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1800000005

第5章 任贤第三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题解】

这一章可以看作“贞观盛世”大背景下的一幅“群贤缩略图”,作者细致入微地为贞观年间先后辅佐太宗皇帝的八位贤臣“立身画像”,围绕“任人唯贤”这个主题进行讨论。人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满朝贤良,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奸人当道,则朝政败坏,祸国殃民。贞观时期的八位贤臣,是太宗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君明臣贤,君臣同心,天下太平。

【原文】

房玄龄[1],齐州临淄[2]人也。初仕隋,为隰城[3]尉。坐事[4],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5]。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6],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7],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8]。玄龄在秦府[9]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10]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閤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11]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12],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注释】

[1]房玄龄(579-648):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2]齐州临淄:即今山东淄博市。[3]隰城:在今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南段,黄河支流昕水上游。[4]坐事:因犯律令而获罪。[5]记室参军:官名。唐制,掌军府表启书疏之职。[6]潜相申结:暗中交结。[7]记室:古代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按东汉官制,太尉署官有记室令史,太守、都尉署官有记室史。后世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幕府也设置记室参军。[8]考功郎中:唐制,掌管百官功过善恶的官职。[9]秦府:即秦王府。太宗即位前封为秦王。[10]谮:本文指进谗言,说人的坏话。[11]端揆:(kuí)指宰相。因宰相居百官之首,故称端揆。[12]匡弼:辅佐的意思。

【译文】

房玄龄,山东临淄人。在隋朝为官时担任隰城的县尉。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被革去官职,派遣到上郡为官。一次,唐太宗到陕西巡游,房玄龄听说后就到军营门口拜会。唐太宗对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蒙受知遇之恩,决心涌泉相报。当时,每次打了胜仗,大家都忙着各处收集财宝,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他多次担任秦王府记室,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十几年,都担任记室一职。当时的太子和巢刺王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心怀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恶语中伤,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遭到了打击排斥。后来太子发动叛乱,李世民秘密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将他们带入内宫商议对策。叛乱平定之后,李世民成为东宫太子,就请房玄龄担任太子左庶子。贞观初年,李世民提升他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又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同时,命他撰写国史,封为梁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房玄龄为官兢兢业业,负责百官的任命,责任重大,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在政务上出现半点闪失。他待人宽厚,胸襟宽阔,看见别人比自己出色,也从不嫉妒。他富有才识,撰写的国史文采出众,审定的法令宽容公平。他在德行方面也为人称道,对人从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因此被众人赞誉为良相。贞观十三年,他又被尊为太子少师。房玄龄担任宰相之职共有十五年,其间,他多次上书辞官,唐太宗都未允许。贞观十六年,又被封为司空,仍然总管朝政,著述国史。不久,房玄龄又以年老为由,提出辞官,唐太宗派使者回复一封信,上面写道:“你担任丞相这么多年了,很多大事我都能够放心地交给你处理,假如没有了你这个良相,我就像失去了双臂一样力单势薄。如果你的精力允许,就不要解甲归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了,再上奏告诉我也不迟。”看过这封言辞恳切的信,房玄龄终于打消了辞官的念头。后来,唐太宗回顾艰难创业的岁月,良臣辅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勋,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威风赋》赐给房玄龄,由此可见他们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

【原文】

杜如晦[1],京兆万年[2]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3],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4]。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5]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6],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7],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8],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9],兼知[10]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注释】

[1]杜如晦(585-630):字克明,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后在唐为官。[2]万年:古县名,位置在今陕西潼北。[3]兵曹参军:官名。掌王府武官簿书、考课、仪卫等事情。[4]长史:官名。唐制,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领军事,长史是总管的副职。[5]记室:官名。主上表章、报书记等事。旧时也用作秘书的代称。[6]守藩端拱:藩:封建王朝分封的地盘。端拱:端坐拱手。守藩端拱意即坐守现有的地盘,不想有大的作为。[7]从事中郎:武德四年,唐高祖以秦王功高,古官号不足以称,于是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开府置官属,从事中郎为属职。[8]兵部尚书:官名。唐代确定六部之名为吏、户、礼、兵、刑、工,由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兵部尚书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等。[9]尚书右仆射:官名。仆射自秦代始设,汉以后沿置。唐太宗时,不设尚书令,而以左、右仆射代居尚书令之职位。初期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10]知:本文是主持的意思。

【译文】

杜如晦,祖籍陕西万年。武德初年,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就被提升为陕州总管长史。当时秦王府中人才济济,外迁的人也非常多,对此,李世民表示忧虑。记室房玄龄说:“王府中的幕僚离开得多,这并不值得惋惜。可是杜如晦非常能干,有见识,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如果您只做一个守住领地的藩王,那么用不着他,可是如果您要统领四海,那么非此人不可。”太宗从此便对杜如晦以礼相待,视为心腹,经常让他参与密谋。当时,权力之争激烈,战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为太宗出谋划策,提出良好的建议,令人十分佩服。后来,他被封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在平定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他担任检校侍中。贞观三年,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选事。他和房玄龄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议决定,二人的政绩深得人们的称道,说起当时的良相,人们就会以“房谋杜断”加以赞许。

【原文】

魏徵[1],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2]。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3],我任卿逾于管仲[4],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5]曰:“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6],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徵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徵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徵乃就职。寻遇疾。徵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7]。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8],遂亡一镜矣!”

