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3400000003

第3章 “茂宁赛德”版前言

尽管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一书讲的是发生在英国一所全日制中学的事,但是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美国教育亦有重大贡献。威利斯只身与在校学生相处,以人类学家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底层生活,同时具备了一流社会理论家的远见卓识。在这篇简短的前言中,我想集中讨论威利斯对我们了解学校所作出的理论贡献,并阐述他在哪些方面有助于解释美国教育中的社会关系。

过去十年中,大家就教育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展开了辩论,专攻学校研究的激进派马克思主义学者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一新“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在少数学者的带领下,成功地挑战了受约翰·杜威思想影响的对教育作用的传统理解。劳伦斯·克雷明的《学校的变革》(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详细阐述了截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史;对他而言,学校是建立民主、公平社会的主要机制。自托马斯·杰弗逊以来,公共教育一直被视为民主国家的标志;始于19世纪末的免费义务教育为贫困社会阶层提供了实现社会流动和充分参与政治经济机构的机会。克雷明认为,全民教育是实现公平梦想的关键所在。

尽管克雷明对学校发展的阐释引起很多评论家的争论,其关于学校实现社会平等的作用却几乎从未受质疑。20世纪60年代,那些为学校改革奔走的大部分进步分子所考虑的问题,都是如何实现杰弗逊和杜威勾勒的蓝图,如何通过改善教育让底层社会成员,尤其是黑人和西班牙裔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工作,提高生活水准。他们和克雷明一致假定:争取平等的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因为在工业秩序中晋升越来越取决于文凭。他们认为那些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条文是必要的,但是只要少数族裔缺乏应聘高科技新工种的资格和条件,雇佣过程的公平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对于教育改革者和克雷明来说,学校为缩小阶级差异提供了最大的希望;但是,改革者们与克雷明的分歧在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改革多少才行。激进的教育改革认为不但要改革课程设置,更要变革教室内外的权力关系,在技术学校和大学里建立公开录取机制。然而,那些坚持20世纪50至60年代民权运动所宣扬的信条的人,坚定地认为学校是消除黑人和白人、工人和中产阶级、男人和女人之间日益拉大的经济、社会、政治差距的起点。

这种把学校放在民主变迁核心位置的意识基于一种广为传播的信念,即美国经济虽然有起有落,但是终究会无限扩张。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在美国经济生活中起引航作用的政府——商业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创造机会。主要问题是美国人口中很多少数族裔被排斥在美国梦之外,饱受贫困、饥饿和疾病的困扰。学校自身不能成为让整个社会分享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消费的主要机制;但是学校对于实现全民中产阶级的宏远目标却起了主要作用:虽然不能完全把经济剥削造成的收入差异从我们的政体中消除,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种差异。上述对美国教育的乐观信念受到激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抨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也许是塞缪尔·鲍尔斯和赫伯特·金蒂斯合写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这本书并没有局限在争辩如果学校管理更人性化或者民主化,学校是否就能实现所有的目标,而是从根本上挑战了自由派教育信念的基石。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与坚信学校确已或者可能创建民主的理论恰恰相反,学校从创立之初走的就是反方向路线。两位作者认为,学校是被资本赋予重任的机构,任务是为工业秩序再生产劳动力;在这个工业秩序中,工种有高低之分。学校不可能成为民主前哨,因为它们在结构上无法催生这些结果。公共教育的目标是为不同层次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生产不同的工人。有些学校培养经理人;有些培养技师和专业人员;大多数则为工厂和大型企业提供产业工人和办公室文员。除少数例外,学校的课程设置、权力关系和教室生活其实都是在说服工人阶级和贫困人口,使他们相信他们注定要留在社会底层。即使有少数人“成功”跻身技术或管理层,能够获得高度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学校这个系统的目的不是争取平等,而是恰恰相反:强化不平等。

鲍尔斯和金蒂斯因而成为美国教育“再生产”理论最著名的发言人。学校再生产社会中的主导生产关系,包括社会流动性的再生产意识,这种意识使人们相信,没能提升阶级地位的人应该责备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毕竟,如果社会提供了晋升的机会,而个人没有获取打开这些机会大门的资格,或者在爬上权力和社会流动的阶梯后却没有达到要求的话,资本主义不应为此负责。在激进学者看来,学校的意识形态倾向于把不平等和贫困归罪于受害者,这种意识又通过全民公共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

