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47100000002

第2章 辑一(1)

读祖父雨三公文

我的祖父汤霖,字崇道,号雨三。据《汤氏宗谱·仕宦志》记载:“霖,字雨三,庚寅(1890)进士,甘肃即用知县,历任渭源、碾伯、宁朔、平番等知县,加同知衔,历序丁酉(1897)、壬寅(1902)、癸卯(1903)等科甘肃乡试同考官。”又据刘尊贤《清末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刊于《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中记载:“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设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监督为湖北人陈曾佑(翰林出身,时任甘肃提学使),教务长为甘肃人张林焱(翰林出身,曾官任翰林院检讨),庶务长为湖北人汤霖(进士)和山东人郁华(举人)。”

我祖父在我出生前十三年就去世了,我没看到过他的画像或照片。关于他的简单经历,在前面已经写了,归纳起来可说者:一是他以进士而出任过几任县官和乡试同考官;二是他晚年以授徒为业,教出不少学生。据父亲说,祖父喜汉《易》,但我没有找到他写的有关汉《易》的片言只字,不过在《汤氏宗谱》中收录了他的诗五首,文五篇,联语一。其中还有他的学生赞其师的诗两首。祖父的诗文大多是为应酬写的,但其中有一篇是为学生们祝贺他六十岁生日而画的一幅《颐园老人生日游图》写的《自序》,约五百字。它可以说是祖父留下的一篇最有价值之短文,它不仅表现了祖父为人为学之要旨,而且可以看出他对时局变迁的态度,现录全文于下:

右图为门人固原吴本钧所绘。盖余生于道光庚戌岁,至今年辛亥,岁星之周,复逾一岁。门人之宦京者、从儿辈,将于余生日置酒为寿,余力尼之。陈生时隽谓余:“先生恒言京师尯齙不可居,行将归隐,嗣后安能如长安辐辏,尝集处耶?京西旧三贝子花园,今改农事试验场,于先生生日为长日之游,湔世俗繁缛之仪文,留师友追陪之嘉话,不亦可乎?”余无以却之,乃于六月十三日为游园会。游既毕,吴生追作此图。

余维人生世间,如白驹过隙,寿之修短,夫何足言!但受中生而为人,又首四民而为士,有所责不可逃也,有所事不可废也。余自念六十年来,始则困于举业,终乃劳于吏事,盖自胜衣以后,迄无一息之安,诸生倡为斯游,将以娱乐我乎?余又内惭,穷年矻矻,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虽逾中寿,宁足欣乎?虽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遇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要当静以应之,徐以俟之,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然则兹游也,固可收旧学商量之益,兼留为他日请念之券。抑余身离国都,前所愿诏示诸生者,盖尽于此。

是役同游者:固原吴本钧,印江陈时隽,南昌黄云冕,德化徐安石,湖口刘太梅,乐安秦锡铭,蕲州童德禧,黟县舒孝先、舒龙章,同里邢骐、石山倜,外甥赵一鹤,婿项彦端,及儿子用彬、用彤,外孙邢文源、又源,孙一清、孙女一贞等,都二十余人。

宣统三年六月廿五日颐园老人汤霖记。

这篇《自序》是写在祖父将离京回乡之宣统三年六月,即是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年,次年民国建立,清廷倾覆,正如祖父所预测“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之时也。在《与连方伯书》中说:“京师尘俗,时局奇变,抉伍胥之目不可以五稔化苌弘之血,奚待于三祀,投老穷居不与人事宁可自投浊流乎!”这说明祖父已看到局势将起大变化,而清廷已无有挽救之可能,正像他时常吟诵《哀江南》中所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情形。而祖父要求其子弟“当静以应之,徐以俟之”,“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这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应静观时局之变化,在看清形势后再决定出处;不要去急急忙忙地追求功名利禄或自弃于逸乐,当以修德进学而为要旨。