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注释】

[1]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文中说巨鹿,两地今均属河北)人。少时孤贫落拓,有大志,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2]洗马:官名。即前马或先驱之意。[3]中钩:射中带钩的意思。[4]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名相。齐襄公被杀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继王位,管仲曾带兵阻止公子小白,并射中小白的带钩。后小白立,是为齐桓公。鲍叔牙举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卿,尊为“仲父”。管仲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行了重大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5]长孙无忌(?-公元659年):唐初大臣。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助太宗夺取帝位。以皇亲及元勋地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赵国公。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放逐黔州(今四川彭水),自缢而死。[6]龙鳞:韩非曾把帝王比作龙,龙喉下有逆鳞,触犯了它就会被龙咬死。[7]薨(hōng):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称为薨。[8]殂逝:死亡。

【译文】

魏徵,原籍是巨鹿人,后来举家迁徙到相州内黄县。武德末年,出任太子洗马之职。当时他看到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斗争尖锐,常常劝告李建成要早作打算。李世民诛杀李建成之后,召见魏徵并责怪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呢?”看到李世民这样责怪魏徵,朝野群臣都为魏徵担忧。魏徵却不卑不亢,神态自若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当初接受了我的意见,今天肯定不会招致杀身之祸。”唐太宗对他的态度肃然起敬,封他为谏议大夫。后来唐太宗多次在内宫召见魏徵,向他请教治国之道。魏徵有济世之才,性格刚直不阿,直言不讳,可是唐太宗每次和他谈话,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不愉快,魏徵也为自己能遇到这样礼贤下士的君主而感到庆幸,不遗余力地为朝廷效力。一次,唐太宗对魏徵说:“你前后进谏了二百多件事,每一件事都合我意,你对朝廷如果不是忠心耿耿,怎么能够提出这么好的建议呢?”贞观三年,魏徵被提升为秘书监,参与处理政务,他深谋远虑,使唐朝的政局稳定。唐太宗曾经说:“管仲曾经开罪于齐桓公,却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魏徵也曾与我对立,而我对魏徵的信任和重用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古往今来,君臣之间的关系能相得益彰,不离不弃的,的确很少见,更没有人能超过我和魏徵这样。”贞观六年,唐太宗游巡到了九成宫,宴请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在席间说:“王珪、魏徵,过去是我的仇敌,没想到今日竟和我共享宴席。”唐太宗说:“魏徵过去的确是我的敌人,但是他现在能够尽心尽力地为朝廷办事,实在难能可贵。我重用他,有什么好惭愧的呢?魏徵每次都能冒着顶撞我的危险直言进谏,纠正我的过失,所以我非常敬重他。”魏徵十分感动,跪拜道:“是陛下开导臣要大胆进谏,所以臣才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意见,臣又怎么敢触犯龙颜,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赐给每位大臣钱币十五万枚。贞观七年,魏徵取代王珪担任侍中之职,并被封为郑国公。不久,魏徵以生病为由提出辞去现任官职,愿意担任一个闲职。唐太宗说:“我从敌军的俘虏中把你选拔出来,让你担任重要的职位,希望你能发现我的过失。对我的过错,你的确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难道看不出金子蕴藏在矿石之中,有多么可贵吗?好的矿石经过冶炼成为器皿,大家都认为是宝物。我自认为是金子,而你就是冶炼金子的能工巧匠。现在你虽然有病,但并没有衰老,怎么可以就此离开呢?”于是魏徵就留了下来。后来他又坚决提出辞官,唐太宗才授予他特进之职,但朝中之事仍然让他知晓。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喜得皇孙,宴请众大臣,他非常高兴,对大臣们说:“我当政之前,跟随我平定天下,出生入死,功劳最大的莫过于房玄龄。我执政以后,能够尽心尽力,进献忠言,帮助我治理国家,成就现在的功业,被天下人称道的,只有魏徵一人。如此功劳,古代的名臣良相,没有谁可以超过。”话毕,唐太宗解下自己佩带的宝刀赐给二人。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从小生活在皇宫中,养尊处优,生性散漫,既不去建功立业,也不注重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整日碌碌无为的样子;四子李泰,深受皇帝的宠爱,日复一日,皇帝简直把他视为珍宝,以致里里外外的官员和幕僚对此都有许多疑惑和反对的看法。太宗听了这件事,十分厌恶。他对大臣们说:“今天这些大臣,一个个说三道四,全是为了个人的打算,有哪一个像魏徵那样正直忠诚的。我要派他作皇太子的老师,让其他人断绝这个非分之想。”贞观十七年,太宗又加授魏徵为太子太傅,仍让他继续担当相国这个重要的职务。魏徵自称有病,不能担此重任。太宗开导魏徵说:“太子的才学品行关系着国家社稷的安危,必须要有高明正直的师傅教导才行。因此,我一定要选品德端庄的人来辅佐太子。我知道你患有风湿关节病,站立不方便,你可以躺着教他嘛。”魏徵于是前去就职。谁知不久,魏徵就患了重病。以前,魏徵的宅子里没有正厅,正巧太宗那时想建一些小的宫殿,于是太宗就挑选了一些木材为他造大厅,工程进度很快,五天就修建好了。太宗又派遣官员遵照他的喜好,赏赐给他一些用布做成的被子和那种没有花纹的棉褥。不料,魏徵因病离世。太宗非常伤心,亲自前去吊唁痛哭,并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还亲自动手为他撰写碑文,并且亲自抄写在碑石上。最后还赐给他的家属享受九百户的俸禄。后来,太宗追忆魏徵,对侍臣说道:“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衣冠是否端正;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过失。我常常保留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每说到这件事,太宗就会泪流满面。于是太宗就颁布了一道诏书,上面说道:“在过去,只有魏徵每次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死了之后,即使我犯了错误,也得不到指正。难道我只有过去做事有做错的时候,而现今做事就全都做对了吗?认真分析一下,这原因大概是你们许多人都胆小怕事,一味地苟且偷生,无原则地顺从我,都怕冒犯我,怕我生气吧?在处理政务时,即使你们的言行不被采纳,我也不会怪罪你们;我任用你们担任官职,但谁都不愿说话,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一切都要务求实际。我有什么过错,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原文】

