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1800000006

第6章 求谏第四

【题解】

这一篇名为《求谏》,是鼓励臣下踊跃向君主谏言献策,这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华部分。忠言逆耳,位高权重的人听不进劝谏,就会闭塞视听,无法知道自己的过失,无法加以改正。贞观年间,唐太宗唯恐臣子畏惧自己的威严,不敢直言不讳,于是频频诱导,鼓励大胆进谏,使得诤谏蔚然成风,国家弊政得以及时纠正。

【原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1]进见者,皆失其举措[2]。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3],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注释】

[1]百僚:指百官。[2]失其举措:慌手忙脚、手足无措。[3]钳口:本文意思是以威胁胁迫人不敢讲话。

【译文】

唐太宗仪容威严,令人望而生畏,百官朝见他时,都战战兢兢,手足无措。唐太宗知道这种情况后,每次有官员晋见呈报国事时,他都有意露出和颜悦色的神情,希望消除大臣们的恐慌心理,从而听到他们真实的话语,知晓政治和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他曾经对大臣们说:“一个人要照见自己的形象,必须要有明亮的镜子,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赖忠臣的直谏。君主虽然很贤明,然而没有臣子匡正辅佐,要想国家免于危亡,怎么可能呢?如果君主失掉了江山,臣子也不可能保全性命和家人。你们知道,隋炀帝非常残暴荒淫,臣下不敢向他提意见,这使他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导致灭亡,而像虞世基这些大臣,也不能够苟全性命。如今,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你们如果看到对国家不利的事情,一定要毫无隐瞒地向我指出。”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1];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2],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3]。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4]。”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5]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注释】

[1]致理:即“致治”,取得治国的胜利。[2]鲠议:鲠,原意是骨卡在喉咙里。鲠议即“直言”。[3]圣:贤明的意思。[4]狂瞽:狂肆直言。[5]平章:筹商,讨论。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好的君主任用奸邪的大臣,国家不可能治理得好;好的大臣辅佐荒淫的国君,国家也不可能治理得好。只有君臣相得益彰,如鱼得水,国家才可能繁荣昌盛。我虽然自愧称为有道明君,但能得到各位大臣的辅佐,实乃三生有幸。希望各位大臣有什么意见都能够畅所欲言,使国家太平安乐。”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材经过墨绳的标量,才能锯得正直,国君听取臣子的建议才会圣明。所以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身边都有几个敢于直谏的大臣,而不敢于采纳诤言的君主都相继灭亡了。陛下圣明,广开言路,我身处于这样的朝廷,愿竭尽全力进献忠言。”唐太宗对他的话非常赞许,下令从此以后如果宰相进宫商议国事,必须和提意见的谏官一起入内,让谏官也能够参与国事,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宰相必须虚心地接受。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1],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2]。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3],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仲尼[4]称:‘直哉史鱼[5],邦有道如矢[6],邦无道如矢。’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7]贾后[8]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注释】

