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600000029

第29章 英语译作 (2)

1969年,郭沫若实际上已经处在“靠边站”的地位,文化大革命的凶猛浪潮将文化虚无主义发挥到极致。1966年的烧书事件、两个爱子在“文革”中相继弃世的丧子之痛等等接踵而至,郭沫若面对如此的打击,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这里既有郭沫若对“文革”的困惑,又有说不出的忧郁、苦闷与悲愤。在那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年代,选译这些小诗,说明郭沫若的心底尚存着对真善美的憧憬与渴望。《英诗译稿》前三首分别为罗伯特·布里季的《春之女神着素装》、妥默斯·讷徐和威廉?布来克的两首《春》。这些歌颂春天的颂歌便是郭沫若心声的写照。

罗素·葛林的《默想》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不能让我尊严的人性低头,

在那冰冷的无限面前跪叩,

……

我有希望、苦闷、大愿,精神有如火焚,

而它们是无动于衷的毫无生命。

……

我不能在无量数的星星面前低头,

那无声的矜庄并不能使我投降。

郭沫若批注道:“这首诗很有新意,的确有破旧立新的感觉。我自己也曾有这样的感觉,但不纯。”《英诗译稿》,第115页。这正是译者郭沫若与原作的共鸣。

郭沫若选译这些诗,并非为了出版。他翻译这些短诗,包括其中的附白,都是给自己看的。是郭沫若借以“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积,表达自己的心声,并从中求得心灵和感情的慰藉”。也是晚年的郭沫若想重新体味他早年翻译外国诗歌的美好记忆,是处于“文革”风浪中的郭沫若对宁静港湾的一种期盼。

关于本译稿的书名,郭庶英、郭平英在《整理后记》中作了如下说明:

……父亲生前,并没有想到过这本译稿的出版,因而也没有为它定一个书名。现在我们把它称作《英诗译稿》,想以这“稿”字来表示父亲未能最后审定的意思。

译作评价

对于《英诗译稿》以及郭沫若的译诗,成仿吾在序言中给予恰当的评价成仿吾:《〈英诗译稿〉序》,《英诗译稿》,第1-2页。:

山宫允在前言中曾经说明,他选的是英美文学中平易、有趣的、短的抒情诗,是早有定评的世界著名的部分诗人的佳作。把这样的短的抒情诗从英文译成中文,当然是困难的。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沫若是费了一番力气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同样的大诗人间的几次摔跤吧。

从外国文译成中文诗,沫若可说是最有磨炼的,把歌德的巨著《浮士德》译成中文,当然是惊人的努力的成就,其他如歌德、海涅的短诗,英国拜伦、雪莱等人的诗,以至《鲁拜集》等等译品,该给了他多丰富的经验啊!……

我们从这本英美的抒情诗选的译诗可以看出,他的手法是多么高超;我想如果原作者本人能看到,大概也应该惊叹与佩服的。从沫若所走过的诗的道路,特别在这本诗集中表现出来的技巧与感情中,我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吸取某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英诗译稿》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许多英语及汉语诗歌爱好者和学者学习研究郭沫若的译诗风格的典籍。其间产生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有些研究涉及郭沫若的文学翻译思想如何在《英诗译稿》中反映出来;有些研究则是依据《英诗译稿》来探讨究竟如何译诗。比如:周玲的《论郭沫若白话诗歌翻译的转折》,金春笙的《论郭沫若与诗歌翻译》,孔令翠的《试谈郭沫若与翻译》。,劳陇的《译诗像诗——读郭老遗作〈英诗译稿〉》等。正像成仿吾所希望的“年轻的一代从这本诗集中表现出来的技巧和感情中吸取某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石炭王》《屠场》《煤油》作者与作品

相对于诗歌和戏剧,郭沫若的英语小说译作可谓屈指可数,以其在日本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期间所译的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的三部长篇小说《石炭王》《屠场》和《煤油》为主。

辛克莱是美国著名“揭黑幕”(muck-racking)作家,曾被萧伯纳称之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能在他的小说里成功抓住时代的精髓”,列宁称他是“有感情而没有理论修养的社会主义者”。他所著的多部抨击美国社会阴暗面的长篇小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非常流行。郭沫若自1928年起以笔名“易坎人”连续翻译出版了三部他的作品,意在借助其中的揭露含义,反照国内的相似情形(社会问题),期待引起读者的共鸣,为改变现状造势。

《石炭王》译于1928年,同年11月由上海乐群书店出版。该小说主要描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矿工被剥削压迫的艰难生活,着力刻画了资本家通过克扣工人工资、短斤少两等各种方式压榨工人,以及工人在惨痛生活之下追求自由的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矿工的生活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从而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尖锐对立的劳资矛盾。

