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7200000006

第6章 多少素笺寄深情——沈从文与张兆和(5)

沈从文没有说过,他究竟在何种情形下忽然爱上了兆和小姐。但他在《记丁玲》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最理想的女子必聪明得你说一样她知道十样,你说的她明白,不说的她也明白。她一定又美丽,又尊贵,又骄傲,才能使我发疯发痴。”这个最理想的女子此时出现了。

19岁那年,他在沅州喜欢上了一个白脸女孩,那场单相思的初恋原也明媚动人,却可悲地沦为了一场骗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再不觉得女人有什么意思”,只把纤如毫发的情感倾注于笔墨,在文章里抒情,在小说里恋爱。

他对她的爱情,也许就从第一眼开始,只一面之下,他便失魂落魄,沉寂许久的心忽然变得温柔又疼痛。这个脸儿微黑俊俏韵致的小女人,瞬间牵走了他的心。

他为此欣喜地要发狂,又忧伤地想哭泣。又甜蜜又忧伤的情感折磨着他,他觉得自己忽然陷入了一个绵软的深渊,只有她能救自己,只要她愿意,他甚至觉得献出生命也值得。

他将自己炽热的心,揉成了片片温柔的花瓣,连同一封封信寄给了那个令他痴狂的小女人,然而只见黄鹤去,不闻雁飞来。

因为爱她,他已自卑如微尘,如草芥。第一节课的无所适从带给他的自卑感,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平复。如果当时她不在那里,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偏偏,他留给她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不堪。一想起那个黑脸美人彼时正坐在台下,看着他分分秒秒地挣扎和支撑,他便有一种痛楚的挫败感。

在中国公学,说实话他并不快乐,他虽然得到胡适的欣赏,从而能够以著名青年作家身份在此任教,但他的敏感自省时常会提醒他,他只是一个出身行伍的乡下人。因而,在青春蓬勃的大学校园,在师出有门的同仁面前,尤其面对他深爱着的张兆和,他的苦恼和自卑使他有着巨大的压迫感。

多年前那个白脸女孩让他体验到,早萌的恋情像初春水塘边的晨雾,有着若有若无的淡淡哀愁。遇见张兆和,这美丽愁人的感觉,竟是一场甜蜜的宿醉,他醉着,心甘情愿地坠入幽谷,疼痛却又如此清晰地弥漫开来,在心底慢慢龟裂。他承受着这一种隐痛,又甜蜜得忘乎所以。

每个怀春女子的心里都有一个爱情童话,总有一个英俊王子,与他的公主浪漫邂逅。对十八岁的兆和小姐来说,沈从文没有给她这份浪漫。他与她相遇,命运竟以那样恶作剧的方式。

他既然没有许她一个浪漫开始,那么好吧,接下来的时光,他将给她最动人的深情。

二、他顽固地爱你

转眼,暑假到了。

1930年夏天的吴淞,是一座绿茵茵的城池,对坠入情网的沈从文来说,却分明是炼狱。一个高傲的小女人,碎了他的心。

这大半年时光,他给她写了多少封情书,已不可计数。她一封也没有回,哪怕一张白纸,一个句号。她越沉默,他便越痛苦,最后这近乎痴狂的爱,已令他无法做任何事情。

此时,张兆和已放假回了苏州。虽然不爱他,但她一走,沈从文的心就像空寂的校园,忽然连期望都没有了,彻底空了。他承受不了这种折磨,决定离开这伤心之地。他找了胡适去辞职,胡适知道他情感受挫的缘由后,劝他留下来。

留下还是离去,这决定权他最终还是间接交给了他爱着的小女人。他急切地想知道她的想法,她爱他,或不爱他,将是他留下还是离开的理由。

7月2日傍晚,张兆和最好的同学王华莲,如约来到了沈从文的住处。

彼时,这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青年作家,为了表达得更详尽,将他痛苦的爱恋写在信上交给了王华莲:

因为爱她,我这半年把生活全毁了,一件事不能做。我只打算走到远处去,一面是她可以安静读书,一面是我免得苦恼。我还想当真去打一仗死了,省得把纠葛永远不清。

……可是若果她能有机会把她意思弄明白一点,不要我爱她,就告诉我,要我爱她,也告诉我,使我好决定“在此”或“他去”。

等王华莲看完信,沈从文又问起许多与张兆和有关的细节,哪怕一点点触动,都能在他心底刮起飓风。备受煎熬的爱,让他在学生面前放弃了自尊,他说到种种因这无望的爱带来的纠结,说到伤心处,这个曾跟随部队转战数省、不惧死亡屠戮的男人,竟难掩真情,数次悲恸失声。

——“她到底对我有没有爱?她将来会需要我的爱不会?假使她现在不需要,而将来需要,我可以待她,待她五年。”

——“这个我不晓得,不过就我所晓得的,你若认真地问她,她会用小孩子的理智回答你,‘我不要’,因为问急了,她一时答不出来,就给你一个‘要’或‘不要’。讲到将来,将来总有些渺茫,也许是现在恨,而将来变为爱,也许是现在爱,而将来变为恨,那都是不可捉摸的,怎么能凭准呢?”

