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700000007

第7章 在官三日人问我,离官三日我问人(1)

出场人物:王朗云、骆秉章、长奶夫人、丁宝桢。

大多数时候,官商之间的勾结行动都是愉悦的。双方各自通过对对方的控制和利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商人追求的是源源不断的利益,他们向官场百般讨好,都是为了挣得更多白花花的银子。但是如果说官场中谁挡住了他们获得利益的道路,谁就必须坚决搬掉。反过来也是这样,官员追求的是财富,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官员需要不断升高自己的地位。如果官员从商人那里不能获得财富,那些商人的名字将从官员的花名册上删掉。如果说获得了财富之后有危险,官员们也会对这样的商人百般警惕。

官商之间的相处之道,主体在官员一方,商人往往处于弱势。但是,处于强势一方的官员也有软肋。以晚清为例,晚清官员的收入一般都很低,地方督抚之类的二品官,账面上的公开年收入也只有一百五十两银子,七品县令则不到五十两银子。那时候的官员们个个都有一大帮幕僚、家眷和仆人,七七八八的开销,靠那么点养廉俸银完全不够用。

于是官员们自然要想尽办法去捞钱。捞钱的途径有多种,除了半公开的“冰敬”、“炭敬”外,还得另辟渠道,广开财源。到了晚清,社会逐渐开放,各式各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大地上应运而生,这就给官员们提供了宝贵的生财之道。商人们也不失时机,在官场中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在那个时代,商人们不可能投资制度,只能投资个人。所以官与商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对官商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看得很透彻。胡雪岩以六字箴言一语道破了此中奥秘:离不开,靠不住。这种微妙的关系是一种危险的愉悦,官员和商人游走其间,各行其道,既兴致勃勃,又胆战心惊。

井盐世家传奇

曾经有一句话十分流行:四川人是天下的盐。

当年《南方人物周刊》用这句话做引子,做了一个四川人专题,特别红火。

盐,是四川人的命根子,巴蜀先民因盐而战,谁有能力带领他们夺得盐,谁就能成为他们的首领。

盐,是生活的沉淀物,是生命的结晶体。在四川,哪怕一个很不起眼的茶馆里,任何一个人同你摆龙门阵,言语中无不闪烁着如盐般晶莹透亮的朴素真理。

盐,又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做天下的盐,就是做社会栋梁。20世纪30年代,美国拍了一部电影,叫《天下之盐》。这部电影还有个译名,叫《社会中坚》。

一咸抵三鲜,无盐则无味。盐,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当你品出了其中的咸味,你就懂得了四川人。

提起四川盐,不能不说自流井。自流井是四川自贡市的一个区,盛产井盐。明、清以后,自流井已成为井盐生产中心,是中国最大的井盐产地。

提起自流井,不能不说四大家族。四大家族的姓氏是王、李、胡、颜,其江湖称号分别是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有人曾经仿《红楼梦》开篇那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护官符》之写法,为自流井四大家族画像,编成了一首歌谣传唱: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请来河东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河西一家李。莫愁胡,黄金为瓦玉为屋,欢喜颜,翡翠珍珠撒满田。

提起四大家族,不能不说王三畏堂。自流井四大家族中,王三畏堂居首,李四友堂次之。从清咸丰年间到民国,自流井民间流传着一首儿歌: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老子就不怕你。

提起王三畏堂,不能不说王朗云。在四川,老辈人都知道,王朗云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般多,像水牛身上的牛毛一般多。

据王氏后人王群华女士编著的《王三畏堂家族史》一书记载:自流井王氏家族的祖先,最早是在太原府的王家大院。不知哪朝哪代迁至湖北麻城,到了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从湖北麻城迁居四川江阳,在一个地名叫“仙骡井”的地方以煎盐为业。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张献忠屠川,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有一个统计数据是这样的:明崇祯初年,张献忠屠川之前,四川全省人口约18万。到了张献忠屠川之后再统计,人口只有不到一万。这个比例是骇人听闻的,人口损失95%,也就是说100人中只有5个人活了下来!

