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9800000008

第8章 文学消费与大众传媒(1)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发达的社会。

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比尔·盖茨这样写道:“宣称信息将界定未来,这使我想起了1967年的电影《毕业生》中的著名舞会场面。一个商人硬拉住本杰明(达斯廷·霍夫曼主演这位大学毕业生),并主动赠送他只有一个词的职业忠告:‘塑料’。我不知道几十年后,如果重写这场戏,这个商人的建议是否会变成这样:‘就一个词儿,本杰明,“信息”。’”[66]

这就是“信息时代”的开始,而其又是以大众传媒的发达为前提的。现代的传播方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快捷的传播速度、广泛的传播层面,导致信息密集、知识爆炸,一切充满了新奇,又是那样的短暂。打开报纸、电视、因特网,各种各样的新事件、新消息、新人物、新观点、新产品……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动态、时尚、热点包围着我们,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调整着我们的感情,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只要我们无法超越现实,我们就无法拒绝接受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大众传媒正如弗罗姆所形容的是现代社会的“匿名权威”,以其君临一切的姿态和无所不在的方式影响甚至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现象,同样被纳入大众传媒视野之内,因此同样受其影响而改变自身;但作为本体的文学的性质、特征又在努力排斥、拒绝这种影响,由此构成了社会转型期文学消费与大众传媒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

一、大众消费文化与文学的新闻化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当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发达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

室内电视剧、综艺电视节目、MTV、摇滚乐、广告装潢设计、时装模特表演、娱乐休闲类杂志、报纸周末副刊、纪实文学、影视明星自传、武侠言情小说、生活随笔、文化散文、网上文学、卡通、波普绘画、由书商举办的“读书沙龙”、“电视知识分子”的访谈录……这一以电子文化为中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官方、商家、传媒、文化人与大众共同建构的大众文化,成为我们今日无所逃逸的文化存在,从根本上改写了社会的文化精神特征与人们的生活面貌。它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用全新的话语、全新的时尚和文化生活方式将人们一网打尽,人们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被大众文化的符码填满,仿佛是在一个集体仪式咒语的驱使下,人们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大众文化的合唱;它是一个温馨的乌托邦,编织着现代社会的种种神话,作出满足人们消费享乐欲望的种种许诺,抚慰着现代人残缺的情感,掩盖、粉饰着畸形化的社会与人生的痛苦。它是一堆碎片,一堆文化的、艺术的、情感的、生活的、信息的碎片,被大众文化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们拼凑着、复制着、包装着、传播着,在迅速地闪光之后,立即被置于文化的瓦砾之中;它又是一个巨大的容器,一个官方与大众、政治与经济、物质与精神、商业与艺术、东方与西方、生产与消费、精英与平民、公共空间与私人生活、需要与欲望、历史与时尚、雅与俗、传统与现代巧妙组合的整体,充分显示了大众文化多元、庞杂、折衷、模糊的特征,——而制造这一文化奇迹的就是大众传媒这只“看得见的手”。

这从文学与新闻传媒的关系中就可以见出。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文学,但如上所述,当代文学已构成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家们习惯于从理论上将当代文学划分为严雅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两大块,但是事实上它们都已被纳入或主动融入大众文化的总体格局中,这从近年来以通俗小说、文化散文、生活随笔等为主体的“畅销书”就可见出。而在文学走向融入大众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传媒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直接标志就是文学的新闻化,具体表现为:

文学越来越注重借助媒体宣传、传播、推销自身。在新闻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没有哪一种文化的传播不依赖新闻媒体,文学也是如此。尤其是文学要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要赢得更多的读者,在文化市场、图书市场业已形成的今日,不借助媒体的力量简直是不可能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不仅对于商品的流通已经过时,就是对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文学作品的传播也已落后。“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于是,我们看到:文学界通过制造一个个事件、官司、纠葛、风波、内幕,而向新闻界频送秋波,发布信息,力图成为新闻传媒热点,引起社会关注。作家通过频频接受采访、在电视上亮相、签名售书、向新闻界发表讲话、出席各种被媒体报道的集会等方式,使自己成为“新闻人物”、“公众人物”、“电视知识分子”。文学作品从选题酝酿、内容构思到发表、出版,各个阶段都有新闻传媒的参与。一位作家,特别是知名作家,他(她)的新作甚至还只是在计划之中,便被传媒作为信息公之于众,而许多已经发表、出版的作品正是在传媒沸沸扬扬的炒作中引起众多读者注意,甚至成为“畅销书”,由此而走向大众文化市场。总而言之,文学在从社会中心走向边缘,日益被大众所冷落的今日,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新闻传媒。