——“她既不爱我,为什么又不把我的信还我呢?我已经说明了,要解决这个纠纷,最好的办法是把我的信还我……”——说到这里竟痛哭起来——“她却总是沉默。这使我一直地纠缠下去,彼此都不便,也许是不好的事。”

——“……不过我要问一句,沈先生现在需要的乃是她的一句话,还是什么?”

——“我也晓得她现在不感到生活的痛苦,也许将来她会要我,我愿等她,等她老了,到卅岁。”(《从文家书》)

那晚,王华莲将她与沈从文的谈话内容写信告诉了张兆和。尽管是复述,仍然能读出彻骨的痛楚和煎熬。情到深处人孤独。彼时的沈从文,已爱到无我。他原只想得到一句“要不要他爱”的答复,却又怕她断然说出“不要”,便连这可怜的倾诉机会也将不能再有。他不敢设想那样的结局,也无法承受那样的痛苦。

于是他再次卑微地妥协,从最初下定决心要她一句答复,到只要她默许让他等待,他宁愿继续在折磨中等她十年,直到她青春已逝,直到愿意要他。

想想真是心酸,这个儒雅优秀的青年,为爱已卑贱若此,那个女孩该有多么狠心。大半年来,即便是一砣冰,也该被这深情融化了。她却不复一信,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他为她形销骨立,失魂落魄。然而,她内心也并非波澜不兴,她在犹疑,这爱的存在。

7月4日,接到王华莲的信后,她在日记中写:

可是我是一个庸庸的女孩,我不懂得什么叫爱——那诗人小说家在书中低徊悱恻赞美着的爱!……我一直怀疑着这“爱”的存在,可是经了他们严厉的驳难(尤其是允)后,我又糊涂了,虽然她们所见到的爱的存在的理由,也正如我一样,只是片面的。

她犹疑着,却仍听从了王华莲的建议,7月8日,张兆和带着沈从文写给她的所有情书,坐车赶到上海,决定请胡适出面,将书信还给沈从文。

傍晚六点,胡适在极司非而路一个僻静小巷的家中接待了张兆和。待张兆和说明了来由,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胡适开始赞叹沈从文,说他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天才。又感触颇深地反复提起:“他崇拜密斯张倒真是崇拜到了极点。”

然而这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小女人却回答:“这样的人太多了,如果我一一去应付,那简直就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胡适稍作沉吟,又说:“沈先生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她回答地不假思索:“我非常顽固地不爱他。”

事后,胡适写信将此情此景告知沈从文:“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

是的,你千万要挣扎——彼时,胡适的这番话,是多么体己的温暖。他明白沈从文在这无望之爱中苦苦挣扎的痛苦,也知道,沈从文的心,快被这女子揉碎了。他懂得这爱的神圣并为此感动,但他又觉得不值,一个并不理解也不懂得这神圣之爱的女子,不值得沈从文为她付出这么悲壮的深情。

回到苏州的家,张兆和依然是那个稚嫩懵懂的张家三小姐。夏夜,皓月当空,清冷的月辉泻满了她的闺房,她辗转难眠,想起那个因爱她而忧伤的人,便有许多复杂的情感纠结在心,于是与二姐允和彻夜长谈。这两位名门闺秀虽典雅婉致,对俗世情感的体验却都稚嫩青涩。兆和固执地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外在情感不过都是彼此利用;允和则反驳:必有一种情感,是不染俗念纯粹的爱。辩论的输赢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她的心,渐渐在辩论中变得柔软明澈。

在上海,胡适曾建议张兆和:“最好是自己写封信给他,再把态度表明一下。”于是从上海归来后,张兆和听从胡适的建议,给沈从文写了第一封回信,态度很明确,要终止这情感的纠葛。在她看来,这纠葛之所以延长了这么久,也许正如沈先生自己强调的那样,基于她一直没有回信表明态度。

