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2400000005

第5章 两汉哲学自然观述略——以董仲舒 王充为中心(3)

但是,王充认为,人天生就有善恶不同,这是由于所禀的气不同。“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论衡·率性》)不过,这种天生的状况,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论衡·率性》)尤其是中人:“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而人的寿命和富贵,也是由人所禀的星象决定的。“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论衡·命义》)

王充学术的重心,是批评当时的谶纬之说,这主要是在认识论方面展开的。《论衡》的很多篇目都是鲜明的标志。

在王充看来,理论的成立,一是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等理性整理,二是需要经过经验的验证,否则,是不可靠的。就是说,知识得以成立,一是内在逻辑,二是与经验相符合。他作《论衡》的准则就是:

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论衡·对作》)

“考之以心”,就是理论的内在逻辑;“效之以事”,就是用经验验证。他认为道家有逻辑而缺经验验证:“道家论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故自然之说未见信也。”(《论衡·自然》)而墨家有经验而缺少逻辑:“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事实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论衡·薄葬》)这样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另外,王充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如果仅从书本获得一知半解,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也不算是有真知。“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书主人,孔子所谓‘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论衡·超奇》)

当然,只有从坚实的真知出发,才能作出正确的推断。一切预测和安排,都是根据所出现事情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判断来得出结论。“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这样才能从当前推论出未来,作出预测,“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圣人也是如此:“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论衡·实知》)“由昭昭察冥冥”,就是由确定可靠的事实,来推论还没有明确出现的、潜在的事物和事件。王充进一步说明认知的一般规律:

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论衡·实知》)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论衡·实知》)

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论衡·实知》)

这里的意思是,第一,有可知与不可知的事物。可知的,都能够被思维把握,被经验验证;不可知的,是思维和经验所达不到的。第二,所有的人,都是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对于很多人们不可能知道的事,圣人也不例外。“事可知者,圣贤所共知也;不可知者,圣人亦不能知也。”“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论衡·实知》)

然而,面对他的主要批判对象谶纬之说,王充更强调经验对于知识的验证。在这个知识的尺度下,王充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及谶纬之说,做了一一批驳。他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论衡·薄葬》)所以,王充反复强调经验对于理论观点的验证。

比如,他反对把打雷看做是天发怒的表现,认为:“雷者,火也。”而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五个方面来验证:“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须发烧焦,中身则皮肤灼焚,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于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论衡·雷虚》)从而以解除人们对于天的恐惧心理。

对于把灾异看做是天对人的惩罚,王充也论证其荒谬。比如,关于“雨谷”之事,他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无关,只是这种现象在中原地区比较罕见。他说:“建武三十一年中,陈留雨谷,谷下蔽地。案视谷形,若茨而黑,有似于稗实也。此或时夷狄之地,生出此谷。夷狄不粒食,此谷生于草野之中,成熟垂萎于地。遭疾风暴起,吹扬与之俱飞,风衰谷集,坠于中国,中国见之,谓之雨谷。”(《论衡·感虚》)这完全是少见多怪。

王充还不同意把神鬼神秘化的说法。他说:“鬼者,归也;神者,荒忽无形者也。或说: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神者,伸也,申复无已,终而复始。人用神气生,其死复归神气。阴阳称鬼神,人死亦称鬼神。”(《论衡·论死》)鬼神就是阴阳之气,生者为神,死者为鬼。这没有什么神秘的。

从这一朴素自然观出发,王充对于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鬼神传说,都采取批判态度。他批评《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触不周山”:“儒书之言,殆有所见。然其言触不周山而折天柱,绝地维,消炼五石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犹为虚也。”(《论衡·谈天》)从经验事实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正确的。

王充在批判董仲舒“天人感应”和谶纬之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哲学自然观,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强调知识成立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经验验证。然而,虽然王充不信“虚妄”,但他的阴阳之气和神鬼之说,仍然是不能用经验验证的。他把自然万物的生成完全看成是偶然,自然即是偶然。这不仅在本体论上陷入了盲目的境地,也造成认识论上的一种悖论。而他的整个哲学理论还没有上升到思辨的水平。所以,从总体上说,这还是一种带有直观特征的素朴的自然观。这也内在地决定了王充的所有批判都是经验的、肤浅的,甚至还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哲学批判。

冯友兰先生说:“汉朝人是伟大的,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是比较低的,汉朝哲学家们的根本观念都还是具体思维的。例如,董仲舒所说的‘天’好像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玉皇大帝,坐在凌霄宝殿上发号施令,赏善罚恶。王充批判董仲舒所说的‘天’的时候,也是用具体思维的话。刘歆、扬雄所说的气,是一种有形有象的东西,是可以感觉的,只要人们有足够灵敏的感觉和工具。王充、张衡所说的气也是如此。至于董仲舒所说的气,那就更是如此了。这些观念都是图画式的,都是属于具体思维的。”[36]

汉人的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在魏晋玄学中发生了质的改变。楼宇烈先生说:“从内容上讲,两汉神学目的论实际上是一种用阴阳五行、谶纬迷信神秘化了的儒家思想。而玄学则是一种把自然无为绝对化、抽象化,以道家思想为主,调和儒道的思想。从形式上讲,两汉神学目的论表现为宗教式的教条,而玄学则表现为思辨性的理论。”[37]我们在下文的考察中,将具体论述魏晋哲学自然观的深刻转变。

同类推荐
  • 犹太智慧典藏书系(第二辑 )(套装共5册)

    犹太智慧典藏书系(第二辑 )(套装共5册)

