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定一个演讲题目之后,首先应当考虑的,便是这个题目如何进行结构?如何尽快将自己对题目的兴趣引发出听众同样的兴趣?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听众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精深理解去启迪听众随着这思路一道共鸣和思索?这些,都关乎演讲的成败,也都同“解题”的方式——入题、破题和点题——紧密相关。“立文之道,唯字与义”,演讲也同样如此,抓住了与入、破、点题相关的“字与义”,也就抓住了解题的“牛鼻子”,从而取得理想的演讲效果。
选材增进说服力
一个人要是缺乏说服力,拥有再好的想法也白搭。演讲更是如此。
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都是说服力的最佳体现。恺撒大帝与拿破仑能够成功创立帝国,都得益于他们能说服他人服从领导。哥伦布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让他往西边航行,到达东方的印度;然后又说服她赞助船只费用。奴隶出身的美国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写道:“如果我能说服他人,我就能扭转世界。”最后他说服林肯总统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如果缺乏说服力,又会怎样?没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
你聪颖过人吗?拥有顶尖大学的学位吗?你是否已经拥有将可能改变你的一生,甚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想法?有,你就注定会成功吗?不见得。
我们先来看看复印机之父的坎坷经历——
切斯特·卡尔森是一位聪颖过人的美国物理学家,但他的说服力令人不敢恭维。他第一次尝试说服他人是刚从名校加州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学位时。当时,他联系了82家公司,也取得了面试机会,但因为无法有力地推销自己,没得到任何一家公司的聘用。卡尔森于是继续学习,取得了更多的学位,最后终于在纽约的贝尔实验室找到了工作,然而他的职业生涯依旧平淡无奇。
在贝尔实验室的专利部门工作时,卡尔森的主要任务是将不同的专利介绍版本重新进行人工输入,并绘制新的图样。为了节省时间,避免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积极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于是,他在闲暇之余独自摸索。1937年,卡尔森终于在他家的厨房内,利用光导电原理,创造出世界上第一项影印技术,并取得专利。
即便如此,许多年过去了,卡尔森还是无法让别人对这项发明发生兴趣,因为他说服能力欠佳。他无法让别人相信这是一个产品。年复一年,他绞尽脑汁游说各家公司。这些公司包括IBM、柯达、通用电气以及美国无线电公司等,多达20家,但一点进展也没有,没人相信他的发明极具价值。直到1959年,一家名为哈罗依德的公司根据卡尔森的设计,推出了第一台复印机。
两年后,哈罗依德改名为施乐,复印机产业从此诞生。
卡尔森发明了一个了不起的产品,却因为缺乏说服力,花了整整22年的时间才找到一家愿意投资的公司!有市场需求且能彻底改变世界的产品,比如计算机、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的前身,在20多年的时间内无人问津。你看,说服力重不重要?
演讲是一门艺术,它能够从多个方面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场成功的演讲,需要注意的细节比较多,尤其是演讲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说服力,才能激发听众的兴趣,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而细挑材料就是增加演讲说服力的最好的好方法。
比如在演讲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不仅能够为演讲生色增辉,还能引起听众的高度注意,产生名人效应,从而增加演讲的说服力。有一篇以《人无信则不立》为题的演讲稿:“《论语》中有‘与朋友之交,言而有信’的说法;宋代大理学家程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还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一言百系’等,讲的都是一个意思:言而有信。”这里引用了一系列中国古代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有力地证明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听众就会认真听下去,并深深思考:自己做到“诚信”了吗?
再比如一篇以《宽容》为题的演讲稿:“众所周知,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宽容就是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但要真正做到宽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引用雨果的名言恰当说明了“宽容”的重要意义,听众会不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言行。
演讲的目的是希望听众能够与自己的意见达成一致,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演讲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理服人。你如果只讲一些理论,或者是一些普通的人和事,很可能会令听众生厌。因此演讲者要学会通过引用经典事例来充实演讲的内容,增加演讲的说服力,把听众深深地吸引住。
如一篇以《自信》为题的演讲稿:“曾几何时,刘邦、项羽目睹秦始皇浩浩荡荡的出游队伍、富丽华美的车帐、八面凛凛的威风,随生雄心万丈的自信:‘大丈夫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于是,汉高祖立千秋帝王大业,楚霸王成万古悲壮英雄。诗人李白自信,他发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浩叹,便有壮丽辉煌的诗章千古流传。巴尔扎克自信,放弃家人为他选定的职业,毅然走上创作道路,终有惊天动地的《人间喜剧》彪炳千秋。一代伟人毛泽东更自信,他高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万水千山,披荆斩棘,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带来了亿万人民的幸福……”这里连续引用了刘邦、李白、巴尔扎克、毛泽东等名人的经典事例,有力的证明了“自信”的价值及意义,不得不让人信服。
再如一篇关于《勤奋是成功之母》的演讲稿:“但丁在流放的艰苦条件下创作《神曲》,从35岁开始写,一直到逝世前不久才完成,历时21年。西汉司马迁从42岁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完前80回。由于贫病相加,伤痛过度,没到50岁就去世。”这里引用了但丁、司马迁、曹雪芹完成巨著的时间,让听众从这些数字中认识到了勤奋的内涵,感受到了成功的来之不易。
对材料的精挑细拣,能增加演讲的说服力,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但在引用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准确性,事例的典型性,并且引用要适度。否则,就可能达不到引用的效果。