[1]矜夸:夸耀自己的长处。[2]犯忤:冒犯君上的尊严,违逆君上的意志。[3]箕子佯狂自全:箕子,名胥余,是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去劝说纣王,纣王不听,他便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4]仲尼:孔子的字。[5]史鱼:史,官名。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名鰌(qiū)。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以至死后仍以尸谏。[6]矢:箭,如箭之直。[7]晋惠帝(259-306):姓司马,名衷。武帝次子。素呆痴,听到百姓饿死,却说:“何不食肉糜。”太熙元年(公元290年)继位,为西晋昏庸之主。[8]贾后:惠帝之后。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引楚王玮入京,杀死重臣杨骏,自己专权,内乱遂从宫廷引向宗室,导致诸王之间相互残杀的“八王之乱”。后为赵王伦所杀。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明智的君主能时时反省自己的过失,并且不断加以改进,然而昏庸的君主总是力图掩饰自己的短处,蒙蔽视听。隋炀帝自以为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又拒绝别人的意见,这样一来就再也没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了。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许这算不上什么大罪过。商代的时候,箕子假装发疯来保全自己,孔子还评价他仁义。后来隋炀帝被杀,虞世基难道就该一同去死吗?”杜如晦说:“君主身边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辅佐,虽然自己治国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孔子曾经赞扬过忠臣史鱼,说:‘卫国的大夫史鱼真耿直啊,国家有道义的时候他直言进谏,国家失去道义了,他还以死相谏。’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接受忠言,就闭口不提意见呢?他身居要职,却苟且偷生,不肯辞官隐退,这和箕子装疯离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过去晋惠帝的王后贾后要废掉愍怀太子,司空张华非但不据理力争,反而阿谀顺应贾后,苟全性命。直到赵王伦起兵废掉贾后,派使者捉拿张华时,张华才说:‘贾后废太子的时候,我不是不想阻止,只是怕贾后不会采纳我的意见。’使者说:‘太子没有罪却被废掉,你贵为三公,怎么不站出来说话?即使你的意见不被接受,你又为什么不辞退归隐呢?’张华无言以对,于是他被斩杀,株连三族。古人说得好:‘危难却不扶持,倾倒却不支撑,用这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所以君子虽然面临危难却依然能坚守节操。身居高位的张华既然不能成全自己的节操,而保全自己的性命,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已经不复存在。同样,虞世基身为宰相,在该进言的时候却保持沉默,他的确该死啊!”唐太宗听后很赞同杜如晦的观点,说:“你说得对。君主必须有忠臣辅佐,才能够自身平安,国家太平。隋炀帝难道不是因为身边没有忠臣,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才使得罪恶和灾祸越来越大而导致灭亡的吗?如果国君行为不当,臣下又不尽职,只知道阿谀奉承,苟全性命,凡事只知道说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是昏庸的君主,臣子就是阿谀的臣子。君主昏庸,臣子阿谀,那么距离国家的灭亡就为期不远了。现在我要使朝廷君臣上下,恪尽职守,戮力同心,共同成就一番功业。你们一定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及时地指出并纠正我的过失,我们君臣之间切不可因为开诚布公,指出彼此的过错而相互误会和怨恨。”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1]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注释】

[1]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东南)人。隋末任晋阳宫副监,以晋阳宫所藏米粮、铠甲、彩帛等,支援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后,劝渊为帝。武德年间任尚书左仆射,掌握大权,曾参与制定《唐律》五百条。后改任司空。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被太宗免官,放归故乡。后流放静州而死。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凡是臣子上书的奏章,内容如果涉及广泛,我总是把它们贴在我屋子的墙上,以便进进出出的时候都能够看到,能够对照这些意见反省自己。我之所以这样勤于政务,是为了回报臣子对我的一片苦心,尽到我的职责。我思考政务的时候,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到了三更时分才入睡。同样,我也希望各位大臣对国事兢兢业业,不知疲倦,不要辜负我对你们的期望。”

【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1],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2],莫不由此。朕今夙夜[3]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注释】

[1]任情喜怒:喜怒无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来。[2]丧乱:本文指丧失国家,混乱朝纲。[3]夙夜:早晚,朝夕。

【译文】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高兴或发怒,高兴的时候就胡乱赏赐,功过不分;发怒时就任意杀戮,是非不明。天下大乱,一般都是因为肆意妄为造成的。因此我非常警觉,无论白天黑夜,无不铭刻在心,希望各位大臣永远都能够对我的缺点大胆地提出批评。同时,你们也应当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切不可因为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就不承认、不采纳。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别人的批评,那他又怎么能去批评别人呢?”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1]韦挺[2]、中书侍郎[3]杜正伦[4]、秘书少监[5]虞世南、著作郎[6]姚思廉[7]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8]。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

【注释】

[1]御史大夫:唐制,掌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的官职,为御史台之长。[2]韦挺:京兆人。起初曾为隐太子宫臣。武德七年,因与太子谋逆被流放。贞观初,由王珪推荐,拜御史大夫。[3]中书侍郎:官名。唐制,为中书省长官的副职。[4]杜正伦:相州(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人。贞观初年,由魏徵举荐,任兵部员外郎,后迁中书侍郎。[5]秘书少监:唐制,秘书监下的官职。[6]著作郎:唐制,秘书省的属官。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等事。[7]姚思廉(557-637):唐初史学家。字简之。本吴兴人,陈亡,迁关中,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时从父习汉史,得其家学。在隋为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贞观时官至散骑常侍。[8]孥戮:即连同妻儿被杀戮。