不过又有人口专家说了,不能光看这个统计数据的表象。事实上,有许多老百姓不堪忍受战乱之苦,纷纷收拾行装,离乡背井,逃难去了贵州、云南以及青藏高原。杀人场面是恐怖的,当老百姓们看到了无数个杀人的场面,他们心中的恐慌也是无法形容的。只剩下来一条路:逃!老百姓——尤其是青壮年纷纷逃离四川,他们将老弱病残留在家中,携带还能走得动的年幼子女,像受了极大惊吓的一群群飞鸟,只有逃,才是唯一的一条生路。

非洲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的枯萎、干的、死掉的草。但是如果你把这些干草放进水里,到了第八天,它就会复活,蓬勃地绽放出一片新绿。中国老百姓也像是沙漠玫瑰,他们像是最有生命力的植物,随便给一个地方,再给一口水,就能活。

战争结束后,部分流落异乡的盲流怀着疑惧的心理试探性地回到了四川。当时的人口稀疏至极,有一份资料显示:荣县、富顺、自贡一带,仅有600多人。这600多人中,就有本故事中的主角——自流井王氏家族。张献忠屠川时,王氏家族的人们逃难到了贵州遵义。他们现在还乡,是要找回自己的根。

有一场规模宏大的移民浪潮叫“湖广填四川”。张献忠屠川结束后,清廷颁布法令,号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的老百姓往四川移民。这些新进川的老百姓带来了种子和种植技术,起初大都以农业为生。两三百年来,南方各省迁徙入川的人口大约有360万,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63%。

王三畏堂的兴盛,与一个人关系密切。

这个人是王朗云,他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殁于光绪十年(1884)。

王朗云又名王余照,王余是复姓。王朗云的曾祖父王端笏,幼小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王端笏改嫁到余家。当继父老死后,王端笏由余姓还宗,复姓王余。王余照的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王朗云的祖父叫王余玉川,候选同知。父亲王余楷,候选布政司理问。这两个官衔都是虚职,应该是花银子捐纳买到的两顶乌纱帽。那时候王家尚未发迹,大富大贵谈不上,顶多也只能算做是较为殷实的耕读之家。这样的人家能积极主动地向官场靠拢,说明王氏家族先祖还是挺有远见的,至少,在政治上不糊涂。

大约在1870年前后,王朗云的父亲王余楷创建了王三畏堂。堂名“三畏”来源于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王余楷对“三畏”作了点小小的修改,将“畏大人”改成了“畏朝廷”。其中能看出王氏先祖的良苦用心,他们已经把官府看得与天一样大。回望王三畏堂的发家史,常常发现王家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先祖的遗训在此,理解起来也就不奇怪了。

王三畏堂的家业靠祖辈刚入川时插占而来的土地起家,世代以开凿盐井为业。在兴盛时期,是一个富甲郡邑的望族。后来逐渐衰落,到清道光中叶的1830—1840年间,王朗云的父辈家境越发困顿,居住在仙坝附近的河底坝。

王三畏堂自从在王朗云手中发迹后,整个家族如日中天,事业蒸蒸日上。据《王三畏堂家族史》记载:当其极盛时期,王朗云在自贡盐场拥有盐井40余眼,火圈(天然气井锅口)700余口。开设盐号远及重庆、宜昌、沙市、洋溪、汉口等地。田土乡庄遍于富顺、威远、荣县、宜宾数县,年收租谷一万七千余石。因而王三畏堂有富甲全川之称,实属举国罕见。王三畏堂的鼎盛时期,每天的收入是一挑银子,重达80公斤。

这个重量,一个农村的硬劳动力才挑得动。按照家族史的记载计算,王三畏堂每年的收入有白银九十余万两。道光年间,清廷的整个财政年收入只有四千万两左右,也就是说,王三畏堂每年的年收入,相当于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

这真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让我们从王朗云的少年时代说起吧。

王朗云少年时,家道中落,家境日渐困窘。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王朗云25岁,由家里主持给他娶亲。按照四川人的规矩,有了媳妇,就是一家之主了。王朗云确实也配得上一家之主,他做事精明干练,遇事有主见、有担当。家族昔日的荣耀激励着他,家族未来的梦想召唤着他。为了光大王家旧业,这一年,在少主人王朗云的倡议和主持下,王氏大家族分成了三房。王朗云得到了部分宗祠田地,包括高山井、扇子坝诸地区。

分家后的那个夜晚,天空中星光闪烁,像先祖们询问的眼睛。一阵阵清凉的风吹来,王朗云起床倚窗而立,面对祖传的家业,他思绪翩跹,夜不能寐。

王朗云不愧是个商业奇才,180年前,他就想出了招商引资的妙招,来缓解家族事业中的资金压力;他还采取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古老的盐井实现了股份制。具体做法是:引来陕西商人,开放扇子坝,双方立下契约,共同开凿盐井。