王珪[1],太原祁县[2]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3],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雋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4]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5]、戴胄[6]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7]。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注释】

[1]王珪:字叔玠。太宗时召为谏议大夫,后一直在朝为官,与房玄龄等共同辅政。[2]祁县:县名。在山西省中部、汾河中游东岸,太原盆地中部。[3]中允:官名。掌侍从礼仪等事。[4]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5]温彦博(573-636):唐初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隋末从罗艺为司马,后归唐。官中书侍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战突厥被俘。太宗即位后回朝,不久迁为中书令。[6]戴胄:字玄胤,相州(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人。贞观初迁大理少卿,又迁尚书左丞。拜谏议大夫。[7]品藻:本文是品评优缺点的意思。

【译文】

王珪,太原祁县人。武德年间,担任太子中允,太子李建成对他礼遇有加。后来由于李氏兄弟之间争夺王位的矛盾,王珪被流放到云南雋州。建成被诛杀后,太宗即位,王珪被太宗召回,拜官为谏议大夫。作为臣子,王珪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所进献的言论,多被太宗采纳。王珪曾经上书批评太宗过失,太宗说:“你所谈论的,一一点中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他们的愿望都没有实现,不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的缘故。现在我有过错,你能直言不讳,我也能知错就改,何必担心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呢?”太宗还曾经对王珪说:“你如果一直做谏官,我必定永远没有过错。”因而更加器重厚待他。贞观元年,王珪官至黄门侍郎,参与国家政务,并兼任太子的老师。第二年,王珪又被提升为侍中,与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一起处理国家政事。一次,他们六人与太宗一起进宴,太宗问王珪:“你识别能力很强,尤其擅长谈论和评价别人。从玄龄开始,你一个个给我评价一下,也可以估量一下你们中间谁最贤德能干。”王珪回答说:“为国兢兢业业,干事果断精明,我比不上玄龄。以纠正偏颇为任,犯颜直谏,为皇上无法与尧舜的圣明比肩而感到羞耻,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能带兵又能治国,文韬武略俱佳,我比不上李靖。奏章严密清楚,言行有理有据,规规矩矩,没有疏失,我比不上温彦博。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有条有理,万无一失,我比不上戴胄。可是对于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疾恶如仇,我比起各位,也有我自己的独到之处!”太宗认为他说的很对,在座的诸位大臣也各抒己见,都认为他评价得恰如其分,十分准确。

【原文】

李靖[1],京兆三原人也。大业[2]末,为马邑[3]郡丞[4]。会高祖为太原留守,靖观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能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太宗亦加救靖,高祖遂舍之。武德中,以平萧铣[5]、辅公袥[6]功,历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7]。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书[8]。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中书令。三年,转兵部尚书,为代州行军总管[9],进击突厥[10]定襄城,破之。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北擒隋齐王暕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太宗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矣。”以功进封代国公。此后,颉利可汗大惧,四年,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又以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颉利虽外请降,而心怀疑贰。诏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乃选精骑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遂督军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帐,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兵未及成阵,单马轻走,虏众因而溃散。斩万余级,杀其妻隋义成公主,俘男女十余万,斥土界自阴山至于大漠,遂灭其国。寻获颉利可汗于别部落,余众悉降。太宗大悦,顾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11],耻其雪乎!”群臣皆称万岁。寻拜靖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赐实封五百户。又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谷浑,大破其国。改封卫国公。及靖身亡,有诏许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碛石二山,以旌殊绩。