【译文】

贞观六年,太宗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大臣上奏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就召见他们,说:“我看历朝以来,大臣们尽忠报国的事情不少,他们若遇到贤明的君主,都一心一意对皇上的行为进行规劝批评。可是像比干、龙逄这样的忠臣,最后还是难逃杀身之祸。当皇帝不容易,当大臣就更难了。不过,我听说龙的喉下有逆着长的鳞片,它是可以被驯服的。你们就是不怕触犯龙颜的大臣,都呈上了言辞激烈的奏章。如果你们能一如既往大胆进谏,我就不用整日担心国家会衰败灭亡了。每想到你们这番心意,我都非常感激,所以摆下宴席款待你们,以表心意。”此外,太宗还赏赐给他们数量不等的绢丝。

【原文】

太常卿[1]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2],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岂非各吠非主[3],志在无二。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能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4]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5],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一何可道!”

【注释】

[1]太常卿:唐代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的官职。[2]勃鞮为斩袂之仇:勃鞮,晋人。曾奉晋献公之命去杀重耳,重耳逃走,勃鞮追上斩其衣袖,重耳奔狄。后重耳归晋,即位为晋君(晋文公),他不念旧恶,仍重用勃鞮。[3]各吠非主:狗见不是自己的主人就咬。[4]垂范:意思是把好的风范传至后人。[5]阙:本文指缺点,错误。

【译文】

太常卿韦挺曾经上书唐太宗,指出他治理国家的功劳与过失。太宗写了一道诏书送给他说:“你所呈上的意见极其珍贵,里面的言辞和道理都值得称道,我对此感到十分欣慰。春秋时齐国发生内乱,管仲的箭曾射中齐桓公;晋国薄城的争斗,勃鞮曾用剑斩断晋文公的衣袖。但齐桓公重用管仲,没有猜疑;晋文公对待勃鞮仍一视同仁,没有什么差别。这是臣子心怀坦诚,为他们的君主效劳。你的忠诚,从行文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你能一直像这样刚正不阿,那么你的好名声就可以永远保全了。如果你在这方面懈怠了,那将是多么可惜呀。我希望你能自始至终地作为后人的表率。这可以使后来的人看今天所发生的事,就像今天的人看古代所发生的事一样,这难道不是很好吗?我过去没有听说过我所犯下了哪些过错,也没看见我所做过的一切事中存在哪些缺陷,这些功绩都是依靠你们这些忠信、诚实的人的结果。你们不断地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用来告诫提醒我,丰富我治国的思想,如果仅仅依靠我个人的能力,哪里值得一提呢!”

【原文】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1],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2],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注释】

[1]怖慑:害怕的意思。[2]嗔责:嗔怪,责备。

【译文】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每当我一个人静坐的时候,就从内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一直害怕,上既不能顺应上天的旨意,下又被百姓所埋怨。我兢兢业业地工作,只是想着要不断通过臣子的进谏来纠正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让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能听到和看到事情本来的面貌,不被外界的假象所蒙蔽,从而使臣子和百姓心情舒畅,没有怨恨停留在心里。我曾经看到臣子奏报事情,一个个都十分害怕,说话也语无伦次。向皇帝汇报一般事情的情形都这样紧张,更何况对我提出批评呢?一定会因为害怕冒犯我的威严而一个个心生畏惧。有鉴于此,凡是对我提出批评的人,即使所说的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那是冲撞我。要是我当场责怪,弄得人人心怀恐惧,哪里还有谁敢再说呢!”

【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徵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徵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1]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2]。’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3]。”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4]、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注释】

[1]谤:毁谤。[2]尸禄:意思是占据官位拿着俸禄而不做实事。[3]俯仰过日:马马虎虎混日子。[4]鼎镬(huò):古代一种烹饪器具,本文指一种酷刑。

【译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询问魏徵:“最近以来,朝廷的大臣都不谈论国事,是什么原因呢?”魏徵回答说:“陛下虚心采纳臣子的意见,理所应当有来进谏的人。可是古人常说:‘不清楚真实与否就进谏,就会被认为是诽谤自己;情况真实但不去进谏,这就叫作空占职位,不尽职守。’但是每个人的才识胆略各不相同,懦弱的人,即使光明磊落,也不能说出来;被你疏远的人,害怕得不到你的信任,所以不会说出来;身居高位的人,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因而不敢说出来。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大家就都保持沉默,无所事事地过日子。”太宗说:“大概就是你所说的这样。我每天想这些事,臣子想向皇上进谏,动不动就要担忧杀身之祸,这与一个人赴汤蹈火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忠贞的臣子,并不是不想尽忠。能尽忠的,都是极其难得。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难道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吗?我今天敞开心扉,目的就是让大家勇于进谏。你们不必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大胆进谏吧。”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1],芜词[2]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3]。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4]之。