我的祖父虽做过清朝的几任小官,但均在边远地区,地贫瘠而民艰苦。祖父为官清廉,遵循曾祖母之教训,据《莘夫赠公墓表》中说:祖父的母亲徐太宜“性严肃,寡言笑,居家俭朴,事舅姑以孝,御下以恕。勖儿子居官以清、以慎、以勤”。时朝廷之《制诰》亦谓:“徐氏通同知衙甘肃碾伯县知县汤霖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云云。我想,很可能是由于曾祖父母对祖父要求甚严,故祖父为官不敢不清廉也。自丁酉(1897)年后祖父主要是担任临时性的甘肃省乡试考官,而癸卯(1903)年之后则以“教书授徒”为业。在《游图》中列举参加者“固原吴本钧,印江陈时隽”等九人,想来他的学生当不止仅此九人也。十八年后陈时隽再览阅此《游图》时,有一长段题词,其中说道:“师孳孳弗倦,日举中外学术治术源流变迁兴失,古君子隐居行义进退,不失其正之故,指诲阐明,悉至尽”云云。可见祖父也是一位教书匠,但他却也不是只教中国古书的“冬烘先生”,而亦注意当时思想潮流之变化,故在教学中常举“中外学术治术源流变迁兴失”告之。我父亲在十五岁以前是随祖父受学,而在1908年即入当时之新式顺天学堂,后于1911年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这当然也是祖父之主张,至少是得到祖父同意的。由此也可见祖父学术之路向。在此《游图》后面还有湘潭杨昭隽的题词说到“师生之谊”,江宁吴廷燮的题词中有“九夏师资,群伦效则”之语。这就是说,祖父教学授徒的时间当在九年以上。

在父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跋”中说:“彤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先父雨三公教人,虽谆谆于立身行己之大端,而启发愚蒙,则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诫。”可知父亲有关中国历史之兴衰更替受教于祖父,而父亲之为人处世更是深受祖父之影响,在《游图·自序》中他说自己的立身行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遇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陈时隽题字中说其师尝以“古君子隐居行义、进退不失其正之故,指诲阐明”可以佐证。我想,祖父为什么常吟诵《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是看到清王朝大势已去,而此对读书人说“立身行己”实是最为重要之问题。《哀江南》是描述南明亡国时南京破败之情形,“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句句道出了南京当时覆亡景象。庾信《哀江南赋》写的是内心丧国之痛。庾信为南方大族,原仕梁,后被派往北魏问聘,而魏帝留不使归,后江陵陷落,只得在北魏做官。《赋》的序中“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等等。“宣统三年六月”,北京经八国联军之烧杀,残败之象毕露,其时正是清王朝将亡未亡之前夕,我祖父其时还在北京,他极思回乡终老,而尚不知何时得归田园居,其心情之痛苦可想而知。父亲用彤先生也常吟诵《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我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大打内战之时,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他在无事之时用湖北乡音吟诵《哀江南》。其时也正处在“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之际,像我父亲这样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大概深深地根植于其灵魂之中吧!

我祖父大概是一位淡泊于功名利禄且不甚喜游乐的读书人,因此在他与弟子、子孙游园时仍谆谆教诲诸随者“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并且祖父把这次他与学生们的游园作为“可收旧学商量之益,兼留为他日请念之券”的一次机会。祖父毕竟仍是一中国旧式的“士”,是一位有功名的“进士”,故仍然希望于国于民,立功立言,而扬名于世,所以在其序中说:“余维人生世间,如白驹过隙,寿之修短,夫何足言!但受中生而为人,又首四民而为士,有所责不可逃也,有所事不可废也。”故虽“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但仍以“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为憾。我想,我父亲在“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这点上或颇受祖父之影响。除了这卷《颐园老人生日游图》之外,我再没找到任何一件祖父留下来的东西,而父亲如此珍藏此图,又把它交给了我,大概正是因为父亲参加了这次游园,并且深深记住了“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吧!祖父于此次游园后不久,就南归故里。在他《给连方伯书》中说:“某久宦无成,斡思归老,会适所愿,得遂初服,至慰至慰”,“家有薄田五十,扶桑三百,采菊东篱,则南山在前,送客虎溪,则佳宾时过,拟于明仲初秋言归旧里,绝拘束之种种,返合疏之噩噩”。这封信已见其归心之切。在他回到黄梅孔垅镇汤家大墩后作了副对联,题为《六十自寿联》:

双寿一百廿二年,挑灯课子含饴弄孙,

且喜磊落英多,家庆国恩膺厚福。

同行十万八千里,揽辔登车束装倚马,

相与殷勤慰藉,海阔天空快状游。

据《游图·自序》,是年祖父六十一岁,得摆脱京城之各种困扰,而得以归故里,“挑灯课子含饴弄孙”(按:一清为祖父长孙,一贞为长孙女),虽然京城离家乡黄梅路途遥远,有乘车倚马之劳,但一家“相与慰藉”,一路海阔天空无忧无虑地悠游而行,这岂不是喜得的“厚福”吗?但祖父归乡未久而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我的父亲汤用彤