谁也不知道,接到这封回信的沈从文,彼时心底的潮水会怎样澎湃。然而多年后,当故事的主角都已老去,允和的一段回忆透露了一丝信息,苍凉得让人想流泪。

那是1969年初冬,67岁高龄的沈从文即将下放湖北“五七干校”,临走前他在杂乱的屋子整理书报杂物,二姐允和去看他。当时,张兆和已提前下放,他一个人生活。

屋子里乱得吓人,简直无处下脚。书和衣服杂物堆在桌子上、椅子上、床上……到处灰蒙蒙的。我问他:“沈二哥,为什么这样乱?”他说:“我就要下放啦!我在理东西。”可他双手插在口袋里,并没有动手理东西。他站在床边,我也找不到一张可坐的椅子,只得站在桌子边。我说:“下放?!我能帮忙?”沈二哥摇摇头。既帮不了忙,我就回身想走。沈二哥说:“莫走,二姐,你看!”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地对我说:“这是三姐(指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

我说:“我能看看吗?”沈二哥把信放下来,又像给我又像不给我,把信放在胸前温一下,并没有给我。又把信塞在口袋里,这手抓紧了信再也不出来了。我想,我真傻,怎么看人家的情书呢。我正望着他好笑,忽然沈二哥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信。”接着就吸溜吸溜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张允和《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

事隔多年,偶然翻到她的第一封回信,他依然像初恋的情人,又快乐又忧伤,这历久弥新的情感多么坚韧而温柔。往事纷纷于眼前,当年的深情,当年至死不渝的坚贞和苦苦等候,是一朵最圣洁的情花,美丽得让人心碎。

据王华莲说,收到张兆和回信的沈从文,曾伤感地哭了好久。他懂得了她的拒绝,但也明白,相对于她大半年来的沉默,这已是破冰之举。他深爱着这个小女人,他尊重她的顽固,但他的心,即便被她伤得再重一些,也绝不会停止爱她。

拒绝他时,兆和小姐在信中虽然说:“一个有伟大前程的人,是不值得为一个不明白爱的蒙昧女子牺牲什么的”,但不管值不值得,沈从文的信,仍一如既往寄到她的手中。他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减分毫地爱她,只是这爱多了不由分说的坚决。“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他如此明确地告诉她,只要一息尚存,不论天涯海角,他爱她的心将至死方休。

只要是爱你,应当牺牲的我总不辞,若是我发现我死去也是爱你,我用不着劝驾就死去了。或者你现在对这点只能感到男子的愚蠢可悯,但你到另一时,爱了谁,你就明白你也需要男子的蠢处,而且自己也不免去做那“不值得牺牲”的牺牲了。

每次见到你,我心上就发生一种哀愁,在感觉上总不免有全部生命奉献而无所取偿的奴性自觉,人格完全失去,自尊也消失无余。明明白白从此中得到是一种痛苦,却也极珍视这痛苦来源。我所谓“顽固”,也就是这无法解脱的宿命的黏恋。(《从文家书》)

虽然等到了她的答复,却是最不希望的结局。此时,三位知情人分别向沈从文提出了不同建议:胡适叫他继续等待,王华莲让他安心教书,徐志摩却劝他“受不了苦恼时,走了也好。”他觉得自己受不了,所以他选择了徐志摩的建议。于是他一面给他心爱的小女人写信,指引她人生向上的计划,一面准备带着这份爱,长久地离开。

我留到这里,在我眼中如虹如日的你,使我无从禁止自己倾心是当然的。我害怕我的不能节制的唠叨,以及别人的蜚语,会损害你的心境和平,所以我的离开这里,也仍然是我爱你,极力求这爱成为善意的设计。(《从文家书》)

1930年9月,在胡适与徐志摩的帮助下,带着满怀失恋的惆怅,沈从文离开了上海中国公学,辗转来到武汉大学当了一名助教。

失意、悲苦、忧愁、以及没有回报的思念,折磨着初到武汉的沈从文。他极度地不适应,一边流鼻血一边坚持工作,并且,心境的恶劣使他与陌生的环境难以相融。这年底,他给远在美国的友人王际真写信时说:

我到什么地方总有受恩的样子,所以很容易生气,多疑,见任何人我都想骂他咬他。我自己也只想打自己,痛殴自己。

因为在上海我爱了一个女人,一个穿布衣、黑脸、平常的女人,但没有办好,我觉得生存没有味道。……今年来,把文章也放下了。到任何地方总似乎不合适,总挤不进别人那种从容里面去,因此每个日子只增加一种悲痛。(1931年给王际真的信)