《石炭王》的语言具有纪实风格,简练却不失优美,幽默却不失讽刺。在郭沫若的译文中,语言简明平实,人物对话符合原文中各人物的特点,整体语言风格与辛克莱的小说有着很好的应和,体现了郭沫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底蕴,也充分显示了郭沫若在动笔之前对《石炭王》作品的充分理解和把握。

《屠场》(The Jungle)翻译于1929年。该书是20世纪初美国“揭发黑幕运动”(Muckraking Movement)在文艺界的主要作品。1905年,辛克莱潜入芝加哥一家大型肉制品厂,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了七周,随后,在小说《屠场》里,他揭露了屠场惨无人道的工作条件和童工的悲惨遭遇,矛头指向托拉斯。《屠场》的出版曾迫使罗斯福政府进行调查并通过了有关食品卫生的法案,起过积极影响。在辛克莱的那个年代,美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后期,腐败、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屠场》作为一把利刃,直插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最深处,是对资本主义工资奴隶制的纪实描述和对垄断资本骇人听闻的剥削行径的血泪控诉。因而,中国文坛将辛克莱塑造为社会不公的批判者,其作品的批判力量,甚至使其译本《屠场》被列入1934年2月国民党当局查禁的149种图书中,罗织的罪名是“意在暴露矿业方面的资本主义的榨取与残酷”以及“极力煽动阶级斗争”。

小说The Jungle,本意应为“丛林地带,或高楼林立、乌烟瘴气、时有暴力事件的现代城市”,“喻有不加管束的资本主义犹如丛林社会一般的弱肉强食和动物凶猛”,《倒了美国胃口的人:辛克莱和他的小说“丛林”》。而译者却将其译为《屠场》。一是契合了小说事件的场景“芝加哥一家大型肉制品厂”,二是由于“屠场”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鲜血淋漓,充满血腥,场面不堪。因而,除了屠宰牲畜时的血腥场面也暗示着屠场之内工人们的工作条件和悲惨遭遇。

《煤油》是继《石炭王》和《屠场》之后郭沫若翻译的最后一部辛克莱的作品。原作于1927年写成,郭沫若于1930年5月7日译毕,于当年6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初版。在《煤油》中,辛克莱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表面繁华下的血腥与邪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正是美国西海岸油田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野心勃勃的采掘者詹姆斯·罗斯因如愿发现油田而一鸣惊人,转型成为大实业家后,他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逐步走上与贪婪政客权钱交易、同流合污的不归路。

小说描绘了一部石油大亨的家族史诗,展现了人性的贪婪、腐败以及对“美国梦”的追求。故事是通过罗斯的儿子之口来讲述的,描述了一个出身高贵,天真又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如何一步步改为信仰激进的社会主义的。当“爷爷”以公卖价买下南加利福尼亚一块偏僻的牧场打算挖石油时,这种转化就开始了。牧场原来的主人沃特金士先生是个宗教痴迷者,他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露滋、保罗和奕里。大儿子保罗没有像他父亲那样迷信宗教,却偏偏信仰社会主义。正直又率性的他成为了一名木匠,给“爷爷”打工,最后竟成了邦尼在社会公平方面的老师和向导。

后来邦尼去了洛杉矶上学,保罗继续留在“爷爷”的油田上工作,直到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保罗被迫参军,并在战争结束后被派往俄罗斯与那里的布尔什维克军对抗。在那儿的所见所闻让他义愤填膺。一回到家他就加入了美国的共产党,并成为了加州油田的工会代表。工人阶级出生的“爷爷”通常还是比较为自己的员工考虑的,但当地油田工人越来越强势了,这迫使“爷爷”去抵抗保罗的工会力量。最后,保罗被一名右翼分子谋杀了。“爷爷”并未参与其中,却也最终死于肺炎。在郭沫若看来,小说的“正主人公应该是后来成为共产党的‘保罗’”,小说的情节发展及字里行间“大体上是在暴露美国资本主义的丑恶,同时也就在暴露着建筑在这种丑恶上的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等等机构的丑恶” 。

翻译背景

郭沫若为何会选择辛克莱的这三部长篇小说来翻译呢?我们可以从其在《煤油》的译者序《写在“煤油”前面》同上。中窥见一二。文章开篇首先交代辛克莱的立场“并不是Marxoleninism”,而正因为如此,郭沫若“并不是对于他的全部的追随”才去翻译他的作品的。郭沫若翻译辛克莱的作品,是因为“从大体来说,他是坚决地立在反资本主义的立场,反帝国主义的立场的”。学界普遍认为,1924年是郭沫若一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他翻译了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博士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把这部著作翻译完毕之后,郭沫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片断的认识进到了系统的理解,以前思想上的矛盾得到解决,混乱得到澄清。他的思想开始了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他的文艺观也由之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变为现实主义。这一点从他之后的文学创作及翻译选材上均可看出。郭沫若是从1928年开始翻译辛克莱的小说的,距1924年又过去了四年光景,这期间他在上海结识了中共的瞿秋白,目睹了“五卅惨案”实况,他的共产主义理想更加坚定。他就是要翻译一些能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各行各业(《石炭王》——煤矿业,《屠场》——肉类加工业,《煤油》——石油业)的丑恶,进而暴露资本主义“吃人”本质的作品,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让大家从小说这种通俗文本中去间接了解社会主义。