我父亲汤用彤先生生前最喜欢用他那湖北乡音吟诵《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和庾信的《哀江南赋》。我记得我的祖母曾经对我说,我祖父汤霖就最喜欢吟诵《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我祖父是光绪十六年(1890)的进士,于光绪二十年(1894)在甘肃任职知县,我父亲就生在甘肃。据我祖母说,我父亲小时候很少说话,祖父母都以为他不大聪明。可是,在父亲三岁多时,有一天他一个人坐在门槛上,从头到尾学着我祖父的腔调吟诵着《哀江南》。我祖父母偷偷地站在后面一直听着,不禁大吃一惊。我父亲最喜欢我妹妹汤一平(可惜她十五岁时在昆明病逝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得睡午觉,父亲总是拍着我妹妹吟诵《哀江南》。我听多了,大概在六七岁时也可以背诵得差不多了,当然我当时并不懂它的意义。今天我还会用湖北乡音吟诵这首《哀江南》。《哀江南》是说南明亡国时南京的情况,其中有几句给我印象最深,这就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历史大概真的就是如此。我想,我祖父和父亲之所以爱读《哀江南》,是因为他们都生在中国国势日衰的混乱时期,为抒发胸中之郁闷的表现吧!我对我祖父了解很少,因为他在我出生前十三年就去世了。据我父亲说祖父喜汉《易》,但没有留下什么著作。现在我只保存了一幅《颐园老人生日游图》,此长卷中除绘有当日万牲园之图景外,尚有我祖父题的《自序》和他的学生祝他六十岁生日的若干贺词。从祖父的《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伤时忧国之情和立身处世之大端。《自序》长五百余字,现录其中一段于下:

余自念六十年来,始则困于举业,终乃劳于吏事……虽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遇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要当静以应之,徐以俟之,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然则兹游也,固可收旧学商量之益,兼留为他日请念之券。

此次游园,我父亲也同去了。这幅《颐园老人生日游图》大概是我父亲留下的祖父唯一的遗物了,图后有诸多名人题词,有的是当时题写的,有的是事后题写的。在事后题写的题词中有欧阳渐和柳诒徵的,辞意甚佳。

1942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时,在国文课中有些唐宋诗词,我也喜欢背诵。一日,父亲吟诵庾信《哀江南赋》,并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找出这赋,说也可以读一读。我读后,并不了解其中意义,他也没有向我说读此赋的意义。1944年,我在重庆南开读高中,再读此赋,则稍有领会。这首赋讲到庾信丧国之痛。庾信原仕梁,被派往北魏问聘,而魏帝留不使返,后江陵陷,而只得在魏做官,序中有“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等等,又是一曲《哀江南》。由赋中领悟到,我父亲要告诉我的是,一个诗书之家应有其“家风”。因在《哀江南赋》的序中特别强调的是这一点,如说:“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云云。近年再读祖父之《游图》中之题词,始知我父亲一生确深受我祖父之影响。而我读此题词则颇为感慨,由于时代之故我自己已无法继承此种“家风”,而我的孩子们又都远去美国落户,孙子和外孙女都出生于美国了。我父亲留学美国,五年而归,我儿子已去十年,则“有去无回”,此谁之过欤!得问苍天。不过我的儿子汤双博士(一笑)也会吟诵《哀江南》,四岁多的孙子汤柏地也能哼上几句。但吟诵《哀江南》对他们来说大概已成为无意义的音乐了。我想,他们或许已全无我祖父和父亲吟诵时的心情,和我读时的心情也大不相同了。俗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大概传“家风”也不会过三代吧!

1993年是我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我虽无力传“家风”,但为纪念父亲之故,谈谈我父亲的“为人”也是一种怀念吧!