文学要宣传、传播、推销自己,除了直接借助新闻传媒外,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新闻式的评论,由此导致文学评论的新闻化。新闻式的文学评论与文学意义上的评论在出发点、评论对象、评论方式、效果上都大相径庭。它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和价值判断,而是为了宣传、介绍作品;它关注的是那些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一定高,但具有新闻效应,能引起公众注意的作家作品,如对所谓“另类作家”的评论和“酷评”;它的评论方式可以概括:(一)论题大都涉及当前文学领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包括引起争议的、敏感的人和事;(二)论题的时效性很强,其迅捷的程度,有的简直可以和新闻本身媲美;(三)这些文章在写法上、文风上也具有新闻的某些特点,大多篇幅短小,开门见山,线索清楚,语言晓畅平实,绝少学者评论那种高头讲章式的引经据典、铺张修饰、夸夸其谈,自然也少了文学意义上的评论的文采和内涵。这样具有新闻性的文学评论大多直接产生于新闻界的编辑、记者之手,其既具有新闻的宣传效应,又比新闻报道宣传多了几分“权威性”、“专业性”,因此,在宣传、传播、推销文学方面发挥了走向大众的独特的作用。事实上,近年来新闻传媒对文学界一些作家作品的“炒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这种新闻性的文学评论来完成的。

还有一种出自“职业批评家”之手的,多发表在报纸上或网络上,发挥媒体“短平快”宣传效应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一种软性的新闻式的评论。对此,笔者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职业评论家的尴尬》的短文,现抄录于下:

只要打开时下各种与文学评论有关的报刊,你就会发现:评论文章虽然众多,作者却都是你已经熟悉的那些人。几乎每一篇(部)著名和不著名的作家新作问世,都能第一时间在报刊上看到他们写的评论,或听到他们在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有的甚至同时在几家报刊上发表评论和参加多场讨论会,而且他们评论、讨论的大多是动辄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他们大多供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省文联、省作协等专职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中一些已进入所谓文联、作协“圈子”的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教师。撰写各种当代文学评论,及时推介作品,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日常工作,而文学体制内的各种报刊和各种研讨会又为他们的评论发表与交流提供了充裕的条件,所以他们才写(说)得这样多、这样快。我听到一位当今十分活跃的评论家亲口对我说:他平均三天要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周要写一篇评论。这些人就是我所说的“职业评论家”。

我在敬佩“职业评论家”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旺盛的精力和倚马可待的才气的同时,也不免存在困惑。作为同是文学评论道中人,笔者虽然不才,但毕竟也甘苦自知了几十年。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评论一部作品,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一般的文学阅读欣赏中对某部作品情有所钟,有所发现,产生评论的冲动和意向;然后带着这种意向再去仔细地、有目的地去解读作品,并结合阅读有关理论文章或著作,进入到评论酝酿、构思阶段;最后开始动笔,进入到评论写作阶段。写好以后,还要修改一番。如此一来,就算你别的什么事情也不做,写一篇数千字的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至少也要个十天半月,更何况那种对作品的情有独钟和评论冲动并不是随时都能发生的。故此,我虽然也是研究当代文学的高校教师,虽然平时主要也在阅读当代文学作品,但一年至多也只能写个四五篇评论文章。与职业评论家们相比,我的确自叹弗如,甘拜下风,最多只能算个“业余评论家”。