其他学者为上述将学校视作工业秩序下社会再生产工具的理论补充了证据,如迈克尔·阿普尔对意识形态和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挑战了学校教育的民主本质说;又如杰罗姆·卡拉贝尔对社区学院的研究发现,那些学院映射着工作场所和政治领域的统治关系。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理论中的多元主义显然开始走下坡路。即使克雷明仍对他早期对教育怀有的期望深信不疑,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已接受学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不平等结构,但是他们仍坚持个人可以通过高效、更“相关”的教育系统获得资格,在工作和社会阶层中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地位。于是,这场辩论又回到杜威早前就已提出的论点:传统课程和专制式教学手段的抽象本质可能中断,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更具扶持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相信学习的结果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正如现在美国工业界日益推崇改善的管理方式,并视它为提高工人生产力的最佳方案,右翼教育改革家认为学校管理可以采用“系统方案”,弱化社区大学和州立大学里的人文教育,代之以系统化、个人化的课程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改革从左翼多元主义转向更为死板的“回归根本”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家已把他们的想法确立成一套新的体系,用来评判所有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调。然而,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缺乏一套关于教室里具体社会关系的理论,因为他们假定教室在社会再生产结构中是一个变量;他们从根本上假定教室内发生的一切都附属于学校的再生产功能。因而,对那些研究师生关系和学生自身组织——保罗·威利斯称它们为学校的文化层面——的传统论著,这些马克思主义者几乎没有提出过批评。威利斯指出,丰富的田野调查方法可以和再生产理论结合起来,从而解释鲍尔斯、金蒂斯和阿普尔等人遗漏的问题,即工人阶级子弟继承父业的过程。威利斯关注的是劳动力再生产——对他而言这是学校无可争辩的功能——是如何在主观意识层面上被领会的。

威利斯批评了新激进主义学者过于简单的方法论和理论假设。通过强调那些教育控制对象中形成的“反文化”的重要性,他提出,正是那些“家伙们”自身的活动和意识发展把他们自己再生产为工人阶级。学校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获取学历来实现社会流动,但学生们反抗权威,拒绝执行学校课程的要求,因此把自己变成了工人阶级。威利斯借助仔细的田野调查方法,用翔实的证据反驳了激进主义批评的控制论。他发现,工人阶级的“家伙们”创造了反抗学校知识的文化。更准确地说,逃课、反文化和抵抗学校课程的再生产,最终带来了具有反讽意味的结果:这些“家伙们”使自己丧失了从事中产阶级工作的资格。他们没有学到中产阶级的技能,这些技能需要忠实服从“三R”[3]原则(使他们适应工作的训练)方能掌握。恰恰相反,这些学生把自己变成叛逆的、“缺乏教养”的工人,他们的唯一出路就是从事没有技术含量或者技术含量很低的体力劳动。

威利斯取得了一个难得的综合。他坚持社会分析要考虑学校社会关系的文化、主观层次,观察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因此而得出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学校再生产劳动力的理论。通过理论综合,他避免了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缺乏多元主义复杂性的批评,使得理论结论更为精准。当然,威利斯不是多元主义者。恰恰相反,他观察日常关系,研究工人阶级子弟在抵制教学目的和社会再生产机制的同时使自己成为工人阶级一分子的种种状况,从而展示了学校内对峙文化的结果,即把自己变成工人阶级的一分子。

威利斯的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我们不仅仅要分析课程设置如何让学生误以为他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更高的阶级地位,或者调查学校教学理念的哪些方面违背了追求平等、进步的美国梦。仅仅找到证据说明学校通过使学校知识服从于公司利益而再生产了不平等是不够的。威利斯认为,学校好比一个战场,在对劳动力进行社会分工和技术分工的过程中,学校是在对立和冲突中起作用的。但是,工人阶级子弟并不像鲍尔斯、金蒂斯和其他激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完全是资本主义工厂的炮灰。这些孩子具有真正的反抗意识,但他们在制造政治社会对立者的同时也把自己再塑成产业工人。因此,这种辩证的理论有助于解释在教育领域内再生产和对抗是如何产生的,它标志着近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高度。

