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2900000004

第4章 故乡恋歌(4)

一次乘船到防城港工地演出,那是第一批工农兵建设大军开进港口不久。舞台搭在新推出的平地上,我们在后台刚化好妆,有几位工地领导来看望我们,其中一位解放军首长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小鬼,今年多大?光着脚丫,是演出需要吗?”我低着头,害羞不敢回答。

演出结束后,当晚住在工地。上床前,我跑到民工棚,找到我一个堂哥的住处。当时他已睡了,我在外面大声喊他,他问有什么事,我说借鞋给我洗脚。顿时,工棚内爆笑起来,有人打趣道:“当演员了,还没有一双鞋子穿。”我在笑声中拎回了鞋,第二天早上再拿去还他。

十四岁,我终于有了一双鞋子,那是一双崭新的解放鞋。忘不了那年寒假,在县城读书的哥哥骑回一辆自行车,是借别人的,因为没钱搭汽车回家。开学前几天,他对我说:“带你进城到叔叔那里玩几天好吗?”我求之不得,高兴极了。当时,县城在东兴,叔叔在城里工作。哥哥用自行车驮我走了几十公里的路程。

那天,北风呼啸,天气很冷。车行,风更大,不断吼叫着从耳边刮过,凛冽砭骨。在车上坐着不动,觉得特别冷,我赤裸的双脚冻得僵硬。到叔叔那里,我已站立不稳,婶子用毛毯给我捂了许久,才能活动。

第二天,哥哥领我上街,走在水泥道上不要紧,可一踏上青石板街,就像踩在冰面上,寒冷彻骨,冻得浑身发抖,牙齿咯咯响。在街上遇到哥哥一位城里的女同学,她不解地问:“天这么冷,你妹妹为什么不穿双鞋子?”哥哥说:“这就带她去买。”

哥哥领我进了间百货商店,叫我坐下,拿来几双鞋子给我试,最后买了一双解放鞋。第一次穿上鞋子,别提有多高兴,鞋面绑着草绿色的鞋带,把整双脚封得严严的,暖暖的,鞋底软软的,走起路来轻飘飘的,舒服极了。哥哥告诉我,这双鞋子是叔叔给钱买的。我非常感激我的叔叔。

这双鞋子,我爱如宝贝,平时舍不得穿,洗净晒干放在床头上,晚晚抚着人睡,非到重要日子不亮相。

后来,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吃饭穿衣不成问题。但我始终不敢忘记赤脚走过的艰难岁月,衣服鞋袜能穿就穿,生活开支能省就省,从不敢大手大脚奢侈一回。

常常想想艰难的岁月,保留一份俭朴、一份淡泊、一份感恩和同情苦难之心,会抑制物欲生长,善良、纯洁、仁爱会永驻心间。

若当权者,能多想想民生疾苦,心系百姓,达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境界,那么就能做到两袖清风,济世安民,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

2009年1月

晒场

她伫立球场,凝思良久。也许她回忆起昔日晒场上的汗水和笑声。我又何尝不是?

阔别多年的侄女从国外回来,要我陪她回乡下老家看看,那天她特意换上牛仔装和球鞋。侄子开小车送我们回去。十来分钟,车窗两边掠过栉比的琼楼玉宇,停在了一个水泥灯光球场的旁边。我们走下车来,眼前是两个舭连的标准的灯光球场。南北两边竖起两排绿色的树枝状的艺术灯柱,两行阔叶相向伸展,每张叶片的下面缀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硕大露珠,那是灯的护罩和灯泡。绿色的篮球架,白色透明的篮板。球场周边还有宽阔的场地,停着一些车辆。球场显得大气、漂亮、时尚。球场的北边,是一栋雄伟亮丽的建筑。侄女纵目环顾,诧异地问“这是一所学校吧,这个镇子叫什么名字?”“叫大坡镇(村这是镇政府(村子的活动中心球场就是过去的晒场。”我逗趣地答道。她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感慨道“想不到家乡变化这么大!我还以为像从前那样从公路转小道,还要走好长一段山路和田埂呢。”怪不得她一身越野穿着。她伫立球场,凝思良久。也许她回忆起昔日晒场上的汗水和笑声。我又何尝不是?

