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2400000006

第6章 论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1)

先秦的老学著述,从现存材料看,只有韩非《解老》、《喻老》。汉代有《老子》河上公注[38]。东汉张陵有《老子注》,已佚。唐时僧法琳《辩正论》引其注,知其系方士服食养身之说。又《道藏》南齐顾欢《老子注疏》引有《老子》想尔注,相传为汉末张鲁撰,与张陵相似,被称为属于天师道家之言。

汉魏之际,《老子》与《周易》、《庄子》被奉为“三玄”。对《老子》注疏和解说,在魏晋时大加流行。学界一直认为此风肇始于何晏、王弼。《世说新语·文学篇》云:“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39]顾炎武《日知录》亦曰:“演说老庄,王、何为开晋之始。”当时二者的《老子注》便被人誉为“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文心雕龙·论说》)。[40]而王弼的《老子注》则是最流行的一家。时人有云:“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世说新语·文学》)由此可见王弼《老子注》在当时学界的影响。

王弼,生于公元226年,即魏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即正始十年,年仅23岁。本章通过对王弼的《老子注》与《老子》的文本对比分析,试图证明,王弼在建立一种纯粹的哲学本体论中,已经突破了《老子》哲学中直观、素朴的原始自然观念,达到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自然观。在知识论上,它以日常生活的经验证明,取代了《老子》中的某些神秘体验;表现在思维上,它摈弃了《老子》中隐喻、比喻等原始思维手段,代之以清晰的逻辑和思辨。

自然观的考察与自然一词的语义分析,应该是两回事。但是,自然观的考察又离不开对自然一词的语义分析。因此,我们首先从对《老子》中的“自然”一词的分析入手。

《老子》一书中提到“自然”一词共有五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言贵。功成事隧,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41]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对《老子》中出现的这些“自然”一词,一般都理解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意思。朱谦之注曰:“黄老宗自然,《论衡》引《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此即自然之谓也,而老子宗之。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观此知老子之学,其最后之归宿乃自然也。故《论衡·寒温篇》曰:‘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42]他认为《老子》的“自然”,就是顺其自然。蒋锡昌注曰:“广雅释诂:‘然,成也。’‘自然’,指‘自成’而言。”[43]陈鼓应也认为“自然,自己如此”,“不加以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44]

王弼对于《老子》的“自然”是这样解释的: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45]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46]

除此之外,王弼在其他地方也多次使用“自然”一词。比如: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注:“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刑。”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注:“顺自然而行。”

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键,善结无绳约。”注:“因物自然,不设不施。”

第四十五章:“大巧若拙。”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47]

从王弼对“自然”一词的解释和使用来看,其意义就是自然而然、本然、天然,即所谓“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顺其自然。如果从以上两方面文字的对比来看,《老子》与王弼所使用的“自然”一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只停留在这样的分析,还是表面的。我们必须对他们的整个哲学和思想进行研究,才能深入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自然观,才能发现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突破与超越。

《老子》与王弼自然观的不同,根源于他们整个宇宙观和本体论的不同。我们先从他们的宇宙创生论说起。

我们知道,“道”在《老子》中,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然而《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就明确提出“道”与“自然”的关系。对此,历代学者看法相近。河上公注本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48]董思靖注:“‘道’贯三才,其体自然而已。”[49]吴澄说得更明确:“‘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50]童书业说:“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51]冯友兰也认为:“道之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自然如此。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2]陈鼓应注曰:“‘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53]

我也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并非意指在“道”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本体。所以,“道法自然”意思实质就是“道即自然”。那么,这里的“自然”含义是什么?是否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意思呢?从《老子》思想的整体来看,对这里关于“道”与“自然”的解释,可能还不能如此简单。因为,这涉及《老子》与上古思想的关系。

现代研究老子的学者对《老子》与上古思想的关系有很多论述,但诸家说法稍有不同。胡适认为:“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老子生在那种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决不致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便是天道无知的证据。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这一观念,大破古代天人同类的缪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他又说:“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很清楚,胡适看重《老子》对于上古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在这个基础上,他强调《老子》的“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54]。

