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3300000004

第4章 引言(3)

相对于朴野、和平、明丽、宁静的乡村世界,是黯淡、矫饰、鄙俗、喧嚣的都市世界;相对于女性、老人和儿童温柔、慈爱、稚拙无机心的世界,是成人、男性虚伪、暴戾、冷漠的尔虞我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自作聪明的市民、故作姿态的体面绅士、高深莫测的教授、怯懦庸碌的官僚、俗不可耐的太太和矫揉造作的小姐,京派以讽刺的笔调描绘着都市没有色彩、失去个性的人生、生命锈蚀的斑斓。

从对两种世界的艺术展示中,我们能够十分清晰明了地发现京派两种相辅相成的情感方式和审美态度并对文体产生的影响:乡村抒情体和都市讽喻体。对乡村抒情体小说我们自然而然地倾向使用“田园牧歌”、“东方情调”、“民俗风情”、“古典浪漫抒情”、“原始生命力”等词语来把握艺术形象、艺术境界的意态与基调,而在都市讽喻体小说中,则让我们感受对现代文明的某种抵触情绪,对人性扭曲异化的忧虑。从这一对立与对比中,某些精神心理分析可能为我们提供有关创作主体的作为“乡下人”的优越感、对都市人鄙夷并以此来加固在都市生存的自信这样的纯属个人性的资料一类的东西。同时,关于京派作家的文化性格、文化心理结构也会在对立与对比中引起关注。京派作家在对古典与现代、传统文化与西方话语于取舍迎拒中呈现出怎样的一种错综复杂的文化心态?在怀恋过去、追慕古风、眷依乡土的民族认同之中尚未坠入保守自囿,依然对现代、对西方文化保持着谨慎的开放、接纳、进入的姿态,这仅仅是一种文化尴尬窘态的征象,还是一种经过整合或者说趋向整合的现代文化精神的显现?“这派作家高雅和谐的心态无法与商品化的文明相调适,他们只好到清疏的乡野、蛮荒的边地、远离世浊的桃花源、或未浸染的童心中,寻找灵魂的归宿,寻找健全人性和血性道义的源泉。”[35]或者他们真的是一群现代中国的堂吉诃德?显然他们也不是林纾、刘师培、辜鸿铭、章士钊、梅光迪。在我们指出京派文学“和谐、圆融、节制、恰当、冲淡”的审美特点时,我们是在使用传统的美学概念来概括京派文学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用传统的美学尺度来丈量京派的艺术世界。的确,京派文学事实上不缺少这些。我们在使用传统的美学尺度时是因为我们以为或者发现传统的东西——情感的、美学的、甚至人格方面的(文化心理、个人性格气质)在京派作家和作品占据上风。对来自西方文学、文化的影响,我们更多倾向从形式、技法(象征手法、心理描写)上、趣味(对工业文明批判、回归自然)上考虑。这趣味的偏好迎合了京派的需要。对京派这方面的看重,启发了这样的思路:由于京派文学深情脉脉地注目着正在消逝的过去,忸怩不安地打量着现代工业文明,京派带有明显的规避现实、远离时代的倾向,于历史大开大合、吸纳吐吞、急遽起伏的时期,超然于政治斗争、现实功利之上。从这个思路获得的关于京派的印象便只能是:文学上的虔诚主义者,和政治上的高蹈派。

京派是否与时代错位?是否与社会历史进程发生脱节?所谓时代、政治到底是什么?文学与时代、政治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文学如欲获得时代性,是否就应与先进的阶级及其政党的利益相联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纠缠着中国现代和当代作家以及文学研究者,这是一个宜于深入讨论却从未深入讨论的问题,简便的办法是执行双重标准。实际上,这的确不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疑难问题,倘若将“文学的政治”和“社会(实践)的政治”区别开来的话。

目前文学史研究中很少再出现“主流文学”、“非主流文学”的提法,这多少反映了史学观念上的变迁。京派文学(及其他类似的文学现象)在文学史中的升位,不能只看作是研究兴趣向这里转移,而是研究中历史理性的复位。京派文学曾经是历史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在已往的历史叙述中被截掉了。因此必须将它重新焊接起来。然而,如何焊接——显然又在向历史叙事方式提出问题了。