据说,陕西盐商来考察时,废井中的卤水本来浓度不够,但是为了吸引陕商,王郎云安排人把吸筒中的卤水多加些盐,以增加浓度。陕西盐商来了,提取卤水一测试,自然蒙混过关签了约。可是,王朗云万万没有想到,陕西盐商把买去的废井稍加打凿,竟然在井底下发现了盐岩层,用水从井口冲下去,再抽起来的盐水浓度大大提高,陕西盐商因此发了大财。为这件事,王朗云悔青了肠子。后来他每逢要与人签订契约,总是十分小心,异常谨慎。

在实际操作中,每开凿一口盐井,主方出井厂地基,客方出押金纹银400两。至于利益分配,是将一口盐井的收益分成30股,主方占12股,客方占18股。王朗云企业的股份制很有趣也很合理,每个月30天,把每天算作一股,主方占12天,客方占18天。也就是说,主方所占12天中所产出的盐,由主方所得,客方亦然。这份契约称作“出山约”,有个说法叫“客来起高楼,客去主人收”,以18年为期限,18年届满之后,主方无条件收回井眼及厂房、设备等。

实际上这是一份租赁契约。王朗云将家产土地租赁给陕西商人,借本通商。通过订立“出山约”,成功促成了扇子坝盐井群的开发。这在中国商业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天,王朗云在心中盘算着家底。有一口废弃的天一井,他打算请工匠们来清淘,掏出杂物,加深井深,希望能够老树发新芽,让那口废弃多年的天一井焕发青春与活力,为家族振兴出一份力。可是,正当天一井清淘的工程进行到节骨眼上,银根却断了,又是资金短缺让王朗云犯了愁。

迫不得已,王朗云约了陕西商人到古镇上最繁荣热闹的八店街茶馆里碰面。八店街,顾名思义,就是街上有八家店铺,八家店铺全都是钱庄、票号。王朗云在茶馆里坐定,一会儿,两个身穿蓝布长袍、外套马褂的陕西商人进来了。他们是老熟人,彼此打过招呼后便转入正题。

见王朗云要钱要得急,陕西商人故意刁难,狮子大开口,想多要十几亩王家的田地。王朗云是个耿直人,心中最容不下的就是奸商。他想,如果不订契约,清淘天一井的资金问题没法解决;如果订契约,陕西商人贪得无厌,自己就会吃亏。王朗云犹豫不决。他拿不定主意,这个契约究竟是签订还是不签订。

王朗云的内心十分矛盾,于是托词内急,要去小解,出门左拐找了一个茅厕,蹲了下来。蹲了半天,实在是没有便意,他便起身提了裤子,慢吞吞地走出了茅厕。一出来,迎面碰到了自家的师爷牟冲之。

牟师爷穿一袭蓝布长衫,下巴上留着一撮山羊胡子,一路跑得满头是汗。一见到主人王朗云,牟师爷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老爷老爷”地叫个不停。“大功告成,老爷,大喜事呀,天一井出卤了!”牟师爷虽然压低了声音,但依然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

王朗云一听,兴奋得直拍大腿,嘴里骂道:“陕西那几个瓜娃子太歹毒,硬是想吞下老子家产的半壁江山!”说完这话,王朗云便拉起牟师爷往天一井的方向跑。他把那两个陕西商人晾在茶馆里,再也用不着去谈什么契约的事。

天一井从起推之日起,就成了王家的一棵摇钱树,月推卤水两三千担。王朗云每天都要准时到天一井巡视一番,观看壮观景象。说起来也真是神奇,那口天一井自从起推出卤水后,每天上午十一二点钟都要出现一次自喷现象,像现代城市广场的喷泉。卤水喷起一丈多高,吞云喷雾,自成一景。在太阳光的映照下,卤水的颜色变幻不定,像闪烁的珍珠,又像飞翔的鸟儿。王朗云每每看到这个景象就激动不已,他在心里一次次念叨着: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啊!