保罗·威利斯自己出身于工人阶级,在英格兰现已衰败的工业腹地长大。他的视角是一个选择了社会流动的工人阶级子弟的视角,同时他又能把握住那群“家伙们”的心态,这样独特的背景成就了这项卓越的研究。那些不屑于研究具体事例的人们注定只会重复机械化的激进批评的方法。他则提供了学校知识的一个新范式,这个范式扎根于社会经验,表明阶级不是劳动统计局电脑上的数据,也不是阶级分析的一个前提假设,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学校日常运作、工厂、办公室,以及工人阶级群居的社区中。对威利斯而言,工人生产产品的同时也进行了自我生产。如果他们没有把再生产内化,那么再多的操控也不能成功再生产社会关系。在他看来,工人们在把自己变成政治社会对象、把自己定位成“中产阶级文化”的“外人”的过程中,再生产了自己。资本的历史转型早已见识了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可能已经部分超越了生产已有工人阶级的阶段,只要社会关系还是以政治经济统治为主,那么对立的出现,即反文化的形成,终将不可避免。这就是《学做工》这本书长远的贡献: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不能像给瓶子灌水一样对人灌输意识形态。人们在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实践相对立的关系中,进行自我再生产。不过,自决权并不意味着一个新社会就此诞生了;它只告诉我们:未来从未像制度上的权威设计的蓝图那样清晰可辨。

斯坦利·阿罗诺维兹

纽约市

1981年5月

同类推荐
  • 华商淘金莫斯科:一个迁移群体的跨国生存行动

    华商淘金莫斯科:一个迁移群体的跨国生存行动

    2012年和2014年,作者两次深入莫斯科华商群体,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跟踪调查,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群体在当地所面临的淘金环境和真实的生存状况,探究了他们的生存策略。本书从这些华商的日常生活世界入手,进行了民族志式的研究和铺陈,不仅充分展示了海外华人群体的生存状态,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迁移主体如何利用外在环境等结构性因素和自身资源,构建出全新的生存空间。
  •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PR视域下的中国人权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PR视域下的中国人权

    本书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PR这一独特视角,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接受第一、二轮审议时形成的国家报告、联合国信息汇编、利益攸关方报告、各国问题清单和工作组报告,系统总结中国第一轮审议以来在人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尚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第二轮审议时各参与国提出的建议,对即将到来的第三轮审议中中国面临的新旧问题做出预判,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中国顺利接受第三轮UPR提供现实的和现成的解决方案。
  • 班主任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班主任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本书所提及的每一条建议,都结合了家庭教育的实际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行为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分析全面、论证合理、思想深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此外,在列举的故事中,吸取了大量的外国事例,令读者耳目一新,其教育方法巧妙,易于操作。不论是观念上还是方法上,对我国的家庭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是第一部反映SARS病毒入侵人类的中国灾难文学的力作,因具有“备忘录”和“启示录”的双重意义而格外受到关注。作者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铁腕治非典的官员、抗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找到对付病毒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以及为公众讲述抗击SARS一线真相的新闻记者,而是把他们还原成具有职业守精神的普通人,力图传达的是危机中人性的美丑以及更深层的生存境况,用文字做成警钟,提醒人们“悲剧常常重演”的危险存在。
  •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热门推荐
  • 桃妃倾天下

    桃妃倾天下

    一个因面上印朵五瓣桃花而被亲生父亲雪藏的侯府女儿,终日过着躲闪清贫的日子,在姐姐选秀的前一天告知自己必须代替“她”进宫选秀,自此人生发生了惊天大逆转。一朝荣华富贵与天齐,一朝跌落掖庭无人怜。当罪臣之女“叶慕卿”遇上多情王爷,已是深宫囚妃的叶贵人将会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一颗眉心的“桃花印”究竟是坊间传闻还是真有奇事?而桃花教的邪教教主究竟又是谁?数百年前的一场政治祸乱,又和她有何干系?朝堂江湖的波诡云谲将把北汉的政治中心推向何处?
  • 医妃驾到:傲娇王爷哪里逃

    医妃驾到:傲娇王爷哪里逃

    死亡的滋味如何?陷入无边的黑暗,没有光亮也没有救赎。那死而复生的滋味又如何?本应开挂的人生却又重新陷入甜蜜的陷阱。即使你是蜡烛的光,我愿飞身而上。可是为什么你要让我知道那种残忍的真相。
  • 我真不是反派呀