【注释】

[1]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为其舅韩擒虎所称道。隋末任马邑郡丞。高祖时,任行军总管、岭南道抚慰大使等职。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2]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3]马邑:隋代郡名。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朔州置。治所在善阳(今朔县)。辖境约当今山西宁武县和恒山以北,黑陀山、洪涛山、左云县以东地区。[4]郡丞:官名。隋时为郡守之下的官职。[5]萧铣(583-621):后梁宣帝曾孙。隋末任罗县(一名罗川,今湖南湘阴东北)令。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巴陵(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起兵,他被推为主。五日内得数万人,自称梁王,年号鸣凤(一作凤鸣)。次年称帝,迁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流等地,有兵四十万。后兵败降唐,在长安被杀。[6]辅公袥(?-624):隋末齐郡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从杜伏威起义,旋进军淮南。后伏威在历阳(今安徽和县)称总管,他任长史。武德三年(公元619年)伏威降唐,他被夺去兵权,任为淮南道行台左仆射。五年伏威被调到长安。次年,他在丹杨(一作丹阳,郡治在今江苏南京市)起兵,称帝,国号宋。并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越州总管,镇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七年靖助唐将李孝恭讨之,将其擒获杀死。[7]大都督府长史:唐制,总十州者为大都督。长史是大都督的首要属官。[8]刑部尚书:唐制,刑部掌律令、刑法等,刑部尚书即该部长官。[9]行军总管:唐制,武德初,置行军总管以统军。[10]突厥:中国古族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11]稽颡(sǎng):古时候的一种跪拜礼。

【译文】

李靖,陕西三原人。隋炀帝末年,为马邑的郡丞。这时,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李靖观察高祖,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便装成罪犯,把自己锁进囚车,打算趁押赴江都的机会向隋炀帝告发李渊。走到长安,因为道路阻塞不能前行,李靖只好滞留长安。高祖攻克长安后,抓住了李靖,想要杀掉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李靖大声叫道:“李公率领仁义的军队,扫除暴乱,不想成就大事,只想凭个人的恩怨杀害有才能的人而逞一时之快吗?”太宗也极力劝阻高祖,加以营救,高祖于是赦免了他。武德年间,因平定萧铣、袥的功劳,李靖被升迁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宗继位后,他又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刑部尚书。贞观二年,被提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主管,率领军队进攻突厥,平定襄城,大破突厥,使突厥各部落逃亡碛北。在这次战争中,李靖擒获了隋朝齐王杨暕的儿子杨道政以及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并将他们押送到长安。后来,突利可汗前来投降,只剩下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太宗说:“汉代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战,还免不了投降匈奴,即使这样,也可以名垂青史。你能够凭三千骑兵,深入敌人内部并战胜敌人,平定襄城,威震北方夷狄,这样的事的确亘古未有,如此功劳足可以弥补过去渭水之战的过失了。”由于李靖功勋显赫,唐太宗加封他为代国公。从此,颉利可汗对唐军十分害怕,不敢轻举妄动。贞观四年,他们退到西北一带,并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请求全国归降,作为唐的臣民。接到投降的消息,太宗又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前往迎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虽然表面称降,其实心怀不轨。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奉命安抚慰问。李靖看出投降者的险恶用心,决定将计就计。他对副将张公谨说:“传诏书的使者到了那儿的时候,敌人必然放松警惕,你挑选精锐的骑兵带好二十天的粮食,领兵从白道偷袭攻击他们。”张公谨不解其意,说:“既然我们答应他们投降,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征讨恐怕不合适吧。”李靖说道:“这是用兵消灭他们的大好机会,千万不可以失去。”于是他率领军队迅速前进,行到阴山的时候,凡是遇到颉利可汗的人,都抓住他们随军前行。颉利可汗看到唐的使者,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到唐的军队到了。李靖军队的前锋凭借大雾前进,十分隐秘,到了距离颉利可汗的军帐七里左右才被他们发觉。颉利可汗的军队措手不及,还没来得及摆好阵势,颉利可汗一个人就骑马逃跑了,敌兵乱作一团,四处溃逃。这次战争,唐兵斩杀敌人万余人,杀死颉利可汗的夫人——隋朝的义成公主,俘虏男女十多万人,灭掉了颉利可汗的国家。颉利可汗余下的其他部落,全部投降。此役使唐的边境从阴山扩展到大漠以北。战后,太宗十分高兴,对大臣们说:“我听说国君忧虑,大臣就要受到屈辱;国君受到侮辱,那么臣子的性命也难保全。过去在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突厥国势强大,太上皇因为不想牵连百姓,故而向颉利可汗称臣。我当时感到十分痛心,睡不安寝,食不知味。为此我励精图治,立志要消灭匈奴。今天,我们只要一出动军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匈奴单于俯首称臣,我们的羞耻洗雪了。”殿上的群臣都大声欢呼万岁。不久,太宗封李靖为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赏赐食禄五百户。后来李靖又担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伐吐谷浑,灭了这个国家。李靖因功改封为卫国公。李靖死后,太宗下诏,允许他的坟墓可以按照汉代卫青、霍去病坟墓的模样去修建,坟墓周围筑起土丘,使它们像突厥国内的燕山、吐谷浑国的碛石二山,用以象征他卓越的功绩。