按照《王三畏堂家族史》中的记载,每当卤水自喷时,“需倒悬一竹木制的盆子,使卤水从周围流下而笕入楻桶。其时卤水畅销,灶户每日订购卤水一担,即可先收银一百两。因而获利甚丰,经济为之大裕,此为三王畏堂暴富的起点。”

同类推荐
  • 母女情深

    母女情深

    李铁的手上稳稳地举着一杯红酒,一直端到云芳的脸前;云芳凝视着这杯红酒,一下子想起另一个叫袁凯的男人……丈夫病故后,她和袁凯也是从一杯红酒开始认识的;那时,她和袁凯坐在一个装修豪华的包厢里,摇曳的烛光,浪漫的情歌,让云芳感觉像是置身在一个人间少有的仙境;那些服务员都是清一色的俊俏女孩子,个个像是从画上走下来的仙女;这些花蝴蝶一样的姑娘在每个包房里飞来飞去;云芳有些坐不住,从花蝴蝶们对她不屑的眼神中,她的自信一点点地消失殆尽……
  • 匆匆那年(全集)

    匆匆那年(全集)

    阳光灿烂的高中校园里,开朗的陈寻喜欢上了孤寂的方茴。在20世纪90年代末,感情懵懂的他们,偷偷经历了一系列刻骨铭心的快乐生活。进入大学后,活泼的陈寻因不耐性格冷清的方茴,不耐猜测她的敏感哀愁,而与美丽大方的沈晓棠走到了一起。知晓真相的方茴,无法忍受眼前的事实,便带着巨大的悲伤,远赴澳大利亚。多年以后,方茴终于放下内心阴影,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然而,有一天,电话里又出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匆匆而逝的时光在那一刻仿佛静止……
  • 1938—1941重庆大轰炸

    1938—1941重庆大轰炸

    血腥轰炸,惨烈惊世。政要、平民,空中搏杀、外交风云……四个家庭演绎血与火中的人生命运、民族命运。周恩来运筹帷幄,蒋介石“以拖待变”,汪精卫无耻叛国……本书披露个中情景。中国脊梁,抗战史诗。把日本法西斯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 远古时代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远古时代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 搜灵(卫斯理珍藏版)

    搜灵(卫斯理珍藏版)

    卫斯理获邀出席世界最珍贵的珠宝展览,他先后遇见性格古怪的灵魂学家、已没落的土耳其鄂斯曼王朝后人、日本传说中的秘密军舰「天国号」将士等……连串诡异事情相继发生,恰巧都涉及一个神秘光圈,看见它的人总被一个问题缠绕着──「你,有没有灵魂?」有人因此而得到财富,有人因此而死亡,亦有人因此而忐忑一生。到底是谁在寻找人类的灵魂?背后会是一个大阴谋吗?灵魂如果就是人性中良善美好的一面,人才不会在乎它的存在与否!
热门推荐
  • 论女性

    论女性

    《论女性》一书是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什莱的作品。在米什莱的早期作品中,贞德代表了以救世为天职的女性,米什莱希望借贞德这一形象呼吁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在女性研究中后期,米什莱的关注力转向家庭及家庭中的女性,此时的女性开始回归家庭,通过母性照顾丈夫和孩子,并与丈夫一起构建和谐的家庭;米什莱把亦男亦女视为理想的性别,把兼具男女优秀品质的人视为完整的人,男性与女性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各自的特质,并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相互合作。本书即米什莱女性观的集成作品,既充分表现了米什莱的女性观,又展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背景下的女性状态。
  • 诸天最强道尊

    诸天最强道尊

    推书《诸天最强超人》【官方QQ群:811314580】穿越诸天万界,证就无上道尊,一朝崛起,笑看诸天。不负大道不负卿,杀遍诸天称道尊!!穿越世界:《遮天》《择天记》《斗破》《斗罗》《七龙珠》《西游》《洪荒》等等……
  • 逆天废柴医妃

    逆天废柴医妃

    七百年前,上古玄天界大劫,尊贵的帝姬殿下就此失踪。她,为情身死魂殇。一朝穿越到紫寰大陆,却是个亲爹不疼、后母不爱备受欺凌的废柴说她丑?一袭薄纱风飘落,九天玄女落凡尘,谁敢言丑?说她废柴?强兽在手,神器在侧,一不小心掀了学院三十六殿,究竟谁才是废柴?说她勾引男人?笑话!姑奶奶那是在医病!医病!医病!温润翩翩的白衣药师,实力莫测的北渊太子,潇洒不羁的南洲质子,究竟哪一个才是她的真命天子?当大仇得报,她凤翔九天王者归来,才忽然发现……——游戏,不过才刚开始而已!
  • 陆少仙妻有点虎