“对话时代的叙事话语”,这个题目意在概括论文的思路。作为文学叙事的京派文学,我们必须确立它的话语地位,这一点看起来是没有疑问的。但事实上却仍存在着疑问。今天除了研究者外,也许很少有人去看《短裤党》甚至《林家铺子》,而不难从普通阅读者手中发现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和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但是在观念中,在历史叙述中,两者的话语地位依然是一个不等式。我们有必要将所有的话语放回到它们共生语境中,去理解它们言说了什么和怎样言说的,它们要求的是话语的权利还是话语的权力。我们在试图这样做的时候,需要有个预设的前提,即他们共生的语境、那个被称之为时代的“现在”,正行进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正因为如此,它得承认所有的话语在它的拥抱中都具有权利。承认话语的权利,也就是说,话语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这种对话关系存在于话语领域之中,因为话语就其本质来说便具有对话的性质。”[36]对探求真理的使命而言时代提供着对话的命题、对话的历史空间。特别在近代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传统话语分崩离析,西方话语蜂拥而入,新的历史话题出现的现代,无可争辩地使时代成为对话的时代。这样,话语是否体现了话语本质——具有对话性质成为衡量话语是否是时代的话语的一个尺度。某些历史地丧失对话能力的话语不是时代话语,如“为文言或拟古”,“遵守过去的权威”[37]的业已僵死的权力话语。未成为权力话语之前,就历史话题发言,则应视为具有探索真理权利的话语。在上述意义的出发点上,我们将京派文学理解为“对话时代的叙事话语”。这个问题将在第一章中作进一步讨论。

对研究者来说,京派文学是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象、客体并不能如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那样保持它的客观性。科学研究在其过程中也并不排除主观的介入,但在具有成效的结果里面,则必须是淘去了主观推测的成分的。两个异地的相互隔绝的科学家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相同的正确的结论,当结论不同时可能两个都错,但不能两个都对。作为价值科学的文化社会科学,却无法不“从现在的视野中构造过去”,也就不可能“客观地、科学地复原过去”,“客观性”是这个领域中一个永远的神话。

然而这不等于说社会科学研究只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中无力自拔。在历史研究、文学批评中,包含事实与评价两部分,应让视野所及的范围内的事实呈现出来,同时,使研究的对象不是一个漠然的无动于衷的物性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声音的主体,这个主体能够随时起来为自己辩护与研究者驳难——这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而且这也似乎是历史科学中的“特殊的客观性”——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由此成为可能。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主观上,也企望对于京派的研究与批评成为主体间的一种对话(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

注释:

[1]黄修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327页。

[2]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李俊国:《都市的漩流与京城的风度》、吴福辉:《乡村到都市的哀歇与幻梦》,《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比较分析》,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另有《“京派”、“海派”文学比较研究论纲》发表于1988年第9期《学术月刊》,与此文异题同文。

[6]吴福辉:《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带着枷锁的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思想辨析》,《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7]杨义:《京派小说的形态和命运》,《江淮论坛》1991年第3期;李德:《论京派抒情小说的民族特征》,《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刘锋杰:《论京派批评观》,《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张鸿声:《与乡村对照中的都市》,《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周海波、杨爱琴:《黄昏里的生命独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8]京派与海派之争,是由一向以温和、不介入文坛争斗的沈从文挑起的,沈从文自1928年去上海后,对上海文坛的商业气息有深切的体会,因而对海派文学深恶痛绝,撰写了《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等一系列批评海派的文章。杜衡(苏汶)作《文人在上海》予以反驳。鲁迅、姚雪垠、胡风、徐懋庸、曹聚仁等也参加了这场论争。鲁迅以“‘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的评语,将京派与海派各打了五十大板。

[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卷),第586页。

[10]李俊国:《都市的漩流与京城的风度》。

[11]刘锋杰:《论京派批评观》。

[12]鲁迅:《“京派”与“海派”》,《鲁迅全集》第5卷,第432页。

[13]刘锋杰:《论京派批评观》。

[14]沈从文:《论“海派”》,《沈从文文集》第12卷,第160页。

[15]吴福辉:《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

[1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第205页。

[1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319页。

[18]吴福辉:《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

[19]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思想辨析》。

[20]周作人:《〈语丝〉发刊词》。

[21]同上。

[22]冯至:《〈骆驼草〉影印本序》。

[23]卞之琳:《〈李广田散文选〉序》。

[24]卞之琳:《〈冯文炳选集〉序》。

[25]李广田:《自己的事情》。

[26]《文学季刊》编辑除郑振铎、靳以、巴金外,还有冰心、李健吾、杨震文、李长之。在《发刊词》中即已表明不以“游戏的态度去写作”,“以忠实恳挚的态度为新文学的建设而努力”的严肃文学立场。其特约撰稿人108人,来源极为广泛。《文学季刊》出至第2卷第4期,于1935年12月停刊。《水星》的作者基本上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队伍,主要有巴金、卞之琳、何其芳、沈从文、李健吾、李广田、李溶华、南星、梁宗岱、靳以、废名、周作人、郑振铎、臧克家、萧乾、程鹤西、蹇先艾、张天翼、林庚、李威深,茅盾、老舍、冰心、吴伯箫、艾芜、丘东平、陈荒煤、万迪鹤等,亦在此刊物上撰文。《水星》抗战爆发后停刊。《文学杂志》创刊后不久即遭逢卢沟桥事变。1947年复出。前期作家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杨振声、林徽因、俞平伯、卞之琳、萧乾、钱锺书、杨绛、何其芳、林庚、梁宗岱、冯至、陆志苇、朱自清、胡适、林语堂、老舍、陈西滢、戴望舒、施蛰存等,后期作家有较大的变化。

