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08300000012

第12章 永远的幺爸

最后一次见到幺爸是在春节以后,也算是有生以来第二次去给幺爸拜年了。以前,都因忙于学业忙于工作,很少去幺爸家,或者也只把幺爸家作为歇脚换马的一个驿站罢了。

幺爸家住在新都三河场,距成都新都两地都不过二十来里路。离人们熟知的《死水微澜》里的天回镇,那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幺爸其实并不是川西坝子里的人,是帮人帮去的,也算是万恶旧社会的一个产物吧!幺爸虽然是外来户,但人缘关系极好,在当地可受人们的尊重了。不管粘亲不粘亲,不管大人孩子,人们都习惯叫他涂幺爸。只要你到三河场,一提起涂幺爸,没有哪个不知道的。幺爸在这里不但受人尊敬,而且还很有威望的。自从成立人民公社,幺爸就在这里当生产队长,一直当到人民公社解体。不管怎么改选,人们就是信得过他,每次总是非他莫属。

虽然我们这个姓氏的人本来就是客居他乡的客家人,居无定所,世世代代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甚至有人称客家人为中国的吉普赛人。从湖广填四川开始,我们的家族才陆陆续续从遥远的广东湖南湖北,沿着滔滔的长江朔江而上,来到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

其实我们涂姓人家的祖籍一说在山西省榆次西南的涂水,在水一方;一说在安徽怀远东南一带的塗山,靠山吃山。不过这都是远古的传说罢了。时过境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也很难说清楚的了。

作为我们后辈人,最多也不过知道上头那么两三辈人的事。我只知道在我们县城大西街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涂家祠堂,那是涂氏家族聚居的地方。由于最近一二十年的旧城改造,涂家祠堂和其他古城街道一样在劫难逃。

在万恶的旧社会,我们这些穷家小户,帮长年,打短工,就像月亮搬家一样,今天从这里搬到那里,明天又从那里搬到这里。听前辈人说,我们家从县城搬到南山鼎锅湾,不知道搬了多少次,最后才在半边山向家沟居住下来。

民国十三年,我的阿婆涂廖氏丢下五岁的太爸(也就是我的父亲)两岁的幺爸和苦命的阿公撒手西去,苦难从此就降临到了我的家。那时,阿公忙于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疲于奔命。抬滑杆挑加班帮长年打短工,挣钱养家糊口。在无法照看年幼孩子的情况下,阿公只好把太爸幺爸寄放在漆家坝的妹妹许涂氏家里。

日子在苦难中过去,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阿公从妹妹家也就是我的姑婆家接出太爸,来到金堂云顶山帮人。那时,幺爸还小,做不了体力活,就只好继续留在姑婆家。姑婆带有一儿一女,女儿比幺爸小八岁,从小在一起长大,感情甚好,也可谓青梅竹马了。

阿公和太爸农忙时,就去给有钱人家栽秧点麦栽红薯收麦子打谷子什么的;农闲时,就去帮人挑加班抬滑杆抬轿子什么的。好不容易攒下两个钱,阿公就忙着给太爸张罗婚事。

那时,娶儿媳嫁女子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经人说媒,太爸找到了咩咩(客家人对母亲的一种称呼),也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家里也是八代贫雇农,在母亲还没有记事时,我的外婆就化着一阵清风到封神台去了。一个外公拉扯着三个女儿艰难度日,好不容易等待着女儿长大成人。可是,母亲八字歪,四柱里面就占三个虎。人们常说,女人属虎,有克夫克子之命。咩咩就像《骆驼祥子》里面的虎妞一样,过了婚龄还没有嫁出去。

母亲结婚过门后,一个家才真正像个家的样子。虽然租住着地主向理洲家的茅草房子,一到逢年过节一家人总可以团聚在一起了,总算还有那么一点点家庭的气氛。

时间一长,叔嫂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一次,家里替地主向理洲喂的牛找不着了。对于一个佃户来说,丢了牛,这可不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小事。气得母亲狠狠地把幺爸骂了一顿,因为牛是幺爸去放的。幺爸感到责任重大,家门都不敢回,吓得只好一走了之。

这一走,幺爸的命运随之发生了改变。幺爸只身来到金堂云顶山,找到在那里帮长年的阿公。阿公想到既然孩子有十五六岁了,也可以出来闯荡闯荡世界了。就给主人家说,先让幺爸给他们家当放牛娃儿。

慢慢地,幺爸在外面见的世面多了,人也混熟了,心儿也就变得野了起来。他不安心成天放牛割草的日子,觉得太枯燥太乏味了。他翻过龙泉山,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栈道一路向西,进入了成都平原。看到这一马平川,幺爸可乐坏了。自己的家乡,那连绵起伏的丘陵,真正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别的不说,在这川西坝子了,走步路也要平坦得多啊!