晒场铺建于村子中央的一个岭丘上,在集体化时期辟建的,用黄泥、石子、沙子、石灰搅拌混合铺成,表面平展光溜,呈土黄色,面积大约八九百平方米。在晒场的北边建有一条泥砖瓦屋,有三四间,是生产队的仓库,分别放置农具、各种作物的种子,未晒干的谷物和豆类。晒场主要用于生产队收获庄稼堆放、脱粒、铺晒、分配等。

有些作物可以当天收获,当天分配,如玉米、番薯、芋头等,边收边挑到晒场堆集,傍晚收工后,各家各户派一个人到晒场领取。分配时,有时抽签以号码先后为序,有时以每家依次开头为序。大家半围着作物堆站着,一头是几个负责分配的人员在忙碌。会计嘀嘀嗒嗒打着算盘,喊到那家主人的名字,说出作物斤数,装筐的那个人立即装筐,装好由另外两个人抬筐起秤,看秤的那个人来回移动秤砣看准星。如果装筐的重量与实际斤数相差无几,装筐的那个人就被赞为最有眼力。领取的人未听叫到户主名字的,有些神情怡然地等待,有些愉快地聊天,小孩子们在旁边追逐嬉戏。这时,夕阳依偎在村子西边的山峰上,羞赧的脸颊飞霞流彩,晒场映照着霞光。村子的袅袅炊烟像缕缕白云飘荡,晚饭的香味随微风弥漫。林边草地上,牧童倒骑牛背,吹响木叶,清音悦耳。傍晚美丽的景色,更增添了人们收获的喜悦心情。

有些作物收获后要经过脱粒晒干才能分配,如豆子和谷子。豆类作物,我们生产队主要种黄豆,因为黄豆产量高,豆萁也可做煮饭的燃料。七八月份,是黄豆成熟的季节,一丛丛豆枝结满串串鼓胀的豆荚,叶萎落豆荚黄的时候,便可收割。把割下的豆枝汇集到晒场,晒时,薄薄地铺开成圆形状,方便脱粒。若太阳猛烈,晒半天就可以脱粒。各人拿着一根长长的竹棍,沿着圆的弧线散坐,让手中的棍子全部砸打到豆枝上。先从外往里砸打,再从里往外打。打完了一遍,把豆枝翻过来再打,这样几次三番,才能脱粒完全。棍子此起彼伏,噼噼啪啪,响声连天。晒场奏响了雄壮的打击乐。

三伏天,太阳毒,脱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晒场热气蒸腾,豆枝烫屁股,很难受。个个汗流浃背,脸上汗如雨下。一次,有人开起玩笑来,“大家脸撒咸,煮豆不用放盐了”,引起了哄然大笑。说得也是,哪种收获不是用汗水泡出的?豆荚脱粒的劳作虽然辛苦,但去掉枝梗,看到躺着一层厚厚的黄澄澄的豆子,人们的眼角眉梢无不绽放欣喜之色。

水稻从脱粒到分配,过程更加复杂辛苦。水稻是主粮,每年耕种两就,叫早稻晚稻,收割两次,分别在七月和十月开镰。脱粒皆在晚上,把白天割下堆放在晒场的稻禾,铺成两个大圆形。分别由几个青壮年男劳力,驱赶着几条大水牛拉着大石磙吱吱嘎嘎绕着圆来回碾压。隔半个小时,歇牛,让大家用禾叉(一种农具)把稻禾翻转过来,再碾。翻碾三遍,才可以去稻草,收谷回仓,忙完,夜已深。早就的稻草不用晒,撒到田里怄肥。晚就的就不一样了,稻草要留下,给水牛搭棚过冬,既可御寒也可做食料。脱粒完,两个人一组,把两条竹杠平行摆放在地上,抱起稻草放在上面,堆得像小山似的,然后抬到晒场东边的岭丘上散晒。稻草逐日晒干逐日堆成垛。抬稻草时,有些少年人想偷懒,就找隐蔽一点的草堆挖个洞钻进去歇息。冷天,里面又绵软又温暖,倚坐可舒服了。但不能待得太久,怕被发现扣工分。一天深夜,听说村里有两个男孩失踪了,大家举着油灯到处寻找,呼喊,惊得鸡飞狗跳。后来在一个干稻草堆旁发现两条竹杠,掀开一些稻草,看到他们在里面呼呼熟睡,弄得啼笑皆非。

脱粒后的谷子,一般要晒两三天,晒干后还得用风柜把干瘪和饱满的谷子分流出来,才能分配。谷子晒干了,晒场上便耸起一座巍巍的谷山,谷山旁边,立着几台木制的四脚大风柜,每台风柜,由几个健壮有力的男子轮流操作,手握轴柄,用力摇动柜内大风叶,吹动从顶面漏斗泻落的谷子,风柜一端的敞口,草屑飞扬,瘪谷喷出,饱满的谷子从柜身下面的滑梯状漏斗里涌出。风柜嗬嗬嗬地高唱大风歌,这是父老乡亲熟稔而喜爱的古老歌谣。