不过,我倒乐于当个“业余评论家”。因为,在我看来,文学阅读的乐趣首先就在于它是一种无目的、无功利的,根据个人旨趣、爱好自由选择对象的“我要读”的活动,而不是“要我读”。在被各种泡沫信息和文化垃圾包围的今天,当一个“业余评论家”,可以果断地拒绝各种垃圾,从容地选择那些最符合自己旨趣的,与自己本性契合的,心灵能产生共鸣的作品来阅读。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描写了一个叫永泽的法学院大学生,原则上他只读那些作者死后满三十年以上的作品。我辈固然做不到如此,但也正因为是“业余评论家”,所以可以在“其中至少有不下于一半的所谓长篇是地地道道的垃圾”(吴义勤语)的当代文学作品中,沙里淘金,从容地选择那些真正优秀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为上乘的作品作为阅读欣赏对象,在阅读欣赏中自然地产生评论的冲动和意向。然而,职业评论家却很少有这种对阅读欣赏对象选择的自由和从容。他们是为评论写作而阅读,而且这种评论写作又大多是与工作安排、文化(商业?)宣传需要、人情关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有任务的、赶时间的,是被指派的。那些指定评论的对象,其中可能有一些好作品,但大量的在我看来是平庸的甚至糟糕的作品,但是他们无法拒绝,必须硬着头皮读下去。职业评论家的阅读对象始终处于“被选择”状态。文学阅读欣赏本来是一件审美愉悦的事,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寄托和慰藉,是一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所惊喜,有所发现,情动于中,探幽访胜的过程。然而,对职业评论家来说,被选择的阅读对象本身已经很难使他们产生这一切体验,更何况那种“三天读一部长篇小说”跑马式的、赶任务式的阅读,即使面对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使阅读的美感快感丧失殆尽,他们感觉的恐怕只是累和厌倦。而作为一个“业余评论家”,却可以悠然地、尽兴地流连忘返于文学的美与超验中。

问题的关键显然还不在这里。从表面上来看,是当一个职业评论家还是业余评论家,那主要是个人的事,既包括个人职业的规定性,也包括个人的价值追求。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鱼和熊掌不可兼,既要获得职业的报酬,就很难有业余的从容和乐趣。但是,文学评论发表面世,作为向社会的作品推介、宣传,作为对读者的阅读引领和指导,就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一旦如此,不难发现,职业评论弊端大矣。首先,文学评论担负着向社会和读者推荐好作品、引领阅读趋势的任务,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代替读者挑选好作品,这在文化垃圾成堆,读者时间有限的今天,尤其重要。吴亮二十多年前就提出,批评是一种选择。而如前所述,职业评论很难做到这一点。许多作品他们自己都是处于种种人情关系和商业利益,为了写评论硬着头皮看下去的,却信誓旦旦地地向读者推荐,这不是有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之道吗?难怪有的读者在读了他们的评论后去阅读某部作品,阅读后大呼“上当”。其次,文学评论要真正地担负帮助读者阅读、破解、欣赏作品,提升读者审美水准的功能,评论者首先必须对作品认真细读,深入钻研,在个人真实感受、体验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挖掘出作品中那些一般读者难以觉察的价值和缺陷。如前所述,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态,这一点,职业评论家更是做不到。“三天看一部长篇小说,一周写一篇评论”式评论,只能是赶任务式的、完成指标式的、应付式的、交账式的评论,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的评论,甚至是媒体宣传、商业广告式的评论。由此看来,当前的文学评论之所以对文学创作和阅读欣赏都难以起到真正推动作用,作家和读者之所以对文学评论都不满意,职业评论的泛滥难辞其咎。