【注释】

[1]商略诋诃:本文是共同商讨,开展批评的意思。[2]芜词:杂乱没有条理的话。[3]愆(qiān)过:错误,过失。[4]勖(xù):勉励。

【译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一些大臣说:“能够自我了解的人英明,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这样。一些舞文弄墨、投机取巧之人,都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即使那些著名的文人,他们也会在文章中污言秽语,互相诋毁,行为拙劣可恨。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君要得到敢于直言其过失,辅佐治理国家的直谏之臣,来指出他的错误,是多么的不易啊!一个人处理很多国家大事,即使再辛苦,又哪能尽善尽美?我时常想到大臣魏徵,他能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进谏,很多时候都犀利地指出我的过失。那时我就像照镜子一样,无论美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多么难得啊。”于是唐太宗举起酒杯,对房玄龄等人进行赏赐,鼓励他们诤谏的行为。

【原文】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1],禹雕其俎[2],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3]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4]也。”

【注释】

[1]舜造漆器:相传造漆器自舜开始。[2]俎(zǔ):本为指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3]纂组:即刺绣。[4]反手而待:意即很快就可到来。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过去舜帝制作漆器,大禹雕刻花纹来装饰桌子,当时就有数十名大臣为此事进谏。我想这些都是吃饭用的小东西,哪用得着进谏呢?”褚遂良回答:“精雕细刻,就意味着过分追求奢靡享受,就会妨碍耕种,繁复的纺线绣花也会使纺织者感到过度劳累。一开奢侈糜烂生活之先,国家的衰败灭亡就会慢慢来临了。享受精美漆器的欲望没有止境,发展到最后就会想用黄金来打造制作;黄金的器皿追求不止,发展到最后必然就会想用美玉来制作。所以进谏的臣子必须在事物发展的开始进行劝谏,等到发展到最后阶段,就用不着再进谏了,因为国家已注定灭亡,无法挽救。”太宗听了,非常赞许地说:“你说得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无论是开始还是最后,都应当进行规劝。与过去的历史对照比较,有臣子对一些事情提出批评,如果用‘已经做了’或者‘已经答应了’这样的话来回答,而且还不停止错误的行动并进行改正。这样国家灭亡的灾难,可以说就不远了。”

【评析】

这一篇名为求谏,是鼓励臣下踊跃向君主谏言献策,这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华部分。贞观年间,特别是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的思想和行动,使谏诤蔚然成风,君臣共商国是的盛世景象,是“贞观之治”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唐太宗也因此成为一代从谏如流、雄才大略的旷世明君,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政治家。

在求谏的策略上,太宗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反复为下属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诫他们不要被自己的威严所震慑,而对政事缄默不语。太宗屡次站在下属的立场发表言论。他说“人臣进谏,却动辄要恐惧死亡之祸,这与赴鼎镬、冒白刃又有何异?忠贞之臣,并非不想竭诚进谏,而是,竭诚乃极难之事。”太宗一再强调,批评者无罪,他绝对不记仇。太宗在位之时,一再与下属进行类似的谈话;另一个方法就是建立制度。事后谏诤虽可作检讨,但总不如事前谏诤具有预防功能。基于此,太宗建立了谏官入阁的制度,宰相入阁议论政事,必有谏官同行。谏官若有所谏诤,太宗必虚心纳之。

唐太宗以旷古少见的恢弘器度察纳雅言,开创了历史上罕见的“贞观之治”,也为现代社会的企业领导者留下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作为企业管理者,要经常与下属进行思想互动,鼓励他们为公司的发展谏言献策,定期开展“头脑风暴”,让每一个员工充分认识自身与他人的优势,互相交流意见,碰撞思想火花。另外,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让每一个企业成员树立主人翁的参与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同类推荐
  •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用儒家“仁”与“智”的大手笔,为后世勾勒了整套的道德理念与人生规范,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对于我们现代人修身、处世、施政、生存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有精神意义的指引作用。本书以原文、注释、译文、述评解读孟子的言行的形式,让读者感悟这位智者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祓除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孟子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座高山,他充满思辨的语言为我们廓清了人性中混沌的迷雾,他睿智的思想为我们洞开了和谐的生存之门。走进孟子的世界里,体悟生活中的真谛和乐趣。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酒经(现代生活百科)