[27]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卷),第599页。

[28]1936年10月25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上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批评“文章内容差不多,所表现的观念差不多”,这种创作上的“一元现象”。1937年2月21日又于《大公报》上发表《一封信》,认为:“一个政治组织固不妨利用文学作它争夺政治的工具,但是一个作家却不必跟着一个政治家似的奔跑。”“我赞同文艺的自由发展,正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它要从政府的裁判和另一种‘一尊独占’的趋势里解放出来,它才能向各方面滋长、繁荣,拘束越少,可试验的路越多。”朱光潜《我对于本刊的希望》呼应了这一观点。《大公报》同时组织起关于“差不多”的讨论,孙伏园、吴蔷、彭昭义、光寿、杨刚、茅盾等为此撰文。杨刚《关于“差不多”》,赞同沈从文的观点,称赞作者“清醒而勇敢”(《大公报·文艺》1937年2月24日)。光寿的《谈“差不多”并说到目前文学上的任务》(1937年《光明》第2卷第7期)对“差不多”于不满中又有所回护。茅盾的《新文学前途有危机么》(《文学》第9卷第1期)、《关于“差不多”》(《中流》第2卷第8期)两文,对沈从文提出了较严厉的批评。1937年8月沈从文于《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上发表了《再谈差不多》,坚持自己的观点。

[29]李健吾:《读〈里门拾记〉》。

[30]《文学杂志》第1卷第2期《编辑后记》。

[31]《中国文艺往哪里走?》,1947年5月5日《大公报》社评。《自由主义者的信念——辟妥协骑墙中间路线》,1948年2月2日《大公报》社评。

[32]除刘锋杰《论京派批评观》外,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也分别论述了周作人、李健吾、朱光潜、沈从文、梁宗岱、李长之诸家的批评思想。

[33]《沈从文小说习作·代序》

[34]鲁迅:《七论“文人相轻”——两伤》,《鲁迅全集》第6卷,第403页。

[35]杨义:《京派小说的形态和命运》。

[36]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第252页。

[37]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

同类推荐
  • 你要好好的

    你要好好的

    2019年苑子文全新个人作品集重磅上市,每一篇故事都能让你找到自己,冯唐、桐华诚意推荐;图书附录20个苑子文亲答疑问,希望这些回答可以帮你找到前行的力量。我们好像总是在不满,在遗憾,在后悔,在做错决定后才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别太难过,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不可能在人生的考场上把每一道题都选对,与其对往事耿耿于怀,不如为明天多做一些改变,抛弃世俗的眼光,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你要相信,你也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可以给予陌生人善意与光明。你要相信,短暂的失败是为了迎接新的起点,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你要相信,你最珍贵,总有人连你的缺点都觉得可爱迷人。我们自卑,我们胆怯,我们勇敢,我们蜕变。亲爱的,你要好好的,岁月还长,别太失望。
  • 一个人的集体记忆

    一个人的集体记忆

    作者以个体记忆的方式,从人文的角度,对过去的四十年城市生活的变迁进行了各个方面的记叙。不仅是记忆,更有对记忆的反思。以个人血肉丰满的“细节历史”见证了一代人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的得与失。
  • 精神返乡与回不去的“梁庄”

    精神返乡与回不去的“梁庄”

    张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梁庄系列”作品包括《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部作品在全国获得了很大的影响,梁鸿教授也因为这两部作品得到了很多的大奖,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争得很多荣誉。所以组织这次会议就是要研讨“梁庄系列”的艺术和社会价值,研讨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问题。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人民文学杂志社与南方文坛杂志社联合举办。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中青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致辞。
  • 要什么完美

