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8300000011

第11章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4)

第三类的作品,是“颂”。“颂”是明显经过文人整理的口述集体历史或集体精神教育,其性质接近《尚书》的口语版,比较好发音、记忆,朗朗上口而更容易让人吸收、内化其中对于过往历史教训的整理。

第二章 贵族的基本教材

从关雎开始

《诗经》开头第一首诗,标题叫做“关雎”。《诗经》的通例,大多是以诗开头的前面两个字,拿来当作标题。然而,若第一、第二是两个重字,同样的字,那就只取一个,配上第三个字组成标题。或者前面的字是虚词或语词,那就跳过,取后面的实字来做标题。另外有少数是以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挑出来当题目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诗主要说的“人事”,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因为有身份有地位,所以理所当然地应该替自己找到适当的配偶,要去追求他爱慕的女人。这件事贯穿全诗,然而,诗的开头,却是从大自然的现象讲起。而且大自然的现象是有顺序的,先“关关雎鸠”,听到鸟叫声,然后才看到鸟在河中的沙洲上。“关关”是水鸟的鸣声,“关关、关关”的声音热闹叫唤着,引人将注意力放到声音的来源,于是在河洲上看到了鸟的影踪。

读《诗经》的诗,不只是前面的句子会影响我们对后面句子的理解,倒过来,经常后面的句子也会给我们暗示,回头改变了对于前面句子的看法。诗句很简要,不会把细节都交代清楚,然而在将人事与自然并列时,就必定会在我们心中刺激出冲动,补上从这里到那里的不同想象环节。

因为后面讲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理所当然回头想到,河洲上水鸟为何而鸣?它们所发出来的,不也就是求偶的鸣声吗?虽然文本上没有明写,但在读者的心象上,发出叫声的鸟,就不会是单独一只。我们也就仿佛听到了水鸟的对唱。如此前句和后句的意思就有了贯通之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受到了河洲上求偶鸣唱的鸟儿刺激,公子想要追求心目中的好女孩,那个女孩有多好呢?好到让这个公子醒着时想她,睡了入梦了也还是想她。为什么这么想?因为求之不得,得不到好女孩的青睐,所以醒也想、睡也想。在这里,“思”字是语词,“服”才是“想念”的意思。

“寤寐”两字都属“牀”部。白话里,我们将“寤寐”说成是醒和睡,但其实不太对,至少不太精确。上班坐在会议室里,我们是醒的,却不是“寤”,“寤”特定指躺在床上却醒着的状态,想睡觉、躺在床上却无法睡着的状态。“寤寐”连说,在床上时醒时睡,那才联系上了后面的“悠哉悠哉”。

这里有古今语意的变化。今天我们说“悠哉悠哉”,是形容人很自在轻松的模样。但古代的用法上,“悠”的本意是用来描述我们对于时间长度感受的。胡兰成在用日文写成的《心经随喜》中说:“悠久”“悠久”,西方人可以了解“久”,那是物理上的时间长度,却不容易了解“悠”,因为那是中文里特别用来指称主观对于时间的领会。用胡兰成的话说:有时这种心理、感受的时间,比物理的时间更绝对。

三分钟可以是短,也可以是长,不是由物理上“滴答”跳了一百八十次来决定的。所以“悠哉悠哉”讲的就是这种主观心理的漫长感受,在想念中,即使上了床也都睡睡醒醒,频频翻身(“辗转反侧”),感觉到夜之时光悠悠,总也过不完。

这样讲,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换句话说,如果将“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从诗里拿掉,好像也不会影响、改变诗所要传达的讯息吧!“荇菜”是漂在水中的植物,长长短短,而且因为在水中,摇曳不定,视觉上看来格外不整齐,格外难以捉摸。荇菜不见得刚好在离岸很近、探手可得的地方,若是荇菜在较远的水中央,那我们就得弯下腰来用手反复拨水,借由水流的力量,让荇菜靠近过来,这叫做“左右流之”。