【原文】

虞世南[1],会稽余姚人也。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2]。尝命写《列女传》以装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书之,一无遗失。贞观七年,累迁秘书监。太宗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弱,如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及高祖晏驾[3],太宗执丧过礼,哀容毁悴,久替万机,文武百寮,计无所出,世南每入进谏,太宗甚嘉纳之,益所亲礼。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虞世南商榷古今。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及卒,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丧事官给,仍赐以东园秘器[4],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太宗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善,必将顺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5]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未几,太宗作诗一篇,追思往古理乱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6],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篇,将何所示?”因令起居[7]褚遂良[8]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9]。

【注释】

[1]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性沉静寡欲,笃意学问。起初曾在隋为官,后从宇文化及,又被窦建德俘获,李世民灭窦建德后,他被引为秦府参军。[2]文翰:即文章,也指公文信札。[3]晏驾:古代称帝王死亡的讳词。[4]东园秘器:即葬具。[5]石渠、东观:汉代朝廷藏图书秘籍的地方。[6]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史书上记载说伯牙善于鼓琴,而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鼓琴,因为世上无知音了。[7]起居:官名。唐制,门下省置起居郎,中书省置起居舍人,记录天子动作法度,以修记事之史。[8]褚遂良(596-658或659):唐大臣、书法家。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累官至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9]凌烟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阁在当时的长安。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作画。

【译文】

虞世南,浙江余姚人。贞观初年,唐太宗尊他为上宾,设立文馆,文馆中人才济济,但都推举虞世南为文学的宗师。唐太宗授予他记室的官职,同房玄龄一起掌管文化方面的事情。虞世南曾经受命书写《列女传》用来装饰屏风,当时没有现成的书,虞世南就凭记忆将书默写了出来,竟没有一点差错。贞观七年,虞世南提升为秘书监。唐太宗处理完政务,一有空闲就召见虞世南,和他畅谈历史,探讨治国方面的道理。虞世南外表弱不禁风,一副书生模样,性情却十分刚烈,志趣高远,每次谈论起历代帝王的政治得失,都能够有所针砭,进行一番很好的评论和判断。唐高祖去世之后,唐太宗由于为他操办隆重的丧事而操劳过度,形容憔悴,国事有所耽误,文武百官无计可施。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形下,虞世南每次进宫进谏,唐太宗都欣然接受。从此以后,唐太宗对他也就更加亲近和尊重。唐太宗曾经对身边的侍臣说:“我一有空闲就与虞世南商讨古今大事。我一有好的见解,虞世南总是非常高兴,可是一旦我的观点有失偏颇,他就十分担忧。他如此诚恳,我非常欣赏。如果各位大臣都像虞世南那样,我哪还用得着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唐太宗称赞虞世南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词藻,五是书翰。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失声痛哭,非常悲伤,为他举办了丧事,赐以丧具,并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懿。唐太宗在写给魏王李泰的信中说道:“虞世南对于我,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他提醒和纠正我的遗漏和过失,一刻都不曾忘记。他实在是当代名臣、人伦道德的榜样啊。过去,我有一点成绩,他必定加以肯定,我有一点小过失,他必定冒着触犯我的危险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现在他去世了,国中再无这样的人了,这怎不让我痛惜。”不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诗,凭借古人的事迹来发表感慨:“钟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失去知音,再也没有弹过琴。我这首诗,又写给谁看呢?”于是唐太宗让褚遂良把诗拿到虞世南灵帐外诵读并焚烧,可见他哀痛之深切。然后,太宗又下令将虞世南和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画在凌烟阁内,作为永久的纪念。

【原文】

李勣[1],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2],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3]所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4]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5]总管[6],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7]。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8]。寻加勣右武侯大将军[9]。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10],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勣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注释】