    要什么完美

    这是一本让年轻女孩找准人生定位的优雅书。追求完美是人之共性,但只有抛弃对完美的执念,才能在这残酷世界撒欢玩一场。人生有起有伏,走到何种境地都没关系,何种姿态才最要紧。与其妄想得到每个人的夸奖,不如挺起胸膛自己鼓掌。如此,人生便足够了!从此后,不苛求做一个完美的人,不企图寻找一个完美伴侣,更不假设一段完美人生。信任瑕疵与遗憾,它们是命运的真相,也是人生的必需。以你想要的方式,过你独特的一生。愿我们都变成优雅而有态度的女人,大气又从容,成熟并天真,不偏执、不依赖,任谁都无法取代。
  •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诗集精选诗人、导演王强诗歌作品近百首,涉及诗人熟悉的人和事、暴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某一刻的日常生活以及激越的内心。在这些诗中,诗人常常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这使得他的诗如同沉稳的镜头,客观、节制、准确,超越了自我辩解和安慰,进入更广阔真实的世界;而在向外注目观察的同时,它们更向内探寻、奔突,从日常中发展出戏剧性,从平凡中攫取意味深长的部分。诗人对巨大的魔力抱有热望,向往遥远、神秘、恐惧,乃至充满危险和被禁止之地,因此,不管多么微小和平常的事物都写得惊心动魄,让我们被他重新发现的世界所吸引,被他语言和情感的风暴击中,愿意跟着他,沉浸在那具有悲剧色彩的每一个细节的漩涡之中。
热门推荐
  • 混在武侠世界

    混在武侠世界

    一个浪荡锦衣百户,拿着一把绣春刀。卷入重重事件,如有人欺我谤我诽我,我倒要拿刀让他来个灵验。(已签约,望各位多多支持,谢谢。)
  • 女帝之绝世天下

    女帝之绝世天下

    我用尽一生一世去,踏遍万水千山去追寻,只是想要一个答案。我的无所谓是我的面具,我的欢乐是我的故意。无尽海上的一曲惊鸿,谁等待了几世?一次的相遇,一世的痴狂,深渊有几层,禁地有几重。也许当花落尽时间磨碎了世界,也许当我重新进入轮回?绝世天下的女帝,却不懂你温柔眼泪,与世为敌,杀尽红尘,不能与你长相厮守。当第一次拿起玄天令,当你的灵魂此世第一次与我共存。我的哥哥,也许我的心中已泪流满面,可我丝毫不知。谢谢你们给我的欢笑,谢谢你们与我共度年华,魔族有善良,妖族的温柔,精灵的追逐,王位与我何干?一世的女帝,一世生的迷惘;一身的蓝色,一方的汪洋。也许百世,或有后悔,轮回的纪元到今日你是否后悔?无敌于天下,镇压了时代,却唯独喜爱那朵旋转的冰花;辜负了红尘,伤害了爱情,但只是难忘这张痴狂的脸庞。世事的浮沉,人间的百态见了太多,何处才是我要的那一份答案?当我一袭蓝衣,当我在无尽海起舞,当我明白今生今世,不知道我是否会泪流满面……
  • 林彦俊浮生若梦

    林彦俊浮生若梦

    “烟儿,下一世,我定来寻你……”林彦俊倒在血泊中手中紧握着两人的定情信物,露出了酒窝,安静的离开了……“下一世,你不能再丢下我一个人了……”林筠烟面色苍白,声音微微颤抖,眼里却是满满的坚定,这一世我们不能在一起,那就下一世吧,我,等你……
  • 寻灵玦

    寻灵玦

    本是北部边关无敌的少主,却因一场阴谋险坠阎罗。自此十年生死,前路茫茫。一朝归来,誓要问这天下要个公道,从此天下硝烟四起,朝堂不负。他冷眼看尽天下兴衰,才发现不知何时已变成当初自己最憎恶的模样。一个人从地狱里爬出来,便是为了将更多的人也拖进地狱。芸芸众生,谁也逃脱不得……
  • 漫威之最强店长

    漫威之最强店长

    杰森穿越了,还是危险的出奇的漫威世界,但却获得了一个最强店长系统,且看他如何用自己无敌的实力来守卫他的店铺。
  • 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

    “Iloveyou根据加法交换律可以得出Youloveme.不是吗?” 男人看着她,眼里是星星点点的温润笑意,橘黄色的暖光打在他身上,显得冷峻的侧脸轮廓格外柔和。少女愣了愣,脸有点红。tip: 傲娇腹黑男Vs呆萌二傻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冉冉子衿,悠悠我心

    冉冉子衿,悠悠我心

    姜子冉,这只清冷矜贵的白天鹅,看透世态炎凉后,还执意将自己给了乐之洲,睡后才知他和童菲是‘剧组夫妻’……
  • 我拧了地球一颗螺丝

    我拧了地球一颗螺丝

    苏瀣“不小心”拧下了一颗古代的螺丝,没想到地球竟然……
  • 天启人形

    天启人形

    有一天,有一位下位神问我,我的成神经历。好烦恼,并不是不想告诉他,毕竟我的经历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关于他好奇的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我是少数的初入议会就是上位神的家伙呢。但是,不想说话,啊好烦,要不写下来?就这样吧!写下来。「那是一个濒临毁灭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