来到距成都二十来里的三河场,幺爸找到一户大户人家,说,只要一天给他三顿饭吃,什么样的活儿他都可以干。这大户人家,看到幺爸长得高高大大,眉清目秀,干活儿也挺勤快的,不久,就把他作为长年对待了。

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几年,眼看就要土改了。是回老家,还是留在三河场,幺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幺爸在这里分到了土地,还有两间茅草房子,终于在三河场也算有个家了。

那时,幺爸已经是而立之年的人了,早过了结婚的年龄。阿公非常着急,托人去跟姑婆商量,是不是来个亲上加亲,把她的女子说给了幺爸。姑婆满口答应下来这门亲事,毕竟幺爸是姑婆一手带大的,什么脾气品性,姑婆是了如指掌的。

真正见到幺爸,还是在我穿开裆裤的时候。那时,幺爸带着他的大女儿,来到老家,看望年迈的阿公。一次,幺爸用箩筐一头挑着堂妹,一头挑着我,去半边山赶场。看着漫山遍野的菜花和绿油油的麦苗,我和堂妹就像呢喃的春燕,叽叽喳喳快乐地穿行在乡间小道上。在街上,幺爸给我们买上糖果燥花生燥胡豆什么的,乐得我们什么似的。

阿公去世前后,幺爸推着鸡公车回到了老家。从三河场到老家,大约有一百七八十里路程。那时,虽然有唐巴公路,一天有一趟成都到中江县城的对开客车。但那时人们手头没有几个钱,哪里舍得坐汽车,到哪里去差不多都是步行。哪怕是挑着百十斤重的担子,也是如此。从三河场鸡叫头遍就得起身赶路,翻山越岭,过赵家渡,爬龙泉山脉的主峰三河庙,要到天黑了才能到家。那时生活紧张,在路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只有靠米糠馍馍充饥。黄昏,大路上传来了鸡公车(独轮车)叽咕叽咕的声音。不用问,我就知道幺爸回来了。因为,在我的家乡,除了肩挑背抗,是没有鸡公车的。

我急忙出朝门,朝田坝里跑去,迎接幺爸的到来。幺爸从鸡公车上取下一个用手巾包着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一个馍馍,说,阿木,幺爸没有什么给你的,只有这个馍馍。我高兴地叫了一声幺爸,接过馍馍。馍馍虽然是用米糠做的,但这是我第一次吃糠馍馍,觉得很稀奇。虽然很粗涩,我吃得还是蛮香的呢!

许多年后,春节一过,哥哥就要结婚了,幺爸提前来到我家帮忙张罗筹办哥哥的婚事。那时,我还是黑湾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寒假还没有结束,也正是孩子们玩耍的时候。

父母亲第一次结儿媳妇,总希望把他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的。七大姑八大姨远亲近临,坐拢来也有那么十几桌。

酒宴之前的准备工作可忙碌了,所需的酱油墨醋时兴菜蔬在乡场上是很难买齐的。要想办齐备,只有进县城才能买到。这样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幺爸的身上。

那天一大早,幺爸带上我,朝县城进发。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县城,自然觉得很新奇,心情也非常激动。在路上,幺爸交待我,他去买菜,我就在原地看好箩篼,别叫人家把买的东西拿走了。三十多里乡间小路的确很漫长,过染房新拱桥三百梯水拱桥南耙沟,好不容易才来到南渡口。

对三百梯这个我们进城的必经之路,在民间有很多传说。她也不过是人们常见的上山下山的石头阶梯罢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有的人一生经常路过这里,但从来也没有把这里的石梯数清楚过。不管你怎么数,到头来,不是多那么一两梯,就是少那么三四梯。我想她的妙趣也就在这里了。