    酒经(现代生活百科)

    《酒经》是宋朝的一本讲述酒的书籍。《酒经》是宋代酒文献的力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总论,论酒的发展历史;中卷论制曲;下卷记造酒,是中国古代皎早全面、完整地论述有关酒的著述。
  • 中国民间禁忌风俗

    中国民间禁忌风俗

    本书包括禁忌的起源、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各行各业的禁忌、人生一世的禁忌、万事万物的禁忌以及禳解禁忌免遭惩罚等方面的知识。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热门推荐
  • The Ayrshire Legatees

    The Ayrshire Legate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品凰后

    医品凰后

    她,现代名医翘楚NO.1!医学界各项专利的缔造者!他,鎏夏国的战神九王爷!朝廷权利的最高统治者!一朝穿越,强强相遇!且看她在古代怎么混得风生水起!*【王爷实力追妻!】【宠文!干净!还巨好看!】
  • 狂武神帝

    狂武神帝

    读者群帝门:562652316(推荐小迁完结老书《灵鼎》,欢迎品读!)岁月洞,为人间五大禁地之一,方圆百丈万物枯寂,入者,十死无生!“九千年,我竟沉睡了九千年……”这一日,岁月洞中,少年睁开了双眼…
  • 天荒

    天荒

    冥月原是月宫里的一名小仙,被鸿钧老祖看中,成为其弟子,并与她倾心已久的天帝之子黎昕成为了同门师兄妹。一次意外,冥月遇到了青丘少主东皇风华,她因他犯错,被师父禁足,因此十分讨厌他。但他似乎对此毫无知觉,时不时地出现在她的身边,死皮赖脸地跟着她,这一跟,就是一千多年。随着黎昕大婚,冥月心碎地结束了单相思。虽然风华的骚扰仍令她不胜其烦,却在不经意间习惯了他的陪伴。一次除凶兽的过程中,冥月不小心中了魔障,也借此看清,原来自己真正在意的人。与此同时,风华从师父烛阴老祖那里得知了冥月的真实身份,她原是众上仙合力栽种的一朵金莲,是救世除劫的法器。师父告诫风华,不能对冥月动心……
  • 感情咨询室

    感情咨询室

    给你绝对理性,没有任何感性的感情咨询。一群闲的无聊的高智商又多金的孩子,对无法分析的爱情下手,搞起了咨询室。其实只是想听故事,顺带解决自身问题而已。
  • 四川文学(2016年第1期)

    四川文学(2016年第1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与狐恋

    与狐恋

    自己一直暗恋的人,喜欢的竟然是自己的姐姐,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吧,毕竟他们一直都在一起,巫小仙想逃离这里,逃离这个自己生活了十七年的大山。巫小仙来到了繁荣的都市,遇到了自称是许仙转世的许彦浩,遇到了痴情的花妖,遇到了爱上吸血鬼的女孩,还遇上一个等了自己一千多年的狐狸……
  • 快穿之故人心易变

    快穿之故人心易变

    故事的设定是她们不得善终,而她的设定是:穿越到各个世界改变她们的结局,如是颠覆世事亦无悔。(每日更新,10收藏加更一章、2推荐加更1章)
  • 上邪

    上邪

    阿袁编著的《上邪》是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和大多数爱情故事没有什么不同,爱情写多了总不免落入俗套,千篇一律的一见钟情,千篇一律的唏嘘不已。作者说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这是一个美妙无比的过程,比芙蓉初开更美,比白雪轻舞更美,看一辈子,都看不厌。《上邪》以三部曲的形式,叙说发生在高校的三对知识分子之间的情感故事:孟渔和朱茱,汤弥生和姬元,孟渔和姬元。他们都是接受过高等爱情教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这只是几个“伪爱情”故事。小说以《上邪》为名,是反讽,亦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且,也算是给了一个古老的药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