    陆少仙妻有点虎

    仙道难求,司初初一不想成仙,二无心修炼,人生若能一躺二吃三玩乐才能算潇洒无边。奈何她命苦,沾不上三潇洒的边,还得被奴役着满世界捉妖,谁来告诉她为什么这世道能修炼的人不多,成了精的妖怪却捉也捉不完!陆大少合上文件,揽过某初入怀,轻笑,“帝丹给你,明天就让他们统统滚回妖界。”司初初手抖,默,“别,我还年轻,做不得寡妇!”都言是当年做人时,承蒙她相救捡回一条命,是以身相许的缘分,却原来冥冥之中早就天命所定,是注定要走到一起的姻缘。
  • 顺鼓篇

    顺鼓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贡往事

    西贡往事

    一个雨天傍晚,我揣着小如猫咪的行李袋敲开了那所房子。房子有些黯淡,湿乎乎的药水味儿弥漫了整个房间。狭长的暗白色的横棱格木窗隐约透出的光映穿了她的半边脸。她用有些嘶哑的声音唤我道:“进来吧。”说的是中文。放下行李袋,随着她穿过走廊去盥洗室洗脚洗脸。那么小的房子,走廊却长得惊人。脱了鞋,光着脚跟着她白色的奥黛裙裾走动时,直让人觉得像是穿过了沁凉的长颈鹿脖子。我的房间在长颈鹿脖子的另一头。“澡,你会洗?”“会。”我说。
  •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3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3

    孩子叛逆不听话,其实都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密切相关!一句满是责问的“谁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肯定不如充满了爱和尊重的“儿子,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变酸”的沟通效果好。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高情商父母都懂得采用一种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听着舒服,并且乐意去做。如何用共情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说出其内心需求;如何做到高段位的表扬和批评,给孩子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何停止无用而伤人的吼叫,用高情商沟通术赢得孩子的合作……有理论,有方法,有经验,手把手教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使做父母变得更高效和更快乐。
  • 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英文版)

    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英文版)

    1919年,毛姆45岁时,发表了这部《月亮与六便士》。小说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某进入中年的英国券商,忽然决定抛妻弃子,跟随内心长久以来积压着的念头,立志要成为一个艺术家。这个故事的源头来自画家高更的生平故事。这种行为并不为世俗社会所认可。本来作为一个券商,手里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可以挥霍过活,为什么非要当什么艺术家?为什么最后连生存都变成一个问题?结果,这位想成为艺术家的券商后来连个住处都找不到,身体也患上了疾病,混到了没有钱买食物果腹,整天挨饿的境地。也许,艺术家的世界,凡夫俗子们永远不会懂。这位艺术家不仅没有被这种境地吓倒,反而愈加坚强地活了下去。而且,不顾身体上的疾病带来的不适,也无视周遭环境的恶劣程度,一心扑在绘画的创作之中。在太平洋的一个叫作塔西提的小岛上,他创作出了让人看一眼就会产生荡气回肠感觉的“杰作”。但此时,他已经溘然长逝。那么,为什么叫“月亮与六便士”?其实,用毛姆自己的话说,这个书名的意义并没有在书里得到应有的展示,而是出自某评论家在评论上述《人性的枷锁》时所写的某句话。原话如下:《人性的枷锁》里的主人公菲利普·凯利(PhilipCarey)被形容为一个太过执着找寻月亮的家伙,以至于他从来没发现过脚底下就有一块六便士。毛姆后来这样解释道:“假如你低头在地上不住地要找寻一块六便士硬币,头也不抬起来一下,那么,你就会丢掉月亮。”
  • 嫡手遮天:彪悍太子妃

    嫡手遮天:彪悍太子妃

    “如不是为了王位,朕又怎会娶你这商家之女?”往日恩爱的夫君却是说出此等骇人听闻之言。皇陵中,万箭穿心,身虽死而心未灭。夏璎珞对天盟誓,如有来世定不嫁入宫门、坐那凤椅。所有欺辱,定当百倍奉还!
  •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共收任鸿隽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26篇。前面部分的文章均为任鸿隽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任鸿隽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科学教育与科学》《大学研究所与留学政策》《论所谓择师自由》等;后面部分的文章是任鸿隽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他个人的自述、关于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回顾,以及他谈科学、社会、翻译、实业等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