一爬上南渡山岭,一条大河就展现在我的眼前。空旷的原野上,凯江河和御马河浩浩荡荡环城而流,古老的县城就位于两河之间;南北二塔就像两根划船的桨,远远望去,古老的县城就像一条船儿一样,正在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这座县城自三国时期建县以来,已经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城墙高筑,四座城门巍然矗立。最惹人注目的还是县委的五层大楼,是大跃进年代的产物。她是全城的最高建筑,就像一座古堡矗立在一片青砖灰瓦之中。

来到南渡口码头,只见凯江河波涛汹涌,白浪滔天。这是进县城的必由之路。不管人畜,还是车辆,一律得乘渡船才能过河。渡口的河面上,有用人拉纤的渡船,有能坐三四个人的小鳅子船,还有船头站着鱼鹰打鱼的乌蓬船

来到珠市街,幺爸把箩篼放在街沿上,就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去了。我坐在箩篼旁,看着熙熙攘攘赶场的人们,一动也不敢动。等了大半天,幺爸好不容易才把所需的菜蔬买齐。

我跟着幺爸的担子,朝回家的方向走去。走出龙王阁,路边上摆着一捆捆甘蔗。我看着甘蔗发愣,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幺爸明白我的心思,就把担子放了下来。他左选右挑,抽出一根又大又红的甘蔗。我高兴极了,这是我最喜欢的食物。农村出生的孩子,上街只要能得到大人们的一捧花生胡豆,一根油条或甘蔗什么的,那可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

甘蔗摊子的侧边,有一个买针头线脑和小百货摊子。我看见摊子上的小刀,拿在手里把玩,久久不愿意放下。心想,要是有一把小刀该多好啊!叔侄之间,好像心灵相通似的。幺爸二话没说,向摊主问明价格,用五角钱为我买下了这把我心爱的小刀。许多年过去了,这把小刀还挂在我的钥匙链上,一看见这把小刀,我就想起和幺爸第一次进城的情景。

当我的表姐在哥哥的婚礼上第一次见到我的幺爸,她悄悄地告诉我,这个人怎么长得跟周恩来一个模样。我想了想,觉得幺爸跟周恩来确实有点挂像。高高的个子,有棱有角的五官,为人处事也是那么的谦和。不管咋说,从小幺爸就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北京读大学期间,不管来去,我都要到幺爸家去。一到幺爸家,他对我比对他的亲生儿子还要好。除了一天三顿好酒好菜招待,还经常陪我逛新都宝光寺桂湖公园,到三河场茶馆喝茶,到菜市场买菜,送我到成都火车站上火车。一次,我的一位大学老师让我在四川帮他带一床竹编凉席。我把这事告诉幺爸后,他又陪我到天回镇去购买。我们从街头走到街尾,走了一个铺子又一个铺子,终于挑到了一床做工精细的凉席。

幺爸虽然在三河场呆了几十年,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而且,还经常带着他的儿女常回老家走走看看。有一次,堂妹用刚买来的自行车搭着幺爸回老家,路过我的大姐家。看到前面的道路没法再骑,顺便就把自行车放在大姐家里,就回老家去了。

幺爸每次回家,总是带着见面礼。这家两捆面,那家一封糖果。当然,最忘不了给爱抽烟的太爸带上那么一两捆用化肥浇灌出来的川西坝子里出产的叶子烟。这叶子烟灰白接火劲大,抽起来过瘾,还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这,太爸自然是喜欢的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姐夫就赶来报信,说,他们家失火了,堂妹的自行车也被烧得面目全非。在当时,自行车还非常的稀少,一般家庭还买不起自行车的。这辆自行车,还是堂妹的男朋友给她的订婚礼物。堂妹心痛得什么似的,但又不好说什么。毕竟是自己放在这里的,哪个知道会遇到这样的灾难呢!幺爸说,没关系的,自行车烧就烧了,只要没有伤着人就再好不过了。幺爸挂口没有说什么,还不断地安慰着大姐夫。