[1]李勣(594-669):唐初大将。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公,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冈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任右武候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太宗讳,单名勋。据有过去瓦岗军所占十郡之地。后被窦建德击败,到长安,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与李靖出击东突厥,因功封英国公,守并州十六年。高宗时官至司空。[2]李密(582-618):隋末瓦岗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参预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被捕,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投奔瓦岗起义军,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大海寺击杀隋将张须陀。从此得到翟让的信任,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下。他大量起用隋的降官降将,并杀害了翟让,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永平二年(公元618年),东击宇文化及时,又遣入朝隋越王侗于洛阳,受封官爵,后与王世充交战失败,入关降唐。不久以反唐被杀。[3]王世充(?-621):隋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本姓支,祖籍西域。隋炀帝时任江都郡丞,因镇压起义军,升江都通守,后为瓦岗军所败。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炀帝死,他在东都拥立杨侗为帝,不久击败瓦岗军。次年,废杨侗,自称皇帝,年号开明,国号郑。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兵败降唐,至长安,为仇人所杀。[4]郭孝恪:许州(今属河南)人。起初从李密,官至长史,后投李世民,上策擒窦建德,官拜大总管,破龟兹国时为流矢所中身亡。[5]黎州:州,土司名。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置州。隋废。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复置。治所在汉源(今属四川)。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领五十五州,为剑南西部边防要地。[6]总管:官名。地方高级军政长官。隋及唐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后复称都督,惟统兵出征之将帅则称总管。[7]宗正;官名。掌管王室亲族事务。唐、宋时也称宗正寺卿,“掌九族六亲之属籍”。[8]散骑常侍;唐制,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之职。[9]右武候大将军:官名。唐代在府兵十二卫、禁军的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等均置大将军。[10]缟素:指穿丧服。

【译文】

李勣,曹州离孤人,原本姓徐。他最初的时候在李密门下做官,担任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归降唐朝,李勣仍然占据着李密旧地十个郡县。唐高祖武德二年,他对长史郭孝恪说:“这里的土地全为魏公李密所有,现在我如果上奏把土地献出去,就是利用主人的失败,为自己邀功,用这种手段为自己谋取富贵,我认为是一种耻辱,非君子所为。现在我要将州县和军人的户口登记下来,告诉魏公,让他自己献出去,这是魏公的功劳,这样做不也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密。唐高祖开始看到李勣没有为他进献奏章,反而写信给李密,很是怪罪,后来使者将李勣的想法告诉给了唐高祖,唐高祖知道后非常高兴,说:“徐感念旧主的恩德,不为自己邀功争宠,这才是真正的臣子啊。”于是封他为黎州总管,赐皇姓李,成为皇帝宗室。事后,又封他的父亲为济阴王,谁知他的父亲坚决推辞王爵,唐高祖就封他为舒国公,担任散骑常侍。不久又加封李勣为右武侯大将军。后来李密起兵反叛被诛杀,李勣为他发丧守灵,尽到了君臣之间的礼仪,还上疏请求为他下葬。唐高祖于是把李密的尸体归还给他。他为李密举行了隆重的丧礼,三军缟素,好不威严肃穆,之后,把李密葬在黎阳山下。丧礼过后,李勣脱掉丧服,解散三军,他的忠义之举获得了满朝文武由衷的赞许。不久他被窦建德攻破,于是带领大军回到京城。后来,他跟随唐太宗攻打王世充、窦建德,为打败他们立下了赫赫战功。贞观元年,他被封为并州都督,他从严治军,极为称职,突厥人对他更是畏惧三分。一次,唐太宗对侍臣们说:“隋炀帝不知道挑选精兵良将镇守边关,安抚百姓,只知道在边关修筑长城,屯积兵马来防备突厥人,他竟然糊涂到了这种程度。现在我只委派李勣镇守并州,就让突厥人胆战心惊,远远逃遁,使边关重新获得了安宁,这不是比修筑万里长城强多了吗?”之后,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唐太宗又任命李勣为长史,加封英国公。李勣在并州一待就是十六年,后又任兵部尚书,兼任知政事。一次李勣得了急病,大夫说用胡须烧成灰可以治疗,唐太宗知道后,剪掉自己的胡须为他配药。对此李勣感激涕零,叩首致谢,额头都流出了鲜血。唐太宗说:“我这是为国家打算,你不用谢我。”贞观十七年,他又作太子詹事,加封特进,参与朝政。唐太宗一次宴请大臣,对李勣说:“我在想如果要将大事托付给大臣,没有谁会比你更胜任。你过去不遗弃李密,今天又怎么会辜负我呢?”李勣听后热泪盈眶,不经意地咬手指来控制澎湃起伏的情绪,没想到指头竟被咬出血来。席间,李勣喝醉了,唐太宗脱下衣服帮他披上,君臣之间深厚的情义可见一斑。李勣富有将才,每次出征打仗,都能够运筹帷幄,随机应变,充分掌握时机以赢得胜利。自从贞观年间以来,他讨伐了突厥、颉利、薛延陀、高丽等地,都大获全胜。唐太宗曾经说:“李靖、李勣二人的战功,古代名将韩信、白起、霍去病哪里比得上。”