是的,这八个字和后面六句,没有必然关系。然而当你心中浮现一个人蹲在岸边左右拨水,想让荇菜靠近过来的形象,再读到“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不可能不感受到这两者之间有着巧妙的呼应,像是一种视觉或心情上的押韵。

接下来的诗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将荇菜与淑女的关系拉得更近了。“采”古音cí,“友”古音yǐ,两个字是押韵的。前面说的,是左右拨着水,让荇菜靠近过来,这里进一步就说,等到荇菜被水流带来岸边了,就可以从水中采捞上来了。讲荇菜的两段话,是连续动作,先“左右流之”,“流”过来了,才能“采之”。

于是就有了像电影里“平行剪接”的效果。跟采荇菜动作平行对剪的,当然就是君子追求淑女的事。前者的连续动作、因果逻辑,也就透过平行对剪感染到后者。平行读来,那也就是:就像采荇菜要先“流之”一样,追求淑女,应该先“琴瑟友之”,用琴瑟之声的音乐,让淑女感觉亲近。

再回到荇菜的镜头,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捡择的意思,将荇菜捞上来了,从中间挑出比较好的;另一种说法是烧熟的意思,那就是把捞上来的荇菜带回家煮。不管是捡择还是烧煮,这段说的,显然都是延续上一段而来的动作。“流之”之后“采之”,“采之”之后“芼之”。君子对于淑女的追求,也有相应的前后延续。

刚开始是动了念头想要追求,再来就严重思念,想念到睡不着觉,还好想到了一种方法,借由音乐来接近她。到这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乐”字因为和“芼”字押韵的关系,念做lào。“琴瑟友之”之后,仍然以音乐来进一步取悦这位淑女,这是字面上直接的意思。不过因为在周代,钟鼓在仪式上有特别的运用惯例,一般常将“钟鼓”拿来当作喜事、热闹场合的代名词,因此若将这一句解释为进一步敲锣打鼓将淑女娶回家了,也是合理的。若是这样解释,那么对于上句的“芼”字,也就倾向于解为“烧熟”,那么前后两件事的对照就更紧密了。

桃树的变化

其次读《桃夭》。这是一首比《关雎》更短、更简单的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是柔嫩、繁茂的意思。在我们眼前有一棵树叶柔绿、生机盎然的桃树,接着我们看到了桃树上的花(“华”),像火花一样明亮醒目。八个字,写桃树,同时也写出了明确的春天气氛,三、四月间,桃花盛开的季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个女孩要出嫁了,希望她在新家能够适应得很好,或对她的夫家会大有帮助。简单的八个字,因为中文没有明确的时态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当作是对于事实的描述,那就是“这个女孩出嫁了,到新家之后适应得很好”。也可以把它看作现在进行时或未来时,那么“宜其室家”就会带上了期许的意味。

因为前面从“桃之夭夭”传递来的春天气氛,很奇妙地,我们会很自然地直觉认为后面这句应该是现在进行时,所以传统上的解法,几乎都说这是祝福女孩出嫁的诗。这又是并列自然现象与人事所产生的特殊联想效果。

第二段: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和第一段的差别很小。为了换韵,把原来的“宜其室家”改成“宜其家室”,意思上没有任何改变。第三段: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将“家室”改成“家人”,再换一个韵,和“蓁”字押韵。

看起来好像都是形式上的,尤其是声音趣味上的变化而已,但仔细一点追究文义,却又好像没有那么简单。“有蕡其实”形容树上结了大而丰美的果实,然后“其叶蓁蓁”则描述密密麻麻的叶子长满树上。从花到果实再到果实落了之后的满树绿叶,这是时间的进程,借由树的变化,感受到时序由初春到季春再到盛夏。有了这样的季节感在前面提示,那么本来看起来只是声音变化的句子,也就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印象。