集体化时期,晒场是生产队集体活动的中心。演出、放电影、集会等都在晒场上举行。最有趣的是两次集体大聚餐。

一年秋天,水稻收割完不久,大概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正是谷子回仓之时。一日,生产队决定全队所有人员晚上集中晒场吃“忆苦餐”,不准缺席。这么多人,吃什么呢?难不难吃?乍听,大家有点担心。下午,听队长安排出工任务,女社员采摘番薯叶,男社员打柴、垒灶。这时,大家知道晚饭吃什么了。傍晚在晒场旁边的泥地上架起几口大铁锅,烧旺柴火煮番薯叶汤,不放米,不放油,只放盐。煮熟了,队长吹响哨子集合开饭。各人自带碗筷,从四面八方走来。吃饭前,队长说了些“翻身不忘共产党,牢记阶级苦,热爱毛主席”之类的话。那时我年纪还小,不知道吃“忆苦餐”的政治意义。但我觉得番薯叶不怎么难吃。只是比不上今天餐桌上的好吃。大家都大碗地吃着。有个老爷爷叹息着说“以前灾荒年连薯藤叶也没得吃啊。”

吃了“忆苦餐”,翌日晚上,接着吃“思甜餐”。吃饭前,队长照样说了一些感谢共产党之类的话。吃的是很稠的糯米糖粥,那时糖要凭票供应的,能吃上一次糖,非常不容易。生产队种糯谷不多,分到户数量也是极有限的,家家留待过年包粽子,平时舍不得吃。闻着糯米糖粥的香味,大家喜滋滋的。有坐着吃的,有蹲着吃的,个个狼吞虎咽。听说有个青年壮汉吃了十几碗。有些女人吃饱了,还盛上满满的一碗,悄悄放进藤篮里带回家。男人们吃饱了不急于回家,有些聚在一起道古论今,谈天说地。有些蹲到一块轮流抽上几口竹筒水烟,话庄稼的事情。有些围成一圈打起扑克牌。晒场充满欢乐的气氛。

后来听说,我们大队每个生产队都搞过这样名称的两次聚餐。

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集体打场的大场面没有了,晒场各组各占一方,稻谷铺得像地图一样。后来,村里小洋楼、小别墅、小庄园渐渐多了起来,门前都铺有宽阔的水泥场院。土地承包到户了,可以在自家门前打场、晒谷。生产队大晒场的利用率日渐减少。近几年,生产队的土地被征用,故乡拉开了城市的架势,晒场变成了球场、停车场。

“故乡发展真快呀,今非昔比!”侄女的感慨,把我驰骋的思绪拉了回来。“过几年,你回来更加认不出呢。要看街看门牌了。今天的球场,明天也许会变成另一幅更美的景致。”我充满自豪地说。

2014年1月

老屋

我家的这些房子,远看像一幅历史图画,描绘了三种不同时代的建筑,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村子发展的足迹。

我的故乡,踩着时代的节律,变得越来越新潮,越来越时髦了。亮丽的楼房竞相媲美,有法式风格的,有罗马气质的,有中西合璧的,有本土特色的。有的宽阔高大牛气十足,有的玲珑别致匠心独运。各色各样的楼房,或紧密排列成街市,或散落幽林各领风骚。我记忆中的老房子,现在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了。

我们的村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住的几乎是泥砖瓦屋,有少量的冲墙屋。冲墙屋的建造,曾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先用石头砌好墙基,再在上面装钉固定墙壁模板,用黄泥、石灰和水搅拌均匀之后填充进去,富裕的人家,还加上一些糯米饭以增加混合物的黏稠度。然后以臼棒层层夯实,便形成坚不可摧的厚墙。过一段时间,等墙体干燥了,才拆去模板,安上大梁,钉上桁桥桷子,盖上瓦,装好门窗,便算大功告成。冲墙屋墙体宽厚,但易开裂,而且用料较多,工期较长,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人才能住这种房子。我们村里冲墙屋只有寥寥几间,屈指可数,且非常破旧,墙壁久经烟熏雨泼已变得灰不溜秋,像浑身长满黄褐斑的老人,形貌枯槁老态龙钟。我懂事后,看到村里人建房子,都是建泥砖屋,再也没有谁建冲墙屋了。

建房子,都在秋收之后,趁着农闲和天气干爽的有利季节动工。哪家要建新房,得先制砖,俗称叫“打砖”。打砖有一整套工序,选出一块土质细腻深厚的稻田,犁翻耙碎后,圈出一大片,叫砖塘,撒上稻草,牵上数头大水牛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践踏,一次踩两三个小时,一天早晚两次,一般需三四天时间,直到把泥踩柔踩稠踩黏了,就像擀熟了的面粉一样。然后请上村里二三十个能干的青壮年男女,被请上的都觉得很有面子,非常乐意帮忙。一大早,就带着工具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主人的砖塘,开始“打砖”,应邀而来,大家干得很卖力,谁也不敢偷懒,怕丢面子。抽砖格(木制的砖形模框)的,一般是技术熟练的汉子,他们把砖模整齐有序地摆放在预先平整好的较高一点的坡或旱田上,等挑泥的把泥倒进砖格,就用手将泥调匀、理平,然后小心翼翼地抽起砖格,一个个方方正正湿润亮着光泽的大泥砖就出现了。一个泥砖的体积相当于三四个火砖,挺沉的,要有一定的力气才能搬得动。泥塘里的泥,像一个硕大无朋的糯米糖糕,一点一点被切割,被挑走,变成一片、一片片的新砖。“打砖”是重体力活,紧张、辛苦,得赶在一天内完成。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同类推荐
  • 戴望舒作品集(二)