【原文】

马周[1],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2]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3],累除中书舍人[4]。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注释】

[1]马周(601-648):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属山东)。少孤贫,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常何上书,所论二十余事,为太宗所赏识,即日召见,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他劝谏太宗以隋亡为鉴,少兴徭赋,反对实行世封制。[2]中郎将:官名。唐制,中郎将是太子府属官,掌护卫。[3]监察御史:官名。隋唐始设。为御史台各类御史之一种。唐御史分为三院,其中监察御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议”,品秩低而权限广。[4]中书舍人:官名。是中书省的属官。唐时,中书舍人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译文】

马周,山东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了京城,在中郎将常何家作门客。当时唐太宗下令让百官上疏指出政务的得失,马周替常何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每一条都非常符合唐太宗的心意,唐太宗为常何有这样的才能而感到很惊奇,于是就向他询问原故,常何回答说:“这不是我的意见,是我的门客马周提的。”唐太宗当日就决定召见马周,在马周到来之前,唐太宗四次派使者催促。马周到来后,君臣二人畅所欲言,谈得非常投机。事后,唐太宗下令门下省,封他为监察御史和中书舍人。马周机智善辩,富有洞察力,经他判断的事情万无一失,没有不正确的。唐太宗曾经说:“我和马周如果隔一段时间不见面,我就会想他。”贞观十八年,马周被提升为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马周身兼二职,处事公平,得到众人的高度评价,后来他又担任了吏部尚书。唐太宗对马周非常赞赏,曾经对侍臣们说:“马周办事机敏快捷,性格谨慎周到。评判人物,他都能直言不讳。我让他处理政务,多数都能够让我满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共同把政事办好。”

【评析】

这一章可以看作是“贞观盛世”大背景下的一幅“群贤缩略图”,作者细致入微地为贞观年间先后辅佐太宗皇帝的八位贤臣“立身画像”,围绕“任人唯贤”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唐太宗一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谓“贞观之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任贤致治。

《任贤》章包含八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唐太宗最为信任的八贤: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勣、马周。他们有的是秦王府中的府属旧人,有的是来自敌对营垒中的谋臣,有的出身将相,有的身份低微。他们或文或武,职位有高有低,从政有长有短,是太宗皇帝的左膀右臂,为贞观之治的辉煌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贞观时期的名臣远远不止这八人,后来凌烟阁画图绘像的功臣就有二十四人,但最能反映当时任贤特点而贡献最大的则要数这八人。

唐太宗的用人哲学,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知人善任、举用贤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吸收人才

李世民广纳豪杰,即使是敌对集团的人才也不歧视。在李世民征战时期,吸收了原隶属于李密、王世充等集团的人才,包括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另外还在击破刘武周时纳入了尉迟敬德;攻打窦建德集团时,接收了张玄素;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则吸纳了魏徵与王珪等。除此之外,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也任用了隋朝旧臣李靖等人,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给予恰当的安排。例如李世民公布的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寂。

二、用人不避亲仇

对李世民而言,人才没有内外之分。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正宫长孙皇后的哥哥,他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理当谋得高官厚禄。虽然历来外戚掌权容易被众人攻击,但长孙无忌确实有才能,李世民因此内举不避亲,任用他为宰相。而魏徵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大仇人。但魏徵为人耿直且有才干,李世民不记前仇,聘用他为谏议大夫,并曾多次召入寝宫,询问治国的得失。

三、不拘一格

唯才是用的李世民,不计较部属的出身和经历,所以他才会重用隋朝显贵旧臣,也提拔了张玄素、孙伏伽等小县吏为朝中大臣。

四、用人不疑

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大将,武德七年他和另一名大将寻相一起投降李世民,不久寻相叛变。这时有人怀疑尉迟敬德也要叛变,就将他囚禁起来,并告诉李世民,要李世民杀掉他。李世民却说:“敬德有心叛变的话,会落在寻相之后吗?”随后命人释放了敬德,并安慰他说:“大丈夫以义气相许,请你不要把这个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因为别人的闲话而加害良士的。”敬德听了十分感动,此后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五、知人善用

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是善于谋划和决策国家大事,所以唐太宗任用他们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担任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放对位置的他果然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的赏识。正因为唐太宗严格又正确的选官标准,贞观时期才会出现如此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

从这一章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各尽其能,才能使国家得到稳定而持久的发展。唐太宗身边的八大贤臣,他们的政治出身不同、能力见识不同,专长更不同,如果仅从一个方面来比较判断的话,很难分出高下。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本着“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原则,因材施用,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不同的优势与能力,将他们安置在最适合自己才干的职位上,房玄龄的兢兢业业、果断精明,魏徵的犯颜直谏、直言不讳,李靖的文韬武略,温彦博的言行有据,戴胄的有条有理……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因此而成就了“贞观盛世”中君明臣贤的传世佳话。