同类推荐
  • 月夜孤舟

    月夜孤舟

    这孤舟上的人们——有寻春的骄子,有飘泊的归客,——在咿呀的桨声中,夹杂着欢情的低吟,和凄意的叹息。把舵的阮君在清辉下,辨认着孤舟的方向,森帮着摇桨,这时他们的确负有伟大的使命,可以使人们得到安全,也可以使人们沉溺于死的深渊。森努力拔开牵绊的水藻,舟已到河心。这时月白光清,银波雪浪动了沙的豪兴,她扣着船舷唱道:“十里银河堆雪浪”,四顾何茫茫?这一叶孤舟轻荡,荡向那天河深处,只恐玉宇琼楼高处不胜寒!……我欲叩苍穹,问何处是隔绝人天的离恨宫?奈雾锁云封!奈雾锁云封!绵绵恨……几时终!
  •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本论著以新历史主义视域中格林布莱特的文化诗学批评观为研究个案,结合其具象化批评实践活动,通过重点分析他的经典性论断和代表性论著,逐步演绎出其批评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精髓要旨,目的在于从理论的源头上厘清与把握文化诗学批评观的学理思路和实践走向,揭示其“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文化”、“历史文本化”与“文本历史化”、“权力话语化”与“话语权力化”等多重互文批评范畴的文化品格、历史语境和政治内涵。与此同时,重估和重构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批评流派的发展脉络与理论框架,并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阐明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对中国文化诗学批评理论的当代阐释和主体重建无疑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价值和历史观映鉴意义。我们有着充沛的理由与依据来确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一旦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学批评生态,势必助力于其自身批评实践的疆域扩展与理论完善,夯实在“立场自醒、理论自觉和价值自省”的思想基础之上,,还将强力拉动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向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生态型批评”理想不断靠拢,从而保持一种涵养传统与吸纳新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批评态势。
  • 朱自清散文:背影

    朱自清散文:背影

    收录了中国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包括论无话可说、第四辑威尼斯、佛罗伦司、罗马、威尼斯、莱茵河、瑞士、房东太太、圣诞节、博物院、乞丐等名篇。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 欧美见闻录

    欧美见闻录

    《欧美见闻录》是作者华盛顿·欧文游历欧洲诸国及美国等地的见闻札记。《欧美见闻录》中包括一些颇能体现其创作特色的散文和小说类见闻录,如《芒乔伊:或一个幻想者的人生经历》是中篇爱情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青少年时期的有趣经历;《密西西比大计划》描写了商业史上一次有名的泡沫经济事件;《法国旅店》等散文讲述了法国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以及法国人与英国人所特有的品性;《格拉纳达来信》、《阿卜杜勒·拉赫曼》和《寡妇的考验》又把读者带到了西班牙那个神奇的国家……此外,作者还详细讲述了游览、拜访司各持和拜伦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故乡的情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种种场面,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文学大师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 感想与风景

    感想与风景

    《感想与风景》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横光利一的游记随笔集。所选作品多以奇异的修辞和绚丽的词藻直观地暴露内在的感性,极富感染力,精致周到而委婉,又不乏深度。
热门推荐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星际超凡物语

    星际超凡物语

    带着外挂穿越到原始世界的林落原本以为他要走的是发育种田流,直到那一天,万里晴空上光影闪烁,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战舰残骸拖着长长的尾焰坠向地面。–简介无力(。?`ω??)
  • 重生之唐家病小姐

    重生之唐家病小姐

    尸横遍地,父兄惨死,万箭穿心,所谓的夫君掐着自己的脖子,逼死了新即位的国君。她是一颗棋子,微不足道的摆设。站在尸体间冷笑不止,心如死灰。她当真是红颜祸水,颠覆了天下,害了苍生。一朝重生,一心求死。唐家病小姐不寻常的求死之路。国色倾城,祸水红颜,玩转了天下,换了君王!
  • 走马传奇

    走马传奇

    看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诉一诉成渝古道、慈云寺、街心石、六尺巷、三块碑的来历。
  • 疯子多吉

    疯子多吉

    那天正值藏历新年。这年的天气特别寒冷。前段时间刚下过一场雪,早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寒风呼啸着卷起地面的雪。这一难以抵挡的寒气和把天地连成一片的暴风雪,给人一股隐隐的悲凉感。巷子里,别说是人,连牲口也十分少见。平日里像调皮的小孩一样,善于盘旋和啁啾的麻雀们,也因忍受不了寒冷,静静地躲在屋檐下。总之,这座高原小镇躺在风雪中,一如失去生命的物体。这时,在被凛冽的寒气侵袭的小镇前方的江边,一个穿着肮脏、单薄,头发蓬乱的五十出头的男子,牵着幼狮般的小卷毛狗,嘴里嘟嚷着,毫无目标地行走在暴风雪中。他时而把狗崽从地上抱起来,贴一贴脸,抚摸一下;时而又把狗崽放在地上,瞪大眼睛凝视它,皱起嘴巴和鼻子,流着口水,吓唬道,“我不是疯子。你才是疯子。不要脸的,你这个过桥抽板、没有良心的才是疯子……”风愈刮愈烈,夹着雪的风把他的头发、脸颊,以及全身都裹成雪人似的。
  • 一等替嫁妃

