君王巫墨轩,从未派人去寻,甚至连告示都不曾发过一张。夏思瑾这个名字,成了大盛宫中的禁忌。只是巫墨轩明白,他在等,等那个答案和那场大梦。因为她说过:“你我命运相连情义相通,终有一日当再次重聚。”
  • 农门贵妇

    农门贵妇

    祖母偏心,忍不忍?大伯自私,忍不忍?堂姐欺压,忍不忍?遇到一家子极品怎么办?闻芮说:三十六计,溜为上计。发家致富嫁情郎,带着亲娘奔小康。
  • 蝶影砂

    蝶影砂

    因一场灭门惨案,他奉师命下山,卷入到江湖纷争之中,原本少年人的豪情壮志也在一次次阴谋与争夺中被消磨。而在这消磨中,那个隐藏在阴谋背后的势力完全浮出水面。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而矛头,却几乎完全地指向了他。倘若江湖再遇,乡音未改,斯人犹在,能否尤念初心?
  • 替婚娇妻:总裁老公好傲娇

    替婚娇妻:总裁老公好傲娇

    结婚后才发现妻子是冒名替嫁。为了修正这个错误,郁西珩和慕筱月被双方的家人一直逼着离婚。慕筱月小声问:“阿珩,你为什么不听家里的安排?”郁西珩轻松答:“我的人生自己做主!”在这样的压力下,两个人却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后来,郁西珩才知道自己妻子真实的身份,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可是要他离婚,绝对不可能!因为他爱着这个女人,疯狂地爱着!“阿珩,其实我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秘密。”“阿月,我只要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豪门深深:我和上司宅一起

    豪门深深:我和上司宅一起

    傲娇幼稚,小气又没风度。秦臻以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喜欢上这么一个男人,但后来——“杨子萧,我肚子痛。”“哪里,哪里痛?”男人立马殷勤周到,又是熬汤又是暖腹。“小杨子,我要喝水。”“是,娘娘。”水杯立马递到手中,服务优质顶级。秦臻嘴角微扬,很好。于是她终于明白,原来这男人并不是天生的傲娇,只是需要慢慢调教漠的新文已开,穿越《庶手就擒:王爷跪下唱征服》,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王爷真妖孽

    王爷真妖孽

    在帝都,你可能不知道星月集团的总裁为什么叫抠脚大叔,可能不知道帝都一中为什么叫菜鸟……但是,你一定知道:冰荇为什么叫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