最难忘是最后一次见到幺爸的情景。那次去给幺爸拜年,走到幺爸家。一进门,我就看到幺爸躺在床上,不停地咳嗽。幺爸听说我来了,慢慢地从床上爬起来,披着棉大衣,陪我来到朱家茶馆喝茶摆龙门阵。我看到幺爸消瘦了很多,精神也不是很好,嘴唇发紫,还不时地咳着嗽。我的心里好像有那么一点点不祥的预感。

时隔不久,也就是阴历二月中旬吧。一天晚上,突然接到堂弟打来的电话,说幺爸过世了,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

我约上我的哥哥和侄儿,第二天赶到了三河场。一进门,看到院子里摆满了花圈祭帐,到处坐满了来吊唁的亲朋乡邻。堂兄堂妹及堂侄儿女们个个跪在幺爸的灵位前,在做道场的道士的指挥下不停地烧香磕头。

最令我感动的是,我的堂侄儿,也就是幺爸唯一的还不满七岁的小孙子,戴着重孝,跪在幺爸的灵位前,哭得泪人儿似的。听堂弟说,在世时,幺爸最痛爱这个小孙子,在小孙子身上,他看到了涂家的希望;但堂侄儿也最懂事,在幺爸病重时,经常到他的病床边端茶倒水,时刻记挂着他的阿公。

丧礼很风光,送葬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人们用花轿抬着幺爸的骨灰盒,吹鼓手们吹吹打打,时而吹着哀伤的曲调,时而奏着欢快的乐曲,沿着三河场的大街小巷,向二台子幺爸的陵墓进发。

同类推荐
  • 大都市里唱山歌

    大都市里唱山歌

    超市垮了,乡下来的打工仔工资分文未拿到,他找到管仓库的打工妹准备拿货抵钱,但打工妹死不交钥匙,争执中俩人却阴差阳错产生了感情纠葛……好大一个超市,说垮就垮了。昨天晚上还营业至22点钟,下班时领班按常规集合大家讲了一通重复过多次的套话,包括维护超市就是维护你们通向小康的桥梁等,今天早上睁开眼睛便发现,桥梁塌了。有良正在梦中对着满山遍野的女人唱荤山歌调情,被人群哄闹的声音吵醒,还以为自己睡过了头。睡眼惺忪跑出去,看见离平常开门至少还差一个小时,超市里里外外已经堆满人。有良从来没有看到这里有过这么旺的人气,只是旺旺的人气来意不对,总让他想起办丧事的场面。
  • 金沟里的戴枷人

    金沟里的戴枷人

    公元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残冬的一天,看看将近午时,北京街头突然响起一阵阵沉闷的锣声,这令人心悸的声音,使本来就砭人肌骨的寒风,显得更加阴冷。随着锣声,一辆木笼囚车,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兵丁和刽子手,押进了菜市口法场。刽子手打开囚车,把穿着罪衣,插着斩标的囚犯拉出木笼,架到了刑场上。黎庶们冒着凛冽寒风,前拥后挤地围在法场四周看热闹。只见那名斩犯,膀宽背窄,身材魁梧,虽是蓬头垢面,眼含悲愤,却也能看出昔日的英威。此人乃是吉林候补道尹李金镛。
  • 金江风暴(长篇选载)

    金江风暴(长篇选载)

    柏香岩是会理东区鲹鱼河中游的一个小山村。它座落于鲁南山麓、鲹鱼河谷的半山坡地。波涛滚滚的鲂鱼河就从小山村下面的坡脚流过。河面上仅有唯一的一座木桥供两岸百姓往来通行。小山村的对岸是绵延起伏的巍峨大山。大山脚下有一块不大的河滩。河对岸的人只要走过河滩过了木桥再爬一个小坡,就到了柏香岩这个小山村。小山村东面一、二十里,就是东区有名的嘎吉、高科粮仓。经过昼夜急行军,李宇、蔡建明、许洽中率二、四、五大队,经姜州翻大山,于次日中午抵达柏香岩。前线指挥部立即派人分头准备上山用的物资和粮食。
  • 明季水西记略