调查研究有必要
任何一个演讲者都希望自己的演讲能获得成功,希望自己的演讲具有真情实感,希望自己提出的主张、见解能为听众所接受。事实上,真要做到这一点,事先不做任何准备是不行的。
那么,在演讲之前,应该做哪些必要的准备呢?我认为,做调查研究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演讲是建立在对一系列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如果不调查、不研究,心中无数,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演讲产生实际的效果。要知道,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高谈阔论是永远不会受到欢迎的。
通常要事先调查如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了解听众所在地区、所在单位的中心任务,该地区、该单位领导者的工作意图和部署。
2.了解人们普遍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包括了解当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群众苦恼些什么,需要些什么,希望些什么,关注些什么。
3.了解该地区、该单位有哪些可以振奋群众精神的先进典型,包括当地群众所熟悉的活生生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例等。
4.了解听众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年龄结构以及主要的思想倾向等。
这就是说,如果你要演讲,无论如何,你都应该首先明确:
听众的年龄范围和比较集中的听众年龄段(尤其是非常年长或非常年轻的听众);
性别对比;
宗教信仰;
种族(听众中有多少人是以汉族人或少数民族人);
他们是否有听力障碍等等……
这些信息都关系到演说稿的内容、长度和结构。利用这些信息,你可以避免让绝大部分听众感到厌烦、迷惑或不愉快。
比如,如果听众是孩子们,那么你必须选择一个能够为他们所理解的主题,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你不能用高人一等的口气对孩子们说话,这会招致他们的憎恶,特别是当你不会说他们特有的年龄段语言的时候。
孩子们对逻辑和顺序有着惊人的判断力,所以你必须特别关注演说的这些方面。如果你正在向孩子们阐述论据,那么你必须清楚地说明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尽可能频繁地使用“因为”这个词,这很有帮助)。如果你打算讲述一个故事,那么一定要采用正确的叙述顺序。
或许,你想通过引人注目的视频辅助设备或展示品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一种更有效的吸引注意力的方法是让孩子们参与到你的演说中。要制造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机,或者最起码让他们有举手的机会。
毫无疑问,跟孩子们在一起时,你千万不要讲那些儿童不宜的笑话。我听说,一位电视喜剧演员在小学校上演了他在低级夜总会的那一套,结果,学校再也没有邀请过他。
在对其他类型的听众发表演说时,这种常识性的思考方式也会起到很关键的指导作用。比如,面对青少年和年轻人:你的举止要与自己而不是他们的年龄相称。面对上年纪的人:不要摆出一副要人领情的样子。年长的听众往往比年轻听众更有智慧,而且他们的知识面更广。你要迎合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面对宗教团体和少数民族听众:如果你不是他们中的一分子,那么就不要假装自己是,你尤其要注意,避免使用带有排外色彩的语言、论点或具有攻击性或盛气凌人的引言。面对有听力障碍或口语不流利的听众:说话时要比平常加倍小心(删减演说词的常规内容),不要过分追求“文学”效应。
如果听众中有女性:不要使用纯粹的男性用语(你可以避免这一点),而且不要开一些侮辱女性或大男子主义的笑话。
如果女性是听众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你应当记住的是,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富有想像力。她们有能力针对任何问题思考更多的论点和立场。如果你试图说服以女性为主的听众,那么就应该设法回避那些坚决的还原论者的论点,例如“如果你不支持A立场,这意味着你一定赞成B立场”。
罗索·康威尔有一个著名的讲演,题目为《如何寻找自己》,他先后就这个题目讲过近六千次。人们也许会想,重复这么多次的讲演应该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讲者的脑海中了,讲演的字句与音调可能不会再变了。其实不然,康威尔博士晓得听众的程度与背景各异。他觉得,必须使听众感到他的讲演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东西,是专门为这一次的听众而作的。他如何能在一场接一场的讲演中成功地维持着讲演者、讲演与听众之间活泼愉快的关系呢?他这样写道:“当我去某一城或某一镇访问时,总是设法尽早抵达,以便去看看邮政局长、旅馆经理、学校校长、牧师们等,然后找时间去同人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历史与他们拥有的发展机会。然后,我才发表演说,对那些人谈论,就得适用他们当地的题材。”正是这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才使他很快地进入角色,从而走向成功。
选择材料有目的
假如自己有了勇气,能够相信自己的演说一定不会失败,大胆地走到台上,大胆地当众演说,可是你所讲的内容,也要有着相当的意义,否则你无论胆子怎样大,无论声调怎样的高低快慢适宜,无论动作如何的优美适度,你的演说,还是要失败的;因为你不是讲得十分的肤浅,便是不知所云,令人不懂。你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因为你所讲的内容不相符,不能打动听众。这就是说,要想演讲给力,必须有目的性地选择演讲材料。
如果说主题是演讲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血肉”。所谓材料,即指演讲者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为了说明自己的主题所选取的论据及事实。
一般来说,演讲有内容、目的的不同,演讲稿也具有不同的形态,有报导、有说明、有论辩、有答谢等。总的来说,它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内容上的现实性
演讲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它得是真实可信,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
2.情感上的说服性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演讲稿作为这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助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斗争铺路。
3.特定情景性
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情绪,有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这些构成演讲的情景,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景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