然而,他此时并不知道,也许是上苍怜悯,这段无望之爱已开始绝地逢生。

同类推荐
  • 莫言作品解读

    莫言作品解读

    知名学者王德威、邓晓芒、史景迁、李陀、李敬泽等对莫言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解读之汇编,涵盖莫言所有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佳作,清晰展现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30年文学创作的轨迹,通过读懂莫言的作品,读懂莫言的人生历程。知名学者王德威、邓晓芒、史景迁、李陀、李敬泽等对莫言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解读之汇编,涵盖莫言所有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佳作,清晰展现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30年文学创作的轨迹,通过读懂莫言的作品,读懂莫言的人生历程。
  • 松石斋诗文选

    松石斋诗文选

    许多年前有艺界师友曾鼓励结集。然余自觉拙作虽具诗词之形体,却远未得诗词之神髓,倘作为屐记或心感之回味犹可,而作为诗品实难示人。讵料癸巳之初,故乡旅厦乡亲联谊会诸友厚爱,将余之诗文编汇成集,欲以付梓。余深感盛情难却,思之再三,确定以《松石斋诗文选》为名面世。
  • 姜椿芳文集(第一卷)

    姜椿芳文集(第一卷)

    姜椿芳同志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总编辑,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首任校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姜椿芳文集》共约480万字。汇辑姜椿芳已发表、出版的著译及部分未刊手稿,按照收录作品的专题和体裁,分为十卷。本书是《姜椿芳文集(第1卷)》,内收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翻译的诗歌和歌词75篇。《姜椿芳文集(第1卷)》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以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 散文·杂篇》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热门推荐
  • 湛然禅师宗门或问

    湛然禅师宗门或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辽金西夏:边域称雄

    辽金西夏:边域称雄

    我国宋朝时期,北方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辽、金和西夏。这三个政权称雄边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辽也称辽国、契丹,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国北部。金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西夏原名大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长达190年,最后亡于蒙古。
  • 顶尖财富密码:解密温州人的投资理财智慧

    顶尖财富密码:解密温州人的投资理财智慧

    作为第一个创富商帮,温州人的思维方式当然是与众不同的。首先,温州人认为贫穷就是无能,赚钱是人生的目标;其次,温州人善于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先发制人,及时抢占市场制高点;再次,温州人善于扬长避短,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出奇制胜第四,温州人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和制造商机;最后,温州人在经营方面没有固定的方法,往往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 世事如烟

    世事如烟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命中注定》《两个人的历史》《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共8篇。
  • 经济大清

    经济大清

    这一年,美洲土著经受着残忍的掠夺,大清沉醉在康熙盛世中,俄国的彼得大帝东征西讨,英国光荣革命峥嵘初现!这一年,一个累死在工作中的小审计员穿越到了大清皇子——胤祚的身上。一片小小的蝴蝶翅膀能否吹动大清的资本主义战舰扬帆起航?朱三太子打算反清复明?胤祚说:“推翻大清可以,但只能采用君主立宪制。”沙俄要犯我边境?胤祚说:“给它经济制裁,把他们制裁回原始社会去!”朝鲜吕宋日本等藩国怎么办?胤祚说:“能统一的统一,不能统一的就用经济结构统一!”有人问胤祚:“你最崇敬的人是谁?”胤祚说:“老罗斯柴尔德、卡内基、洛克菲勒……哦,不好意思。忘了他们都没出生……那现在看来只好崇拜我自己了!”
  • 微笑吧大婶

    微笑吧大婶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概不负责。
  • 极品王牌高手

    极品王牌高手

    【日更万字】刚为女秘扁阔少,总裁又被人骚扰;刚为少妇解凶兆,老婆风水又不好。商业奇才都经天纬地?豪门大少在指点江山?抱歉,我在装逼打脸。不是不求上进,只是身边的美女为什么都要倒贴啊?
  • 疯狂的脂肪

    疯狂的脂肪

    未到中年,身体健康便出了问题的王富贵,在面临成为下岗职工的既成事实前,他选择自强不息,进入社会再就业!“嗯,那就先从不歧视胖人的岗位找起吧!”刚刚从职介所垂头丧气出来的王富贵握紧拳头为自己打气道。殊不知他这个选择,竟无意间撬动了三界命运的齿轮。
  • 王二根找牛

    王二根找牛

    王二根扯着破锣嗓子喊了一晚上,他的大黄、二黄、小黄也没回家。于是,满村子的旮旯胡同到处此起彼伏着王二根破锣样的喊声:大黄——二黄——小黄——大大小小明明暗暗的星星布满了黑乎乎的天空。劳累了一天的农户陆陆续续地熄灭了灯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