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皂岁月
很多年没有正儿八经用肥皂了。洗衣有洗衣粉、洗衣液;洗澡有沐浴液、洗发水;洗手也有洗手液。肥皂,似乎被边缘化了,偶尔出国住旅馆时,草草了事用一下袖珍肥皂洗个手。
可是,小时候不是这样的,那时肥皂在日常生活中地位很高,不可一日无此君。肥皂大致有两种,一种用来洗衣服,一种洗澡,后者被称为香皂。
日前,一位法师送我几块美加净檀香皂,唤起我对肥皂的记忆。在国内时,我喜欢用美加净牙膏,至于这个牌子的檀香皂还是第一次听说。我印象中蜂花牌檀香皂才是最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则电视广告,“蜂花牌檀香皂香气文雅”,这句广告词我一直忘不了,用“文雅”来形容檀香皂的气息,很新鲜,所以留下深刻记忆。佛门里对檀香是别有一番理解的,觉得檀香令人沉静、愉悦,会生欢喜心。我那几位方外朋友不用香波,但檀香皂是用的,大抵他们沐浴时,檀香护体,于心旷神怡之中证得自性如来。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力士香皂、夏士莲香皂在中国曾是高档产品,普通百姓舍不得用。上海作家程乃珊的小说《女儿经》,写沈家姆妈的几个女儿各自找对象,其中一个女儿爱上一个用“力士”香皂的洋派男子,她喜欢他身上和头发间散发的优雅气息。不怕你笑话,看了这篇小说,我第一次买了力士香皂。是不是很“效颦”?少年时代干这种事,也没什么不妥,反正青春么——还有比这个更好的理由吗!
高中时,好友刘君脸上和背上皆长了痘痘,他爱美,痛苦之极,我知道硫磺皂有抑制皮脂分泌、灭菌消毒的功效,建议他试试,他用了果然奏效,并从此爱上硫磺皂的药香气味。其实,当时男生很多用硫磺皂的,觉得香味很Man,力士则有点娘。当然这是三十年前的标准,现在男生的气味日益中性化婉约化。也许是怀旧使然,上周去Market Place超市买了Wright's煤焦油香皂,气味接近硫磺皂,氤氲恍惚中,时光流转。我用这种方式追怀少年时代的同学情谊。气味,是一种媒介,转瞬间让我们回到过去喜相逢。
一次,去“古楼画室”访问新加坡人体画家邓尔昌。我问他什么时候开始对画画感兴趣的,他说第一次感到图画的美,是看到他母亲用的英国雅德莉(Yardley)牌香皂包装盒图案,他记得是一个卖花女,手里提着花篮,边上有她妹妹或者什么人,色彩非常漂亮,给童年的邓尔昌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诱发了他的绘画兴趣。没想到,香皂纸还有这个“延伸”价值。其实,在资源缺乏的时代,香皂、香烟、糖果等包装纸,都可成为孩童追求美丽、追求知识的“辅助教材”。
三春去后
王家卫在某期《电影双周刊》(香港)上,写了一篇《王家卫眼中的美丽女星》,把白燕、于素秋、林黛、尤敏、夏梦、李丽华、李菁、于倩等一一点评一番,每有精辟见解。当然也有漏网之鱼,譬如石慧、陈思思都没有入他的法眼。王家卫提到的明星,我最熟悉的是夏梦。夏梦、石慧、陈思思、朱虹这些是香港的左派影星,是长城、凤凰公司的当家花旦,当时在中国,能看到的香港片就是这两家公司出品的,像《三看御妹刘金定》(夏梦)、《王老虎抢亲》(夏梦)、《巴士奇遇结良缘》(石慧)、《三笑》(陈思思)、《红蝙蝠公寓》(陈思思)、《屈原》(鲍方、朱虹)、《画皮》(朱虹)、《金鹰》(朱虹)。和她们配戏的小生多是高远,典型的东方古典美男,真个潘安转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三凤求凰》。高远和西方美男阿兰德龙可以对照一番。
王家卫自称“我爸爸是毛泽东思想信徒”,所以他不仅看风花雪月的“邵氏片”,也常常看长城凤凰的严肃片。王家卫觉得夏梦是真正的古典美人,这是有目共睹的。夏梦有“长城大公主”之称,我看过不少她的片子,其中朱石麟执导的《故园春梦》(改编自巴金小说《憩园》)最令人回味,夏梦饰演的后母幽怨贤淑,然而时代和家庭都不成全她。很多年前了,在电视上看到她清唱京剧,是《锁麟囊》“春秋亭”一段,心头一惊,惊的是她居然唱程派,想当然她唱梅派才对。夏梦是有些令人不测的。
当然王家卫跟邵氏片更亲,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他与邵氏电影一脉相承之处,有兴趣的不妨做些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主流应该是邵氏、电懋的文艺片,乐蒂、林黛、尤敏、陈厚、张扬、雷震这一拨俊男美女造就了香港影坛活色生香的年代。对我们来说,上海滩的胡蝶、阮玲玉、白杨、秦怡、舒绣文、上官云珠之后,一下子就跳到刘晓庆、陈冲、斯琴高娃、潘虹,实在有点不甘,中间一大片空白总得填满,靠谢芳、王晓棠、陶玉玲、杨雅琴这几位显然不够。这也就多亏了香港明星千姿百态的弥补。
王家卫评林黛有段文字是:“林黛本身是很传奇的,譬如在她生日时,她丈夫兴之所至,脱了她的高跟鞋盛酒喝,我觉得很香艳。”其实,饮“鞋杯”也不是林黛丈夫的发明,古时浮浪子弟与妓女、小妾饮酒作乐,常常玩这种把戏,沈德符《敝帚斋余谈》里就有“妓鞋行酒”的记载。另外,《金瓶梅》第六回西门庆也喝过潘金莲的“鞋杯”:“少顷,西门庆又脱下她(指潘金莲)一只绣花鞋儿,擎在手内,放一小杯酒在内,吃鞋杯耍子。妇人道‘奴家好小脚儿,官人休要笑话。’”古人吃“鞋杯”大抵是将酒杯置于鞋中,林黛丈夫似乎直接将高跟鞋当了酒杯,荒唐更胜一筹。
林黛给人“人高马大”的感觉,发髻高耸着,像座小山,她眼睛也大,想必脚也不小,香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以此为美的,潘金莲的三寸金莲则是古代的标准。林黛的高跟鞋也不同潘金莲的绣花鞋,但“香艳”是一样的。林黛是自杀的,潘金莲则被武松杀死,都不是善终,香艳的女人很少平淡而亡。最美的,反而不香艳,夏梦不香艳,秦怡不香艳,林青霞也不香艳。
点评李丽华,王家卫是这样下笔的:“我在泰国拍《2046》时没事做就去唐人街,搜购邵氏和电懋旧片的录影带,看了很多李丽华的电影。我看了《武则天》,觉得现在很难有人能演这角色。”因为李丽华有霸气,女演员有嗲气娇气媚气臊气妖气的大有人在,但有霸气的不多。霸气是天生的,后天很难培养,周璇、王丹凤怎么也霸气不来。李丽华晚年再嫁一位守候多年的影迷,定居新加坡,生活安定,算算快九十岁了。那个年代的明星大多离开香港到国外养老,要么就是心灰意冷“先走一步”——譬如林黛、乐蒂都是自杀的。正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