当代学者余敦康先生认为:“在西周天命神学中,天这个概念包含着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有意志的人格神,一是指自然之天,一是指义理之天。这三种不同的意义在西周的天命神学中是混合在一起的。西周的天命神学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宗教发展而来。原始的自然崇拜宗教是一种万物有灵论,认为每一种自然物都有一个主宰着它的神灵。”而《老子》则打破了这种自然宗教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把道凌驾于天之上,哲学的整体观才算摆脱了宗教的桎梏,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形态。”所以,他认为《老子》的“道,则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所谓‘道法自然’,不仅意味着道以自身为法,而且也意味着人、地、天这三个低于道的整体都处于道的支配之下,效法道的纯任自然”[55]。

上述观点虽然论述了《老子》与上古宗教的关系,但是强调《老子》对上古宗教的突破与超越,因而认为《老子》的“道”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然而,与此不同,另一些学者的看法则是更强调《老子》中传承的上古思想。这就像魏源说的:“老子道太古道,书太古书也。”(《老子本义·论老子》,《诸子集成》上海书店版)吕思勉先生认为:“古书率以黄、老并称。今《老子》书皆三四言韵语(原注:间有散句,系后人加入);书中有雌雄牝牡字,而无男女字;又全书之义,女权率优于男权;足徵其时之古。此书决非东周时之老聃所为,盖自古相传,至老聃乃著之竹帛者也。今《列子》书《天瑞篇》有《黄帝书》两条,其一文同《老子》,又有‘黄帝之言’一条。《力命篇》有《黄帝书》一条。《列子》虽伪物,亦多有古书为据,谓《老子》为黄帝时书,盖不诬也。”[56]冯友兰虽然也说过“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但他认为《老子》与古代宗教的联系颇甚,这是因为“李耳为楚人”。《汉书·地理志》曰:“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民……信巫鬼,重淫祀。”[57]

近年来,有人对《老子》与上古氏族文化和神话进行了专门研究,并认为《老子》与远古的创世神话有着比较亲近的关系。王博先生认为:“与创世神话相比,老子的道论固然采取了哲学的形式,但它们之间仍然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天地万物是如何形成的?创世神话主要采取了月神创生的形式,在老子哲学中,道则取代了月神的位置成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他认为,《老子》中关于道的论述和描写,很多与月亮很相似,比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忽兮其若晦,望兮若无所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等等。这里突出了《老子》与上古文化的直接关系。[58]

我认为,《老子》作为一本哲学著作,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老子》在观念思想上对上古原始宗教的突破,是一次思想史上质的飞跃,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老子》的思想和观念与上古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一种很亲近的关系。虽然它已经是哲学而不是神话传说,但是,它带有浓厚的原始神话、宗教等文化色彩。人类早期哲学所带有的直观、朴素以及神秘的特点,它都具有。同时,在理论上,它经常用一种神秘的体验代替对日常经验的描述和论证。这表明《老子》尤其是对于客观外在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早期人类的直观和猜测阶段。因而,我们不能完全以现代人的观念,把《老子》看作已经具有现代人认识观念和水平的哲学。

为了论证我的这一观点,还是从《老子》的文本出发,进行谨慎的辨析。

这里的中心问题仍然是“道法自然”。《老子》既然说“自然”是一种可以让“道”去“法”的东西,那么,也可以说,它也是世界的一种法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自然即道”。“道”与“自然”在这里是一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子》的宇宙创生论,我们也许对“自然”会另有一些感受。

我们知道,在《老子》中,这个法“自然”的“道”,被认为是不可说的,并且被神秘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

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对于这个不可言说、神秘的“道”,《老子》心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他说: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第三十九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而且,这个“自然”并不具有像人类那样的情感或同情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