“室家”“家室”和“家人”,不完全相同,如此排下来,有着和季节进行呼应的层次。出嫁的女孩,刚开始是和夫家这个“家”发生关系。嫁进去了,开始建立感情,重点就从“家”变化为空间更小、更亲密的“室”,在“家”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单位。再来呢?随着时间更长,嫁过去的女孩和这个“家”之间就不只是制度性的婚姻关系,必然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间借着相处而有的个别感情。所以说“宜其家人”。

桃树的时间变化,诱引我们注意到“之子于归”的人事,也在同样的时间之流中,将时间带进来,于是赫然发现人事这部分的描写,其实也有相应的井然次序。即便是如此简单的诗,原来也是极其立体的。

采车前子的少妇

再来读显示另外一种规律的诗-《芣苢》,这首诗一眼就可以看出其形式规律,诗共六句,每句都有上下两个部分,每一句的上半部,都是“采采芣苢”四个字,而下半部四个字,其中有三个字,六句都一样,“薄言……之”。换句话说,虽然排了六个句子,但一句的八个字中,有七个字都重复了六次,每句和其他句子,都只有区区一个字是不一样的。

这是什么样偷懒的诗人做出来的诗啊!六个句子只改了六个字,也能算诗吗?先别急,让我们具体读了内容再来判断。

“芣苢”是一种植物,俗名叫做“车前子”,最大的特色是会结很多的种子,所以古人将“芣苢”视为繁殖力的代表,相信少妇们吃了芣苢,就能感染芣苢的繁殖能力,有助于怀孕生子。这是这首诗的背景。

虽然诗中没有明说,但是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知道诗中所描述的,是一群少妇去采芣苢,而且是怀抱着生子期待而去的——没有男人去采芣苢的——所以这是一首妇女之歌,很可能还是一首合唱曲。诗的声音本身给我们一种热闹感觉,仿佛在眼前看到了一群对于生命充满期待与活力的年轻女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不断重复,“之”字指的是芣苢,等于又重复了一次,而中间的“薄言”两字是语词、虚字,没有别的意思。这样的诗,够简单,甚至够单调、够无聊吧?根本没用几个字,能不贫乏?

先别急着这样评断。让我们理解一下诗字义上说了什么。第一段的重心,是“薄言采之”的“采”字,让我们去采芣苢(车前子)吧!第二段是“薄言有之”,采了,得到了。第三段,“薄言掇之”,采了有了,却发现采的过程中有一些车前子掉了下来,所以俯身把掉在地上的捡起来。

后面的三段: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第四段的动词是“捋”,这是伸长了手去拔的动作,意思是容易采的都采光了,掉下来的也捡起来了,还不够,把比较难采的部分也用力拔了。

再下来,“薄言袺之”,这是把宽大的衣襟打开来,形成一个兜,将采来的车前子放进去。最后一句,“薄言襭之”,那是把打开的兜绑起来。

看,一连串的动作,绝对不可颠倒错乱的次序。先采,采到了高兴了,然后注意到地上有采漏了的,去捡起来,再来,觉得采得还不太够,所以贪心地探长了手去拔较远枝头上的果实,终于采够了,要回家了,就把衣襟打开拿来包车前子,包好了、仔细地绑起来。

借着这样的次序,动作就有了情感、感受的力量。我们就参与了他们怀抱期待采芣苢的心情,想要多采一点,增添生子的机会,但又不是那么严肃认真,不会带篓筐去装,甚至可能是一群人走一走,刚好看到了累累结实的车前子,就临时起意,相招一起来采了。如此的气氛。

真正用来表达这些意思的字,减省到只有:“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但如果这样写,多无趣啊!诗的写法:“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声音将动作的程序拉长了,更增添了特殊的节奏感。还有“采采芣苢”这样的复音表现方式,将“采”叠成“采采”放在最前面,自然产生了一种集体行动的联想,把这首诗念出来,不断有类似叽叽喳喳的声音,自然就觉得描述的是一群人而不是单独个人的现象。

洁净的女孩

再来读《采蘋》,采完了车前子,来采水生的花草。

《采蘋》代表了《诗经》歌咏的另一种形式,是用问答体表示的,也就是说,歌唱时分成两部,一部先问,一部再答,然后一部又问,一部又答,如是反复。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是问句的开头,“到哪里去”的意思。“蘋”是水生类的植物,有点像我们熟悉的布袋莲,浮在水面,夏末会开出白色的小花,所以有时又叫“白蘋”。到哪里去采白蘋呢?回答是:到南方小瀑布的边上去吧!