    明季水西记略

    《明季水西记略》一卷,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李珍(玉峰)著。此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十二册第七六三至七八零页标点。作者生平待考。原文为抄本影印。《明季水西记略》系统记述了天启元年至天启十年间,奢、安二氏在四川、云南特别是贵州同明廷的战争,生动描绘了长达十月、无比惨烈而又精彩的贵阳攻守战等各次重大战事,揭示了战事的因果,评论了主要当事人的表现。此书未见著录,乾隆以来史志均未见引用,北京图书馆所藏抄本很可能是海内孤本。其内容表明,它曾参考《明史》、康熙《贵州通志》等史籍,并对它们有所补正;它的某些画龙点睛之笔,也有胜于乾隆《贵州通志》。
  • 阿黑不是警犬

    阿黑不是警犬

    阿黑不是警犬,说它是家犬,我也勉强接受,只是你千万别叫它狗,叫它狗我会跟你急的。怎么说阿黑也是生长在警犬基地,它父亲黑子还是辉煌一时的功勋犬,算是名门之后吧。最关键的,你叫它狗就是掉了它的份儿,掉了它的份儿也就是掉了它的主人——我和青哥的份儿,不光是我,连青哥也会背地里念叨你祖宗的。至于说阿黑为什么不是警犬,很简单,阿黑没有编制。为什么没有编制?很简单,我们级别低,尽管谁也没规定县级公安局不许有警犬基地,可我们的条件……对,说到条件,就在点子上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字。
热门推荐
  • 神火擎天

    神火擎天

    三个神偷级人物,无意间偶遇一个神秘人。这神秘人用胁迫手段让他们前去偷取首富家的一口箱子,却不料从此改变他们的人生。随后,他们见识到了龙、凤、火烈鸟等众多神兽……
  • 内圣外王话管理

    内圣外王话管理

    本书是酷6网CEO李善友的一部管理随笔,内容涉及管理之道、创业感悟、学习心得、职场故事、传统智慧五个部分,记录了李善友在管理和创业等方面的心得。作者从孔孟老庄等人中汲取营养,以期将中国的传统智慧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时告诉读者营造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而酷6网之所以能后发制胜,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秉承的价值观。对于从事管理和创业者来说,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参考读物。
  • 天帝的悠闲生活

    天帝的悠闲生活

    闲来没事养养花,种种草,喂喂鱼,开间小酒馆,一代天帝从此过上悠闲自得的小生活。群号:763143328
  • 快穿病娇男神黑化中

    快穿病娇男神黑化中

    痛……痛……好痛!冰冷锋利的手术刀在光滑白嫩的皮肤上游走。躺在手术床……
  • 太清逆

    太清逆

    “你在寻找永恒吗?”,“一念即永恒”,神说。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陆,“太清之上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个少年,正向大陆走去。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谋忍之侧妃天下

    谋忍之侧妃天下

    堂堂护国将军府嫡女,却沦落至性命难保、卑微求存的地步。新婚夜独守空房,夫君心仪之人竟是异母嫡妹。隐忍退让换来的是一纸休书,备受嘲讽狼狈回府得知生母死因真相。无力还击欲投空门青灯为伴,不想竟成为把持朝政狂肆阴邪的摄政王云思安之侧妃。“谁不让你好过,你就以牙还牙反击为上,让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妖孽般的声音在耳边缭绕,深深触动她蠢蠢欲动的心。以己为代价,从此在他的帮扶下她步步为营显露猖狂本色,大仇得报登上权欲顶端。
  •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两个中年人在谈对象,确定关系在他们经人介绍认识后不久,而真正相爱和想结婚却是在两年以后,他们发现彼此身上动人的地方。她是那种认定了有爱才能结婚的人,所以在两个人这两年的相处之中会不时地问他,我们是不是在谈恋爱?在得到他肯定的回答后她是相信的,但会感慨在他俩这个年龄说爱这个字都不自然了。也确实是的,他们到一起时总是先谈工作,谈各自的子女,谈家里老人身体的健康情况。话说得投机了,感情才热起来,身体的交流才会自然和舒适。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景深见巷,念念不忘

    景深见巷,念念不忘

    “杀人凶手的话,我不信!”萧景无情的话似寒风凛然,“情妇就该做情妇该做的事情。”她是顾怀安的女儿,是杀人凶手,是自甘低贱的女人。被逼到困境,犹如困兽,却死死不能挣扎……“萧景,我已经不爱你了,罪我也赎了,如今两清……”“生要见人,死要见尸,顾念余,就算你到了天边,也是我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