郭沫若在1923年4月的《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曾指出,要在翻译方面有所作为,翻译家应“对于原书要有理解”,“对于作者要有研究”。他在提出这些要求的同时,自己的翻译工作也必然是以这些要求为准则的。正是由于对原作者辛克莱及其作品的研究与了解,促使他有选择性的一口气译了三部他的著作。

同类推荐
  • 陈果夫全传(下)

    陈果夫全传(下)

    陈果夫是国民党历史上主持组织与人事管理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在国民党党务和用人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蒋介石的重要亲信。陈果夫和弟弟陈立夫先后交替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长多年,从蒋介石崛起开始,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就一直是他的心腹和左右手。二陈为蒋氏出谋划策,规划中统局清除反对势力,终致开创出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 卡梅伦新传:毅力创造奇迹

    卡梅伦新传:毅力创造奇迹

    《卡梅伦新传》是全球具影响力人物丛书之一。本书主人翁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缔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拥有显赫的家世,名校学习的背景,而后一层层跃进,成功当选并连任英国首相,成为当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鲜为人知的是,卡梅伦曾经遭遇过种种磨难,从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到从政路上的坎坷仕途,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也时刻谨记肩上的责任。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也没有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轻狂自大。这位英国前首相有怎样的毅力、智慧和才情,确实值得研习、品评和借鉴。
  •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传奇故事,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的不凡经历。安德鲁·卡内基,13岁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是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多年以后,他成为了美国钢铁大王。他从小爱好学习,争强好胜,力求自立,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乐观地笑对困难,因为“乐观的性格比财富更值钱”。他以给家人和朋友讲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写出了这部自传,书中主要介绍了父母和童年、邓弗姆林和美国、匹兹堡和工作、安德森上校和书籍、电报公司、铁路司、主管、内战时期、造桥、铁厂等内容。因此本书读起来朴实自然,真实可信。我们仿佛在听他娓娓道来,听他讲述富于传奇的精彩故事,从而获得一种难得的阅读快感。
  • 左宗棠全传

    左宗棠全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竞因此成为清朝晚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 破解电磁场奥秘的天才:麦克斯韦

    破解电磁场奥秘的天才:麦克斯韦

    记述了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的科学人生,他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科学家,他依据库仑、高斯、欧姆、安培、毕奥、萨伐尔、法拉第等前人的一系列发现和实验成果,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科学地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本质的统一性,完成了物理学的又一次大综合。
热门推荐
  • 降临斗破的天使

    降临斗破的天使

    “你,是谁?”少年呆呆的看着眼前如嫡仙般美丽的人儿。“我乃娱乐用万能天使α-伊卡洛斯。等待着您的命令,我的主人。”幽雪般洁白的羽翼在火焰的反射下倒映着一缕绯红。“你到底是谁?女人,回答我,你的力量绝对不止斗王。没有斗气的异类。”白发男子面容扭曲的盯着将少年抱在怀中的美丽人儿。不过,他是她的禁忌,没有人可以侮辱她的主人。她双眼闪烁着血芒“天王星系统,启动!”
  • 农家悍女之隔壁猎户是丞相

    农家悍女之隔壁猎户是丞相

    穿越成古代版灰姑娘肿么破?染染表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然,家有偏心奶奶一枚,表里不一堂姐一枚,败家小叔一枚,米虫大伯一家,一大家子人,居然没一个能赚钱养家的。为了把日子过好,染染使巧计,让奶奶不得不同意分家。除了一块地,啥家产都没分到。哼,没家产就没家产!想她肤白貌美大长腿,又有空间在手,还怕养不活她们母子四人么?买田地、盖房屋、开药膳馆,无聊时,顺便调戏调戏隔壁的病秧子。日子过得风生水起,银子哗哗流入口袋,让人羡慕不已!虾米?那个被她调戏的病秧子竟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天才丞相?染染托腮,谁知道便宜丞相怎么饲养?在线等,挺急的……~~~~~小剧场分割线~~~~~【相公抠门篇】“相公,你觉得我这身打扮肿么样?”某女头顶明晃晃的金簪,身穿金线缝制的罗裙,一脸媚态的款款走来。某男眉头微皱:“你打扮成这样是打算去相亲?换了。”某女又换了一身素色罗裙,头发也只是随便用银簪子挽了起来,某女想着,他该没话说了。没想到某男还是不满意,“把簪子换了吧,免得在外面行走给掉了,来换上这个。”说着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布条就往某女头上绑去。“……”某女瞪眼,她是丞相夫人,不是村姑!“乖,免得那簪子掉了,你心疼!”某男满意的点头。“……”胡说,明明就是你自己心疼!
  •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之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自卑与超越》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人格缺陷,进而正确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人性,《自卑与超越》具有极深的现实性和巨大的思想价值。
  • 异常命运见闻录