于以采藻?于以行潦。那又到哪里去采水草呢?到水流清急的小溪沟里去采吧!

为什么如此问?从答案中可以探知。“南涧之滨”和“行潦”,都是水流快速、不会堆积脏污东西的地方,水很清净,如此一来,就能采到同样干净漂亮的水花水草。还有,“采蘋”采的是白蘋花,显示这是夏末,天气仍然炎热,此时去到小瀑布边,或涉足进入清水急流的小溪沟中,多么舒服!

两句诗里,就给了我们洁净及对抗暑热的清凉感受。为什么要问?因为要知道你拿来的蘋和藻是从哪里采来的,不是随便的蘋和藻都可以的。

同类推荐
  • 俄语传统句法理论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

    俄语传统句法理论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

    俄罗斯(前苏联)科学院于20世纪先后出版了3部语法,第一部是1952—1954年由著名语言学家维诺格拉多夫主编的《俄语语法》,第二部(1970)、第三部(1980)均由著名语言学家什维多娃主编。论文力求通过对这三部语法(1952—1954、1970、1980)的句法学部分的变化进行对比和分析,清晰地折射出20世纪俄语标准语法思想发展与变化的轨迹和脉络,藉以本文尝试对此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 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

    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

    在我动笔写作本书时,对开头部分要写哪些内容,已经心中有数了,而先前的几本书却不是这样。矗立在大地之上的电视塔,其象征意义显而易见:以经济和技术力量征服现实,展现城市风对乡村宁静平和生活的影响,以及里普利笔下那奇异的图景。在一次为期两周的旅行中,一个周末我因故来到北达科他州,博比·肯尼迪(Bobby Kennedy)的葬礼正好在那个周末举行。在若干个农业州,一些当地电视台在转播葬礼车队漫长的行进过程中,正在插播当地商业广告。
  •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本书研究游戏在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赫伊津哈强调,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绝非偶然的成分。作者是荷兰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他旗帜鲜明地断言:文明在游戏中诞生,并且以游戏的面目出现。
  • 关庙与关公文化

    关庙与关公文化

    将近10年前,笔者又和王峻峰、郭汾阳合写过一本同名的30余万字的专著。本书是对这本专著的浓缩和深化,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思考。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热门推荐
  • 木叶之怪人千面

    木叶之怪人千面

    世界上有两种水,一种会顺流而下汇入海洋,另一种则会逆流而上,沿着树干爬向树梢,就算是化作水蒸气也要站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书友扣群:327941657
  • 晚安,俄罗斯

    晚安,俄罗斯

    《晚安,俄罗斯》是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作者从幼年写起,写自己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在莫斯科文化圈子里的交际,写他与那些文艺名家的交往,更写他对艺术、对文学的热爱。俄罗斯叙事文学的伟大传统,赋予了他瑰丽奇特的想象力,行文诗意、深邃、极富魅力。
  • 中国书法全集3

    中国书法全集3

    本书所收书法作品上迄商周,下迄当代,总计一百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书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着、附录、补遗四编。
  •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