在我祖父的题词中,我以为给我父亲影响最大的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遇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

同类推荐
  • 解放北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北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为实现和平解放北平的目的,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傅作义的政治争取工作,傅作义将军最终顺应历史潮流,施行了和平解放北平的行动……
  • 绝命追杀

    绝命追杀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以翔实的资料介绍了意大利政府和警方剿灭意大利黑手党的艰难过程。本书生动地介绍了意大利黑手党起源、发展和派系以及犯罪行为,重点描写了警方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安全不惜一切代价同犯罪做斗争的决心和行动。?意大利黑手党,是世界上最大的犯罪组织之一,百年来它无恶不作,将罪恶之手伸向各个领域,企图超越正义与人民。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在政府与警方的不懈努力与坚持打击下,意大利黑手党已经成为逝去的传说……
  • 有些高峰要留给仰望

    有些高峰要留给仰望

    本书会让读者意识到,我们辛辛苦苦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不是为了每天看到那些不美好而伤心的。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哭够了,而且我们谁也不能活着回去,所以,不要把时间都用来低落了,去相信、去孤单、去爱去恨、去闯去梦。你一定要相信,只要努力去爱,努力奔跑,世界就在眼前。
  •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思想·山水·人物。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本次出版,就是以1938年的这一版《鲁迅全集》作为底本的。
  • 心智的艺术

    心智的艺术

    她是故乡黄土原上一片深秋的柿树叶子,褪尽绿色素,薄得红得像一帧生命的请帖。是那方石磨,磨孔睁着深邃的眸子望着我,似在诉说那方旋转于日月下的热土。是那辆纺车,吱溜作响着,撩逗我一颗发酸的游子寸心。那叫做南凹村的向阳凹形的山原轮廓,常要把我揽入她朴厚、拙讷而温存的臂弯里去。
热门推荐
  • 灵魂遗梦

    灵魂遗梦

    一本世代流传的无名书,记载着祖上几代的故事和一些离奇古怪的事情,家乡那棵神秘的老树似是和她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牵连,鹰雕玉、罗盘和残缺的地图,让二十出头的她开启了寻找之旅,寻找身世,寻找答案,关于几千年沉睡的灵魂,她不断探索,几生几世的恩怨,皆为因果,诡异神秘的天空下,隐藏着雪域之中遗留下来的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天妃太嚣张

    重生之天妃太嚣张

    他们傲世九重天,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 至死方休无关记忆:忘爱

    至死方休无关记忆:忘爱

    失忆后的恋爱,能否还能得到神的祝福,放开爱的手还能否有再次牵起来的机会?伊澈失忆后四年,邂逅了程安。她不知道程安是否真的是自己命中的恋人,她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她只爱程安一人……仅此而已。——灰姑娘的故事如果到了真实的世界,究竟是荒谬的假说,还是从头至尾的骗局?程安如果真的是他的命定情人,到最后她能得到她的爱情吗?
  • 三国之孙氏强敌

    三国之孙氏强敌

    三国,穿越+系统流,孙策主,会有许多历史武将出来,但并不是无脑出。世界观不局限与华夏,但也不会写到欧洲那么远。感情线不会很多。谋略和战争是主线,不会有热武器(包括土炸弹)。有一些阴谋论。炼钢什么的作者不懂,不会去写。且看且论吧(特别叮嘱:本书不适合十八周岁以下、只看三国演义、想看爽文的) Ps,感觉前面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小白,往后四五十章会好点,前面过剧情和框架就行了
  • 清漾文士毛子水

    清漾文士毛子水

    “虚静恬淡”是毛子水先生亲书并悬挂在书房中的四个字,他的一生似乎和这四个字如出一辙。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却并非是满口之乎者也的旧式文人,而是一个富于科学精神的现代学者。他那一袭飘逸的长衫,包裹着的是现代文士的铁骨柔肠,他那漫长的学者生涯,充满了耐人寻味的传奇色彩,他一生治学的文士本色,是留给世人的一笔丰厚的财富。毛子水与他的故乡1893年4月11日,毛子水生于浙江江山石门镇清漾村。其父名世卿,乃清末廪生。为其取名曰“凖”,字子水,谱名延祚。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咕哒咕哒

    咕哒咕哒

    咯咯哒,咯咯哒,咕咕咕咕咕咕咕。别问,问就是这是垃圾箱
  • 小小未婚夫

    小小未婚夫

    她为逃避逼婚,无意中选择了个小他九岁的未婚夫。可这未婚夫不只要她陪玩陪读陪打架,还要她当僚机帮他追心上人……然而,当看见他为别的女人买醉的时候,心里的酸意是怎么回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