但是,如果能顺应它,它也会庇护你、保佑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你不能与之抗争。“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第七十七章)能知这个“常”就是“明”。“不知常,妄作,凶。”(第七十七章)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十六章)

同类推荐
  • 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一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lJ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这本《希望的原理(第1卷)》是该系列第一卷。 《希望的原理(第1卷)》的作者是恩斯特·布洛赫。
  •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本书所讲“易经”,包括“经“和“传”,行文时或注明“经”,或注明“传”,或注明为后来学者论述,或总称“易经”或“易学”。全书收录了略说易经与辩证法、易经的对立统一律、易经的质量互变律、易学循环论的再认识——否定之否定律等近40篇文章。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 大家都很孤独

    大家都很孤独

    面对孤独,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我没有了兄弟,没有了朋友,没有了社交,在这个众生云集的世界上,我却只剩下了我自己。我已经丧失了世间的一切希冀,再也找不到滋养我心灵的养分。”思想的巨人卢梭在面对孤独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翻开本书,让卢梭的思想之光照进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一起面对孤独!
热门推荐
  • 三字经讲记

    三字经讲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界武侠大冒险

    万界武侠大冒险

    愿提掌中剑,斩却心头恨。这是一个穿梭各个经典武侠故事中的故事……
  • 环法,我的时代

    环法,我的时代

    何求:和我一个时代的车手都生活在我的阴影下。ps:公路车小说
  • 时光荏苒月如梭

    时光荏苒月如梭

    雷霆是个极暴躁的男人,陈素从留在他身边的那一天开始,她就过上了胆战心惊的日子,但是为了报仇,她忍气吞声,抱着心中的白月光度日,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白月光和暴躁丈夫竟然是同一个人,她凌乱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引爆正能量(经典珍藏版)

    引爆正能量(经典珍藏版)

    你能变得幸运吗?你能远离抱怨和焦虑吗?你是否苦于拖延,缺乏自控?你是否总感觉乐观不起来?你是否总觉得不自信,惯于悔恨和自责?正能量指数可以改变吗?如何用正能量驱散负面情绪?如何通过制造正能量改变自己的身心状况?如何改变恶习,拥抱新生活?立刻行动,开启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引爆正能量,你可以用正能量改变自己不如意的生活,开启人生新纪元。
  • 佛说时非时经

    佛说时非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为什么你追得越猛,她逃得越远?为什么你越是低三下四讨好她,她越是瞧不起你?为什么总是无法跟心仪的女性交往,老是当别人的替补男友?真正的原因是——你还不够坏!坏男人并非人格品行不端,而是那些具备吸引女性的特质——有情趣、善幽默、懂浪漫,能够让女人嘴上骂到体无完肤,却又爱得刻骨铭心的魅力男人。他们懂得爱人之前先爱己,善于用暧昧吸引女人,用自己的长处俘获芳心。善用搭讪教主的25条信念,你也可以像坏男人一样去恋爱,改变自己的爱情命运,从此告别单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狼族争霸

    狼族争霸

    12个首领为什么缠上了一个普通平凡的地球女孩女孩?温柔、暖心、可爱、逗比、腹黑、冷血……你想要的样子,12首领总有一款令你心动!“首领,我找到了拥有最纯正公主血液的人选。”一句话蕴含着太多的变迁,人类的命运全部命悬一线。由一号所带领的赤队狼群即将入侵地球!“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让我背负这承重的使命!”这是穆小清最难以接受的真相……当幸福的糖果融入舌尖带来的却是一阵苦涩,你是否还愿口舌咀嚼,如果有人强迫你抬起下巴,被迫你将糖入腹,你究竟会做何选择?
  • 暖冬事件

    暖冬事件

    36年前的夜晚,丁勇一行五人上山驱狼,不料被雪围困五天五夜,再归来时却仅余四人,丁勇竟如人间蒸发了一般。36年后,在某个山间别墅内,所有真相浮出水面,属于四人的噩梦开始了......读者群:63249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