    本书精选收录了吉尔伯特·怀特、亨利·梭罗、沃尔特·惠特曼、奥尔多·利奥波德等八位自然文学大师清简优美的经典随笔。翻开扉页,八位质朴率性的向导一一现身,带你从波光粼粼的瓦尔登湖,到飞鸟翩翩的沙郡牧场,从仲夏日的加州内华达山,到雷雨夜的大西洋科德角,听松鼠蹿行枝头,看鲑鱼游巡溪底。从喧闹都市回归生灵万物,以日月为友,与天地共饮,用如梦般的难忘旅程,在心底留下一眼宁静恬淡又生机勃勃的自然清泉。
  • 学霸也开挂

    学霸也开挂

    这是一个关于学霸开挂,一人可敌一国的故事。推荐自己新书:《当医生开了外挂》裙号:173-337-952。欢迎加入学霸也开挂vip群,群号:115441742
  • 趁一切还来得及,做自己喜欢的事

    趁一切还来得及,做自己喜欢的事

    摩西奶奶是美国最为著名的多产画家,她未接受过正规艺术训练,76岁时才开始学习绘画,却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动全球亿万读者。她一生共创作了1600余幅作品,主要描绘的是童年时的乡村景色。她的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的热卖点,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她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对过往的怀旧,更是对很多美好而永恒事物的记录。本书是摩西奶奶写给千万年轻人的心灵励志散文作品集。独家收录十余万未公开文字,并精选数十张摩西奶奶最为经典最治愈绘画作品。本书是写给都市给迷茫与困惑中的年轻人带来启示与激励,告诉所有年轻人:人生只有一次,趁年轻,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切都还来得及。
  • 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诗,大气;宋词,婉转;元曲,明丽。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我们民族诗情“高峰体验”的结晶,足以唤醒沉睡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灵深处的诗魂。诗情画意,词韵墨香,完美演绎传世经典;曲风赋骨,文锦书绣,全新展现华夏文明。
  • 飞雪之国

    飞雪之国

    这是个女尊男卑的世界,身为华弥国的六公主,那个传闻中不得宠,且又丑又笨的弱女,三年后转身变成了平民百姓口中睿智又美丽的女神。而当她满十五岁回到京城,又在朝中掀起了巨大风浪。不过她压根就对那至尊之位没有兴趣,只想日日陪伴心爱之人,为他一掷千金,给他所有的宠爱,让他成为整个华弥国最幸福的男人!顺便还给自己的那些个部下找到美满的婚姻,一起平安顺遂地过完一生。可惜自己的这个梦想终归是太过理想了……某天,他问:“你为何要赚那么多钱?”她俏皮地看着他,回答:“赚来给你花。”“那为夫该如何报答才好呢?”“当然是爱嗯……”话没说完就被某人堵住了嘴。
  • 天都旧梦

    天都旧梦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他一剑斩下报信者的头颅:“将她带回,不论生死!”大雪纷飞,千里冰封,他从万年寒潭底将她捞起:“从此以后,不许再为任何人伤害自己!”有一种爱,就是折断你的翅膀,将你一生禁锢;有一种爱,任你自由翱飞,只愿你余生尽欢。身为镇国大将军府的唯一嫡女,云若自小被扔到荒岛十年,直到及笄才被送回。好日子算是来临了吧?想太多了!刺杀、受伤、中毒、内力尽失……各种事故层出不穷,一拨紧接着一拨,搞得她以为自己衰神附体,霉运当头了!原以为是经年离别后的重聚,岂知不过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刻意算计。原以为是浮生下不经意的相遇,谁成想竟是命运之神的精心安排。倾世繁华,江山锦绣,从来与我无关。流年三千,红尘万丈,执子之手,与子同归。本文极慢热,铺垫很多,进展龟速,其中穿插种种前尘往事、爱恨纠葛,青丝万千,终归一束。
  • 傅斯年研究

    傅斯年研究

    傅斯年学贯中西,博学多识,一生出入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始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关注学术与教育,关注社会与民生,关注民族与国家,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精神。本书以此为立足点,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傅斯年的人格特质、人生关怀、社会批判与改造意识、高等教育理念等进行深入论析,以期从个案研究层面,展现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及其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