    我真不是反派呀

    上辈子是个好人的悠意外重生到霓虹一名“不良少年”身上。正当他准备做好事,发扬社会主义优秀青年的品质时,意外卷入流传于在网络上的“青春期综合征”事件。这是一个集白学,青春恋爱物语于一身的文。简介略无力,看正文吧。新人作者,还请多多指教_(:з」∠)_。
  • 猜凶

    猜凶

    揭露伪科学的主持人、招惹事件的倒霉蛋联手纯情刑警,破解一个又一个惊天悬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争夺财产的神秘受益人,心怀仇恨的复仇者,预谋杀夫的枕边人,死去十年却再次复生的童年玩伴,他们到底是事件的策划者还是被害人……阅读之前,没有真相。热血刑警和腹黑名侦探“天敌组合”隆重登场,为我们揭开凶手的巧妙诡计。
  • 我修改全世界

    我修改全世界

    如果你能修改全世界的话会怎样做?设计师马良P图时就意外获得了一款可以同步改变现实的系统。于是,一切变得有意思起来。金月事件、浮空岛事件、巨兽觉醒事件、神话降临事件。幻想入侵现实,传说变成真理,幕后操控一切。PS:这是一人实力坑整个世界的故事。
  • 一剑娇仙

    一剑娇仙

    新书《喵喵欲仙》萌系来袭,欢迎收藏养肥! ———————————————————————— 上一世,沈辞死在替嫁后的第四年。死得凄惨又委屈。只因为正主回来,她这个冒牌货就要死无葬身之地!这一世,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沈辞只想离这些人都远远的,一心一意地修仙得道。某人却偏偏紧追不舍。沈辞:修仙已经这么难,别烦我!某人:双修不难啊!这是一篇前虐后虐,但还是甜甜甜的修仙文。书友群:27236360欢迎小可爱们来聊聊八卦谈谈人生~(?˙▽˙?) 新书:《喵喵欲仙》萌系来袭,欢迎收藏!
  • 盛世唐魂

    盛世唐魂

    《起点历史精品作品》穿越贞观。盛世之音未响,异族却再次踏破了玉门关,躲不过的天灾、挡不住的人祸、还有兵锋过处那夜晚中一声声无尽的惆怅与悲哀!只求国泰民安!只求国泰民安!我愿手握秃笔,点缀江山如画,金戈铁马再开万里无边。......酌一杯清酒,在秋月中沉醉。家、国、天下,管他的盛世繁华还是老树昏鸦,我的大唐没有遗憾!
  • 笑话中的管理学

    笑话中的管理学

    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是与个人最贴近的学问。它指明了现代企业运行的规律和秘密,解析商业帝国的波谲云诡,找出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内在逻辑,这对于躬耕于写字楼里的上班族而言,它使个人看清了自己所栖身的公司的真实图景。本书从智趣的角度审视管理学,从笑话中透析管理的本质。内容除了包含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外,还将很多的管理定律穿插其中,这些管理定律浓缩了众多管理学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思想精髓,使管理学大厦在历史的云烟中历久弥新。
  • 偶像设计师

    偶像设计师

    他是一个不想出名的人,后来却出名了。他的脾气不好,经常收到别人的白眼与骂声,但他并不记仇,因为有仇他当场就报了。
  • 花园里的机器人

    花园里的机器人

    本·钱伯斯是一个学业半途而废,三十多岁却仍待业在家,一事无成的人,与身为律师、性格好强的妻子艾米矛盾重重。一天,自家的花园里出现了一个脏兮兮的小机器人。这个小机器人的出现,成为了本与艾米分居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此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机器人知道,这是本重新开始人生的契机,同时也是小机器人“唐”开始新生活的时刻。本与唐踏上了寻找其创造者的旅行,从旧金山到帕劳,笑料与艰辛并存:小机器人喝柴油居然喝醉了;本独自出去喝酒竟险些弄丢了唐;两人从垃圾通道机智逃生……而旅途结束,本和唐,又将何去何从?黛博拉构造了这个奇妙、温暖的笔下世界,将本与唐的旅途在读者面前精心展开,一切都交由读者自己去体悟、感受,相信无论是谁,最后都会收获满满的欢喜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