    异常命运见闻录

    凡命皆有辞辞者,以辛治乱。夫驭者,御辞以士,是谓驭命。他们或救苍生、或蔑草芥。靳子跃是驭命者,行走于都市间。入夜之际,魑魅爬行,巷口的爪影吊得斜长。
  • 逆天成凤

    逆天成凤

    末世佣兵穿越,被人嘲笑为废物,看她如何打脸。丹药,秘籍,萌宠,法宝,她样样具备,什么阴谋阳谋,全部打碎!且看废材如何逆天成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得胜回朝

    得胜回朝

    首先告诉你,我是个吹鼓手,说的具体点,是个靠吹唢呐吃饭的人。在我们黄河岸边,凡是以此谋生的人,都被称作响工。响工队伍由鼓、铲、锣、镲唢呐等各种乐手组成,它没有固定的规模和确切的人数,一般根据主家提出的要求,临时组合,随意增减。“王八戏子吹鼓手,统统都是下三流”,我把大半辈子都活过来了,俗世的评价对我也就没多大意义。在人们眼里,我并不笨,甚至还算得上有那么一点点聪明,但他们永远不明白比较聪明的我干什么不好偏偏就从事了这个行当。世人都自作聪明,其实他们的聪明未必聪明,那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红楼梦》里就讲过,“聪明反被聪明误”。
  • 雍正皇帝:雕弓天狼

    雍正皇帝:雕弓天狼

    帝王行止、宫闱秘闻素来为读者关心,本书描写鲜为人知的清廷生活,却又不拘囿于那小小的紫禁城。阿哥党争,杀机隐隐,龙庭易主,雍正险胜。改诏说,弑父说,继位说?一段历史,几多疑云,扑朔迷离,令人难解难分。作者用史笔著文,用文笔立史,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无不尽收笔底。上至典章制度、宫廷建筑、饮食服饰、礼仪乐律,娓娓道来,书卷气浓;下至勾栏瓦舍、寺庙堂肆、市井乡野、客旅古渡,徐徐展开,风情万种。阿哥逐鹿,明争暗斗,字字权谋机诈;女伶歌伎,绕梁余音,句句回肠荡气。其情节铺设,天矫跌宕,人物塑造,浓淡相宜,谋篇均别出心裁;以思想为经,艺术为纬,鸟瞰历史,探究人生,非大家而不可为。
  • 曾邀明月

    曾邀明月

    即使前方是荆棘丛生,那又如何,我萧明月如今什么都没有,自是不再贪生怕死。——萧明月
  • 嫡女难嫁

    嫡女难嫁

    前世,她被庶母算计,被庶姐陷害。再生,她魂穿于棺木内,眸光再现,誓要夺回主权*说她晦气太重、命里带煞,所以要请道士做法?哼,装神弄鬼吓她?那就别怪她不客气,一把火烧了他的道观。咦,说她这辈子也嫁不出去?那就别怪她毫不留情,一起剃了头,送进尼姑庵。庶母?口蜜腹剑,恶意陷害,很抱歉,黄泉路上,就免费送你一程。庶姐?蛇蝎心肠、绵里藏针,那又怎样?照样让你生不如死。二姑?嚣张跋扈、吃里扒外,哎呦,直着不会走,那就重新塞回娘胎。本想带着母亲、弟弟安静度日,却不想迎来各方关注。转身回眸,一道温暖的身影始终如一得陪伴她身侧。好吧,嫡女算个毛,嫁不出去便要受人白眼?看她如何华丽转身,创造出一片温暖的人生。不能嫁人又如何?她照样能开出一片富裕的天地。片段一翌日清晨,某院落传来了尖叫声,脚步声纷至沓来。“你又干了什么坏事?”墙头上坐着两个人,身形一高一矮。某女无辜得耸耸肩膀:“没有啊!我以人格担保。”“真没有?”男人拿眼瞟她,“你的人格不值钱!”“好吧,我剃头技术不佳,一紧张,林紫萱的头皮被削了一块。”“林蓦然!”此文一对一,男腹黑,女腹黑,坑品有保证,喜者可入,不喜者可绕道而行。
  • 她与吸血鬼伯爵

    她与吸血鬼伯爵

    吸血鬼伯爵:威廉三世·朗恩,他用“初拥”的方式,将女主变成了吸血鬼;接下来,会有如何奇幻的旅程,在等着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