结合当今社会的企业用人之道来说,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企业如果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广揽贤才,用人之长。对于应聘者的学历、经验、专业等一些所谓的“软件”大可不必过于苛求,试想太宗当年若因为魏徵出身于敌营而对他弃之不用,又怎么会得到如此刚直不阿、直言进谏的贤臣,从而形成“贞观盛世”的辉煌局面呢?企业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乐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使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因人、因时、因事具体分析,帮助员工选择最佳的工作岗位,针对人的欲望、能力、潜质,帮助其拟定一个能体现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规划,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全世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无穷无尽又无处不在,它耐人寻味且令人陶醉。文化孕育了大千世界,并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在人类文化漫长而辉煌的进程中,至今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破译和解析这些文化谜题,不仅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传承和普及人类文化的精华及其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锻炼思辩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
  •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

    历史的经验(增订本)

    谋略,中国古代文化又称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用现代话讲,就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为总结关于谋略的历史经验,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就中国古代谋略做了一次系统讲析。本书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精华,参以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实例,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将近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铺注于原经文之后,供读者经史相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的道理。
  • 轻轻松松学国学

    轻轻松松学国学

    “国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涤荡我们的心灵,还能鼓舞我们生活的勇气,增强我们工作的信心,健全我们特有的人格,养成有益于我们自身、有益于我们家庭、有益于我们国家、有益于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良好品性。
  • 幸福的柠檬

    幸福的柠檬

    “本书精选了作者74篇小小说,题材宽泛,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成长、励志等,语言鲜活,富有灵性。透过这些篇杂,可以让读者触摸到真善美,触摸到一种大爱情怀。作者的笔触立足鄂北本土,倾向于底层,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被人忽视的东西。在塑造小说人物时,用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朴实真挚的语言,不经意间戳中人们心底那处柔软,让人回味无穷。”
  •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穿越古今时空经纬,和岁月珍藏回溯久远年代,收藏的旅程并不寂寞,有你我一起品味珍藏的妩媚。收藏的旅程既不单调也不落寞,沿途交叉闪现的宫廷、民间、博物馆收藏的繁复风景,沉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收藏的旅程》在众多的藏品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惊心动魄,或许扑朔迷离,它们无比生动传奇,倾诉着岁月珍藏中的艰辛和快乐,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历史和文化
热门推荐
  • 超神替补

    超神替补

    来自大山里的孩子,获得了全能球星系统,但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不过,步凡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替补又如何?那就成为最强的替补!最佳射手,最佳球员,金球奖......超神替补,替补球员中的传奇!交流群:?566344541
  • 穿越到现代,发家致富

    穿越到现代,发家致富

    古代的将军府大小姐李小小莫名其妙的来到现代,那里的人衣着暴露,让不拘小节的她都不忍直视,车水马龙,让她对现代充满了好奇…看看自己孤家寡人一个,没住处,没钞票,没亲人……自己住的还真是“七星酒店”…看她如何在现在风生水起,赚钱养帅哥…
  • 無上兑换系统

    無上兑换系统

    平凡的沈亦寒,偶然穿越异世大陆,重生在落魄废物太子身上。所幸上天眷顾,得到逆天无上兑换系统,从此强势崛起。看少年如何战败背后阴谋之人,斩杀鬼魅之辈,系统在手,天下我有!
  • 武侠之这个男人有点坏

    武侠之这个男人有点坏

    当一个叫不凡的男人可以随意穿梭各个武侠世界时,他只想说一句“走主角的路,带主角的光环,泡主角的...”
  • 聚散忆流觞

    聚散忆流觞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萌王的二次元穿越从火影起

    萌王的二次元穿越从火影起

    新作以过审,【喜之狼的奇妙冒险之旅】,新作连载到一段时间就更这部。我不想编一个穿越的过程,就是主角穿越各个世界搞事情的了,现在已经确定的世界有火影,海贼,赤瞳,七大罪,龙珠,还会有的其他世界的,差不多就这样有封面了,实在太开心,简介都要有。每周五周六周末每天双更
  • 相思允卿尘

    相思允卿尘

    将军的嫡女,新婚之夜就已经将自己丢失在了太子府中,自己认为的爱情却是如此的可笑,两个人背对着背,谁也没有说出那句,直到某天谁愿意跨出那步。第二年他的纳妾彻彻底底的伤了她,却又不得不大方得体,妾室的一步一步紧逼陷害,让他们一点一点的有了隔阂。第三年,他们合离,没人回头,没人说出那句话。可是就是那一次的醉酒,她怀孕了,她知道离开后也不会再嫁。第四年,再见也已经不是从前,有爱却又相隔甚远…最终真的能够在一起幸福嘛?太子请将心中所想说出来,好不好,女孩子心脆,一碰就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