    一等替嫁妃

    因为她与他心爱之人长得相似,所以他强娶她。他宠她,爱她,只要她想要的,哪怕是天上的月亮,星星,他都想尽办法满足她。可是在这溺宠中,他却惟独没有给她爱情!可是他给她所有的东西中,她想要的只有爱情!在他对她的好,对她的温柔中,她的心一点点的沦陷,当她爱他到无法自拔时,陌生女子的出现,让他对她所有的柔情不再,只剩一脸绝情的脸庞,只为逼她对他放手。一碗穿肠毒药,从此让她心冷如铁。当所有的真相揭开之后,他们谁都没有力量寻求一个支点回到最初。那满头的三千青丝一夜成雪,再度回眸,便是倾覆天下!【恨的缘起】凄冷的大殿内。“叶璇玑,梦雪已经回来了,已经不再需要你这个替身,从此以后请你消失在我们眼前!”叶璇玑一袭火红的袍子在身,金灿灿的金步摇在风中轻轻摆动着,她看着眼前的男子,依旧眉星剑目,只是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柔情,“你说什么?你一直都把我当成她的替身?!”“是!”“那一年多的相处,你可有一点爱过我?”她的声音微微颤抖。而他的声音却是那般的坚定不移:“从未对你有过爱,若不是你那张脸和梦雪长得一样,你当真以为我会看你一眼么?”一杯穿肠毒酒,让她那满头三千青丝一夜成雪。【心碎成灰】他与心爱女子大婚之日。她一袭火红的袍子,三千白发披散腰间,不知灼痛了谁的眼。只见她,手中紧紧拽着一个木盒,微微笑道,“臣妾恭贺皇上大婚,这是臣妾送给皇上的新婚贺礼!”百里苍痕接过那盒子,手不知为何微微发颤,眼中竟闪过一丝悲怆。“皇上不打开看看么?”叶璇玑勾起一抹冷笑。当那盒子打开,浓重的血腥味渐渐弥漫在新婚的大殿内。“百里苍痕,躺在里面的那个是你儿子!我说过,你狠,我叶璇玑会比你更狠!”而后,她将捏住自己的白发,挥剑斩断,“发断,情亦断,从此你我之间如同此发!我叶璇玑以儿子的血起誓,有生之年,只要是你百里苍痕在意的东西,我必毁之!”【再见陌路】三年后。他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而她却是他国的一国之母。一场战乱两人再度相遇。百里苍痕看着那满头的银丝,心痛至极,“璇玑,回来吧,我很想你!”“是么?”然而她却勾起一抹冷笑。“对不起,我爱你!”他望着她。“有多爱呢?”叶璇玑冷漠地看着他,乌黑的眸子中尽是讽刺。“爱入骨髓!”“嗯,我也爱你!只是这爱需要用你的命,用你的江山来换取!”一把长剑在她手中流转,瞬息没入他的身体内,而她却冷笑着,在他耳边呵气如兰。
  • 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有人研究经济学,引经据典让人不知所云,以致让我们很多人一听见经济学三个字头就大。其实,经济学很简单,也很有趣——只要你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它。《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将一些经济学常识和生活现象融合起来以“微博体”的形式向读者进行了介绍,一定让你在捧腹之余,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 史上第一控卫

    史上第一控卫

    美国篮球学院编撰的教材这样评价王松:“在此之前,人们对控卫(PG)的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控卫,他们以传球为先,现役球员里的代表是克里斯·保罗,另一种是现代控卫,他们擅长投射,鲜明的例子为斯蒂芬·库里,而王松无疑是兼二者皆有之,他的出现无疑是史诗级和革命性的。”相比而言,NBA名人堂对王松的入选评语则简单得多:“王松,入选理由:史上第一控卫。”这里,没有超级系统和特异功能,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有的……只是一个天赋卓越和勤奋努力的人。
  • 问世天下

    问世天下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了恩怨就有了江湖;无奈世间诸多红尘往事,了不断地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