    《智慧六讲:犹太人的精英教育》:犹太精英教育的核心有六大价值观:没有灵魂的人永远不会忏悔,过有节制的生活、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智慧、问号代表一切、捍卫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思想能不能烤出面包。《犹太式幽默:犹太笑话中的成功智慧》:幽默是犹太人面对黑暗和苦难的心灵鸡汤。透过那些浸泡在苦涩中的“含泪的笑话”,犹太人调侃和嘲弄权力与神圣,讽刺和批判人类的劣根性,从而抵抗和超越世俗生活的悲苦与无聊。《傻瓜哲学:犹太大师的生命智慧》:犹太人有一种悲剧式的自嘲和傻瓜哲学,他们只嘲弄自己,变成真正的“傻瓜”。取名傻瓜哲学其实有自嘲的意味,与中国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异曲同工。《修补世界:犹太人创造力的奥妙》:本书通过对群星璀璨的犹太精英成功智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犹太人独特的价值观和伟大理想,让人在先进的理念和最优的实践中感受到犹太精英成功的奥秘。《天堂的钥匙:<塔木德>精要解读》:本书是从国内的羊皮卷《塔木德》和新编译的《塔木德启蒙书》一书中精选出来的智慧格言。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新反经【上下】

    新反经【上下】

    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原书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钓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对那些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现代人来讲,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发展伦理研究

    发展伦理研究

    本书研究对象是发展伦理学,从两个向度展开,一是范式与理论研究,对发展伦理学的范式与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力图呈现、拓展发展伦理学的主要范式、基本构架、基本视域等的构成特点及创新可能;一是现实与问题反思,以经过反思的发展伦理学为视域,对一些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力图呈现、拓展发展伦理学关注现实、反思现实、切入现实的可能张力。
热门推荐
  • 一直很安静(中国好小说)

    一直很安静(中国好小说)

    学校的三代精英教师,在社会化复杂的新局面里,一个个败下阵来。最早离校的焦一苇已经故去。暗恋焦一苇从而听从老师嘱托留校任教,即将荣升教授的骨干教师田园,也在这不再单纯的环境下坚决的调离出校。这一变故,又令一心期待成为下一个田园的学生东方晰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 我的音乐笔记

    我的音乐笔记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音乐笔记,曾荣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多次再版、加印。此次全新修订,收入最新作品。肖复兴以一个个音乐家的故事串联起音乐史,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一直延续到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卡朋乐队……音乐家在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立体饱满,历史在人物的映衬下有了生动的细节。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夺天之日

    夺天之日

    封印破解,重新登顶巅峰,只为完成数亿年前的承诺。自以为是的认为已经斩断七情六欲,却一次又一次的保护别人。自以为对神恨之入骨,却帮助赫斯提亚问顶界王。自以为对她只是利用,却在她消散后哭的像个孩子。他自以为是的将一切揽到自己身上,却不知道自己根本解决不了。
  • 君悦兮之终成婚

    君悦兮之终成婚

    苏悦兮在经历裸辞~欠款~男朋友出轨等一系列倒霉事之后,人生终于开始走运了,公司高管,总裁男朋友。是咸鱼翻身·励志大戏还是霸道总裁爱上我
  • 我年轻时候的女朋友

    我年轻时候的女朋友

    这是一场疯狂而离奇的情感之旅,小饭以“背叛”的视角审视他的初恋时光,残忍地将美好的爱情和友情一一打碎——他遭受了爱情和友情的双重背叛……看似平淡无奇的开始,结尾却如此出人意料。
  • 娇妻难娶总裁好心烦

    娇妻难娶总裁好心烦

    他说,她是我的劫,为了她,我宁可倾尽一切,只为她!她说,他是我的缘,为了他,我宁可倾尽年华,只为他!一场意外,让他们分离了七年,只不过经历了众多事情之后的她,能否再次敞开心扉?他说,你怎么会变成这样?!她凄凉一笑,你不会知道的。她决然离去,他在她身后怒吼,你怎么可以这样狠心?无情的女人!他说,我这一生,在事业上没有败绩,唯独在感情上,败给了她。
  • 许你浮华若梦

    许你浮华若梦

    十岁那年,她把失忆的他带回家,赐予他她的姓并给他起名。 三年的朝夕相处她以为他们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可一朝家族被毁,爹娘被杀哥哥们失踪,她被通缉而他则成为一国储君。 自那以后顾若梦明白这三年的时光不过是一场骗局,自那以后她决定一定要他付出代价。南浮华,被她救下南浮华认为是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既然救下了他那就要负责到底。 逃跑这是不可能的,毕竟救命之恩理应以身相许嘛。不会太虐哦!毕竟小虐怡情大虐伤身嘛。这是一部男主陪着女主一起成长的文。喜者入坑哦!
  • 若爱,请情深

    若爱,请情深

    周蜜儿是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天碰到的慕梵,那个看上去颇有点禁欲系的男生,打量了自己半晌才慢慢说话。“啊~在这里碰到一个说中文的”她泪流满面地蹦哒到他面前,就差给他一个拥抱了~……后来的后来,他在梦里无数次梦见她的模样,想起她和自己说话的情景~
  • 那一角悲落过秋风

    那一角悲落过秋风

    蒲公英的花语是永不停留的爱,就如我姜蒲一样,我不会为了谁而留在原地等待,永不回头,因为我确信,时间是一切的缘起,我只有向前走才会永不迷失方向。——姜蒲她说过“如果我们有一天所在的高度不同,那我们最终没有结果,我依旧会去寻找下一个。”我总想抓住她,但是,她的步伐在不断加速。——周时我们都在给自己的余生下注,却永远得不到结果。。。。。