    戴望舒作品集(二)

    戴望舒能在文学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很好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同时,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
  • 智读毛泽东诗词

    智读毛泽东诗词

    红色经典:智读毛泽东诗词》一书,近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60多首脍炙人口的毛泽东诗词加以哲学层面的智慧解读。在感悟诗词崇高而超凡的理念世界的同时,体会诗词的精神内涵,将伟人恢弘的革命气势、浪漫的革命情怀和生动的革命气质用全新感受表达出来,继而展现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和辩证而睿智的思考。
  •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诗风较之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更为平易轻淡,但自有其独特追求和隽永意味。此诗集所辑作品跨度凡三十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绩。作者简介林莽(1949—)原名张建中。在北京上小学、中学。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一。1975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92年到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工作,1998年到《诗刊》工作。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林莽诗歌精品集》等七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林莽诗画集》等。
  • 经典精装系列:羊皮卷

    经典精装系列:羊皮卷

    本书是一部人生“圣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丛书,它所蕴藏的力量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命运,它所记载的震铄古今的财富秘密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
  •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

    《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收集了徐志摩的全部经典散文,通过这些文章,你可以体会到徐志摩《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自剖》的真诚、《迎上前去》的勇气、《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的决心、《艺术与人生》的思索以及《爱眉小札》里无尽的深情。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感受到另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热门推荐
  • 女人四十

    女人四十

    只要我们肯利用,年龄渐长对于我们来说,是为我们全面加分的它代表了更多的历练与积累。年轻时代追求幸福,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但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现在,我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幸福就在不远处。
  • 四时纂要

    四时纂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天第一大帝

    诸天第一大帝

    神魔大陆,以武为尊!弱者,如蝼蚁,任人欺凌!强者,则可俯瞰天下,世间称尊!小小少年,天资低下,受尽欺凌,本以为一辈子就这么庸庸碌碌下去。哪曾想,偶然一次意外,得惊世传承,修无敌神功,战四方天骄,开启了一场至强之路的无敌传说!
  • 神幻魔川

    神幻魔川

    坠落与死亡,是新的开始!亘古的灵魂,是永恒的羁绊,从未握过剑的手臂,从未凝视过魔法的眼眸,从那一刻发生了蜕变,一切的一切都由幻想化为了现实,所有的平凡,成为了不凡的积累,不成名的少年,踏出了那一步......
  • 我不是猪才怪:不倒过来念的是猪(淘乐猪系列)

    我不是猪才怪:不倒过来念的是猪(淘乐猪系列)

    做一个有态度的非主流猥琐猪,猪练得不是贱,是寂寞!脑残人士、寂寞党;雷神,腐女、肥猪流、起床失败爱好者、湿身大师、御宅族、梨花体愤青、菊花教、吼叫小生、衫寨狂人……不要迷恋我,我只是只猪。人人都说我丑,我只是美得不明显!谁说我是猪八姐,人家是纯爷们儿!
  • 这古代,我也为你穿了!

    这古代,我也为你穿了!

    一个是清浅佳人,一个是竹西才子,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奈何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前世,她比谁都更想要相信沈迉筠那般作为是因喜欢二字,可她也比谁都害怕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万一那不过沈迉筠对待女孩的定式万一沈迉筠只是暧昧的各中高手万一沈迉筠于她连好感都不曾有过,只为了捉弄她…………哪怕毫厘之差,她若会错了意,便什么都输了。她不是沈迉筠,有万般把握笃定他们是两生欢喜。………那日落水,魂穿邑朝。她只以为是最后一次见到他。她为他弃了王爷公子的缱绻情深,为他陷入宫墙闱斗,为他拾着一份寂静欢喜……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今生偏又遇着他。“浅浅,我来找你了。”众里寻她,跨越时空浩瀚,为你,千千万万遍。——————————————————池浅浅,你只道沈迉筠是前尘往事,再无瓜葛。曾谙,我们终究是回不去了。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天道逼我从良哉

    天道逼我从良哉

    一个是被逼上任的掌门,一个是十年归来的魔主。正道与魔道的战争,一触即发。等等,楚子安道:“当年我们好歹还是师兄弟来着。”谢临渊:“对啊,哥哥,我来接你回家。”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无限番外

    无限番外

    这是一本没有主题的书,就像永生之前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